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
《六韬之军略》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军略》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太公日:“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
攻城围邑,则有轒韫、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犬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冲其两傍;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
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
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军略》译文武王询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人马还没有完全渡过,这事天忽然降下暴雨,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隔断,既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
面对这样的困境,要使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该怎么做呢?”太公答道:“大凡领军作战,战前不作周密的计划部署,事先不预备好各种器械,平时的训练没有一一落实,士卒们对于作战技术感到生疏,凡此种种,都不是王者之师应有的表现。
凡是军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
如攻城围邑,就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军队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阻断道路交通,就派勇武之士手执强弓劲弩守卫在道路两侧;修筑营垒,就要用到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白天就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树起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船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绝江等器材。
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群书治要译注

48《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简介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节)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汉书)(群书治要)【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蓄道,举事)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魏志下)(群书治要)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天下)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上)(群书治要)【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 (除患)训有之,内作色荒,迷乱曰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尚书)(群书治要)【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5. (去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文子)(群书治要)【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
《群书治要》原文译文在线阅读

《群书治要》原文译文在线阅读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
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
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
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姜子牙军事百科全书之三《六韬》之【龙韬】原文及译文

姜子牙军事百科全书之三《六韬》之【龙韬】原文及译文卷三○龙韬《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
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六韬·龙韬·王翼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译文】武王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必须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势,这该怎么办呢?”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
命在通达,不守一术。
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
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
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译文】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都以将帅掌握军队的命运。
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
因此,应该量才授职,用其所长,灵活掌握,并使其成为一项制度。
所以将帅需要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
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
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赞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译文】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细节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管参赞谋划。
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消除祸患,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译文】谋士五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鉴别将士的品德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译文】天文三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地利三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变化,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作战不失地利;“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通粮四人,主度饮食,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译文】兵法九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通粮四人,主管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奋威四人,主择才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阐忽往来,出入若神;”【译文】奋威四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伏鼓旗三人,主管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译文】股肱四人,主管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以备守御;通材三人,主管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
姜子牙军事百科全书之六《六韬》之【犬韬】原文及译文

姜子牙军事百科全书之六《六韬》之【犬韬】原文及译文卷六○犬韬《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
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六韬·犬韬·分兵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数处,将欲期会合战,约誓赏罚,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
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时。
大将设营而陈,立表辕门,清道而待。
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
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君王率兵出征,三军分驻数处,主将要按期集结军队同敌人交战,并号令全军官兵,明定赏罚制度,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一般用兵的方法,由于三军人数众多,必然有兵力分散和集中等作战部署上的变化。
主将要首先确定作战的地点和日期,然后将战斗文书下达给诸部将官,明确规定要攻打和包围的城邑、各军集结的地点,明确规定作战的日期及各部队到达的时间。
然后,主将提前到达集结地点设置营垒,布列阵势,在营门竖立标竿以观测日影,计算时间。
禁止行人通行,等待将吏报到。
各部将吏到达时,要核实其到达的先后次序,先期到达的给予奖励,过期到达的杀头示众。
这样,不论远近,都会按期赶至集结地域。
三军全部到达后,就能集中力量与敌交战了。
六韬·犬韬·武锋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见可则击之。
如何则可击?”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重要原则,就是必须有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能够冲锋陷阵的突击部队,发现敌人有可乘之机就发起攻击。
《六韬》龙韬·立将原文及译文

