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2
4.2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2)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不同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各异,同种金属的环境化学和生物效应与其存在形态有关。
例如,土壤胶体对Pb2+、Pb4+、Hg2+及Cd2+等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强,对AsO2-和Cr2O72-等负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弱。
对土壤水稻体系中污染重金属行为的研究表明:被试的四种金属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Cu>Zn>Cd>Pb;元素由土壤向植物的迁移明显受共存元素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元素吸收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d>Zn>Cu>Pb,与土壤对这些元素的吸持强度正好相反;"有效态"金属更能反映出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效应。
●汞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为0.01~0.15 μg/g。
除来源于母岩以外,汞主要来自污染源,如含汞农药的施用、污水灌溉等,故各地土壤中汞含量差异较大。
来自污染源的汞首先进入土壤表层。
土壤胶体及有机质对汞的吸附作用相当强,汞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往往积累于表层,而在剖面中呈不均匀分布。
土壤中的汞不易随水流失,但易挥发至大气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汞的挥发。
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在正常的pE和pH范围内,土壤中汞以零价汞形式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汞可以相互转化。
进入土壤的一些无机汞可分解而生成金属汞,当土壤在还原条件下,有机汞可降解为金属汞。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能发生Hg2+===Hg2++HgO反应,新生成的汞可能挥发。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汞可以任何形态稳定存在。
在厌氧条件下,部分汞可转化为可溶性甲基汞或气态二甲基汞。
阳离子态汞易被土壤吸附,许多汞盐如磷酸汞、碳酸汞和硫化汞的溶解度亦很低。
在还原条件下,Hg2+与H2S生成极难溶的HgS;金属汞也可被硫酸还原细菌变成硫化汞;所有这些都可阻止汞在土壤中的移动。
当氧气充足时,硫化汞又可慢慢氧化成亚硫酸盐和硫酸盐。
环 境 化 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表面可吸附
阳离子,可与土壤溶液中另一些阳离子 发生交换。
2013-8-12
20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阳离子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
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 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活体(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2013-8-12 13
2.土壤有机质
非活体
非腐殖质(动植物残体、蛋白质、糖 类、纤维素、树脂、有机磷、有机氮、有 机酸等,约占10%)。
腐殖质(土壤中特有的有机物,由植 物经微生物降解转化而成,不属于有机化 学中现有的任何一类,占85-90%)。
2013-8-12 11
高岭石
P204-205
[Al4Si4O10(OH)8] 是风化程度极高 的矿物。
特点:粒径较大,为0.1-5.0μ m ,膨胀性小,阳离子代换量也低,极 少发生同晶取代。透水性好但保肥能 力低。
请比较三类土壤矿物质的特性!
2013-8-12 12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 土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 的总称(Soil Organic Matter,SOM), 包括:
p215
有些学者认为酸性土壤中单独存在 的Al3+也起缓冲作用,酸性土壤(pH<5) 中Al(H2O)63+ 与碱作用,当加入碱使土 壤溶液中OH- 继续增加时,Al3+ 周围水 分子继续离解H+中和OH-,使土壤pH不 致发生大的变化。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由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的两个重要功能: (1)肥力作用:土壤具有供应与调控植物根系所 需水、气、热和养料的能力; (2)净化作用: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 壤中的物质的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 净化剂。 土壤环境化学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组成和性质,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降解与归 趋。其重点是研究和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为防治土壤污染奠定理 论基础。
⑵水铝片:铝八面体(或称铝氧八面体)是由一个 铝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构成的。铝原子 在中央,上下各为三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交错排 列,构成一个八面体。在同一平面上,由许多相邻 的铝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相联结,形成铝八面体 层,称水铝片,水铝片也是晶层的基本单元。
