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伽墓看粟特人的汉化
古突厥语 汉语词典

【A】【ab 】见av【abam】见apam 【abamu】经常的,永远的【abınç,abınçu】宽慰【aç】饿的【aç-】饿【aç-】打开【açari】大师(梵语)【açı-】疼【açığ】疼痛【açığ】礼品【açın-】关心【açın-】供认【açıqaç】钥匙【açsıq】饿【açuq】公开的【ada】危险【adalan-】遇到危险【adaq】脚【adaş】同伴【adğan】见atqan【adğançsız】见atqançsız 【adğır】种马【adğıtlıq】种马场【adın】其他的【adın-】变得不同【adınağu,adnağu】其他的【adınçığ】特殊的【adınta】另一方面【adır-】分开【adıra ödüre】那里,这里【adırt】不同,区别【adırla-】区分【adırlığ】不同的【aditya】太阳(梵语)【adhlig】见atlığ(婆罗米语)【adnağu】见adınağu【adru-】选出【adruq】不同的【adruq,artuq】之换位【adruqluğ】见artuqluğ【aduğun】马【adurt】面颊【adut】一把【ağ-】登上【ağar】见ağır重的【ağazlan-】见ağızlan发音【ağduq】坏【ağı】财宝【ağlıq】宝藏【ağına-,ağna-】翻滚【ağınçsız】不可动摇的【ağır,ağar】重的【ağırlağ】尊重的【ağıt-】见aqıt-【ağıt-】驱赶(如尼文)【ağız】口【ağızlan-,ağazlan-】发音【ağla-】见yırla-【ağna-】见ağına-翻滚【ağrı-】痛【ağrığ】病【ağruş】痛苦【ağtın-】登上【ağu】毒,毒药【ağuq-】中毒【ağzan-】发音【al】方法【al】红的【al】下面【al-】拿【ala】花的,花斑的【alañad-】衰弱【alañadtur-】使弱【alañu-】变弱【alañur-】使弱【alaqır-】叫喊【alçaq】和气的【alğan】娶的(即妻子)【alğan-】见alqan-【alım】债【alın】额【alın-】拿的被动态【almır】贪欲【alp】英雄;勇敢的;困难的【alpa-】勇敢【alpırqan-】英勇【alq】完【alqa-】赞扬【alqan-,alğan-】被赞扬【alqığ】宽【alqın-】完竭【alqınçsız】不竭的【algınçu】尽【alqış】赞美【alqu,alqo】所有的【alquğun】所有的【alta-】欺骗【altı】六【altın】下面【altmış】六十【altun】金子,黄金【altunçı】金匠【amal】见amıl【amarı】一些ahumara(塞语)【Amğa qurğan】地名【amıl,amal,amul】安静【amır-】爱【amırt-,amurt-】安静【amırtğur-】使…安静【amo】见amu【amran-】爱【amraş-】互爱【amrıl-】变…安静【amrtapada】树名(梵语)【amru】经常的【amtı】现在【amtısön】这时【Amu,Amo】人名【amul】见amıl【amurt-】见amırt-【amwardişn】集会(安息语)【ana】母亲,妈妈【ança】一些【ançata】之后【ançğança】到后来【ançma】ança+ma这么多【ançman】社团(粟特语)【ançu】奖【ançula-】献给【ançulayu…qaltı…+ça】还像…一样【A.kelmiş】如来佛tathagata(梵语)【anda,anta】那里【andağ,antağ】那样【andan,antan】从那里【andaran,antaran,antran】从那里【anığ】见ayığ【anın】为此【anıt-】继续【anoşagan】不死的(波斯语)【anqıt-】见añıt-【anta】见anda【antaça】就在那里【antağ】见amdağ【antaq】马上【antran