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 课堂实录
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
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饶旭日,请你读第一段。
朱若晨同学,请你读最后一段。
请读。
饶旭日: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朱若晨: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说几组句子,我说句子的前半句,讲作者开始怎样,你们说最后的结果。
我们看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可以吗?好,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
后来……”谁接着说?请你说。
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很好!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后来……学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后来……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
后来……学生:作者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一):
【教材分析】
《唯的一听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
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完美心灵和人们之
间真情的完美为主题。
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
帮忙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
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
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
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
的语言变化。
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资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
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感受“人间真情”的完美。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开实小马红春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会运用个别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8课《唯一的听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的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中的人物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想想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想法?生快速浏览课文,组织语言。
师:想与不想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老师听听你们的看法。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帮助“我”,使“我”成功的事。
师:看来,你把文章读进了心里,你对文章有了高度的概括。
生:读了课文,我认为老妇人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师:你队老妇人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老师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有相似的地方,都说人有信心才能成功。
师:你注意与以前的课文相结合、对照、比较,这样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我”很坚强。
师:你对课文的感受力比较强。
生:我很喜欢老妇人,她善于鼓励别人。
师:你真会读书,竟看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处。
二、理解课文师:这一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案例【摘要】这篇教学案例是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为教学内容。
在包括教学案例的背景、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在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效果和课堂体会。
在有教学反思、教学建议和总结。
通过这篇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步骤,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反思和教学建议中,还会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总结教学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引言、教学案例的背景、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正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效果、课堂体会、结论、教学反思、教学建议、总结、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1. 引言1.1 教学案例的背景《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以小猫为主人公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小猫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同时也能够领会到友谊的珍贵。
在这个年纪的学生身上,正是对友情和情感理解的时候,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对于他人情感的关注,只顾着自己的快乐与利益。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爱之情。
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探讨友情的真谛以及珍贵。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案例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物的关注和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提高语文素养。
用心聆听语文的声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 学

用心聆听语文的声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学用心聆听语文的声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用心聆听的声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实录及评析薛法根/杨金林【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91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原文出处】《小学语文教师》(沪)2009年增刊期第50~56页【作者简介】薛法根执教杨金林评析师: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会读吗?这个词怎么读?师:这是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强烈的感情。
我们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生:我羞愧了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生:表达了激动、开心。
生:有点兴奋师:有点兴奋,不是十分兴奋。
一个叹词,在文章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