层状硅酸盐矿物种类: 1:1型矿物:由一片硅氧片和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主要为高岭 石类矿物; 2:1型矿物:由两片硅氧片中间夹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这类矿 物又分为膨胀型(蒙脱石类和蛭石)和非膨胀型矿物(主要有 水云母类)。 (1)高岭石:风化程度极高的矿物,主要见于湿热的热带地 区的土壤中,在花岗岩残积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中含量也较高。 颗粒粗大,厚0.1~5.0 m;比表面小,膨胀性小,阳离子代换 量低;富含高岭石的土壤,透水性良好,植物可获得的有效水 分多,但供肥、保肥能力低,植物易感养分不足; (2)蒙脱石:基性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在湿带干旱 地区的土壤中含量较高。其颗粒直径小于1 m,阳离子代换量 极高。植物难以利用它所吸收的水分,因此富含蒙脱石的土壤, 植物易感水分缺乏,同时干裂现象严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 (3)水云母:一种风化程度较低的矿物,一般土壤中均有分 布,但以湿带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最多。其颗粒直径小于2 m,膨胀性较小,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代换量,并富含钾 (K2O 4~7%)。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 程中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而 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如化肥、 农药、畜禽粪便等。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包括 优化施肥方式、推广环保型农 业技术、建设生态拦截工程等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于保护农 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 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性质
01
02
03
04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 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
水能力和肥力。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
水分和空气。
土壤酸碱度
指土壤的酸碱反应,影响土壤 中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的生
长。
土壤肥力
指土壤提供养分的能力,与土 壤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活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
深入研究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归 趋等过程,揭示其内在机制。
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研究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保障食 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发展高效、环保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实现 土壤污染的源头控制和生态恢复。
土壤环境与全球变化
利用和改良提供依据。
03 土壤污染与自净
土壤污染的定义与来源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生 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垃圾和污水等。工业排放的废 气、废水和废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 放等,都会导致土壤污染。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
主要内容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粒级与质地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的污染与修复 重金属的污染与修复 有机污染与修复
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1.3 土壤吸附性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物, 它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 胶体粒子大小至少在一维方向上为30-10000 Å左右。
N δ B
– – – – – – – – –
d + + +
D
+ + + + + +
M A
+ +
C
+
1.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固体表面MN吸附一定量的离子, 其电位相对于CD处为φ,或者说 CD与MN间的电位差为φ,这个 电位称为总电位差,也叫热力学 电位。
– – – – – – – – –
N δ B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Eh) 来衡量,以氧化态物质与还原态物质的相对浓度比为依 据的。 由于土壤中氧化态物质与还原态物质的组成十分复杂, 因此计算实际Eh很困难。主要实际测量的衡量土壤的氧化还 原性。 一 般 旱 地 土 壤 氧 化 还 原 电 位 400~700mV , 水 田 200~300 mV。
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① 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 ( 如 NaCl 或 KCl) 溶液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 H+和 Al3+ 发生
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2)土地盐碱化 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影 响下,原来不显盐碱的土地变为盐碱地的 过程。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引 起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由此形成 的盐碱土也称为次生盐渍土。
24
土地荒漠化 图片
25
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
26
由于草原严 重沙化,骆驼无 草可食,营养不 良,骆驼产下后 无法站立,无法 吃奶,最后死亡。
4