-】见andaran-【anun-】准备【anuq】准备好【anurad】星座名(梵语)【anyığ】见ayığ【añ】十分,很,最(形容词最高级)【añ】野兽【añarak】火星(梵语)【añçı】猎人【añın】见agin【añıt-,angıt】躬身【añlağ】聪明【añmıntın】至少【añsız】十分,很【ap…,ap…】既…又…【apa】较长的族人,祖先【Apa】人名【apam,abam】如果【Apar】阿瓦尔(族名)【aq】白,白色【aq-】流淌【aqı】大方,慷慨【aqığ】流淌【aqığlığ】流动的,有漏【aqığsız】非流动的,无漏【aqıla-】见yığla-【aqıt-,ağıt-】使…流去【aqla-】拒绝(婆罗米语)【aqtar-】滚动,耕地,翻译【aqtın-】流【aqtur-】使…流【aqur-】(动作)慢【ar-】漫游【ar-】欺骗【ara】之间【aral】灌木丛【aram】一月【ardat-】见artat-【ardir】星座名(梵语)【Arğu,Aruğu】族名,地名(位于塔拉斯与巴拉衮之间)【arxant】罗汉(梵语)【arı-】(比较)疲惫【arı-】干净,清洁【arığsız】不干净,不清洁【arıl-】疲乏【arıt-】使…干净,把…弄干净【arıtı】加强否定语气词【armaqçı】诡计(?)【arpa】大麦【arqa】脊背【arqağ】梭子【arqan】见arqun【arqon】第一(希腊语)(摩尼教文献意为一种黑暗的力量)【arqu】河流,渠道【arqun,arqan】最后【arqur-】来回走【arquru turquru】相互的【arslan】狮子【art】岭【art】脊背【art-】超过【arta-】变坏【artağ】消灭【artat-,ardat-】消灭,破坏【artız-】骗【arttoq】见artuq(婆罗米语)【artuç】杜松【artun】笕篙【artuq,arttoq】多余的(婆罗米语)【artuqluğ,adruqluğ】非常的【artur-】被骗【aruğu】见arğu【aruq】倦乏,瘦【aruqsuz】不倦的【arvış】咒术【arzi】仙人(梵语)【as-】悬挂【asan】见äsän 【asanki】无数(梵语)【asğançu】谄媚【asğançula-】讨好【asığ】利益【asın-】(自)挂【asqantur-】使…被挂【asqya】一点(婆罗米文)【asra】下面【asu】见azu【asur-】打喷嚏【asuri】阿修罗(梵语)【aş】食物【aş-】增加【aşa】另一边【aşa-】吃【aşat-】使…吃【aşçı-】厨子【aşıl-】增多【aşlıq-】厨房【aşliş-】星座名(梵语)【aşnu-】先【aşnuraq-】早先【aşuq-】忙,匆忙【at】名字【at】马【at】妾的儿子【at-】射【ata】父亲【ataç】父亲的爱称【ata-】命名【atan-】被命名【ataqı-】成名【ataqımsın-】装作有名【atay】爱称【atı】侄子(如尼文)【atığ】(如尼文)?【atım】射手【atim】见adın(婆罗米文)【atlağ】atlığ【atlan-】骑行【atlığ】著名的【atlığ】骑手【atqa-】缚系【atqan-,adğan-】缚系【atqançsız,adğançsız】未被缚系的【atqanğular】被缚系的【avış】见awış【avluç】【av,ab】【avışqa,avvınçqa】老人【avır】见ävir【avış,avış】阿鼻地狱(梵语)【avla-】打猎【ay】月,月亮【ay,äy】感叹词【aya-】尊敬【ayağ】尊敬(名词)【ayanç】见ayınç【ayançañ】尊敬的【ayançsız】见ayınçsız【ayaq】碗【ayğ】话【ayğuçu】说话人,发言人,代言人【ayı】十分【ayığ,anığ,anyığ】坏【ayınç,ayanç】敬畏【ayınçsız,ayançsız】无畏的【ayıq】誓言【ayıt-,ayt-】问【ayman-】怕【aymanç】怕【ayqır-】喊叫【az】族名;褐色马【az】少【az】贪欲(粟特语)【az-】犯错【azğur-】使…犯错【azığ】犬齿【azıt-】使…乱【azman】口小的马【azraqça】一点【azu,asu】或者【azun】见ažun【ažun】尘世(粟特语)【Ää】【äb】见äv【äçi】见içi【äçkü】母山羊【äçü】(男性?)