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概论
隋唐五代文学

思考题及练习重点: 1.名词解释:元白 新乐府 讽喻 诗 张王乐府 2.何谓“新乐府运动”? 3.以具体作品为例简述白居易诗歌 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古文运动 1.古文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提出的一个概念。 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政治原因,中唐以前古文家鼓 吹文体改革的影响及韩柳的作用。 2.古文运动的成就及影响:打破了骈体文的一 统局面,扩大了古文的应用范围,终于形成散体 文对骈文的优势。 3.韩、柳是的古文运动的领袖。其理论主要是: 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作家的 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 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兴起的文学背景。 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与艺术独创性。 3.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 表。诗风险怪,追求奇特的意象和尖 新古怪的立意。
第二节 刘禹锡、柳宗元 1.刘禹锡有政治寓言诗、怀古 诗、赠答诗、竹枝词等,其诗雄 直劲健,有“诗豪”之称。 2. 柳宗元有寓言诗、赠答诗、山 水诗等。其诗明净简洁,风格清 峭。
1.陈子昂的生平。 2.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 创作实践。
本章阅读书目: 1.马茂元选,《唐诗选》 2.余冠英等选,《唐诗选》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唐诗选》 4.(清)蒋清翊注,《王子安 集注》 5.苏雪林著,《唐诗概论》
6.闻一多著,《唐诗杂论》 7.骆祥发著,《初唐四杰研究》 8.杜晓勤著,《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 释》 9.尚定著,《走向盛唐》, 10.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11.(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 《初唐诗》 12.葛晓音著,《唐诗宋词十五讲》
本章阅读书目及材料: 1.高步瀛选,《唐宋文举要》,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孙望、郁贤皓主编,《唐文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吴小林选注,《韩愈选集》,人民 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高文、屈光选注,《柳宗元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大历十才子综述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杜晓勤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而且这一时期诗歌的时代特征也比较明显,加上出现了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人群体,故而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近一百年来更产生了一批确有开拓的研究成果,使得大历诗歌研究整体上前进了一大步。
一、大历诗风及十才子诗歌综论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大历诗歌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一些文学史、诗歌史以及唐诗综论等著作中,而且大多比较肤浅、简括。
如胡适《白话文学史》在论述大历诗人时只探讨了元结及其《箧中集》中诸诗人和顾况的诗作,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虽然也将大历、元和诗人放在一起论述,但较之胡适要细致和深入一些,他谓元结与后来的韩愈等人同属于“矫古的诗人”,将韦应物与后来的柳宗元、刘长卿、秦系等人划到一派,称之为“后期的田园诗人”,然后论述了“大历十才子的台阁体”。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大历时期诗歌成就的评价似乎又稍高些,他说:“照老规矩是,一种文体,极盛之后,便难为继。
但五七言诗体却出于这个常例之外。
经过了开、天的黄金时代,她依然是在发展,在更深邃,更广漠的扩充她的风格的领土。
继于其后的是大历时代。
大历时代的诗人们很不在少数,其盛况未亚于开、天。
”苏雪林的《唐诗概论》则探讨得更细、更深,如她将大历诗人的作品分为三派:一派是与杜甫相鼓吹的人生派,如元结、顾况;一派是表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派,以韦应物为代表;一派以研练字句,工秀幽隽,借五七言律绝称长的小诗派,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
她对大历诗人的总的看法是:“大历诗人不为不多,不过天才都算在第二三流以下,其作品婉转清扬纤绵秀丽如春鸟秋虫,幽花野草,令人可爱,但只能说是’优美‘而不能说是’壮美‘”本世纪上半叶对大历诗人研究得最深入细致的,要数闻一多。
他从纯文学的立场高度肯定了大历十才子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大历十才子是唐代最享盛名的一批诗人”,并认为“他们的诗是齐梁风格而经张说所提倡改进过的,虽时髦而无俗气,境界趣味完全继承了张说这一派”,“从时间来说,盛唐中唐之相接也依此为联系,并远承谢康乐的传统不断,十才子的地位和价值也由此可见。
论李贺鬼诗