读一读这句话。
【点评】重点抓住一个叹词,深入体悟文本情感。
师: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惊喜之情,听老师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读得好!有一点兴奋,一点喜悦,一点情不自禁,但都是埋在心里的。
师:小令就是小曲。
悠悠的小令,听起来感到怎样?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很舒适的感觉。
生:我认为是有一点,那个,开心的。
师:不要有那个,开心就开心,没有那个的。
【点评】在幽默的直率中透出老师对学生的严格。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婉转的美妙的。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生: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生:它先说林子里是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足音,听起来有点矛盾。
师:是啊,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生:就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更说明林子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
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生:不可以。
人教版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

《惟一的听众》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小提琴的演奏多么悦耳,可是,你可知道,要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
而当一位一向被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最终走上了舞台,面对千百观众,从容奏出这悦耳音乐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那位创造了奇迹的——唯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二、新授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生:家人说“我”是白痴,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指导下,获得了成功。
生:受尽家人嘲笑的“我”在一位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教授的鼓励下,小提琴的水平迅速提高。
师:请全班同学评价一下。
生:概括事件要简洁,要包括人物、事件、事件的结果。
生:简洁的同时还要明确。
我认为第二个同学概括的较好。
师:从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艺的进步。
其实,在这同时,“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请体会“我”遇见老妇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现,用铅笔划出。
(学生默读文章,从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全班交流)生:遇见老妇人前,“我”的心理是沮丧,灰心,没有自信心,是自卑的。
生:遇见老妇人后,“我”的心理是充满自信。
师:从文中分别找出“我”的表现,尤其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
生:开始的表现: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尤其是“不敢”最能体现“我”的自卑。
生: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其中的“终于”也能看出的;生: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蹑手蹑脚”也是如此;生:我仍然感到懊恼,我不由得诅咒自己师:这些语句与词语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我”的自卑。
那么,后来呢?生:后来:我又开始在家中练;生: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生: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师:“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生:老妇人的鼓励师:这位老妇人在“我”最失落、沮丧的时候给了“我”鼓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改变,因此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六年级上《唯一的听众》语文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唯一的听众》语文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教案《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1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真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生为本、因学而教的理念?陈翠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该课例较为巧妙地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水乳交融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这已是今天最后一节课了,上了一天的课累不累?这节课你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舒服就行,听明白了吗?……(哨声响起,师生问好。
)师:看到你们那一张张活泼的笑脸,陈老师非常高兴。
今天啊,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有这么多的听众在关注、关心我们,这是一件非常难得、幸福的事。
要知道,曾经有一个演奏家,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有──生:唯一的听众!师:来,咱们再把题目读一遍,把“唯一”这个词读好。
(生齐读,强调了“唯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最佳的方法是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
本课从听课导入,引入到演奏中的听众,简洁自然,依样画葫芦。
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来,让我们一睹为快,打开文章。
这么着吧,刚开始上课,咱们班的同学先在老师们面前露一手,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就读。
(生雀跃,纷纷站起就读。
)师(笑吟吟):请坐。
虽然陈老师数学并不好,但我数了一下,起码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站起来读书,你瞧,才刚上课,就这样踊跃,真了不起!(装作略为腼腆)陈老师也想露上那么一手,给不给这个机会我?生(大笑):给!(音乐响起,师动情地读第二段,第二段较长,较难理解,师的范读将“林中奇遇”的情节再现。
)师(读完后瞪着眼示意):来点掌声啊!(生哄然大笑后赶紧鼓掌。
)师:接下来的几段请同学们以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自由读、找伙伴合作读等等都可以。
(生以各种形式读文,许多同学转过身去跟几个小伙伴一块儿读得特别起劲,有几个同学甚至离开座位到好朋友那儿读。
)师:都读完了吗?(许多学生打算表达,跃跃欲试。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唯一的听众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唯一的听众_人教新课标《唯独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第一课时第一板块:检查课前预习。
1、了解预习情形,提示预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读课题——生:《唯独的听众》师:预习过这篇课文吗?生:预习过了。