2、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质量较 差的国家。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 约占一半,山地、丘陵和高原占66%,平原仅 占3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 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 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 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 和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而损失掉大片的良 田。
21
近年来,我国北方频繁出现的沙尘天 气,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及生活 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有 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已知的自然原因 主要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 尤其是气温和 降水量的周期变化;而人口膨胀导致的过 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 垦土地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直 接导致了沙尘暴频发。
3
1、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在全球51000 × 104 km2 总面积中, 陆地占 29.2% ,约 13000 万 km2,其中与 人类关系最大的是可耕土地。世界上现 有耕地 13.7 亿 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10.5% 。对于世界居民而言,这些土地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用当前世界总 人口60亿计,人均占有2.5 hm2。
5
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 hm2,相当 于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其中耕地 面积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虽然我们 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情况不 可能无休止的维持下去。
(完整版)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胶体|-xNa+ + yH2O → 土壤胶体|-(x-y)Na+、yH+ + yNaOH
24
3、土壤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Soil )
27
▪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中有多种有机、无机物的氧化、还原过程。
土壤 E 与土壤通气状况的关系: ➢ 旱地通气好,游离氧占优势,E 较高,以氧化作用为主。 ➢ 水田通气差,游离氧很少,E 较低(甚至可以为负值),以还 原作用为主。
28
▪ 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有优越的自身更新能力-自净作用: ➢ 氧气氧化 ➢ 胶体吸附,配位 ➢ 微生物降解
可交换阳离子
致酸离子:Al3+、H+。 盐基离子:Ca2+、Mg2+ 、K+ 、Na+、NH4+ 等。
19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易被 吸附的阴离子是 PO43-、H2PO4-、HPO42- 等,与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中 阳离子 Ca2+、Fe3+、Al3+ 等结合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强烈吸附。
土壤的自净作用决定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其它性质, 也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
土壤的自净作用一般比较缓慢。
29
第二节 土壤的化学污染 2.1 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物
▪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 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即为土壤污染。 ▪ 土壤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会影响土壤 内部生物群的变化与物质的转化,即产生不良的生态效应。
环 境 化 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第二节)

主动迁移
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 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的特异性蛋白载体结 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这 一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所需代谢能量来自膜的三磷酸酰苷酶分解 三磷酸酰苷(ATP)成二磷酸酰苷(ADP)和磷 酸时所释放的能量。
具有竞争性抑制、特异性选择和饱和 现象。 如钾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分布: [K+](细胞内) 》[K+](细胞外)
三、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1.土壤-植物体系
土壤-植物体系具有转化储存太阳能为 生物化学能的功能,而微量重金属是土 壤中植物生长酶的催化剂;
又是一个强的“活过滤器”,当有机 体密度高时,生命活力旺盛,可以经过 化学降解和生物代谢过程分解许多污染 物;
微量重金属可以促进土壤中许多物质的 生物化学转化,但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负荷 超过它所承受的容量时,生物产量会受到 影响。 因此,土壤-植物系统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或生物代谢过程对污染物进行吸附、 交换、沉淀或降解作用,使污染物分解或 去毒,从而净化和保护了环境。
五 几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积累和迁移 砷 (As)
土壤中砷的形态:水溶态、吸附态和 难溶态前二者又称可给态砷,可被植物吸收 吸收:有机态砷 → 被植物吸收 → 体内降 解为无机态 → 通过根系、叶片的吸收→体 内集中在生长旺盛的器官 如:水稻,根 > 茎叶 > 谷壳 > 糙米
毒性:甲基化砷 > H3AsO3> H3AsO4 微生物转化 (p276)
