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与中唐诗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部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部分)初唐部分唐诗繁荣的原因:内因(文学自身的因素):1、诗歌传统到汉魏古诗、乐府直到南北朝新体诗的萌芽,中国诗歌已经走过一千多年的历程,各种题材、风格、体式基本都已经出现,有的已经接近成熟;2、南北朝文学的成就对唐诗的繁荣有积极的作用,即唐诗对南北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1、社会经济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十分繁荣;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兼取其长,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3、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唐朝以诗取仕;4、其他因素,党争,贬谪等。

杨炯诗歌成就及其特点: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战争诗作最为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四杰的价值与地位:1、具有改革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并有明确的审美追求;2、开拓了诗歌视野和题材;3、昂扬的诗歌感情基调;4、对歌行与五律两种体式的探索,也为唐诗在体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中四士:初唐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

律诗体制的发展过程:1、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

其特点是强调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诗又名“新体诗”。

2、初唐:唐太宗、唐中宗及武后时期的宫廷文人多身居高位,亲近皇帝。

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内容有谏规、应致、颂美、娱乐等。

内容多为台阁文学,主要成就在于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如上官仪总结六对、八对,虽较繁琐,但对于规范律诗对仗探索其内在规律有一定贡献。

3、文章四友及四杰:四友以杜审言为代表,五、七律诗及排律、绝句创作杰出。

四杰分别在五律和歌行两方面有建树。

4、沈宋:沈宋完善了诗歌音律法则: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要求诗歌创作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并得到时人认可。

盛唐部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色彩美、布局美、意境美。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一)生平: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奇情壮丽,节奏多变。

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

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

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

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

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唐诗赏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诗赏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诗赏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简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和诗。

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

颔联写春已降临,一派升平之景象,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以景寓情,蕴藉深沉。

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盛唐气象,跃然纸上。

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表示谦卑,恭维对方而又不失礼仪和雅致,有浓厚的宫廷诗痕迹。

这首诗押韵奇险,对仗精工,辞藻富丽堂皇,是一首很好的早朝诗。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岑参任右补阙,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

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岑参之和即为此诗。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注释1.和: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可和韵,可不和韵。

2.舍人:即中书舍人,时贾至任此职。

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3.五夜:指夜晚的五更天。

4.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

5.箭:漏箭。

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杆状物体,用于计量。

6.九重:帝王住的宫禁之地。

7.旌旗:旗帜的总称。

8.龙蛇:指旗帜上绣有龙蛇图案。

9.动:舞动。

10.风微:微风轻拂。

11.香烟:焚香所生的烟雾。

12.珠玉:珠和玉,常比喻优美珍贵之物。

13.世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

14.池:指凤凰池。

15.有凤毛:形容得到了父亲优良的遗传。

赏析首联先写漏声催促着天色破晓,后用“仙桃”代表宫内春景,点出景色醉人。

这一联主要突出“早朝”。

颔联则分别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

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龙蛇似乎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了生气,旌旗猎猎,龙蛇也好像在腾跃。

大明宫里,和风轻吹,燕雀轻快而高兴地在天上飞着。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引导语: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这位大诗人的边塞诗有什么风格特色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浅析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

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

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

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岑参诗歌地位、影响与评价

岑参诗歌地位、影响与评价

总述:岑参是个优秀的诗人,一说到他,就会想到边塞诗。

他的边塞诗对后来者影响有起有伏。

早期著作虽不以边塞诗闻名,但他已经展露出他独具一格的诗风,杜甫就曾说他的诗堪比沈约、鲍照,而施补华亦将他与“尤善五言”的宋之问比肩,由此不难窥探岑参的文风一二。

而宋爱国诗人陆游可以说是岑参的忠实粉丝了,留下“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的肺腑之叹。

除了这些人,还有很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惊人一笔的人给岑参做出很多中肯的评价,当然言过其实者亦有之,如明“前七子”之一的边贡,竟说岑诗有着李白诗的“俊逸”,有着杜甫诗的“悲壮”、“雄奇”,李杜不能兼有这些优长,而“岑诗近焉”,吹捧太过了。

到清朝,岑参主要以他的边塞诗闻名了,虽然当时统治者因他诗中的“胡”、“夷”等字眼在政治上压迫其诗,可岑参的诗歌地位仍然稳步上升。

如今,岑参已是论及边塞诗时必不可少的代表了。

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能诵上一两首,他的名诗从启蒙书到大学课本隐隐可见,已经成为语文课本中教书育人亮眼的一页。

一、唐朝诗人们对岑参诗的评价:1、杜甫:岑参多好“奇”,“多新诗”、“佳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杜甫(高岑并举之始)意谓高岑二人成名较晚,才学堪比沈约、鲍照除此之外,杜甫还在其他诗中高度赞扬岑参的诗篇:“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濮陂”——《濮陂行》“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阕见赠》“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参》2、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岑参:“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近建安之遗范”杜确《岑嘉州诗集序》2、殷璠《河岳英灵集》是唐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选诗集,选岑参诗7首,并评论了岑参诗歌的四句名句,所摘的句子出自《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和《暮秋山行》。

(这么多诗选入其中,由此可见,在唐朝,岑参的诗歌就有了很高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宝八载至十载岑参入安西已创作一些“边塞”诗,殷璠没有注意到岑参那些描摹西域风情的“边塞”之作,故所录岑参7首诗,无一首“边塞”诗。

诗人岑参——个人简介

诗人岑参——个人简介

诗人岑参——个人简介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岑参——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人物争议籍贯争议关于岑参的籍贯,学界有两说:一谓江陵人,一谓南阳人。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善方始徙江陵。

诸书称岑为南阳人,盖从其郡望。

此后陈铁民等撰《岑参年谱》亦同意闻说之考证。

但此后学者中亦有人坚持“南阳”说,如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就认为,岑参的籍贯应是唐代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从唐代户籍制的考察入手,论证岑参的籍贯当为“南阳”;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也认为,岑参“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似亦倾向于南阳说。

生卒年考岑参的生卒年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亦无确考,本世纪学界颇多异说:1.赖义辉《岑参年谱》考证岑参当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2.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则不同意赖说,通过详细考证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卒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六岁;后来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也同意此说。