师: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我想明白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是如何预习的。
你们课前做了那些预习工作?生:我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还查字典明白得了词语的意思。
师: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是最差不多的预习工作。
生:我了解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刚学小提琴的时候受到家里人的嘲笑,失去了信心,后来一位老奶奶鼓舞他,使他有了信心,最后练好了琴。
师:课文是不是讲了如此一件事?生:(齐)是。
师:读一篇课文,先要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我写下了读不明白的问题。
师:专门好。
你记下了什么问题?生:那老妇人不是聋子,什么缘故她说自己是聋子?师:这问题值得摸索。
你们呢,有别的问题吗?生:原先我是不敢在家里拉琴的,后来什么缘故我在拉琴的时候站得专门直?师:你想问的是原先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什么缘故又敢在家里练,还那么勤奋,是吗?(生点头)生: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琴拉得那么好,什么缘故他不直截了当教我如何拉琴?师:什么缘故隐瞒身份,不直截了当指导,与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生:什么缘故说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生:我什么缘故会常常不记得她是一个聋子?师:看来同学们差不多上用心在预习,先记下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我们会学得更有效。
2、学习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师:刚才大伙儿说学会了生字词,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学得如何样。
大屏幕出示词语:仪式抱歉溜走无法割舍师: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师:这些词语都明白得吗?(生:明白得)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生1:确实是两样东西无法分开。
生2:某种东西无法舍弃。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无法割舍的?生:水,水是人一辈子活中无法割舍的。
师:你明白得的无法割舍确实是与人的生活关系紧密无法分开的意思是吗?(生点头)师:好,先听听别人是如何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一)师: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一读课题。
生:《唯一的听众》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和词语,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出示大屏幕)会读吗?举手。
师:如果正确的话,必须跟着读(生齐跟读)。
字不离词,读这个词。
生:隆重的仪式。
师:读(生齐读)好的,看第二个字生:歉师:声音要响亮生:抱歉师:读(生齐读)师:看这个歉,是生字,笔画比较多,看老师黑板上写。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歉”字。
在自己的纸上写一个字。
注意笔顺,写字的姿势。
可以写大一些,大大的写,就不会写错。
好,写完了就坐端正。
看第三个字。
生:溜,溜走师:怎样的走,才算溜走?生:悄悄地走,一个人走,就叫做溜走。
师:恩,你说。
生:不为人知的,别人不知道的走。
师:对了。
生: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的走。
师:对,一起读。
(生齐读)好的。
生:割,无法割舍(生齐读)师:这个割,看老师写。
(板书)一竖要出头,好,写一个字。
(生书写)文中的生字要写正确。
哪些东西你觉得无法割舍?生:应该是亲人和朋友吧。
生:我认为应该是学习。
生:我认为应该是自己的爱好。
生:我是个爱看书的小女孩,我认为书是我无法割舍的东西。
师:好的。
生:我觉得友谊永远无法割舍。
师:无法割舍啊,后面割舍了什么,表达了我的一种感情。
对吗?好,我们再看。
这个字谁会念。
生:嘿!师:你会念吗?读!(生齐读)这是一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我们放到这篇课文当中,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这个词所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谁来读句子。
生:我羞愧了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他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你看,这里的“嘿”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生:我认为这里的“嘿”是一种激动,开心的感情。
师:激动,有点开心的。
生:有点兴(xìng)奋,从中还有一点自豪。
师:恩,不念兴(xìng),而念兴(xīng)。
有点兴奋,不是十分兴奋。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点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的感情。
师:对啊,所以一个叹词,一个字,在一段文章当中,它包含了丰富的感情。
读一读这几个字。
(生齐读)师:这句话,读的时候要读好它,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感情,我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读)读的好。
(生读)对,这一种点点滴滴的兴奋,喜悦,情不自禁,是埋在心里的。
这个词,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课文中有些词很特别,它能表达人物的心理的。
就比如这个嘿字。
我们再看。
一起读。
生:悠,悠悠的小令。
师:小令就是小曲。
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令人很舒适的感觉。
生:应该是使人感到有点悠远的。
生:我认为应该是使人有一种陶醉感。
生:我认为是时而有一点,那个,比较,那个,开心的。
师:不要有那个,那个,开心就开心。
没有那个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身心放松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舒适,感到心里很舒服,有种很悠长的感觉。
我认为是让人感到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美妙的音乐。
师:美妙的。
我们一起体会一下,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读)这个词放到课文的句子当中,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谁来读?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声音,犹如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成悠悠的小令。
师:是一个比喻句,看出来了。
生:它先说林子里是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听起来有点矛盾。
师:有点矛盾,这叫什么样的写法。
他要写静,但课文却写了沙沙的足音,谁知道?生:这种写法叫衬托,先写出林子里的静,才能听出那很小的声音。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明白吗?我们说教室里很静,静到?连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到。
师:还有什么特被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声音比较拖,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用了叠词,好啊。
生:它把每一种声音描写的很细。
师:什么?生:它把每一种声音描写的很细。
师:音,沙沙的足音,你听一下啊。
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生:不可以。
因为他沙沙沙的声音,说明他人很多,而这里是说林子里静极了。
师:沙沙沙,可以说是人很多,也可以说是脚步非常的?师:可以看出脚步非常的快。
