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军事,北洋枪械、火炮资料

合集下载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

民国初年,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怎么样?
本文导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先进的西方后炮开始进入中国,导致了淮军军事装备的又一次更新。

英国的马提尼,法国的哈吉斯,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雷明顿和瑞维都加入了淮军。

在火炮装备方面,有英国的,德国的还有法国的各种。

仅在1871年至1873年之间,清朝就在德国克虏伯的后方购买了141门4磅重的钢炮,到1884年,淮军在后方装备了370多门大炮。

自1886年以来,广东北部已经生产了钢炮100多个,包括“十二年光绪(1886)广东生产钢炮48个,十七年广东生产钢炮120个左右,十八年间广东还多次荣获了三十个荣誉奖。

在此期间,北洋买家不包括在内。

此外,到1904年,江南制造局已经建造了145门后孔加农炮,其中大部分用于装备淮军。

在淮军火炮中,一些阿姆斯特朗和格鲁森加农炮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西方发明的快速火炮。

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

对于当时的亚洲国家来说,北洋军的战斗力应该比较强。

然而,要想与西方列强相比,战斗力还是有限的。

历史趣谈南北战争的武器 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

历史趣谈南北战争的武器 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北战争的武器南北战争中的火炮与铁甲舰
导语:南北战争是指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场内战,参加双方分别是北军和南军。

在此次战争双方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武器,南北战争武器当中枪支的使用量
南北战争是指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场内战,参加双方分别是北军和南军。

在此次战争双方都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武器,南北战争武器当中枪支的使用量是最大的。

而在南北战争武器的枪支武器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柯尔特式手枪,这款手枪在改进后最早使用在墨西哥战争中。

在此次南北战争中,南军使用的更为广泛。

在经历了两次改进后柯尔特式手枪因为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便停止了生产,因为这款手枪在同等产品中的价格算是比较昂贵的了。

斯达尔式左轮手枪在南北战争中主要使用在北方军队中,这款手枪可以说和柯尔特式手枪的性能大致相同,可是它的价格却比柯尔特式手枪的价格便宜将近两美元。

这两款手枪都是一次性可以装填六发子弹,因为斯达尔式左轮手枪的优势更大,北军在此处战争中一共购买了将近三万只此类型的手枪。

第三款手枪是拉马特,这款手枪最大的优势就是威力很强,它是由美国的一位博士发明出来的。

因为这款手枪性能很好,但在南北战争时期这款枪支只生产了300只。

因为他的威力强,火力猛很快就被南军注意到,于是南军的领导人便去高级加工厂为军队制造这款枪支。

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有大批枪支引进了南方。

比手枪,步枪威力更大的就是射枪了,里奎式后装苏射枪功能更加强大,几乎是接近于现代枪支了。

南北战争火炮
在1960年4月12日,美国由于工业革命后残留下来了许多问题,
生活常识分享。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

各种大炮知识点总结一、大炮的历史大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炮是一种火药武器,其主要作用是发射火箭。

后来,火药技术传入欧洲,大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炮的原型是中国的“霹雳炮”和“霰弹炮”,而现代大炮的基础则是由威尔士人帕普法加利发明的。

帕普法加利是第一个成功使用铁质管炮,并制造了一系列尺寸不同、可装填铁弹的大炮。

14世纪,大炮传入欧洲,被广泛用于战争中。

16世纪,大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火炮,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武器之一。

17世纪,大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加农炮和迫击炮。

18世纪,大炮的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更加精密和强大的火炮。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炮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生产使得大炮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大炮开始被更广泛地使用。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炮的威力和射程不断增加,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二、大炮的结构大炮是一种武器,通常由炮管、炮车、炮弹等部件组成。

炮管是大炮的主要部件,通常由铁或钢等金属制成,其内部是发射炮弹的通道。

炮管的设计和制造对大炮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炮车是大炮的支架,用于支撑和调整炮管,使其能够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进行射击。

炮弹是大炮发射的子弹或炮弹,其类型和重量根据大炮的设计和用途而定。

大炮还包括了其他辅助部件,如瞄准装置、火药库、火炮制退器等。

瞄准装置用于调整炮口的角度和方向,以确保射击的准确性。

火药库是用来存放和装填火药的地方,其设计和结构对大炮的射程和威力有着重要影响。

火炮制退器是用来吸收和减少火炮后座力的装置,其设计和性能对保护炮手和延长炮管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大炮的原理大炮的射击原理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当火药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使炮管内部的压力急剧增加。

当这种压力超过了炮弹的阻力和炮口的限制时,炮弹就会被弹射出去。

大炮的射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速气体流动和炮弹受力的复杂物理过程,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

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

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

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

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炮兵的兵种旗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

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

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1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5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2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3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75野炮,L/29)炮兵第7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2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12门克式野炮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还在武器与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与装备进行探讨。

1. 步枪与机枪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老式步枪,如毛瑟1896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

这些步枪射程较短,火力不足,对于远距离作战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引进和生产了一批新式武器,如著名的八一式独立枪和七六式狙击步枪,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此外,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引进和生产机枪,如美制白朗宁重机枪和捷克制布伦轻机枪。

这些机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

2. 火炮与迫击炮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与迫击炮。

其中,步兵师通常装备有75毫米山炮,用于对敌力量进行火力压制和阻击。

这些山炮对于山地和城市战斗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应对日军的机动战术。

此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迫击炮,如82毫米迫击炮和12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具备便携、简单易用的特点,成为中国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夺取战场阵地和压制日军阵地有着重要作用。