3.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也认为,赖说的错误较明显,但闻一多先生的证说亦有不足之处,他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更为确切。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

2、上官体:也称龙朔变体,是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文章四友: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他们都工于律诗。

4、“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汉魏风骨”: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34页)6、“兴寄”: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7、“风骨”: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8、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9、大历诗风:承盛唐余绪,缺少新变。

“气顿衰颓”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10、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而齐名。

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唐诗之路”与岑参的西域之行

“唐诗之路”与岑参的西域之行

2020年3月第36卷第2期㊀㊀㊀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㊀㊀㊀㊀Mar 2020Vol 36No 2ʌ一带一路研究ɔ唐诗之路 与岑参的西域之行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ꎬ呼和浩特㊀012001)摘㊀要:在遍布中华大地的诗歌之路中ꎬ影响最大的是 唐诗之路 ꎮ 唐诗之路 走得最远㊁时间最长的是唐代诗人岑参及其河西走廊㊁西域之行ꎮ岑参一生两次进入西域ꎬ前后长达五年ꎮ岑参对唐代 丝绸之路 ㊁河西走廊及西域的描写具有典范意义ꎬ西域的许多地方ꎬ是岑参第一次写入诗中ꎮ两次西域之行ꎬ锤锻了岑参的意志品格ꎬ成就了他的诗歌ꎬ为其诗带来了奇丽壮阔之美ꎬ无论是境界还是格调ꎮ关键词:唐诗之路ꎻ岑参ꎻ西域之行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20)02003406收稿日期:201912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北方游牧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 (10XZW011)作者简介:高建新ꎬ男ꎬ内蒙古呼和浩特人ꎬ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ꎬ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唐代诗歌研究ꎮ唐诗之路 一经竺岳兵先生提出ꎬ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赏和响应ꎮ随后有金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ꎬ有卢盛江教授的有力推动ꎬ 唐诗之路 影响日盛ꎬ如火如荼ꎬ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ꎮ要说 唐诗之路 ꎬ就要先说说路ꎮ路就是道ꎬ是往来通行的地方ꎬ如道路㊁陆路㊁水路㊁路途㊁路程ꎮ借助路ꎬ人们可以抵达远方ꎬ抵达想要去的任何地方ꎮ关于路ꎬ汉语中有大量的成语㊁熟语:筚路蓝缕㊁峰回路转㊁投石问路㊁陌路相逢㊁一路风尘㊁驿路梅花㊁萧郎陌路㊁云泥殊路㊁千里之路不可直等等ꎬ可见路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ꎮ既然是路ꎬ就是可延伸的㊁有方向的㊁可识别的ꎬ能够遵循的ꎻ既然是路ꎬ就需有人去走ꎬ有人去探寻ꎬ有人去开拓ꎬ有人去维护ꎻ既然是路ꎬ不仅要有人走ꎬ而且要有人写ꎬ边走边写ꎬ边写边走ꎬ走走写写ꎬ写写走走ꎬ慢慢地成就了遍布中华大地的诗歌之路ꎬ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 唐诗之路 ꎮ一经过近三百年的分裂ꎬ到了公元6世纪末ꎬ中国社会再次进入统一兴盛的时代ꎮ在隋末战乱中夺取政权的李唐王朝ꎬ从太宗㊁高宗㊁武则天一直保持着国力的增长ꎬ到玄宗开元时期达到鼎盛ꎮ由于社会安定㊁交通顺畅㊁物质生活富裕ꎬ盛唐游览之风盛行ꎮ据«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是时ꎬ海内富实ꎬ米斗之价钱十三ꎬ青㊁齐间斗才三钱ꎬ绢一匹钱二百ꎮ道路列肆ꎬ具酒食以待行人ꎬ店有驿驴ꎬ行千里不持尺兵ꎮ 骑着驿驴看天下ꎬ是盛唐才有的风景ꎬ胸怀天下ꎬ悠闲又气度从容ꎬ诗人们在不断的移动中保持着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受力ꎮ当时诗人游历之地一为江南山水ꎬ 浙东唐诗之路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ꎻ一为北部边塞ꎬ边塞当然多是胡地ꎬ如北部的居延㊁五原㊁金河ꎬ西北的阳关㊁玉门关㊁凉州㊁敦煌㊁酒泉以及唐代西域的交河㊁高昌㊁库车㊁喀什㊁疏勒等等ꎬ甚至是今天的中亚地区ꎮ浓郁的民族风情ꎬ迥异于中原的物产与气候ꎬ浩瀚的沙漠ꎬ皑皑的雪山ꎬ漫长的边境线ꎬ数不尽的边关㊁边城ꎬ高高耸起的烽燧㊁长城以及艰苦守边的将士ꎬ都让诗人觉得惊异甚至震撼ꎬ灵魂受到了洗礼ꎮ在唐代诗人中ꎬ走得最远的便是岑参及其河西走廊㊁西域之行ꎮ盛唐诗人岑参(715? 