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酸雨,人称“空中死神 空中死神”,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 空中死神 难之一。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 第三大酸雨区 三大酸雨区。 三大酸雨区
15
酸雨的危害
水的低pH值使得鱼的骨骼畸形生长,最 终导致死亡
严重腐蚀建筑物 引起树木的大量不正常死亡
16
中国酸雨的分布变化
PH<5.6 PH<7.0 PH>7.0 N/A Taiwan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
懂得大气污染治理及净化的基本知识及除尘和 净化设备的作用; 懂得烟囱高度的设计计算以及常用的除尘和净 化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 懂得选择大气污染治理和净化的流程,会自己 设计除尘和净化流程,并会对一些除尘和净化 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管理。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性质和任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 专业主干课。其任务 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专业主干课 任务 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 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理论,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和典型工艺等,培养学生 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的基本能力, 结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 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 定必要的基础。
工业源、农业源、交通 源和生活源 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 按对主要污染源的分类统计 程和交通运输 煤烟型、石油型、混合 根据大气污染的发生源 型、和特殊型
19
Sources of airborne pollution in Asia are many: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traffic, home cooking, and biomass burni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简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本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权威教材。

本文档是该教材的第四版,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本文将介绍大气污染的概念、影响、控制方法等重要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气污染问题,并提供合适的控制策略。

目录1.大气污染的概念2.大气污染的来源3.大气污染的影响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定源污染控制技术–移动源污染控制技术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分析7.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趋势1. 大气污染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出现的一种或多种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的标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

固定源是指工厂、电厂等固定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移动源则指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扬尘。

3. 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空气中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次,大气污染还会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4.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了降低大气污染,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技术。

固定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方法,而移动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涉及车辆排放控制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评估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污染物特性、工程成本、环保效益等。

本章介绍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评估指标。

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分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控制方法和效果。

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趋势最后,本章将展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新技术的引入、政策的改进等,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

以上就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的章节目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系统的大气污染控制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大气污染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控制技术、政策法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1 燃烧技术燃烧技术是大气污染控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燃烧炉、提高燃烧温度和延迟燃烧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1.2 脱硫技术脱硫技术主要用于降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设备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常用的脱硫技术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通过加入吸收剂或使用吸附剂来捕获二氧化硫,从而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

1.3 脱氮技术脱氮技术主要用于降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设备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常见的脱氮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通过加入还原剂或使用催化剂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从而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

1.4 粉尘控制技术粉尘是大气污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粉尘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粉尘的排放。

常见的粉尘控制技术包括电除尘、布袋除尘和静电除尘等,通过电场作用或滤袋捕集粉尘颗粒,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二、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法规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各国针对大气污染物制定了一系列的排放标准,限制不同行业和设备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重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以及监测和报告等内容,以确保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可接受范围内。

2.2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以保护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些法律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以及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相关内容,以促进大气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发展方向3.1 温室气体控制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控制成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

气体监测与评估
通过改进燃烧过程,降低燃烧过程中 产生的气态污染物。
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为控制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废气处理技术
采用吸取、吸附、催化转化等技术, 对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处理。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方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大气污染危害
大气污染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证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 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降低空气污染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
保护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 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 态平衡。
案例描述
某工业园区采用集中供热、统一排放的方式,对园区内的大气污染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包 括安装除尘器、脱硫脱硝设备等,并对排放口进行监测和监管。
案例分析
该案例采用了集中供热、统一排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园区内的大气污染。同时,安 装除尘器、脱硫脱硝设备等措施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该案例也存在一 些问题,如设备维护成本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等。
目前关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 一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效果评 估。
未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策略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发的投入 ,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提 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工程的顺利 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一、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1)定义:下垫面(即地球表面)0m—2000~3000km包含的气体(2)大气的质量:5.3×1015T (3)空气:小区域的大气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1)相对于整个大气圈厚度而言很薄,按最厚处计,占总厚度的6-9%,占总质量的75%。

在这一层中除了有纯净的干空气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适度的温度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一般情况下,温度自地表面向高空递减,0.65℃/上升100米。

在对流层中,由于太阳的辐射以及下垫面特性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在该层中出现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有时形成易于扩散的气象特征,有时形成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雨、雪、霜、雾、雷电等自然现象也都出现在这一层。