《六韬》龙韬·立将原文及译文作者:姜子牙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至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而食,寒暑必同。
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
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鹜,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
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
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
’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
’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群书治要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原文】窃惟载籍之兴。
其来尚矣。
左史右史记事记言。
皆所以昭德塞违。
劝善惩恶。
故作而可纪。
薰风扬乎百代。
动而不法。
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历观前圣。
抚运膺期。
莫不懔乎御朽。
自强不息。
朝乾夕惕。
意在兹乎。
【译文】为臣以为圣贤典籍的兴盛,已经由来已久了。
左右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和言论,都是为了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劝人为善,惩罚罪恶。
因此,凡是有嘉言懿德的都会被载入典籍,其影响如同和煦的春风传扬千秋万代。
相反,如果有言行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也会被记录下来,用以警戒后代子孙。
所以纵观历代古圣先王,凡是顺乎天意,承受期运、成为帝王的,登上帝位后无一不是小心谨慎,畏惧得如同用腐朽的繮绳驾驭烈马一般。
(他们)每天都努力向上,永不停息,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大概原因就在于此吧!【原文】近古皇王。
时有撰述。
并皆包括天地。
牢笼群有。
竞采浮艳之词。
争驰迂诞之说。
骋末学之博闻。
饰雕虫之小伎。
流宕忘反。
殊途同致。
虽辩周万物。
愈失司契之源。
术总百端。
弥乖得一之旨。
【译文】近古的帝王,时常会有自己的撰述。
其内容涵盖天地,包罗万物,竞相采用华而不实的词藻,争着传播荒诞怪异的学说,传播肤浅无本之学来炫耀自己见多识广,以此来遮掩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和学识,对此竟然极其热衷,以至于流连忘返。
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文章实质却是一样。
论述越是面面俱到,越是失去了文以载道的根本。
方法越是复杂多样,越发违背了万法归一的宗旨。
【原文】皇上以天纵之多才。
运生知之睿思。
性与道合。
动妙几神。
玄德潜通。
化前王之所未化。
损己利物。
行列圣之所不能行。
翰海龙庭之野。
并为郡国。
扶桑若木之域。
咸袭缨冕。
天地成平。
外内褆福。
犹且为而不恃。
虽休勿休。
俯协尧舜。
式遵稽古。
不察貌乎止水。
将取鉴乎哲人。
以为六籍纷纶。
百家踳驳。
穷理尽性。
则劳而少功。
周览泛观。
则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
采摭群书。
翦截淫放。
光昭训典。
【译文】圣上您生来富有才智,有着生而知之的圣明智慧,本性和天道相通,行为和神明接近。
《六韬》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25句)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六韬·武韬·发启》解释:凶猛的鸟将要搏击时,总是低空飞翔,收敛翅膀;凶猛的野兽将要搏击时,往往耷拉耳朵,俯身伏地;聪明的人准备进行大的举动,常常表现出一副愚笨无为的样子。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
荧荧不救,炎炎奈何——《六韬·文韬·守土》解释:即使只有涓涓溪流之水渗漏,不及时修堵,也会决口形成江河;即使只有荧光大的一点点小火,不及时扑灭,当燃成烧天之势时,就无法补救了。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六韬·龙韬·立将》解释:不要以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瞧不起别人,不要固持一己之见而违背众人。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六韬·文韬·文师》解释: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六韬·文韬·文师》解释: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六韬·武韬·三疑》解释:只要细心去研求,必然会启迪思路,显示智慧,智慧可以开启财源,财源可以启发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贤人,贤人如果有人启迪,便可以用以统治天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六韬·武韬·顺启》解释: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六韬·文韬·文师》解释: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六韬·文韬·兵道》解释:用兵在于掌握战机,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欢迎流通,功德无量群书治要译注六韬六韬阴谋鬻子六韬【题解】《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为周初吕望(姜太公)所著。
经后人研究,大多认为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品。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録,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着録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也不攻自破了。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本《六韬》共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约两万余字,但在《群书治要》中并没有收録「豹韬」。
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辑録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群书治要》辑録的《六韬》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治国,君主如何修身,如何选将择吏等方面;而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未録。
《六韬》序言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
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此一段堪称《六韬》之精要,从中可看出,魏征等人节録此书之目的,旨在劝谏唐太宗倡行仁义大道,而非习军事、争霸之术。
本卷所选《六韬》的内容,精彩而丰富,虽流传千古,仍熠熠生辉,其中不乏许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观魏征对太宗的谏言,可知其从本书中亦获益良多。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三【作者简介】《六韬》一书,《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实际为后人所著,作者已不可考,成书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序【原文】文王田?乎渭?之阳?。
见太公?坐茅而钓。
问之曰。
子乐得鱼耶。
太公曰。
夫钓以求得也。
其情?深。
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
愿闻其情。
太公曰。
夫鱼食其饵。
乃牵于缗?。
人食其禄。
乃服于君。
故以饵取鱼。
鱼可杀。
以禄取人。
人可竭。
以家取国。
国可拔。
以国取天下。
天下可毕也?。
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时。
地有财。
能与人共之者。
仁也。
仁之所在。
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
解人之难。
救人之患。
济人之急者。
德也。
德之所在。
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
同好同恶者。
义也。
义之所在。
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
好得而归利。
能生利者。
道也。
道之所在。
天下归之。
【注释】?田:狩猎。
?渭:水名。
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省鸟鼠山,横贯陕西省中部,至潼关入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太公:即姜子牙。