770)一生两次进入西域ꎬ前后长达五年ꎬ其对唐代 丝绸之路 ㊁河西走廊及西域的描写具有典范意义ꎮ郑振铎先生称赞岑参说: 唐诗人咏边塞诗颇多ꎬ类皆捕风捉影ꎮ他却自句句从体验中来ꎬ从阅历里出ꎮ [1]唐代的西北北疆ꎬ没有人比岑参走得更远更多㊁时间更长ꎬ西域的许多地方ꎬ是岑参第一次写入诗中ꎮ天宝八年(749)春至天宝十年(751)夏ꎬ33岁的岑参赴远安西ꎬ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僚ꎬ«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一身从远使ꎬ万里向安西ꎮ汉月垂乡泪ꎬ胡沙费马蹄 ꎬ«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ꎬ辞家见月两回圆ꎮ今夜不知何处宿ꎬ平沙万里绝人烟 ꎻ«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ꎬ四望云天直下低ꎮ为言地尽天还尽ꎬ行到安西更向西 ꎮ按照廖立先生的研究ꎬ岑参是出阳关之后ꎬ西行至蒲昌海ꎬ再沿塔里木河行至安西[2]ꎮ第一次从气候温和㊁风景秀丽的长安沿着河西走廊西行至西域ꎬ路途之遥远艰辛㊁气候之寒冷多变㊁自然环境之恶劣难当ꎬ连诗人自己也感到震惊ꎬ在«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中曰: 昨夜宿祈连ꎬ今朝过酒泉ꎮ黄沙西际海ꎬ白草北连天 ꎻ«玉门关盖将军歌»云: 玉门关城迥且孤ꎬ黄沙万里白草枯 ꎻ«寄宇文判官»曰: 西行殊未已ꎬ东望何时还ꎮ终日风与雪ꎬ连天沙复山 ꎻ«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云: 前月发安西ꎬ路上无停留ꎮ都护犹未到ꎬ来时在西州ꎮ十日过沙碛ꎬ终朝风不休ꎮ马走碎石中ꎬ四蹄皆血流 ꎮ西州ꎬ太宗灭高昌ꎬ以其地为西昌州ꎬ后改名西州ꎬ辖境相当于今天吐鲁番市及托克逊㊁鄯善等县地ꎬ地扼天山南北孔道ꎬ为 丝绸之路 上中西交通要冲[3]290ꎬ自然环境十分险恶ꎬ沙海四围ꎬ冬天奇寒ꎬ夏季酷热ꎮ正如«全唐文»所载: 高昌涂路ꎬ沙碛千里ꎬ冬风冰冽ꎬ夏风如焚ꎬ行人去来ꎬ遇之多死ꎮ [4]岑参写于天宝十年(751)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ꎬ诗一开头即写西域的壮阔: 热海亘铁门ꎬ火山赫金方ꎮ白草磨天涯ꎬ胡沙莽茫茫ꎮ 热海ꎬ即今天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ꎻ«大唐西域记 跋禄迦国»卷1载: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ꎬ又谓咸海)ꎬ周千余里ꎬ东西长ꎬ南北狭ꎮ四面负山ꎬ众流交凑ꎬ色带青黑ꎬ味兼咸苦ꎬ洪涛浩汗ꎬ惊波汩淴ꎮ龙鱼杂处ꎬ灵怪间起ꎬ所以往来行旅ꎬ祷以祈福ꎮ水族虽多ꎬ莫敢渔捕ꎮ [5]69这里的铁门ꎬ指的是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苏里汗达里省杰尔宾特西北之恰克恰里山口ꎬ地处热海西南ꎬ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要道ꎬ玄奘西行曾经此地[6]454ꎻ«大唐西域记 羯霜那国»卷1有详细的记载: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入山ꎬ山路崎岖ꎬ溪径危险ꎬ既绝人里ꎬ又少水草ꎮ东南山行三百余里ꎬ入铁门ꎮ铁门者ꎬ左右带山ꎬ山极峭峻ꎬ虽有狭径ꎬ加之险阻ꎮ两傍石壁ꎬ其色如铁ꎮ既设门扉ꎬ又以铁锢ꎬ多有铁铃ꎬ悬诸户扇ꎬ因其险固ꎬ遂以为名ꎮ出铁门至睹货逻国ꎮ [5]98羯霜那国ꎬ西域古国ꎬ也称史国ꎬ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ꎬ 丝绸之路 上的枢纽城市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也有相同的记载: 又西南三百余里ꎬ至羯霜那国ꎮ又西南二百里入山ꎬ山路深险ꎬ才通人步ꎬ复无水草ꎮ山行三百余里ꎬ入铁门ꎮ峰壁狭峭而崖石多铁矿ꎬ依之为门ꎬ扉又鍱铁ꎬ又铸铁为铃ꎬ多悬于上ꎬ故以为名ꎬ即突厥之关塞也ꎮ出铁门至睹货逻国ꎮ [7]30有论者误以为此诗中的铁门就是岑参«题铁门关楼»«银山碛西馆»诗中的铁门关ꎬ而 热海与铁门关相去颇远 ꎬ由此得出了 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往往用得不严密ꎬ此处不必拘泥 的结论①ꎬ实在是冤枉了岑参ꎮ从这四句看ꎬ岑参对西域一带的山川地貌相当熟悉ꎮ岑参是在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送别友人的ꎬ诗人视域辽阔ꎬ极目天山之西的热湖㊁铁门ꎬ再由西向东移动ꎬ回到了天山东南的交河㊁高昌一带:曾到交河城ꎬ风土断人肠ꎮ寒驿远如点ꎬ边烽互相望ꎮ赤亭多飘风ꎬ鼓怒不可当ꎮ有时无人行ꎬ沙石乱飘扬ꎮ夜静天萧条ꎬ鬼哭夹道傍ꎮ地上多髑髅ꎬ皆是古战场ꎮ置酒高馆夕ꎬ边城月苍苍ꎮ从诗题看ꎬ写此诗时岑参已从西域回到了武威ꎬ他把自己在西域的经历见闻写进了诗中ꎮ交河ꎬ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5公里处ꎬ自西汉至后魏ꎬ车师前国都于此ꎬ公元450年为高昌所并ꎮ贞观十四年(640)ꎬ太宗灭高昌ꎬ后改置交河县[3]336ꎮ历史上的交河见证了唐帝国 都护府 等边疆管理模式的有①参见陈铁民㊁侯忠义«岑参集校注»ꎬ中华书局2004年版ꎬ第119页ꎮ此观点又见孙钦善㊁陈铁民等编«高适岑参诗选»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ꎬ第120页ꎮ效实行ꎬ展现了 丝绸之路 沿线有关城市文化㊁建筑技术㊁佛教东传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ꎮ在由温暖的长安初到西域的诗人眼里ꎬ此地的风俗人情㊁地理环境与中原迥异ꎬ令人悲伤ꎬ难以适应ꎬ骆宾王所谓 中外分区宇ꎬ夷夏殊风土 ꎮ这里狂风怒吼ꎬ沙石飞扬ꎬ少有行人ꎬ又是古战场ꎬ间有鬼哭之声ꎬ惨淡月色映照下的是满地的白骨ꎮ赤亭ꎬ地名ꎬ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北ꎬ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车»: 火山六月应更热ꎬ赤亭道口行人绝 ꎮ诗人描绘的西域寂寞荒远ꎬ入目所见使人心惊胆战ꎬ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在震撼的同时也眼界大开㊁诗境大开ꎮ吐鲁番盆地低洼封闭ꎬ最低处海拔-155米ꎬ属于温带极干旱气候ꎬ年降水量仅16毫米ꎬ是中国的极热之地ꎬ素有 火州 之称[3]498ꎮ著名的火焰山自西向东横贯盆地中部ꎬ岑参称之 火山 ꎬ在«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描写道: 火山五月行人少ꎬ看君马去疾如鸟 ꎻ«火山云歌送别»曰: 缭绕斜吞铁关树ꎬ氛氲半掩交河戍ꎮ迢迢征路火山东ꎬ山上孤云随马去 ꎻ«使交河郡ꎬ郡在火山脚ꎬ其地苦热无雨雪ꎬ献封大夫»云: 暮投交河城ꎬ火山赤崔巍ꎮ九月尚流汗ꎬ炎风吹沙埃ꎮ何事阴阳工ꎬ不遣雨雪来 ꎮ位于吐鲁番盆地以西的交河属于典型的地堑盆地ꎬ本身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炉ꎬ绝少雨雪ꎬ即使农历九月也让人汗流浃背ꎮ岑参在«经火山»诗中说道: 火山今始见ꎬ突兀蒲昌东ꎮ赤焰烧虏云ꎬ炎氛蒸塞空ꎮ不知阴阳炭ꎬ何独燃此中ꎮ我来严冬时ꎬ山下多炎风ꎮ人马尽汗流ꎬ孰知造化功ꎮ 