3. 坦克与装甲车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研制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积极寻求外援和自主发展。

中国军队最早使用的是苏联制式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这些坦克在战场机动性较强,但火力和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后来,中国军队逐步引进了美国制式的M3斯图亚特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抗战后期自主研发了许多新型坦克,如92式和59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在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4. 反坦克武器在面对日军装甲战车威胁时,中国军队主要依靠反坦克武器进行反击。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装备中国抗战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抵抗和反抗的时刻。

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家园,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事装备。

这些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和坚持战斗的勇气。

本文将对中国抗战期间使用的军事装备进行介绍。

一、步兵武器步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主力军。

为了提升步兵的战斗力,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步兵武器。

其中最常见的是步枪,例如著名的“九四式”步枪,它是基于德国的Mauser M 98步枪而改进的。

这种步枪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为中国军队在远距离射击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此外,还有轻机枪、冲锋枪等武器的使用,这些武器在近距离战斗中表现出色。

二、炮兵装备炮兵是中国抗战期间的重要力量,起着火力支援和制敌的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类步兵炮和火炮,其中包括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等。

这些炮兵装备在阻击日军和进行地面战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国军队熟练运用的榴弹炮,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阵地,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装甲车辆虽然中国抗战期间的装甲车辆相对较少,但它们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

其中,华北局势紧张时引进的苏联T-26轻型坦克是中国军队最广泛使用的坦克之一。

尽管它的装甲相对较轻,但在抵御日本军队的进攻和发起战斗中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飞机中国抗战期间的空中战斗对中国军队的抵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尽管中国空军在装备和数量上与日本军队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但中国军队仍然努力保卫自己的领空。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了国产的I-15和I-16战斗机,这些战斗机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此外,中国军队还使用了苏联的舰载机和轰炸机等。

五、海军装备中国抗战期间的海战对中国军队的胜利至关重要。

中国军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军舰来保卫自己的海岸线。

其中包括驱逐舰、潜艇和巡逻舰等。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民国时期,中国军事工‎业极端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武器不能‎成规模生产‎,而由于军阀‎混战有些已‎经具有生产‎重武器能力‎的兵工厂也‎一一被迫放‎弃这种能力‎,以至于在抗‎日战争中8‎年中国仅仅‎生产了98‎门大炮(迫击炮除外‎),可以说,整个抗战史‎是一部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飞机大炮‎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以下将民国‎间大炮生产‎情况一一列‎出(部分生产数‎据列到清末‎):一。

山炮中国近代各‎局厂生产各‎式山炮近3‎000门1.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江南制造局‎1905年‎仿制成功,1907-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

29年至3‎1年约产1‎20门。

32年停办‎。

1925年‎,汉阳兵工厂‎生产该炮6‎门。

2.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汉阳兵工厂‎1921年‎仿制成功,至1928‎年止累计生‎产68门。

29年到3‎7年约生产‎160门。

3.晋造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1923年‎至1924‎年生产晋1‎2年式20‎0余门,36年,37年又生‎产200余‎门(抗战后停止‎),25年至2‎8年生产晋‎13年式8‎00门,28年至2‎9年生产晋‎17年式7‎00门,47、48年生产‎晋36年式‎191门4.辽14年7‎5毫米山炮‎,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至1931‎年生产72‎门5.1927年‎至1929‎年太原兵工‎厂生产晋1‎6年式10‎5毫米30‎门二、野炮1913年‎至1949‎年共生产约‎500余门‎1.辽14年式‎77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5‎年至193‎1年生产3‎00门2.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4‎年至193‎1年生产1‎08门3.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1929年‎至1937‎年,太原兵工厂‎生产150‎门另外,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也生产了一‎些野炮(75毫米)三。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军工厂
中国原无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至甲午中日开战时中国拥有的大型军工厂如下:
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
湖北枪炮厂
四川机器局
山东机器局
吉林机器局
广东制造枪弹厂
黄埔船坞
大沽船坞
北洋枪械、火炮资料
吴淞狮子林炮台装备的800磅克虏伯大炮,此类火炮在抗日战争中仍有部分在继续使用(该照片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枪 械(含机关炮)
抬枪
林明登枪
马梯尼枪
毛瑟枪
快利枪
士乃得枪
哈乞开斯枪
黎意枪
神机炮
赛电枪(马克沁机关枪)
格林连珠炮
哈乞 炮
阿姆斯特朗12吋前膛炮
阿姆斯特朗10吋炮
120磅前膛炮
阿姆斯特朗11吋前膛炮
克虏伯1880式210mm后膛炮
克虏伯1880式150mm后膛炮
克虏伯1880式305mm后膛炮
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
克虏伯1880式260mm后膛炮
地阱炮
克虏伯75mm行营炮
阿姆斯特朗152mm炮
阿姆斯特朗120mm炮
克虏伯75mm舢板炮
其它兵器
鱼雷
水雷
地雷
侦察气球
火炮口径对照表
旧 称
英 寸
毫 米
800磅炮
12
304.67
380磅炮
9.25
235
250磅炮
9
228.57
180磅炮
8
203.17
100磅炮
6
152.38
80磅炮
5.875
149.2
40磅炮
4.724
120
12磅炮
3
76.12
6磅炮
2.244
57
3磅炮
1.85
47
2磅炮
1.45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