商周之际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生卒不详。
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据《史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五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
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称太公望。
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武王即位后,尊吕望为师尚父。
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情:道理,情理。
?缗:钓丝。
?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也:刘寅《直解》曰:「以国而取人之天下,则天下可尽得而服之。
」?擅:独揽,专。
【译文】周文王在渭水北岸打猎,见到姜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便问道:「您喜欢能钓上鱼吗?」太公说:「凡是垂钓都是为了得鱼。
这其中包含的道理很深奥,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想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鱼贪吃鱼饵,就会被钓丝牵制;人享受国家的俸禄,就会服从于君王。
所以用鱼饵钓鱼,鱼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就可使其竭尽所能;以家为基础来取得国,国就会为你所有;以国为基础来夺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者,就会失去天下。
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爱,实施仁爱的人,天下人就归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人民的困难,救助人民的灾患,接济人民的急需,这些就是恩德,布施恩德者,天下人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义。
重义者,天下人就归附他;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乐于生存,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喜欢得到好处和利益。
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道。
有道者,天下人就归附他。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七文韬【题解】文韬,即治国用人的韬略。
本篇所选内容,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围绕治国之道展开论述。
在与文王的谈话中,太公指出:天下治乱,「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治国之道在爱民,治国之所贵在于「法令之必行」,治国之大失在于不依法令制度行事,又从善恶两方面说明君主的所作所为与天地自然的感应;以及人君当长持「六守」的原则,保全「三宝」,如此国家才能安定昌盛。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
天下一乱一治。
其所以然者何。
天时?变化自有之乎。
太公曰。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
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
祸福在君。
不在天时。
文王曰。
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
昔帝尧。
上世?之所谓贤君也。
尧王?天下之时。
金银珠玉弗服?。
锦绣?文绮?弗衣?。
奇怪?异物弗视。
玩好之器弗宝。
淫佚?之乐弗听。
宫垣?室屋弗崇。
茅茨?之盖不翦。
衣履不敝?尽不更为。
滋味?重累?不食。
不以役作之故。
留?耕种之时。
削心约志。
从事乎无为。
其自奉?也甚寡。
役赋也甚薄。
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
视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
大哉贤君之德矣。
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注释】?天时:犹天命。
?不肖:不成材,不正派。
?上世:远古时代。
?王:念去声。
统治,称王。
?服:佩戴,佩带。
?锦绣: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文绮:华丽的丝织物。
?衣:穿(衣服)。
?奇怪:不寻常的事物。
?淫佚:恣纵逸乐。
?宫垣:泛指房舍或其他建筑物的围墙。
特指皇宫的围墙。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
亦指茅屋。
?敝:破烂,破旧。
?滋味:美味。
?重累:犹重叠。
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
形容多。
?留:拖延,搁置。
?自奉:谓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
?戴:尊奉,拥戴。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之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是天命的变化自然就会这样吗?」太公说:「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天下大治。
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
」文王说:「可以把古时候贤君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太公说:「从前的尧帝,上古时代的人们称他是贤君。
尧帝统治天下时,不佩戴金银珠玉,不穿着锦绣华美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藏供玩赏的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修建高大的围墙和宫室;不修剪茅草覆盖的屋顶;衣服鞋子不破旧就不去更换;不食众多的美味佳肴,不因服役劳作的缘故而耽误百姓耕种的农时;去除私心、约束欲望,致力于无为之治。
尧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则很微薄,征用劳役赋税也很少,所以天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九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色。
百姓尊奉他们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样,看待他们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
」文王说:「伟大啊!这就是贤君的德行。
」【原文】文__________王问太公曰。
愿闻为国?之道。
太公曰。
爱民。
文王曰。
爱民奈何。
太公曰。
利而勿害。
成而勿败。
生而勿杀。
与而勿夺。
乐而勿苦。
喜而勿怒。
文王曰。
奈何。
太公曰。
民不失其所务。
则利之也。
农不失其时业。
则成之也。
省刑罚。
则生之也。
薄赋敛。
则与之也。
无多宫室台池。
则乐之也。
吏清不苛。
则喜之也。
民失其务。
则害之也。
农失其时。
则败之也。
无罪而罚。
则杀之也。
重赋敛。
则夺之也。
多营宫室游观以疲民?。
则苦之也。
吏为苛扰?。
则怒之也。
故善为国者。
御民?如父母之爱子。
如兄之慈弟也。
见之饥寒则为之哀。
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文王曰。
善哉。
【注释】?为国:治国。
?疲民:使民穷困。
?苛扰:狠虐、骚扰。
?御民:谓统治人民。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我想知道治国的方法。
」太公答:「爱民。
」文王问:「如何爱民呢?」太公答:「要给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伤害;要帮助成全人民而不一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要加以毁坏;要保护、生养人民而不要滥用刑罚杀害;要施与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夺;要使人民安乐而不要使他们劳苦;要让人民心生欢喜而不要使他们怨怒。
」文王说:「应该怎样做呢?」太公说:「不使人民失去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利益人民;不耽误耕种、收获的农时,就是成全人民;减省刑罚,就是保护和生养人民;减轻赋税,就是施与人民恩惠;不大肆修建宫室台榭,就是使人民安乐;官吏廉洁自守而不苛刻盘剥,就是让人民心生喜悦。
反之,使人民失去本来的营生,就是损害他们的利益;使人民错过耕种、收获的时节,就是败坏人民的生计;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人民;横征暴敛,就是掠夺人民;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以供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