蒲昌ꎬ蒲昌县ꎬ即今新疆鄯善县ꎬ在吐鲁番盆地以东ꎮ虏ꎬ西北边地ꎻ阴阳炭ꎬ贾谊«鸟赋»: 且夫天地为炉兮ꎬ造化为工(冶匠)ꎻ阴阳(二气)为炭(炭火)兮ꎬ万物为铜ꎮ 岑参在«火山云歌送别»中又写道: 火山突兀赤亭口ꎬ火山五月火云厚ꎮ火云满山凝未开ꎬ飞鸟千里不敢来 ꎮ诗人在北庭生活期间ꎬ曾多次目睹火焰山的壮丽景象ꎮ据记者报道ꎬ2018年6月25日16时ꎬ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巨型 金箍棒 温度计测得实时地表温度为83ħꎬ此温度是截至目前火焰山地区测得的最高地表温度ꎮ当日有2500多名游客在景区感受高温旅游[8]ꎮ高昌㊁交河一带气候变化难测ꎬ夏季酷热ꎬ深秋即大雪飘飞ꎬ正如«送崔子还京»曰: 匹马西从天外归ꎬ扬鞭只共鸟争飞ꎮ送君九月交河北ꎬ雪里题诗泪满衣 ꎬ诗人身在绝域的交河送别友人回长安ꎬ自然是心生感慨㊁艳羡不已ꎬ如«诗式»云: 四句言交河地寒ꎬ九月见雪ꎬ嘉州自伤羁旅ꎬ故泪满衣 [9]831ꎮ二经历了千难万险回到长安后ꎬ岑参仍任微官ꎬ十分郁闷ꎬ于是在天宝十三年(754)夏秋间ꎬ38岁的岑参第二次入西域㊁到北庭ꎬ成为安西㊁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僚[10]559ꎮ行前ꎬ有第一次西域经历的岑参有了心理准备ꎬ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曰: 闻说轮台路ꎬ连年见雪飞ꎮ春风曾不到ꎬ汉使亦应稀ꎮ白草通疏勒ꎬ青山过武威ꎮ勤王敢道远ꎬ私向梦中归 ꎮ此处之轮台ꎬ指北轮台ꎮ岑参去北庭ꎬ由瓜州出玉门关(唐关在今安西东双塔堡附近)ꎬ经五烽至伊州(今新疆哈密)ꎬ再西去西州ꎬ玄奘法师西行走的也是这条道路[2]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载: 法师因访西路ꎮ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ꎬ有瓠芦河ꎬ下广上狭ꎬ洄波甚急ꎬ深不可渡ꎮ上置玉门关ꎬ路必由之ꎬ即西境之襟喉也ꎮ关外西北又有五烽ꎬ候望者居之ꎬ各相去百里ꎬ中无水草ꎬ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ꎬ伊吾国境ꎮ [7]12在赴北庭途中ꎬ岑参写下了«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ꎬ沙上见日没ꎮ悔向万里来ꎬ功名是何物 [10]174ꎬ日日置身于沙海之中ꎬ已见懊悔之意ꎮ贺延碛ꎬ又称莫贺碛㊁莫贺延碛ꎬ今新疆哈密东南之沙碛ꎬ称 噶顺戈壁 八百里瀚海 ꎬ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最集中㊁类型最复杂的地方ꎬ唐初玄奘西天取经曾路经此地: 莫贺延碛长八百里ꎬ古曰沙河ꎬ上无飞鸟ꎬ下无走兽ꎬ复无水草 ꎬ且 夜则妖魑举火ꎬ烂若繁星ꎻ昼则惊风拥沙ꎬ散如时雨 [7]16ꎬ 丝绸之路 的艰险由此见出一斑ꎮ1879年6月ꎬ19世纪俄国探险家㊁ 普氏野马 的发现者普尔热瓦尔斯基经过巴里坤湖来到哈密ꎬ然后前往沙州(今甘肃敦煌)㊁途中穿越噶顺戈壁[11]ꎬ入目所见验证了玄奘一千多年前的描写:沙漠呈现出一片十分可怕的景象:既没有植物ꎬ也没有动物ꎬ甚至连蜥蜴和昆虫也没有ꎮ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骡马和骆驼的骨头ꎬ白天地面灼热ꎬ笼罩一层像充满了烟雾的浑浊空气ꎻ即便有点微风ꎬ连空气也纹丝不动ꎬ也不凉快ꎮ只是经常刮起一股股热旋风ꎬ含盐的尘土被旋转成一条条圆柱ꎬ刮出很远ꎬ很远ꎮ在旅行者的前方或两旁浮现出虚幻的海市蜃楼ꎮ即使没有这种幻景ꎬ靠近地面的空气由于异常灼热而发生波动或颤抖ꎬ使远处物体的轮廓也不断变换ꎮ白天炎热难熬ꎬ太阳一出来就是火辣辣的一直到日落为止ꎮ[12]茫茫戈壁ꎬ寸草不生ꎬ只有一片连一片光秃秃的黏土和砾石 ꎬ地表温度高达62.5度[13]ꎬ这是一个连石头都能烤化的不毛之地ꎬ虽然历经一千余年ꎬ唐代玄奘㊁岑参与近代普尔热瓦尔斯基所见景象并无明显差别ꎮ到了北庭ꎬ果然和预料的一样ꎬ北庭的气候㊁自然环境迥异于内地ꎬ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云: 二庭近西海ꎬ六月秋风来 大荒无鸟飞ꎬ但见白龙堆 ꎻ«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曰: 孤城倚大碛ꎬ海气迎边空ꎮ四月犹自寒ꎬ天山雪濛濛 ꎻ«北庭作»云: 孤城天北畔ꎬ绝域海西头ꎮ秋雪春仍下ꎬ朝风夜不休 ꎮ白龙堆ꎬ简称龙堆ꎬ即今新疆若羌县东北库姆塔格沙漠ꎬ与罗布泊连为一体ꎬ是古代湖积层隆起的各种形状的土台群ꎬ顶面为石膏状盐结块ꎬ其状如龙ꎬ自然环境十分恶劣ꎬ常常困厄行人ꎬ楼兰古城就在罗布泊的东面ꎻ«汉书 西域传上»载: 楼兰国最在东垂ꎬ近汉ꎬ当白龙堆ꎬ乏水草 [14]3878ꎬ 传道神沙异ꎬ暄寒也自鸣ꎮ势疑天鼓动ꎬ殷似地雷惊ꎮ九削棱还峻ꎬ人跻刃不平 ꎮ敦煌人作品«敦煌廿咏»其二«白龙堆咏»云ꎬ白龙堆为古阳关通西域道路所经[3]244ꎮ北庭ꎬ唐方镇名ꎬ属陇右道ꎬ因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ꎬ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ꎬ故通称北庭ꎮ统辖西北伊㊁西㊁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㊁镇㊁守捉ꎬ杜甫«近闻»诗云: 崆峒五原亦无事ꎬ北庭数有关中使 ꎮ贞元六年(790)ꎬ其地入吐蕃[3]224ꎮ 丝绸之路 北路经过北庭ꎬ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中云: 风连西极动ꎬ月过北庭寒 ꎬ西极ꎬ极西ꎬ西方极远之地ꎮ岑参在«赴北庭度陇思家»诗以自己的切实经历描写了北庭的荒寒寂寥ꎬ距离中原有万里之遥: 西向轮台万里余ꎬ也知乡信日应疏 ꎮ需要说明的是ꎬ唐代西域境内有两个轮台:一是汉轮台ꎬ一是唐轮台ꎻ一在天山南ꎬ一在天山北ꎮ汉轮台也称南轮台ꎬ故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15千米的布古尔ꎬ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ꎬ地处天山南麓中段㊁塔里木盆地北缘ꎬ是唐代 丝绸之路 中道上的重镇ꎬ汉代属于西域都护府ꎮ«汉书 西域传上»云: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ꎬ西域震惧ꎬ多遣使来贡献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ꎮ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ꎬ往往起亭ꎬ而轮台㊁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ꎬ置使者校尉领护ꎬ以给使外国者ꎮ [14]3878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ꎬ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伐大宛㊁夺取汗血马之后在此屯田ꎬ设置使者校尉ꎬ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物[15]ꎮ汉武帝晚年颁布的«轮台罪己诏»中之轮台即此ꎮ一是唐轮台ꎬ也称北轮台ꎬ在唐代 丝绸之路 北道上ꎬ地处天山北麓㊁准噶尔盆地南缘ꎬ故址在今新疆昌吉县㊁米泉县至乌鲁木齐市南郊之乌拉泊古城一带ꎮ太宗贞观(627 649)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ꎬ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护府ꎬ德宗贞元(785 805)为吐蕃所据[6]285ꎬ岑参北庭诗作中的轮台指的是北轮台[16]ꎮ岑参又有«轮台即事»一诗ꎬ作于天宝十四年(755):轮台风物异ꎬ地是古单于ꎮ三月无青草ꎬ千家尽白榆ꎮ蕃书文字别ꎬ胡俗语音殊ꎮ愁见流沙北ꎬ天西海一隅ꎮ北轮台风物与内地殊异ꎬ其地曾属于匈奴ꎮ因气候寒冷ꎬ三月尚无青草ꎬ家家户户种的是白榆ꎮ因为不通当地的语言文字ꎬ不适应当地的风俗ꎬ更增添了诗人的异域之感ꎮ不论想看不想看ꎬ入目的都是茫茫沙漠ꎬ仿佛到了天之尽头ꎮ这里的 流沙 ꎬ指北轮台北面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ꎬ位于天山北麓㊁准噶尔盆地中央ꎮ岑参作于至德元年(756)秋的«首秋轮台»诗说:异域阴山外ꎬ孤城雪海边ꎮ秋来唯有雁ꎬ夏尽不闻蝉ꎮ雨拂毡墙湿ꎬ风摇毳幕膻ꎮ轮台万里地ꎬ无事历三年ꎮ阴山ꎬ天山别称ꎬ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ꎬ西头热海水如煮ꎮ海上众鸟不敢飞ꎬ中有鲤鱼长且肥 中之 阴山 即指天山[3]371ꎬ唐代 丝绸之路 的北道与中道经过天山的北麓与南麓ꎮ初秋天山外的北轮台已是一片凄寒ꎬ唯见大雁ꎬ不闻蝉鸣ꎬ加上风雨中的 毡墙 毳幕 ꎬ给人强烈的异域之感ꎬ此时的岑参来到北庭已经三年(754 756)ꎮ北轮台夏季炎热ꎬ冬季寒冷多狂风ꎬ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极写北轮台一带的极端气候ꎮ洪亮吉评此诗说: 诗之奇而入理者ꎬ其唯岑嘉州乎! 尝以己未冬杪ꎬ谪戍出关ꎬ祁连雪山ꎬ日在马首ꎬ又昼夜行戈壁中ꎬ沙石吓人ꎬ没及髁膝ꎮ而后知岑诗 一川碎石大如斗ꎬ随风满地石乱走 之奇而实确也ꎮ大抵读古人之诗ꎬ又必身亲其地ꎬ身历其险ꎬ而后知心惊魄动者ꎬ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ꎬ非妄语也 [17]86ꎮ清人毛先舒说: 嘉州«轮台»诸作ꎬ奇姿杰出ꎬ而风骨浑劲ꎬ琢句用意ꎬ俱极精思ꎬ殆非子美㊁达夫所及 [18]ꎮ毛先舒认为ꎬ岑参北轮台之作皆是亲历ꎬ风骨凛然ꎬ精思独具ꎬ即使是杜甫㊁高适(字达夫)这样的大家㊁名家也不能与之比肩ꎮ作于北轮台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ꎬ颂赞唐军军容盛壮㊁士气高昂:轮台城头夜吹角ꎬ轮台城北旄头落ꎮ羽书昨夜过渠黎ꎬ单于已在金山西ꎮ戍楼西望烟尘黑ꎬ汉兵屯在轮台北ꎮ上将拥旄西出征ꎬ平明吹笛大军行ꎮ四边伐鼓雪海涌ꎬ三军大呼阴山动ꎮ虏塞兵气连云屯ꎬ战场白骨缠草根ꎮ剑河风急雪片阔ꎬ沙口石冻马蹄脱ꎮ亚相勤王甘苦辛ꎬ誓将报主静边尘ꎮ古来青史谁不见ꎬ今见功名胜古人ꎮ轮台ꎬ控扼天山之北的广大区域ꎬ是兵家必争之地ꎮ渠黎ꎬ汉时西域国名ꎬ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ꎬ其地与南轮台相连ꎻ金山ꎬ今新疆北部的博格达山ꎮ全诗悲壮激昂ꎬ气势豪雄ꎬ无人企及ꎮ 雪片阔 马蹄脱 极言天气之寒冷ꎬ非亲历不可得ꎮ 战场白骨缠草根 ꎬ怵目惊心ꎬ写战争频繁㊁残酷ꎬ暗示此地由来是战场ꎬ启发了元好问写成 野蔓有情萦战骨 之句ꎮ在北庭期间ꎬ岑参又有«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一诗:天山有雪常不开ꎬ千峰万岭雪崔嵬ꎮ北风夜卷赤亭口ꎬ一夜天山雪更厚ꎮ能兼汉月照银山ꎬ复逐胡风过铁关ꎮ交河城边飞鸟绝ꎬ轮台路上马蹄滑ꎮ晻霭寒氛万里凝ꎬ阑干阴崖千丈冰ꎮ将军狐裘卧不暖ꎬ都护宝刀冻欲断ꎮ正是天山雪下时ꎬ送君走马归京师ꎮ雪中何以赠君别ꎬ惟有青青松树枝ꎮ诗人以动人的笔触描绘天山雪景ꎬ依依别情自然熔铸在壮丽的雪景之中ꎬ颇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韵味ꎬ堪称姊妹篇ꎬ属于洪亮吉论述的 诗奇而入理ꎬ乃谓之奇ꎮ若奇而不入理ꎬ非奇也 [17]86ꎮ赤亭口㊁银山㊁铁关(铁门关)㊁交河㊁轮台ꎬ均为唐代 丝绸之路 西域段的要冲ꎬ也是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ꎮ三岑参是在至德元年(756)岁末东归长安的[19]ꎮ两次西域之行ꎬ锤锻了岑参的意志品格ꎬ成就了他的诗歌ꎬ在他的不断行走与书写中ꎬ开拓了一条壮阔的唐诗之路ꎮ唐人中写西域㊁写 丝绸之路 ꎬ写天山南北的地理风俗及奇特物产如优钵罗花(即雪莲)ꎬ没有人能超过岑参ꎮ西北唐诗之路上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ꎬ为其诗带来了奇丽壮阔之美ꎬ无论境界还是格调ꎮ西北唐诗之路上的奇景激人奇情㊁奇思ꎬ无论观还是写ꎬ都能出人手眼之外ꎬ所以同时代的殷璠说: 参诗语奇体峻ꎬ意亦造奇 [20]ꎬ方东树说: 忽如 六句ꎬ奇才奇气ꎬ奇情逸发ꎬ令人心神一快 [21]ꎬ沈德潜也说 参诗能作奇语ꎬ尤长于边塞 [22]ꎬ这个 奇 的得来与诗人两次由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经历密不可分ꎮ陆游«跋岑嘉州诗集»云: 予自少时ꎬ绝好岑嘉州诗ꎮ往往山中ꎬ每醉归ꎬ倚胡床睡ꎬ辄令儿曹诵之ꎬ至酒醒ꎬ或熟睡ꎬ乃已ꎮ尝以为太白㊁子美之后ꎬ一人而已ꎮ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ꎬ既画公像斋壁ꎬ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ꎬ以传知诗律者ꎬ不独备此邦故事ꎬ亦平生素意也ꎮ乾道癸巳八月三日ꎬ山阴陆某务观题 ꎬ诵传岑诗㊁描绘岑像ꎬ崇敬之情溢于言表ꎮ陆游如此喜好岑参诗ꎬ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岑参诗有英雄气ꎬ诗人敢于走向万里边疆ꎬ有对异域文化与风光景物亲切具体的感受ꎬ有其他诗人所不能及的奇峭之美ꎮ后人评价岑参诗也多集中在了风骨与奇㊁壮之上ꎬ如«唐诗品»云: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ꎬ故体裁峻整ꎬ语亦造奇 