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涡模拟城市热岛效应污染扩散硕士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模式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工业活动频繁,以及大量使用人工建筑材料等,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自然区域。

这种温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建筑材料的影响:现代城市多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作为道路和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城市区域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具有调节气温、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其减少使得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3. 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城市空气流动不畅:由于高楼林立,空气流动受到阻碍,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风的形成和流动路径,使得热量难以有效传递到周边地区。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气温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遥感技术显示,城市区域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种差异在夏季尤为明显。

2.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表明,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以及城市布局等因素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近年来,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排放和产能集中,大气污染愈发严重。

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大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在大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有害物质的现象,包括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

而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乡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这是由于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和人口活动带来的热量聚集,导致城市整体温度升高。

大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大气污染的排放物会影响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会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大气污染也会改变大气边界层的稳定性和湍流结构,从而影响城市表面热量的输送和储存,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

不仅如此,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会改变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风场,从而改变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扩散条件。

这意味着在城市中,污染物更容易积聚并形成高浓度区域,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许多科学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观测和模拟研究。

他们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收集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城市热岛效应相关的数据,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大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复杂关系,还为治理大气污染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应对大气污染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限制工厂和机动车的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加强城市绿化和水体保护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大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024年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范文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日益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现象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

本篇论文将就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这些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1. 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指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这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大气中积累,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以及大量人工热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三、高温热浪及其特点高温热浪是指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其特点是气温持续较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高温热浪往往伴随着湿度高、风速低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引发人体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四、高温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中暑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因散热不足而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2. 心血管疾病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高温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问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3. 呼吸系统疾病高温环境下,空气中的污染物易积聚,对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和高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2.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种植树木、草坪等植物,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降低城市气温。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和高温热浪的认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4. 改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增加遮荫设施等措施,降低高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建筑与下垫面材质的改变城市中的建筑物多采用石材、混凝土等吸热能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热量无法迅速散发,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的道路、广场等下垫面多为硬质材料,这些材料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得地表的热量难以得到释放。

2. 人口与工业的密集度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工厂、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

这些人口和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绿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蒸发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地区的降温能力减弱。

4. 人工热源的排放城市中的大量人工热源如汽车尾气、供暖等排放大量热量,加剧了热岛效应的强度。

这些热量排放不仅使得城市气温上升,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象条件:大气环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气环境稳定时,风速低、湿度大等因素容易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下垫面温度不同。

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下垫面材质、颜色等都会影响温度分布和散热情况。

3.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加深,热岛效应也随之加剧。

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加,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布局和下垫面材质的选择。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

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

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2.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

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

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使城市的墙壁与墙壁、墙壁与地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复吸收,这为城市“热岛”的形成奠定了能量基础。

对太阳辐射影响反应由弱到强依次是:水体、草地、泥地、混凝。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热岛效应论文2

热岛效应论文2

热岛效应论文2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热岛效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城市的下垫面性质特殊。

相比较于郊区和农村,城市下垫面有参差不齐的建筑物,这种特殊的物理构造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热的损失。

另外,城市下垫面的建筑物和建筑物的材料也比郊区自然下垫面的热容量大,导热率高,这些建筑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空气的热量比郊区多,而城市特殊的非自然建筑环境不透水面积(建筑物、道路、广场等)大,地面蒸发量少,建筑的密度大,通风不良。

不利于热量向外散失。

其次,人工热源也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各种燃料,每天都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第三,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第四,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英气大气进一步升温。

城市热岛的特征: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从统计数据来看,城市热岛具有显著地周期性特征。

城市热岛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其中周期性特征包括日变化、年变化和周变化。

1)日变化在城市和郊区日落前数小时就开始降温,但乡村降温幅度较大。

特别是在日落前二小时左右,乡村气温降温突然增大,日落后降温有所回升,知道4小时后才逐渐与城市的降温速度趋于一致和持平。

而与此同时,城市气温下降速度始终不大。

城市热岛强度在日落前后很快增大,于日落后4小时达到极大值。

在白昼午间,城市的热岛强度很弱,在夏季月份甚至还会出现负值。

影响热岛的自然因素:影响热岛效应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风速和云量。

城市热岛强度与风速有极大地关系。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摘要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周围与自然环境相比温度显著升高的一种现象。

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以及缓解措施。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环境、影响、缓解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主要场所。