土壤背景值中含量较高的元素 为: Mn、Cr、Zn、Cu、Ni、La、 Pb、Co、 As、Be、Hg、Se、Sc、 Mo(mg/kg)。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系中快。如硫代磷酸酯类农药地亚农在
pH=6条件下,于无土体系中每天水解2%, 而有土体系中,每天水解11%,它们的水解 产物是相同的。
地亚农等硫代磷酸酯的水解反应如下:
马拉硫酸在pH=7的土壤体系中,水解半衰期为68小时;在pH=9的无土体系中,半衰期为20天。
磷酸酯类农药丁烯磷的水解也有类似情况,在pH =7的土壤体系中降解半衰期为2小时,而在pH=6 的无土体系中,其降解半衰期为14天。
在大多数情况下,六六六代谢的最初产物是五氯 环己烯,它以几种异构体形式被分离出来。在微 生物影响下,六六六可以形成酚类、在土壤中还 要进一步降解。 与DDT相比,六六六具有较低的积累性和持久 性。
⑥
2.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大部分是磷酸的酯类或酰胺类化合 物。按结构可分为磷酸酯、硫代磷酸酯、膦酸 酯和硫代磷酸酯类、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
性 质:
① 林丹为白色或稍带淡黄色粉末状结晶,易溶于水。 ② 在60一70℃下不易分解。在日光和酸性条件下很稳
定,但遇碱会发生分解,失去杀虫作用。
③ 六六六的蒸汽压比DDT大,较DDT易挥发,易进入
大气。在水、土壤和其他环境对象中积累较少。
④ 在土壤底层移动缓慢,能在土壤生物体内积累。
⑤
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积累相当大量的六六六,且 不同植物积累量不同。对于不同的六六六异构体, 植物吸收积累的数量也不同。 林丹对于大多数鱼类的毒性低于DDT,对成鱼 的毒性更低。
八氯-六氢化甲基茚 八氯莰烯
毒杀芬
(1) DDT(滴滴涕)
有若干种异构体,仅对位异构体(p,p’-DDT)有强烈的 杀虫性能。工业品中的对位异构体含量在70%以上。 性质:
① DDT为无色结晶,在115-120℃加热15小时性质仍很稳Βιβλιοθήκη 定,在190℃以上开始分解。
② DDT挥发性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 ③ 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故在土壤中移动不明显。
③
④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有机氯农药:
大部分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物。
特点: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易溶于脂 肪,并在其中积累。 有机氯农药是目前造成污染的主要农药。 美国1973年停止使用,我国1984年停止使 用。
几种主要的有机氯农药 商品名称 化学名称 DDT p,p’-二氯二苯 基三氯乙烷 六六六 (林丹) 氯丹 六氯环己烷 分子结构
(2)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 另一条重要途径。 马拉硫磷可被两种土壤微生物——绿色木霉和假 单胞菌以不同的方式降解。 马拉硫磷的羧酸衍生物是代谢产物的主要组成部 分,能使马拉硫磷水解成为羧酸衍生物的可溶性 酯酶,可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来。某些绿色木霉的 培养变种也有高效脱甲基作用。
4.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农药的分类 :
① 杀螨剂 : 二硝甲酚、三硫磷、三氯杀螨砜等
② 杀菌剂: 稻瘟净、多菌灵等
③ 杀线虫剂: 二溴乙烷、二溴氯丙烷等
④ 除草剂: 2,4-D、除草醚、敌稗、西玛津等
在我国农药生产中杀虫剂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大 多数,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类 。
控制农药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吸附、迁移和 降解。 农药的残留性
1.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的分配作用
① 吸附等温线呈线性。
② 不存在竞争吸附:由于非离子型有机物难溶于
水,易溶于土壤有机质。当多种非离子型有机 物在土壤有机质中分配时,都服从溶解平衡原 理,当然也不存在竞争吸附现象,各溶质的吸 附量和吸附等温线也不会有变化。
③ 分配作用与溶解度的关系:非离子型有机化合
④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磷酸分子中羟基被氨 基取代的化合物,为磷酰胺。而磷酰胺分子中 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所取代,即成为硫代磷酰胺、 如甲胺磷等。
有机磷农药的特点
① 有机磷农药比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对自然环境
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残留没有有机氯农 药普遍和突出。
② 有机磷农药毒性较高,大部分对生物体内胆碱酯
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的分配系数随其在水中 溶解度减小而增大。
2.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土壤湿度(即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非离子型有机物在 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干土壤(即土壤含水分低)时,由于土壤矿物质表 面强烈的吸附作用,使非离子型有机物大量吸附 在土壤中。 在土壤潮湿时,由于水分子的竞争作用,土壤中 农药的吸附量减少,蒸汽浓度增加。 一般,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土壤吸附量逐渐减 小,吸附等温线也逐渐接近直线。
① 土壤水分含量 ② 吸附 ③ 土壤的紧实度 ④ 温度 ⑤ 气流速度 ⑥ 农药种类
由图可见:
① 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存在气态和非气态二种扩散形式。
在水分含量为4%—20%之间气态扩散占50%以上;当 水分含量超过30%以上,主要为非气态扩散。
② 在干燥土壤中没有发生扩散。 ③ 扩散随水分含量增加而变化。在水分含量为4%时,无
土壤中农药进入各类生物体内的途径
1.
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
2.
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食肉动 物
土壤→水中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 物比较起来,随雨水径流、灌溉水排入水体的 农药能对生物产生最直接的危害。
3.