82论李贺鬼诗刘密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鬼诗是李贺诗歌中独具特色的篇章,他对鬼魂幽冥境界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分别对鬼诗的意象、用字设色等进行分析,揭示李贺鬼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李贺;鬼诗;诗歌意象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李贺鬼诗经常使用冷艳凄迷的意象,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凄迷阴森的鬼蜮图。
例如:《感讽五首·其三》:“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立影,一山惟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莹扰饶。
”地点是荒芜的南山之野,时间为幽冷的秋雨之夜。
秋天的萧条本来就令人心寒,迷蒙的雨夜,更在萧条之外,给旷野涂抹上一层恐怖神秘的色彩。
悲戚哀怨的南山中秋风呼啸,鬼雨如幽灵般飘忽,雨过天晴,在月光的映照下,整个田野一片苍白,树影凝聚在树冠下,如同没有影子一般。
初丧者的鬼魂走过昏暗低迷的山路,来到坟墓,但见磷火荧荧好像漆灯来迎接新亡之人,又似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其中飘洒的鬼雨、阴冷的秋风、凄迷的小径、惨白的月光、缥缈的树影、漆黑的鬼灯、游荡的鬼魂、幽暗的圹穴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冷风鬼雨的鬼怪世界。
《神弦曲》写日没西山,暮色苍茫,女巫迎神之景。
迎神场面迷离冷艳“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秋风瑟瑟,桂叶沙沙,桂子摇落;狸与狐哭泣、死亡;壁画上的虬龙也在作怪,命令雨公把它捉下深水去,一派朦胧凄迷之景。
用“血”、“死”这样狠透、刺目的字眼,使意象染上了一层浓重的阴森感。
李贺鬼诗中用书鬼、鬼工、山鬼、山魅、鬼灯等众多奇特的意象形成了谲诡荒诞的诗境。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自楚辞《山鬼》、《招魂》以下,至乾嘉胜流题罗两峰《鬼趣图》之作,或极诡诞,或讬嘲讽,求若长吉之意境阴凄,悚人毛骨者,无闻焉而。
”[1]李贺鬼诗中用迥异常人的色彩效果与超常的组合,寻求一种心灵的平衡,有一种哀感顽艳之感。
(整理)格律诗-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
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
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
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
可称“表现说”。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
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诗歌语言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
主要用象征手法。
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
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
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
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五言“二、二、一”。
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
山居秋暝相关问题

山居秋暝相关问题1、诗中有画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在述及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时,也常在引用苏轼的“诗中有画”这一评语后稍加阐释。
如苏雪林的《唐诗概论》就认为,王维“本是一个画家,所以能以恬静而鲜明的笔调摄取自然真相”,“而且他的小诗善能捉住一瞬间的印象而清澈生动的表现出来”,如《鹿柴》、《木兰柴》、《北垞》,“写光线变动与西洋画之印象主义相似”,“我们竟可以说他是中国诗里的印象派”。
陈贻焮在《论王维的诗》一文中也说:“的确,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很美。
绚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真像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官感受。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界对苏轼这一论断的探讨更趋细致和深入,且人言言殊,理解各异。
有一些学者认为,“诗中有画”不足以概括王维诗歌中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如叶适生的《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就认为,王维山水诗除了“诗中有画”和“有声画”之外,还有更高一级的独到成就,特点就是其“诗如电影”,是画面、音响、动作的有机结合,这是“诗中画”的最高境界。
姜光斗、顾启的《王维山水诗艺术初探》也认为,苏轼的评论,只是认识到了王维山水诗融化绘画艺术的一面,从而就浓淡相配、随类赋采,动静相衬、宫商跌奏,应物象形、景与境谐,经营位置、虚实相生,概括集中、气韵生动,精工自然、风清骨峻等六个方面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进行了分析。
张明非的《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从另外的角度对之加以讨论: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
他们的诗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
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
这是为什么呢?她认为这是因为王维在这方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之处:即在于追求一种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充分发挥诗歌表情达意的特长,以表现画面难于表现的内容,将诗歌和绘画艺术融汇贯通,使诗情画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以画入诗”。
而在意境创造方面,不只力求每一首诗写得有意境,而且以他的许多诗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即幽美怡静的境界。
概论“歌行体”在我国古代诗体发展中的流变