ꎻ«唐音癸签»曰: 岑词胜意ꎬ句格壮丽 ꎻ«诗薮»: 高㊁岑井工起语ꎬ岑尤奇峭 ꎻ«石洲诗话»云: 嘉州之奇峭ꎬ入唐以来所未有ꎮ又加以边塞之作ꎬ奇气益出ꎮ风会所感ꎬ豪杰挺生 ꎻ«诗学渊源»: 其诗辞意清切ꎬ迥拔孤秀ꎬ多出佳境 ꎻ«唐风定»: 高音亮节ꎬ自成悲壮 [9]787-789ꎮ西域之行也部分成就了他的仕途ꎬ代宗时ꎬ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ꎬ世称 岑嘉州 ꎮ在唐人中ꎬ是岑参把西北边塞的唐诗之路延伸得最长最远ꎬ并与 丝绸之路 相合ꎬ由此连缀起的自然景物㊁边关边城㊁民族风情最多也最为丰富ꎮ东南的唐诗之路滋养了诗人深情细腻的美感ꎬ为唐诗带来了清丽之美ꎻ西北的唐诗之路则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情怀ꎬ为唐诗带来了阳刚壮阔之美ꎬ锻铸了唐诗奇高的风骨ꎮ西北的大漠孤烟与东南的绿水青山遥相呼应ꎬ共同铺就了中华大地上的唐诗之路ꎮ参考文献:[1]㊀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57:324-325.[2]㊀廖立.岑参赴西域时间路途考补[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95(4).[3]㊀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4]㊀董诰ꎬ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90:664.[5]㊀季羡林ꎬ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0.[6]㊀冯志华ꎬ等.西域地名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ꎬ2002.[7]㊀慧立ꎬ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孙毓棠ꎬ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ꎬ1983.[8]㊀张小宓.83ħ!新疆吐鲁番昨日迎来今夏地表最高温[N].新疆晨报ꎬ2018-06-26.[9]㊀陈伯海.唐诗汇评(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ꎬ1995.[10]陈铁民ꎬ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4.[11]丁笃本.中亚探险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ꎬ2009:320-321.[12]尼 费 杜勃罗文.普尔热瓦尔斯基传[M].吉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翻译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78:245. [13]杜根成ꎬ丘陵.普尔热瓦尔斯基传[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ꎬ2002:194.[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2.[15]贺灵.西域历史文化大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ꎬ2012:741.[16]薛天纬.岑参诗与唐轮台[J].文学遗产ꎬ2005(5).[17]洪亮吉.北江诗话:卷5[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3.[18]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3:47.[19]周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ꎬ1992:376.[20]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78:81.[21]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61:248.[22]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4:27.[责任编辑㊀王银娥]TheRoadofTangPoetry andCenShen sTriptotheWesternRegionsGAOJian ̄xin(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ꎬInnerMongoliaUniversityꎬHohhot012001ꎬChina)Abstract:AmongthepoetryroadsthathavespreadalloverChinaꎬthemostinfluentialoneistheroadofTangpoetry.AsapoetoftheTangDynastyꎬCenShen sjourneystotheHexiCorridorandtheWesternRegionswerethefarthestandthelongest.CenShenenteredtheWesternRegionstwiceinhislifetimeforfiveyears.CenShen sdescriptionsoftheSilkRoadꎬtheHexiCorridorandtheWesternRegionsintheTangDynastywereofgreatexemplarysignificance.HewrotemanyplacesintheWesternRegionsintohispoetry.CenShen stwovisitstotheWesternRegionsforgedhiswillpowerandcharacterandbroughtmagnificentbeautytohispoetrybothinthepoeticvistaandstyle.Keywords:theroadofTangpoetryꎻCenShenꎻthewesternregio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诗歌与中唐诗变作者:文迪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7期摘 ;要:天宝至大历年间,诗坛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变化出现在包括岑参在内的一批诗人的诗歌中。