然而,在城市中,人们却面临着一个叫做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人类和环境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缓解措施。

形成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与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比温度显著升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城市的地理、气象、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城市的地形起伏较小。

城市用地大多是建筑和铺装道路,几乎完全被人类活动所占据,缺乏自然植被。

这样的城市景观不但难以形成地形变化,也限制了地表和大气的物质交换,导致气温升高。

其次,城市的热源较多。

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建筑和生产工业等热源让城市的热量远比郊区及周围区域要充足。

同时,这些热源也会导致碳和其他污染物含量远高于周围环境。

此外,城市的气象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中,大量建筑物、酷热的道路和其他硬质表面会难以散发热能,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期。

而且,城市常常出现热浪现象,这样就会使城市里的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很多。

此外,城市的风速、湿度等气象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升高,加重了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在夏季,城市的气温会变得很高,这会导致群众在户外活动时身体不适,甚至出现热病等问题。

此外,由于城市中的建筑和人口聚集在一起,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导致城市“温差”较小,夜间温度升高,这也会使城市中的气体和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减慢,加大了空气的污染。

缓解措施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采取了各种缓解措施。

首先,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岛效应与污染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Pollutant
Diffusion
力学, 2010,硕士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城市空气质量的研究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湍流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在气象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利用大涡数值模拟方法,对北京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污染源的扩散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

本文以高级区域预报系统(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ARPS)为基础,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三维可压缩NS方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北京城市的大气环境,本文改进了数值模式中的下垫面模型,引入人为热源和建筑阻力参数化模型,开发了并行版的ARPS程序,并扩充了被动标量求解功能以模拟城市污染物扩散过程。

对改进的模型和程序进行了算例考核,所得结果与实地监测数据符合良好。

本文对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算例分别考察了人为热源、地表反照率、植被覆盖率和建筑物的阻力等因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本文计算结果表明,人为热源的排放和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分别是夜间和
白天影响城市热岛的重要因素。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可使城区气温日较差... 更多还原
【Abstract】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migrating to urban areas and the dimensions of urbans are expanding. As a result,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air pollution problem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o im-prove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ven the global climate, researches on urban environment issu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mong the researches,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suppor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urbulence models and computer’s computing capacity are more and mo... 更多还原
【关键词】大涡模拟;城市热岛效应;污染扩散;
【Key words】large eddy simulation;urban heat island effect;pollution diffusion;
摘要3-4
Abstract 4-5
第1章引言9-18
1.1 城市热岛效应概述9-13
1.1.1 问题背景9-10
1.1.2 研究现状10-13
1.2 城市污染扩散问题概述13-16
1.2.1 问题背景13-15
1.2.2 研究现状15-16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第2章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18-46
2.1 ARPS 模型介绍18-35
2.1.1 变量定义18-19
2.1.2 地形追随坐标系19-20
2.1.3 流动控制方程20-23
2.1.4 湍流亚格子封闭模式23-26
2.1.5 地表通量的参数化26-28
2.1.6 土壤-植被模型28-30
2.1.7 数值离散格式30-33
2.1.8 初始场33-34
2.1.9 单向嵌套方案34-35
2.2 物理模型的改进35-43
2.2.1 人为热36-37
2.2.2 反照率37-39
2.2.3 建筑物阻力参数化模型39-40
2.2.4 标量扩散模型40-43
2.3 并行计算方案43-44
2.4 程序结构44-46
第3章城市热岛效应46-77
3.1 算例计算条件46-51
3.1.1 计算域及网格46-47
3.1.2 下垫面参数47-50
3.1.3 初始场及边界条件50-51
3.2 计算结果分析51-61
3.3 城市热岛主要影响因素数值分析61-75
3.3.1 人为热61-63
3.3.2 地表反照率63-67
3.3.3 植被覆盖率67-72
3.3.4 建筑物72-75
3.4 本章小结75-77
第4章城市热岛对城市污染扩散的影响77-95
4.1 固定源77-84
4.1.1 计算条件77-78
4.1.2 固定源的选择78
4.1.3 计算结果与分析78-84
4.2 流动源84-93
4.2.1 计算域及网格84-86
4.2.2 初始场及边界条件86
4.2.3 交通排放源强度86-87
4.2.4 计算结果87-93
4.3 本章小结93-95
第5章结论与展望95-97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