概论“歌行体”在我国古代诗体发展中的流变概论“歌行体”在我国古代诗体发展中的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诗体体系。
其中,“歌行体”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诗体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概论的方式,来探讨“歌行体”在我国古代诗体发展中的流变过程。
“歌行体”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风”的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那个时代的民歌、宗教赞美诗和宫廷礼仪诗等多种类型。
其中的“风”部分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采用了行和韵的结合形式,成为了后来“歌行体”的源头。
在先秦时期,“歌行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丰富。
《楚辞》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歌为载体,表达了饱含感情的诗意。
《离骚》、《九歌》等篇章奇妙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并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观、人情冷暖以及诗人的心灵世界。
可以说,《楚辞》的出现,为“歌行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行体”逐渐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在唐代,这种诗体更是达到了巅峰。
唐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而在唐诗中,“歌行体”占据了重要地位。
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无不展现了浓厚的“歌行体”风格。
这些诗作以流畅优美的节奏、丰富多变的韵脚以及描绘生动的景物而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然而,随着宋代的到来,“歌行体”逐渐走向了衰落。
宋代以后,“词”的兴起逐渐取代了“歌行体”的地位。
相比于“歌行体”来说,词更加注重言简意赅、婉约含蓄,使得表现手法明显不同。
柳永、辛弃疾等宋代文人将词发展至巅峰,并逐渐形成了宋词的独特风格。
尽管在后来的文学史中,“歌行体”逐渐在诗坛上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它作为一种经典的诗体形式,仍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的一些重要诗人如鲁迅、郭沫若等曾通过“歌行体”形式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可见其在古代诗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李白与杜甫的故事胡适对唐诗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见于1928年修订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上卷)》以及它的前身即1922年初版的《国语文学史》。
他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就包含在这两部著作中。
黎锦熙先生说:《国语文学史》,这是文学革命之历史的根据,或者也含有一点儿托古改制的意味。
朱光潜先生说:《白话文学史》是白话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见,要想准确地理解、阐释和评价胡适关于唐代诗歌(包括李杜诗学)的观点,就必须首先了解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策动的文学革命及其核心主张。
因为这是形成他的唐诗学的思想背景和根源。
1915年,胡适在一首致留美同学的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起者;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此诗概括地描述出晚清及民国初年,中国文学界和文化界呈现出的两种状况:传统式微,新潮涌动。
延续二千多年的旧文学衰落了;伴随着欧风美雨,文化新潮涌来。
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上,生长于清末民初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青年学者胡适应运而出,首举义旗,顺风疾呼,倡导文学革命。
1916年10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寄陈独秀》一函,信中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
二曰,不用陈套语。
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
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曰,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
八曰,须言之有物。
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八事作了具体阐述。
不久又相继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重要论文,发挥其学说。
总观诸文,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胡适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主张在当时曾遭到一些人的激烈责难,但由于顺应了历史的新运,所以白话文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并最终取得成功。
数十年中,现代文学、新闻传媒以及其他文化领域使用的文学性和应用性文体都是以白话为主要语言工具;并由此形成了国语现代汉语。
李商隐《锦瑟》诗摭谈

李商隐《锦瑟》诗摭谈江西吉安一中段瑞士江西泰和县沿溪中学张清嵩读2009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所刊王俊鸣先生《李商隐〈锦瑟〉通解》一文,觉得王先生文中旁征博引,在“余论”部分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于我们研究李商隐的诗歌,大有裨益。
宋人在整理李商隐诗时,将《锦瑟》篇置于卷首,故此诗也便成了李商隐诗集的“压卷之作”。
由于李商隐此诗是以起句中的首二字为题的,故它近似于无题诗。
诗中用典多,表达的意思又非常娓婉、含蓄、隐晦,表现的感情却非常深沉。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诗的理解往往众说纷纭。
清人王世禛的《论诗绝句》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有的人干脆把李商隐诗说成是“诗谜”。
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苏雪林《唐诗概论》第十八章即以“诗谜专家李商隐”为题。
在此,笔者也不妨将自己读李商隐《锦瑟》诗等的有关体会录之于下,以供抛砖引玉:自古迄今千百年来有关此诗的主要说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种说法: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说:“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
”按这种“或云”(说者也未敢肯定)的解释,“锦瑟”既是令狐楚之妾的名字,那此诗也就是作者李商隐为怀念自己原先主人家一个姬妾的风流之作,那么此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传达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之情的作品了。
这样一来,李商隐成了其主人令狐楚家一个姬妾的恋人,那李商隐无疑也就成了风流浪子了。
而少年李商隐与这位高年的主人令狐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也就说不清楚了。
难怪新旧《唐书》上说他“无行”等等,难怪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说:“唐李义山……乃邪思之尤者”。
明王世祯《全唐诗说》骂李商隐:“义山浪子”。
清代黄子云《野鸿诗的》中说:“如义山者,谓之为三百篇之罪人可也!”但骂的自管破口骂,说的自管信口说,议的自管尽情议,而倘或再进一步去推敲,却不免破绽重重。
例如骂他“无行”、“浪子”的,却未举出一个确凿可靠的具体例证(除了人云亦云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之事外)。
说他“邪思之尤者”,自然是出于一种陈腐的封建理学卫道士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在今天,都是反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