3)大气有较强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特别是在靠近地面1-2Km的近地层更易造成污染。

近地层的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

4)温度、湿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1)在这一层里气体的温度差随高度上升有缓慢的增加,30-35Km,T=-55℃。

然后上升(气温)较快,这是因为在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所致。

2)几乎不存在水蒸汽和尘埃,一般处于平流运动。

3)大气很干燥,没有云、雨等现象,是飞机理想的飞行区域。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

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发电报是靠这层反射回来。

散逸层:气体温度很低,气体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而逸向星际空间。

星际空间内每m3空间有数十个离子存在。

2.大气的组成恒定组分:氮N2(78.09%)、氧O2(20.95%)、氩Ar、氖Ne、氦He、氪Kr、氙Xe等组成比例90k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空气的垂真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可变组分:CO2、O3、H2O(0.02~6%)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变化(例如,CO2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体的腐解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从总量上来讲,夏天>冬天,陆地>海洋,城市>乡村,在大工业城市CO2含量高达0.05~0.07%)不定组分: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气态物质和悬浮颗粒例如,NO2自然因素:雷雨时产生;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SO2自然因素:火山和温泉的排出物;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关系: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纯净大气纯净大气-H2O = 干洁大气3.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一、名词解释1、环境空气: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P1)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P3)3、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悬浮状态。

(P4)4、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

(P4)5、一次污染物: 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P5)6、二次污染物: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P5)7、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是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引申出来的一种辅助标准,如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排气筒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等。

(P22)8、理论水蒸气体积:是由燃料中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水蒸气体积和由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

(P45)9、干绝热直减少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P71)10、温度层结:用坐标图表示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P72)11、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空气中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圆球直径。

(P118)12、气体吸附: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过程。

13、气体吸收: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

14、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气污染气象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气污染气象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气污染气象学概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进行的系统工程。

气污染气象学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大气污染的形成、传输和转化等过程,以及大气稳定度、湍流、风场等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污染的形成与传输大气污染主要由人为活动和自然现象引起。

人为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产生大量排放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转化,并与气象条件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通过大气运动传输,受到大气稳定度、湍流和风场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的垂直运动特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状态。

在稳定状态下,污染物难以扩散,容易积累形成污染物锁定效应;而在不稳定状态下,污染物容易扩散,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湍流是指大气中的无规则运动,它能够促进污染物的混合和扩散。

湍流的强弱与大气湍流能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湍流能量越大,湍流强度越强,污染物扩散效果越好。

风场是指大气中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

风速决定了污染物的迁移速度,风向则决定了污染物的传输路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需要通过对风场的监测和模拟,来预测和控制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和影响。

大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大气污染气象学是一门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的研究:通过研究大气污染的源排放、污染物转化、光化学反应等过程,揭示大气污染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2.大气污染传输过程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观测手段,研究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与扩散规律,为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大气污染气象要素的监测与分析: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监测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如浓度分布、成分变化、来源与去向等,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4.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优化与应用:通过对大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优化控制策略和措施,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 可以分为四类: (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

2.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可以分为两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3、一次污染物: 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4、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 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5、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 , 北京、上海、广州属于煤烟与汽车尾气并重类型。

6.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途径: (1)表面接触(2)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3)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7、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危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粒径越小, 越不容易沉淀, 漂浮时间长人体吸入后深入肺部;粒径越小, 粉尘比表面积越大, 物理化学活性越高, 生理效应加剧。

8、硫酸烟雾引起的生理反应要比单一二氧化硫气体强4—20倍。

9、能见度: 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

10、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污染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经济政策(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1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点是: 防与治的综合。

