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验(word有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五单元-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二-第五单元-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习题与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题知识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2014·湖北武汉调研)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2.(2014·河南郑州模拟)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

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3.(2014·河北衡水模拟)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4.(2014·山西太原模拟)西餐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餐文化。

下列关于西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传入中国B.烹饪方式和就餐礼节与中餐有明显差异C.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摆上百姓的饭桌D.西餐馆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主要是归国华侨5.(2014·河南开封模拟)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6.(2014·河北石家庄模拟)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才)气焰煞”“草帽高戴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是: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取缔赌博D、婚姻自由2、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服饰传入中国B、人们厌倦了传统服装C、爱美之心人皆有之D、晚清政府的提倡3、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C、远离大城市D、西方列强侵略较轻4、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饮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园式洋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5、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可能出现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6、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山装流行B、中西餐并行于世C、上海出现西式住宅D、大城市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女子大多缠足7、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逐渐盛行于:A、全国所有地区B、一些大城市里C、来华居住的外国人群体之中D、边疆地区8、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代替封建经济形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9、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D、人们对美的追求10、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人们衣着朴素B、勤俭节约、无私奉献C、食品比较简单D、婚丧仪式由繁变简1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A、粮食统购统销B、衣着五彩缤纷C、“安居工程”D、“菜篮子工程”12、下列最能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新变化的是:A、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B、洋老板正在吃西餐C、文明婚礼D、菜篮子工程13、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A、“绿色食品工程”B、“菜篮子工程”C、“基因食品工程”D、“安居工程”14、休闲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足C、休闲方式多样化D、双休日的实行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测试

1.1910年秋,京师禁卫平的官兵剪辫。

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遇制之势”。

这表明()A. 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B. 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C. 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D. 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2.《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见下表》。

由此推断()A.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B.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C.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D. 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B.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D.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4.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这表明当时的上海()A. 道德论丧世风日下B. 东西观念存在冲突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5.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中式四合院,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6.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的婚礼情况:“一、来宾入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第14课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出现西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冲击,因此A项正确。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并不能说明中国市场都是外国各种商品,B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促进了近代中国“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主要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土地革命【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兴办近代教育,不是“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强调反帝斗争,不涉及“断发放足”习俗变迁,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开展了“断发放足”等活动,“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不涉及“断发放足”习俗变迁,故D项错误。

3.(新疆石河子二中期末)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选B项。

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观念和农历、阳历并存的事实,这些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故选C项。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以后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民国建立后解析: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答案:D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国的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反映了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3.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解析:题目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尽管是皇帝的妃子也会离婚,A、C 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

答案:B4.1920年,有一人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解析:粮票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的产物。

答案:B5.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A.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C.政府发起“菜篮子工程”D.城镇“安居工程”启动解析:凭票证计划供应政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而实行的,它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变迁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二、会考梳理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ab)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逐渐向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和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服饰变化:男子:,(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
 女子:到再到改良旗袍特征:、并存时代特征:社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B.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2、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是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3、据统计2019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4、1929年福建《同安县志》记载:“男女常服皆尚长||,而今尚短;……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此不足称时髦也||。

”这说明同安县( )A. 奢侈之风日渐盛行B. 社会风气日趋开放C. 传统风俗荡然无存D. 西方文明已成主流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A. 苏联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 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 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6、“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精品解析:【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docx

精品解析:【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docx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侣导婚姻自由【答案】B【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重大政治事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

故选B。

其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

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卜。

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期维学. 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科.网…学•科.网…2.“帑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传入中国的情况。

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S故“番菜”指西菜,“一品香''是馆名。

“西洋风味刀叉几香槟酒”都是西方饮食风俗,故B项正确;A项不可能;CD项要晚于B 项。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屮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饮食的改变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启者。

本行印即上觀、似,上午I•点仲起至晚三点种为止,金钱甚为公逍,行在头礼介麻隔炊使是,如冇资筒欲印小那届诉聖本行训也。

此札* ____________________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通商II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D.近代屮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吋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冶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验一、选择题1.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A.中西合璧成为时代潮流B.国人崇洋风气盛行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传统文化失去活力2.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里弄类似于北京人说的胡同)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其外形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室内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

由此可知,新式里弄()A.重视外观而忽视使用功能B.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C.反映了国人崇洋媚外心理D.优于中国传统式建筑3.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苦!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5.如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迅猛发展C.改革开放的实施D.穿着品味的变化6.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诫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诫缠足示》《劝诚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7.1985年,丁聪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欧风美雨的艺坛生态创作了漫画《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上》。

下列对漫画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西洋艺术优于中国传统艺术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没落C.中国民族文化受到冲击D.国人完全摒弃传统文化8.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说明了()A.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B.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C.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D.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试播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A.③①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10.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釆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使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

这说明当时()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11.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票证种类获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称之为“票证时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A.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差距不大B.个人崇拜思想盛行C.绿色军装成为最时尚的服饰D.经济发展速度放缓12.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下列春联词句出现时间最晚的应该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没有阶级友爱深”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13.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这表明当时的上海()A.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B.中西观念存在冲突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14.如图的3张图片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年画中的妇女形象。

这些年画反映了()A.女性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生活水平已明显改善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效显著15.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造反,城市市民常常成为农村反抗的对象。

而到了20世纪初,民变常常城乡互动,其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而且彼此呼应。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B.清政府损害了城乡民众的根本利益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D.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协调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6. 服饰中的历史服饰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等各种条文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

康有为持此主张的理由主要有哪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1872年《申报》刊登的衡隆洋货行的广告里可以看到,这家洋货行所经销的洋纺织品有羽绫、羽茧、羽绉、花素羽纱、羽毛哔叽、哈蜊呢、哆哕彩呢等毛织品,还有新式五彩花布以及各种牌子原布、粗细斜纹洋标布等多种洋布。

丰裕行有“新到做鞋用牛皮并皮带”,“外国顶高鞋皮、英国鞋底皮出售”。

另外,各色洋袜、洋手帕、洋巾等也颇受欢迎。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式马车传入上海,不仅用于载客,也用于邮递、洒水、载物等。

1874年又从日本引进人力二轮车,将车身涂成黄色,人称“黄包车”,很快风行于沪,有钱人多备有“黄包车”。

“1876年6月30日,淞沪铁路上海至江湾段正式建成,试行通车,全长5英里。

火车共七节,一次可载150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丁琦《从19世纪70年代〈申报〉透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材料三随着电话事业的发展、电话制式的改进以及电话广告的宣传,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通讯“乃成为公私接洽之必需品,几至家有户设之概”。

据时人记载,依据其电话用途的差别,电话用户可被分为两类,“凡电话之用途大部为营业者,则列入营业用户。

至于电话偶然用于接洽营业,其余大多数时间作社交或家庭事件者则列入住宅用户”。

——摘编自霍慧新《电话通讯与1877~1937年间的上海商民生活》(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上海出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2009年谁最红?小沈阳。

“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

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材料三春节联欢晚会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

2009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

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

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材料四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要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求时髦”。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昧,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于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选择题1.C2.B3.C4.C5.C6.B7.C8.A9.A10.C11.A12.D13.B14.B15.B二、材料分析题16.(1)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

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17.(1)现象:种类繁多的洋纺织品、皮质用品逐渐进入上海市民的生活。

原因: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的输入;西方服饰文化的渗透;晚清时局的变动。

(2)影响: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8.(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