岑参诗歌的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时而变,突破古题乐府,另拟新题,即事名篇,自创新的歌行形式;打破诗歌主客体的平衡,凸显主观意念;追求意奇语奇,开“尖巧”一派;引白话俗语入诗,诗歌朝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

其诗歌的变化一直影响到大历至元和的中唐诗坛。

关键词:岑参 ;即事名篇 ;主观意念 ;通俗 ;中唐诗变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不只是量多,更在于诗蕴含的特有质素。

这些质素就是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

它们融汇在一起,便是唐诗气象。

唐诗气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如盛唐诗歌“雄壮”“浑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1]。

然而从盛唐到中唐,诗坛气象不是突变,而是渐变。

早在天宝年间,诗坛就出现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岑参诗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岑参诗歌应时而变,突破古题乐府,另拟新题,即事名篇,自创新的歌行形式;打破盛唐诗歌主客体的平衡,凸显主观意念;追求意奇语奇,开“尖巧”一派;引白话俗语入诗,诗歌朝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由大历至贞元间的一批诗人所继承发展,逐渐酝酿出贞元、元和年间诗歌之大变。

一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走向繁荣,构成唐诗重要一翼的歌行在此期趋于成熟,“律化的程度较之初唐有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则增大了叙事与抒情的自由度”[2]。

岑参的歌行不论是数量还是对歌行的演进,在此期都是非常突出的。

岑参于歌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突破乐府古题的限制,自拟新题,即事名篇。

岑参50首歌行中,没有一首“古题乐府”,全部是自拟新题。

他作于从军边塞期间的歌行,都能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即事名篇。

如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玉门关盖将军歌》等都是根据边陲的实际生活自拟标题,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内容鲜活而充实。

岑参的歌行彻底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限制,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歌行把个性化的抒情建立在客观叙事和实景描写基础上的内容特征,为歌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为中唐“新题乐府”的大量出现做出了前期贡献。

为了适应这种内容的需要,岑参自创新的歌行形式,用韵灵活自如,韵律节奏富于变化和创新。

陈伯海把唐代歌行分为“正格”与“变调”,薛天纬则分为“常调”和“别调”。

岑参这种新的歌行形式,陈伯海称为“变调”,薛天纬称为“别调”。

“变调”是指歌行“着重吸取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3]。

检点岑参的歌行,有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者、两句一换韵者、三句一换韵者、四句一换韵者等等。

其《卫节度赤骠马歌》四句一换韵,根据陈先生的说法,为“正格”。

那么,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者、两句一换韵者、三句一换韵者都属于“别调”。

“别调”在表达情感上往往比“正格”更为自由恣意。

每句押韵一韵到底者如《玉门关盖将军歌》:“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两句一换韵者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两句一换韵打破了歌行四句换韵的常见节奏,造成一种跳跃感,充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

三句一换韵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句句用韵,韵位密集,三句一转韵,换韵频繁,造成急促铿锵的节奏,很好地烘托出军情的紧急和士气的高昂。

这种写法正如程千帆所说:“于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富于创造性,是以音响传达生活音响的成功范例。

”[4]岑参还成功创作了各种句式都有的“别调”,如《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句式参差散文化。