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所以说是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如果说老师把沙沙改成蹬蹬。
蹬蹬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生:如果用蹬蹬,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就没有用沙沙让人觉得舒适。
没有了这个人心里很轻松的感觉了。
师:哦,好的。
很好。
生:我觉得用“蹬蹬”,说明这人人的脚步声不美,后面说是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小令的话,让人很美妙的音乐。
这里用沙沙比较好。
师:你看,多一个字就不美了,少一个词也不美了。
这里用沙沙最恰当。
我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自己读啊,不要齐读,齐读不好听。
(生1读).好,读到心里去了。
(生2读) 你的朗读听起来,也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3读)多美妙啊。
起!(生齐读)师:这一句啊,写的是“景”(板书),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比如,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走到这个林子里,会像悠悠的小令吗?生:是不会的。
因为在家里如果不高兴的话,你的心情也十分不好。
听起来也不好听了。
如果你的心情很好的话,那声音也起来也会很愉快的。
师:对吗。
对,不同的心境,听到的声音,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这个心情。
自己轻声读一读。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
师:不是拉起,拉起不一定拉得出声音。
生: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师:读得好,你能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她当时的心里也是蛮愉快的。
生:我认为他心里是十分激动的,因为好像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
从这里看出作者心里是很神圣的。
好像要去做一件什么事情一样。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所以走得非常小心。
我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的愉快。
师:除了愉快,他还想拉出?生:还有美妙的曲子。
师: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师:是啊。
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这时候,这个景,不再是简单的景了。
她有了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所以记住这句话,这里的景其实是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板书)我们读到课文当中出现的偶然的一两句写景的句子,它可能包括作者内心的感情,心情。
如果我们读课文,能够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那么,我们学课文就深刻了。
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心里一系列的变化。
有的在课文中明显的告诉你他是什么心情,有的用一些叹词,像“嘿”,无法割舍”表示出来,更有的是藏在语言文字当中,是让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的。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心去体会一下,品味一下,感受作者在拉琴的过程当中心情的变化。
自己开始读全文(二)师:好,同学们读书很投入,课文比较长,但每一个同学读的都非常的专心,这是一种好习惯。
看一看课题《唯一的听众》。
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拥有过哪些心理?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生:作者现在家里拉琴,爸爸妹妹说他拉得不好,他的心里是十分沮丧的。
后来去了小树林里拉,听众是一位老人,给了他鼓励,他的心情是兴奋的。
最后,他在家里练琴,他很认真。
后来,妹妹是他的听众妹妹大吃一惊,说他弹得很好,他心里十分高兴。
在家里直接练的时候,没有直接想到唯一的那位听众。
最后在文艺晚会上拉琴,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他的心里是高兴的。
师:你看,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在表演的时候,你心里是?不要老用高兴。
能上舞台演出的时候,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的演出,这时候的演出的心情是豪。
你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连贯的说一说,好吗?在什么地方,谁愿意听,心情怎样。
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说好。
生:他现在家里练琴,观众是爸爸和妹妹。
他们的评价十分不好,当时心情十分沮丧。
后来去树林里去拉琴,观众是一位自称是耳聋的老人,当时心里是兴奋和自信的。
每一种声音?听不懂,就一种声最后,在舞台上练琴,有许多观众,当时心情激动,而且自豪。
师:你看,你这种表现不太自信,其实你说的很好。
现在我要求你说第三次,一定要说连贯,你看,沮丧的,兴奋的,自信的。
他的心里发生了变化。
开始,后来,最后,要有顺序。
拿出点自信的样子。
生:开始在家里练琴,观众是爸爸和妹妹,心情沮丧。
后来在树林练琴,观众是一位聋子老人,心情激动,自信。
最后在文艺晚会上,有许多的观众,但他是激动的,自豪的。
师:你看,能说好。
但没有说得最好。
有没有其他同学能说得更好,更流畅。
生:我先是在家里练琴,我的听众对我很不满意,我很沮丧。
然后我到树林里,我先是十分兴奋,然后有点失落。
那位唯一的听众,他对我鼓励,使我找回自信心。
最后在文艺晚会上,对成百上千个观众拉琴,我心里十分自豪。
师:说得比较好。
还有说得更好的吗?生:我先是在家里练琴,我的观众是我的父亲和妹妹。
但是他们对我的琴技实在是感觉非常的差,我非常的沮丧。
后来我到小树林里去练琴,在那里我有了唯一的观众,就是一位耳聋老人。
在老人的鼓励下。
我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并且更加刻苦,努力的联系小提琴。
最后,我在舞台上演奏,我有成百上千个观众,但是我是非常激动,自豪的。
我也非常感激怀念那位老人。
师: 你看,越说越好。
作者一开始说他是十分的沮丧,他虽然拥有两个听众,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妹妹。
这两个听众为什么会让他十分沮丧呢?给了他一种什么评价?生:爸爸和妹妹评价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床腿。
师:据床腿什么声音?如同噪音一般,不堪入耳。
生:我认为爸爸和妹妹对我的拉小提琴的样子,就是对他们的折磨。
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不是一种享受。
他们评价我在音乐方面就像是一个白痴。
,师:是一个白痴吗?前面有两个字不能丢掉。
生:简直师:简直是一个白痴和是一个白痴一样吗?如果真是一个白痴,后来怎么可能把琴拉得这么好呢?简直是一个白痴。
其实不是一个白痴。
你看。
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语言,听起来像什么一样的?打一个比方。
这种语言,在我听来,像什么一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
像一个拳头,把我的自信心渐渐地锤扁了。
最后给锤没有了。
我觉得像一盆凉水,本来是很热情的,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
我觉得就像一把刀,我自己刚对音乐有点好感,有些崇拜,可他一刀砍下来,把我和音乐斩断了。
师:说得多好啊。
(三)生: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是像阳光一样带给我们温暖的。
师:多好啊,像阳光一样的。
对他的语言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又”、“很直”、“又酸又痛”。
“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
说明我又重拾了自信。
“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
比以前更加刻苦。
之所以会勤奋和刻苦,是因为我有了自信,更加的努力想把琴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