12.环境管理概念的两种范畴: 狭义: 环境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广义: 即从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管理, 通过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达到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13.清洁生产包括: 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4.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1)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集术和清洁煤技术(4)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5.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标是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1.燃料: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 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入口尺寸
入口断面有圆式和矩形,为减小颗粒的 入射角,一般采用矩形。 可用类型系数k表示入口特征, k=A/D2=HB/D2。 k值一般为0.07-0.30。蜗壳型入口的k值较 大,D较小,处理气量能力大,H/B一般 为2-4。
• 排气管
多为圆形,而且与筒体同心。一般取De=(0.40.6)D。 排气管的插入深度与除尘器类型有关。 对切向入口除尘器,排气管插入深度越 短,压损越小,但效率低。
环境工程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六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
除尘技术基础
重力沉降
旋风除尘
静电除尘 袋式除尘 湿式除尘 除尘装置的选择
第一节 除尘技术基础
粉尘粒径
粒径的定义
单一粒径
• 投影径 面积等分径 定向径 长径 短径
• 几何当量径 等投影面积径dA 等体积径dV 等表面积径dS 颗粒的体积表面积平均径de • 物理当量径 自由沉降径dt 斯托克斯径dst 空气动力径da 分割粒径dc50
π F1 F2 d p 3(ρp ρ)g 6
π 2V F3 C D d p ρ 4 2
4(ρ p ρ)gd p Vt 3C ρ D
1 2
2
终端沉降速度
CD在Re<1时,有:
24 24 CD Re ut d p
带回前式
ut
( p ) gd p 18
实验表明,插入深度大约为排气管直径或 稍低于入口管底部为宜。
• 筒体与锥体高度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锥体高度L2,有利于 提高补集效率,但压损有所增加。
一般取:锥体高度L2=(2-3)D,多为2D左右; 筒体高度L1=(1.4-2.0)D;L1+ L2不超 过5D。
• 圆锥角α
α 过小,将使L2增加;α 过大,气流旋转 半径迅速变小,切线速度急剧增加,锥 体内壁磨损加快,使沉积于锥壁上的颗 粒难以下落。
第三节 旋风除尘
利用旋转的含尘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颗粒污染物从气 体中分离出来。
特点
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维修方便, 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可用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 高温、高压及有腐蚀性气体,并可直接回收干颗粒物。
主要缺点
对捕集小于5微米颗粒的效率不高。
适用性
分级捕集效率就是在某一粒径(或粒径范围)下的除尘效率。
如果将几级净化装置串联使用,则总效率为:
η (1 η1 )(1 η2 )(1 η3 ) T 1
通过率P
捕集效率的计算
G0 Gc Ge Gc Ge η 100% (1 ) 100% T G0 G0
G=CQ
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是指某一粒子群中不同粒径的 粒子所占的比例,亦称粒子的分散度。
个数分布 表面积分布 质量分布
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
• 频数分布 ΔR
• 频度分布 f
ΔR f Δd p
%/μm
dR f( dp ) %/μm d( dp )
众径dom: 最大频度所对应的粒径.
• 筛上累计分布 R
R( dp )
dp n exp[ 0.693( ) ] d50
除尘装置的捕集效率
总捕集效率
总捕集效率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 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之百分比。 它实际上是反映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亦称为平均捕集效 率,通常用nT表示,它是评定净化装置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
分级捕集效率
• 旁通式
排气管插入深度较浅,在筒体中设有灰尘隔室并与锥体相通。 总捕集效率提高,但隔离室易堵塞。要求待处理颗粒物有较 好流动性。