多数农药有很强脂溶性和很弱水溶性,可通过 食物链在生物体中高度浓集。
论总扩散或非气态扩散都是最大的;小于4%,随水分 含量增大,二种扩散都增大;大于4%,总扩散则随水 分含量增大而减少;非气态扩散,在4%-16%之间,随 水分含量增加而减少;大于16%,则随水分含量增加而 增大。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
② ③ ④ ⑤
吸附:使农药的扩散系数降低,扩散系数与土壤表面 积呈负相关。 土壤的紧实度:提高土壤的紧实度就是降低土壤的孔 隙率,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随之降低。 温度:温度增高的总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 气流速度:增加气流促进土壤表面水分含量降低,可 以使农药蒸汽更快地离开土壤表面,同时使农药蒸汽 向土壤表面运动的速度加快。 农药种类:不同农药的扩散行为不同。
④ DDT可通过植物根际渗入植物体内,在叶片中积累量最
大;在果实中较少。DDT是持久性农药,分解很慢。
⑤ 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DDT由苯环和三氯乙烷基团构成,苯环是其致毒部分; 后者则是脂溶性部分。对昆虫外表皮中的几丁层有高度 亲和力,能使DDT透过昆虫体壁而进入虫体,从而起到 杀灭作用。DDT的毒杀范围十分广泛。
⑥
2.质体流动
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者两者共同 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质体流动的发生是由于外 力作用的结果。 吸附对农药在土壤中的质体流动转移影响较大。
几种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距离大小顺序为:非草
隆>灭草隆>敌草隆>草不隆,而它们的吸附系
数大小顺序则相反。即吸附最强者移动最困难。
不同农药在土壤中通过质体流动转移深度不同。
① 磷酸酯:磷酸中三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置换所
生成的化合物,如敌敌畏、二溴磷等。
②
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 等基团所置换而形成的化合物硫代磷酸酯,如 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等。
③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磷酸中一个羟基被有
机基团置换,即在分子中形成C-P健,称为膦酸。 如果膦酸中羟基的氢原子再被有机基团取代, 即形成膦酸酯。如果膦酸酯中的氧原子被硫原 子取代,即为硫代膦酸酯。如敌百虫。
吸附过程使农药滞留在土壤中,减轻了因挥发引 起大气污染和因淋溶引起地下水污染的程度;
挥发、淋溶、径流及作物吸收等迁移过程,会促 使农药转移到其他环境要素中去; 降解过程使农药在土壤中逐渐转为小分子或简单 分子化合物,乃至彻底无机化,转成为CO2、 H2O等。 农药的残留性是上述过程的集中体现。从保持药 效的角度,农药应有相当的残留能力;但从无害 化角度,其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又不能太长。
DDT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主要按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 等机理进行。 DDT的光解 空气中的p,p’-DDT 在290一310nm的紫外光 照射下,
可转化为p,p’-DDE及DDD, p,p’-DDE进一步光解,形 成 p,p’-二氯二苯甲酮及若干二、三、四氯联苯。
(2) 林丹(六六六)
有多种异构体,具有杀虫效果的只有丙体六六六。 含丙体六六六在99%以上的六六六称为林丹。
酶有抑制作用。
③ 有机磷农药多为液体,除少数品种(如乐果、敌
百虫)外,一般都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丙 酮、氯仿等有机溶剂。
④ 不同的有机磷农药挥发性差别很大。
(1) 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
①吸附催化水解: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降
解的主要途径。由于吸附催化作用,水解反
应在有土壤存在的体系中比在无土壤存在的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迁移方式主要是扩散和质体流动,农药的迁移 运动可以蒸汽的和非蒸汽的形式进行。
1.扩散 由于分子热能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 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不规则的分子运动使分 子不均匀地分布在系统中,因而引起分子由高 浓度向低浓度迁移运动。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
(2)光降解: 马拉硫磷在大气中可以逐步发生光化学分解, 并在水和臭氧存在下加速分解。 在有机磷的光降解过程中,有可能生成比其 自身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如乐果在潮湿空 气中可较快地发生光化学分解,但其第一步 氧化产物-氧化乐果比乐果本身对温血动物的 毒性更大。
辛硫磷在253.7nm的紫外光下照射30小时,其光 解产物反应如下: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农药可以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应用 品种、数量最多的是非离子型农药。如有机氯、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 吸附是农药与土壤相互作用的一个主要过程, 对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均有较大影 响例如:它使农药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