岑参对歌行韵律节奏的变革,深深地影响到了韩愈、卢仝、元稹等人,他们以散文的句式入诗,打破诗的对称。

如卢仝的《月蚀诗》有散文句,有整齐的偶句;语言有五言、七言、二言、三言、四言、九言。

韩愈“称其工”并作《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元稹《有酒十章》句式多变,既有整齐的七言,也有极度不齐的杂言,还有骚体。

二从盛唐到中唐,诗歌美学思想经历了由“兴象”到“意境”“假象见意”的变迁。

盛唐人注重主客体的平衡,情由物象触发,一切物象都根据客观真实高度典型化。

天宝后期,诗歌中主客体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主观意念得以突出。

成书于贞元之前的《诗格》用“意境”来反映唐诗美学的变化,陈伯海把它定义为“从主观意念出发而假托于外在情境所构成的形象”[3]。

葛晓音也看到此期的变化:“单纯明朗的抒写情兴渐渐转为直觉、幻觉、错觉等内在感觉乃至潜意识的捕捉;精确地勾勒物象形貌特征的客观描绘逐渐被诗人对事物最突出的印象甚至内心的幻象所替代。

”[5]成书于贞元初期的《诗式》指出作诗“假象见意”“尚于作用”“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6],这是说“诗人先有意念再假托物象以构成形体,最后发展为凭心结撰、翻空出奇以书写胸中磊块不平的意气”[3]。

这是韩孟诗派的特点之一。

而岑参诗中主观意念已非常突出。

岑参诗歌注重内心感觉和印象的表现。

比较岑参的“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看出,岑参强调直觉感受,王维注重客观描绘。

岑参喜欢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无形的事物实体化,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武威春暮》)、“三月犹未还,客愁满春草”(《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这些诗句构思奇特,使原本难以描摹的内在感觉都变得具象化、实体化了,使无形的梦和愁在他的诗歌中变成了可燃、可捣、可挂、可铺之物。

耿湋的“涧花寒夕雨,潭水黑朝林”与岑参诗的立意构句完全相同,可能是受其影响;孟郊的“冷露滴破梦”(《秋怀》其二)也是化用了岑参诗句。

岑参还善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如“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变视觉为触觉,把盛开的红花幻化为火,让花有了温度,烘暖了潭树和春云。

岑参的边塞诗更是长于表现感受印象,军旅生活、边塞景物、异域风情在印象中变得神奇瑰丽起来。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诗人的印象中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

“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的奇思构想也影响着孟郊的“南山塞天地,日月天上生”。

梦境是内在感受或者印象的一种强化,在岑参诗中多处可见,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怀人,更能表达深挚的感情。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关门锁归路,一夜梦还家。

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后四句以梦境突出故乡景色给人的美好印象。

韩愈的《记梦》也是以梦境突出心理感受,李贺也有写梦幻的诗歌,也许是受岑参的影响。

岑参强调主观意念这一特点为中唐韩孟诗派所接受并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孟郊的《游石龙涡》中的自然景色,处处融入了他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就是主观造景的艺术方法。

韩愈的诗歌也有重主观情感感受这个特点。

而李贺更注重个人主观意念的全力开拓。

“就追求印象的表现以及强调内在感觉这一点而言,岑参与杜甫一样善于创变求奇,是中唐奇丽派诗人的先导。

”[5]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7]是岑参诗歌的一大特点。

“语奇”“意奇”主要表现在造句和炼字上。

造句上,岑参诗追求意象的构思奇巧。

如“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峨眉山落月,蝉鬓野云愁”(《骊姬墓下作》),“这些诗句大都没有转折性或铺垫性的文字,用语十分凝练;而组织文字的关键,又均非自然的逻辑,而是诗人的眼界与思绪,这正是后来唐代中叶诗人结构诗语时最常用的手法[8]。

”炼字往往表现在动词上。

为了创造奇象与奇境,岑参在选择和提炼动词时,总是力求使静的物象出现动感,使动的物象更显鲜明的动态气势,让本来无生命的物象有了生命、感情和灵性。

如“塔势如涌出”(《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涌”使原本静止的塔动起来了,彰显了诗人仰望时的突兀感、惊奇感。

“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中的“燃”把静止的鲜花幻化为熊熊燃烧的火,凸显了清润湿热的感受。

“江迴两岸斗,日隐群峰攒”(《早上五盘岭》),“斗”和“攒”把江岸犬牙交错、山峰群起聚拢的情状动态化了。

岑诗的这些动词用得新奇,出人意料,诗句的意象因之活灵活现。

岑参还利用词性活用的特点以达到新奇的、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出奇制胜。

如“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登总持阁》)中的“低”和“小”,“月色冷楚城,淮光透霜空”(《送王著赴淮西幕府作》)中的“冷”和“透”都动词化了,既有形容词描状景物的特色,又有动词摹写动态的优点,准确传达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类似的还有“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等等。

在炼字上,岑参能与杜甫相提并论,而在新巧上甚或超过杜甫。

清代查慎行批评“孤灯燃客梦”说“此等炼字,遂开纤巧之门。

”[9]黄生指出“其尖巧一派,实自嘉州始开。

”[10]“纤巧”“尖巧”是韩孟诗派的特点。

这些说法正好说明岑参对中唐韩孟诗派的影响。

四有人说唐诗到白居易时才大量使用口语,其实早在天宝年间就出现了以古白话入诗的现象。

岑参追求口语入诗的倾向很明显,且比较多地使用白话俗语入诗。

如“州县不敢说,云霄谁敢期”(《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五斗米留人,东谿忆垂钓”(《衙郡守还》);“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蛾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

湖上山当舍,天边水是乡”(《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经火山》)等诗歌中的“不敢”“谁敢”“私自笑”“留人”“图他”“五斗米”“三个”“一枝”“是”“我”都是唐代白话语。

岑参不只在歌行、五古中运用白话俗语,近体诗也如此。

如七律《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和七绝《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两首诗口语化很浓,然写眼前景,状人情态,同样惟妙惟肖。

后一首还以俗事入诗。

这些说明岑参注意吸收口语入诗,其诗歌语言的一大特征便是朝着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

王建、张籍、元稹、白居易以俗言俗事入诗、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化,应该受到了岑参这类诗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