先人【äd】物品【ädäd-】物化【ädgü】为好【ädgülüg】(好)名【ädik-,ätik-】发生【ädiräm】见ärdäm【ädiz】族名(如尼文)【ädlig】富裕的【ädligsiz】无价值的【ädräm】见ärdäm【ädrämlig】有道德的,有能力的【ägär-】见ägir-【ägdü】弯刀【ägim】见äñim【ägin,äñin,añın】肩【ägir-,äñri-,ägär-】跟随【ägirt-】被跟随【ägri】弯的【ägrik】漩涡【ägsü-】缺少【ägsüg】缺【ägsüt-】使…缺【ägzig】见ägsüg【äkä】女性长者【äki】见iki【äkin】庄稼,麦苗【äkindi,äkinti】见ikinti【äksük】见ägsüg【äl】见il国家【älgä-】筛【älig】手【älig】五十【älik】野山羊【äm,im,yäm】药【ämçi,ämžü,ämçin】医生【ämgäk,ämkäk】痛苦【ämgän-】(感到)痛苦【ämgät-】使…痛苦【ämig】乳房【ämit-】躬身【ämkäk】见ämgäk【ämsi】吮吸【ämti】见amtı【ämžü】见ämçi【Änätkäk,Äntkäk】印度(粟特语)【äniñü】可能为iñü=iñgü关节,大腿之错字【änük】崽子【änüklä-】产崽【äñ】野兽【äñ】十分,非常,最【äñ-】弯【äñäk】上下鄂【äñim,ägim】部分【äñin】见ägin【äñir】纺【äñir】ägir【äñräk】见ärñäk【är】男人,英雄【är-】是【är-】走过【ärän】人,男性青年,壮士【ärängäk,äräñäk】见ärñäk【ärdäm,ädräm,ädiräm】道德【ärdäni,ärdini,ratni,radna】宝贝(梵语)【ärdänilig】宝贝的【ärgü】住地【ärgür-】见ärtgür-【ärgüz-】使…融化【ärig】劝诫,劝告【ärig】荒凉的(?)(如尼文)【äril-】见äwril-【ärin】懒惰【ärınç】似乎是【ärinügsüz】不倦的【äriş】见äwriş【äriwadi】星座名(梵语)【ärk】力量【ärkäk,irkäk】男人【ärkän】当…时【ärki】可能是…【ärklig】有力的【ärksin-】统治【ärksirä】变无力【ärksiz】不自由的【ärmägü】马虎的【ärmägür-】马虎【ärsin】焉耆(?)【ärt-,irt-】过,越过【ärt-】见art-【ärtä】见irtä【ärtdür-】使…过去【ärtgür-,ärgür-】使…过去【ärtimlig】过去的【ärtiñü】十分,很【ärtüdin】完全【ärtür-】使…过,做【ärüärü】渐渐【ärük】杏子【ärüş】许多【ärüş】织物;经线【äsän,isän】平安(中世纪波斯语)【äsängü】平安【äsängülä-】问候【äsiç】isiç【äsirgä-】吝惜【äsirgänçsiz】不吝惜【äsiz,äsizä,äsizim】啊!(感叹词)【äski】旧的【äsriñü】杂色的【äsrük】醉的【ästä】见izdä【ästup,stup】悉都波(梵语)【äsür-,isür-】自醉【äş】见iş同伴【äşkäk】驴【äşid】şiç?听众(摩尼教)【äsidüt】听【äsil】见işil【äşit-,äşid-,işit-,işid-】听【ät】肉【ätik】见ädik【ät'öz,ät'üz,ätüz】身体【ätük】靴子【ävañliun】福音(中世纪波斯语)【äv,äb】家,毡房【äv-,iv-】跑【ävdi-,ävti】集起【ävin,ivin】果实,粒【ävinlig】怀孕的【ävir,avır】转,翻译【ävit-】催迫【ävrig】为irigi 之误读【ävril,äril】转动【ävriş,äriş】转动(名词)【ävti】见äwdi【ävür-】翻转【äy】见ay(感叹词)【äzgänti qazad】地名(如尼文)【äzrua】梵天(粟特语)【äzük,äzüg】错误【äži】建除满厉十二成员之一,未能同定【äžim】见žim【Bb】【ba-】捆,系【baça-】斋戒【baçağ】斋戒(名词)【badiyan】植物(茴香)?