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际会议专题
201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现代史)

C )
B.敦刻尔克大撤退 B.敦刻尔克大撤退 D.中途岛海战 D.中途岛海战
6、下图所示军事行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下图所示军事行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B .第二次也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也界大战全面爆发 C.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扩大 D.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观察右图,使德国的这一野心得逞 观察右图, 的国际会议是( 的国际会议是( C
A.巴黎和会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D.雅尔塔会议
)
3、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 、 年 月 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一协定体现 的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 的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它所造成的 恶劣影响是( B ) 恶劣影响是( A.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 B.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 C.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D.引发了德国的反犹狂潮 .
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于1896年,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于 年 每四年举行一届。其中第 届 每四年举行一届。其中第6届(1916年)、 年 第12届(1940年)、第13届(1944年) 届 年)、第 届 年 没有举行。1940年和 没有举行。 年和1944年中断奥运会 年中断奥运会 年和 的原因应该是( 的原因应该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C.意、德、日法西斯上台 意 D.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 )
8、世界近现代史是欧美列强奴役弱小 、 国家的历史, 国家的历史,下列国际会议中体现了大 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是( 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是( ①巴黎和会 会议 A、①②③ 、 C、①②④ 、 ④万隆会议 B、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响 由于中国人民的持续斗争,加上美英 合公报》,中美关系开 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
对日本施加压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中美正式建交
返回子目录
三
重要的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时间 主导国家
主要内容
意义(或影响)
英、法、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巴黎和会 1919年
签订《凡尔赛条约》
美
确立了凡尔赛体系
《联合国家宣言》,标 支援,协同作战,逐
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的正式形成
返回子目录
名称 联合国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世界反法西 斯国家提出了建 立战后国际安全 组织的主张
形成
意义(或影响)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 式成立
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 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 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 着重要作用,推动世
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 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
成了凡尔赛体系
成
展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
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
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欲望十分强烈。美国 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
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 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
的关系
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导的“单极世界”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
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 (2)欧盟、日本、中国和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七)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国地图板)

·中国地图版ຫໍສະໝຸດ │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活动愈演
愈烈,世界呈现无序状态。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通过国际会议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战胜国主导
的世界新秩序。二战后期及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仍
然是建立在大国强权政治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两极 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代主题。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然不断。
·中国地图版
│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 专题感悟 专题感悟
·中国地图版
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七 两次世界大战

第 15 页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
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
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焕
材料三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B . 都 是 反 法 西 斯C战 争
C.都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D.都以资本主义国家胜利告终
第 12 页
7.(2019·山东日照)下表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相关事件的表述,其中错误的是( )
C
序号
历史大事
时间 空间
历史解释
①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 萨拉热窝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
凡尔登战役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 二战场,加速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召开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军行动,加速了战争进程,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 建奠定了基础;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第 18 页
我不想再呆在这里……
——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2)据材料二、三,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态度: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材料三态度: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 一点态度)
第 16 页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
美国对日宣战
1942年1月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梳理:十三、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十三、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
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
③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
④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⑤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法国国别史①1789 年7 月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1789 年8 月26 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1799 年拿破仑通过政变上台,1804 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1814 年拿破仑帝国灭亡。
②1856—1860 年法国与英国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法国参加了1900—1901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五月流血周”后失败。
④出席1919 年的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的操纵国之一,签署《凡尔赛和约》;后又出席1921—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
二战后,法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很快恢复。
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追随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1993 年法国与西欧11国正式结成欧盟。
中考预测点:2014年是法国大革命、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发生的周年问题,应该重点关注法国以及和中国链接的历史;2014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应该重点整理65年的中国发展历程;。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三、美国及中美关系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三、美国及中美关系一、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1、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意义:赢得国家的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
领导人华盛顿重要文献《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1787年《宪法》2、统一的美国——美国内战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领导人林肯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3、为什么把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大障碍。
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所以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二、科技的美国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2)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3)美国在电力的应用上,领先世界3、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独树一帜,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来自美国。
三、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1、一战中1917年,美国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华盛顿会议上,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华盛顿体系。
3、二战前(1)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突出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敢于和调整。
4、二战中(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于1942年1月1日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突破试题:专题7_世界格局的演变_含答案

专题七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主要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联通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过程(1)1919—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凡尔赛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列强间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协调了美、日矛盾,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形成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终结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破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破裂。
3.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秩序,但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4.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1.时间:1945—1991年。
2.形成过程(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维护工具:联合国)(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逐步控制西欧各国;④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⑤1955年,苏联针对性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专题09 大国发展史及大国关系-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课件

反映史实:图片是冷战的
产物,1947年3月,杜鲁门主 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 盟关系的正式破裂
一、美国的崛起之路
中美关系
主题
时期
具体内容
近代: 侵略 与 合作
19世纪中期至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
①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②美国支持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等条约。 ③1860年,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④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 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⑤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⑥1919年,巴黎和会上,参与对中国的压迫。 ⑦1922年,在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等国家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 公约》
地位确立 第二次世界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 大战期间 出贡献;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5年,苏 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结束
争霸与解 第二次世界 美苏争霸,与美国冷战;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赫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实行征兵制, 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等。明 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 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兴衰
中英关系
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 (4)操纵国:美、英、日。
• (5)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 (6)结果:签订《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和约)、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 (7)《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尊重中国主权、 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 放”、“机会均等”原则。主要问题是中国问题。
上
是什么?
3.雅尔塔会议有何影响?
雅尔塔会议
• 1)时间:1945年2月。 • (2)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 (3)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安排战后世界一系列政治与安全问题。
• (4)与会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苏(斯大林)。
• (5)内容②苏联承诺在德国 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③ 成立联合国。
• (6)评价:①进一步协调了反 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加速了战 胜法西斯的步伐。②带有大国 强权的政治色彩,二战后美苏 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 的两极格局。
•
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 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 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 小毛驴。”
苏
英
美
• (9)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 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 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进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华盛顿会议
• (1)背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 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为慕尼黑阴谋。
左→右:张伯伦(英)、达拉第(法)、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
慕尼黑会议
• 1)时间:1938年9月。
• (2)参加者: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英国张 伯伦、法国达拉第。
• (3)目的:英、法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求得一 时太平。
• (4)内容及成果: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全称为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 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 等地割让给德国。
.
巴黎和会
• 时间:1919年1月—6月。
• (2)主要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 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 (3)操纵者: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 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 (4)中心问题:处置战败的德国。
• (5)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 实质: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凡尔 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
(8)评价:①积极方面: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 欧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 西方的矛盾;形成凡尔赛体系。②消极方面:加 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殖民地 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使体系不能长久。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议一议 1、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形成的标志是何时何地签订的什么?其主要
内容是什么? 3、该宣言的签署有何意义(作用)?
雅尔塔会议
英
、
美 、
苏
三
国 首
脑
在 雅
练一练 1.雅尔塔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尔 塔 会
2.参加雅尔塔会议的英、美、苏三国首
议
脑分别是谁?目的是什么?会议的主要内容
• (5)实质: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会议是绥靖政策的 集中体现,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 6)后果:慕尼黑阴谋暴露了英法的软弱,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不久德国 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增强了德国的经 济和军事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 地位,加速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 此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德间签 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消除了 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在客观上加速了二 战的全面爆发。同时也不利于反法西斯同 盟的早日形成。
•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 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 不得设防。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 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 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 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 (8) 评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统 治的新秩序;形成华盛顿体系。
•
• (9)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 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②打破了一战时日本独 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 ③中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收回了山东主权。
•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 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 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