• 扩散式
具有倒锥体,锥底设有反射屏。除尘效率较高,结构简单, 易加工,投资低,压损中等,特别适用于捕集5-10微米以下 的颗粒。
旋风除尘器的选型
计算法
• 由入口含尘浓度和出口浓度(或排放标准)计算出要求达到 的除尘效率η (式7-21或7-22);
按气体流动状态分
切流返转式旋风除尘器
进入型式
最常用的型式
轴流式旋风除尘器
气流在器 内流动方式
直入式
蜗壳式
轴流直流式
轴流反旋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按结构形式分
• 圆筒体
圆筒高度大于圆锥高度,结构简单,压力损失小,处理 气量大,适用于捕集密度和粒度大的颗粒物。
• 长锥体
圆筒较短,圆锥较长。除尘效率提高,但压力损失有所增加。
η (1
C eQ e ) 100% C 0Q0
• 选定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 根据所选除尘器的分级效率和净化粉尘的粒径频度分布f0,计 算除尘器能达到的总除尘效率ηT ,若 ηT η ,说明设计满 足要求,否则需要重新选择高性能的除尘器或改变运行参数; • 确定除尘器的型号规格(即尺寸); • 计算运行条件下的压力损失。
2
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假定
• 通过沉降断面的水平气流速度分布是均匀的,并呈层流状态; • 在沉降室入口断面上粉尘分布是均匀的; • 颗粒的水平移动速度与气流速度相同。
沉降时间与沉降速度
•设水平气流平均速度为V(m/s),粒径为dp颗粒沉降速度为Vt;沉 降室长为L(m),高为H(m)。 • 则气流通过沉降室的时间为: t1=L/V (s)
入口风速一般为12-20m/s,不宜低于10m/s,以防入口管道积灰。
除尘器的结构尺寸
筒体直径、锥体长度、排气管直径
粉尘粒径与密度
粒径大,捕集效率高;密度小,捕集效率低。
气体温度
温度增高,捕集效率降低。
灰斗的气密性
气密性不好,捕集效率显著下降。
旋风除尘器的分类及选型
旋风除尘器的分类
旋风除尘器的设计
• 确定旋风除尘器的各部分尺寸
• 计算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 计算除尘器的效率
旋风除尘器的各部分尺寸比例
• 筒体直径D
D越小,越能分离细小颗粒,但过小时易引起粉
尘堵塞。有人提出用旋转气流离心加速度Vi2/r < 500m/s2对筒体加以限制。
D一般不小于150-200mm,但不大于8001100mm。 当处理的气量大时,可将几个旋风除尘 器并联使用,或采用多管式旋风除尘器。
1/2
沉降室捕集效率
18μVH d min • 沉降室所能捕集的最小粒径 gρ L p
1/2
18μQ gρ LW p
Y=Vtt=LVt/V • 粒径为dp的颗粒在t 秒内的垂直降落高度为: • 沉降室对粒径为dp的颗粒的分级效率为: y LV LWV ηd t t H HV Q 对一定结构的沉降室,可按上式求出不同粒径颗粒的分级效率 或作出分级效率曲线。
特点
重力沉降室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维护管理,压力损失 小,而且可以处理高温气体。
主要缺点
沉降小颗粒的效率低,一般只能除去50微米以上的大颗粒。
适用性
主要用于高效除尘装置的前级除尘器。
颗粒沉降速度
作用在颗粒上的总力为: F = F1- F2- F3
重力 浮力 阻力
沉降力
阻力
C eQ e η ) 100% T (1 C 0Q0
标准状态下
η T (1
不漏风
C eNQeN ) 100% C 0NQ0N
漏风
ηT (1
C eN ) 100% C 0N
η T (1
C eN k) 100% C 0N
第二节 重力沉降
除尘机理
利用含尘气体中的颗粒受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的原理,将 颗粒污染物与气体进行分离。
同一颗粒按不同定义 所得粒径的大小是不同 的,应用场合也不同, 因此在给出和应用粒径 分析结果时,应该说明 所用的测定方法。
平均粒径
•长度平均径 •体面积平均径
•面积长度平均径 •质量平均径
•表面积平均径 •中位径
•体积平均径
•众径
单一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法不同,求得的平 均粒径值也不同,应根据应用的目的,选择合 适的计算方法。
沉降室的主要结构形式
• 空心式 • 室内装有竖向档板
• 室内装有横向隔板
为了便于清灰, 可将隔板装成可翻动式
在气速相同的情况下, 该种沉降室的净化效 果更好。 隔板间基本上保持 了相同的流动速度,颗粒 到达通道底部的沉 降距离更短。
或倾斜式。
例题
有一沉降室长7.0m,高12m,气速30cm/s,空气 温度300k,尘粒密度2.5g/cm3,空气粘度为28 × 10-6Pa· s,求该沉降室能100%捕集的最小粒径。
分布系数:
β ' d pn
(7-12)
β ln10 β' 2.303β'
两端取两次对数:
lg(lg
1 R( dp )
) lgβ'nlgdp
β' lg[
1 R( dp 1 )
]
将d50代入式(7-12)可求得:
ln2 0.693 β n d50 d 5 0n
代入式(6-12)
经验法
η • 计算所要求的除尘效率

• 选定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 根据所选除尘器的 η- Vi 实验曲线确定除尘器 的入口风速Vi; • 根据处理气量Q和入口风速Vi计算出所需除尘 器的进口面积A; • 由旋风除尘器的类型系数k=A/D2求出除尘器筒 体直径D,再从国家标准图、产品样本或手册 中查到所需除尘器的型号规格。
R ΔR f Δd p
dp dp
dmax
dmax
R(dp ) dR f(d p ) d(d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