【badruq】旗子,旗帜【bağ】绑,捆,系【bağ】花园【bağar】见bağır【bağarsuq】内脏【bağatur】英雄【bağır,bağar】肝【bağirsaq】仁慈的【bağış】绳子【balaq】见balıq,鱼【balbal】杀人石(如尼文)【balığ】受伤的【balıq】城市【balıq-】受伤【baltır】小姨子【baltır】小腿【balta】斧子【ban】万(汉语)【banıt】糖浆(梵语)【baqa】青蛙【baqır】钱(重量单位)【bar】有【bar-】去【baramliğ】见barımlığ【baranas】波罗奈城(梵语)【barani】星座名(梵语)【barça】所有的【barçin】一种织物?【barığ】走路的样子,步伐【barığsa-】想去【barım】物品,财富【barımlığ,baramlığ】富有的【barış】走,去【barma yıl】去年【barq】房子【bars】老虎【bart-】见bırt-【bas】(摩尼文)方言,见baş【bas-】压【basa】再次【basdıq-】见bastıq-【basğuq】山脉【basın-】被压【basındur-】使…被压【basıt-】使…压【bastıq-,basdıq-】被…压【basur-】使…压【basut】帮助【basutçı】帮助者【baş】头【baş】伤【başğu】(如尼文)人名【başla-】开始,带头【başlağ】开始(名词)【başlayu】开头【başqa】其他的,别的【baştonqı】开头的,第一的【bat】快【bat-】沉【bat-】张开【bataqlq】见batığlıq【batar-】使…沉【batığ】泥沼,深【batığlıq,bataqlq】厕所【batıl-】下沉【batım】下沉,深度【batman】重量单位(中古伊兰语)【batsıq】下沉,西方【batur-】藏起【bay】富有【baya】早先的【baya-】变富【bayağut】富人【bayırqu】部族名【baz qıl-】征服【baz】人名(如尼文)【bazğan】锤子?【bädiz】图画【bädizäd-】画画【bädü-】生长【bädük】高,大【bäg】官员,伯克【bägimsin-】自认为是官员【bäglig】官员的【bägräk】官员【bägsig】高贵的【bäk】见bärk【bäkini,bäkni】谷物酒(粟特语)【bäklä-】加固;看押,关起来【bäksiz】不牢固的【bäkür-】加固【bäkürü】结实【bäläk,biläk】礼品【bälgü】记号【bälgülük】有记号的【bälgür-】使…出现【bäliñ】怕【bäliñlä-】怕(动词)【bäliñlägü】害怕【bäliñtäg】可怕的【bältir】路口【bältür-】指出【bän】见män【bäñü,bäñgü】见mäñü【bärçik】(如尼文)族名(波斯人?)【bärgä】见birgä【bärk,bk,bäk】结实,密的【bärkä】见birgä【bärklig】保护的【bärü】这边【bäş】见biş【bäz】脓疮,疮疤【bäz-】颤动【bı】刀子【bıç-】切【bıçaq,biçäq】刀子【bıçğu】刀子【bıçıl-】切【bıçın】见biçin【bıñ】见biñ,miñ千【bıqın】大腿【bır,bir,biri】这里【bırt-,birt-,bart-,brt-】打破【bış-,biş-】熟,成熟【bışığ】熟的【bışrun-】修行【bitbul】胡椒(梵语)【bi】碑(汉语)【biçin】猴子【bigi】高的,高大的【bil】腰【bil-】知道【biläk】手腕【biläk】见bäläk礼物【bilän】同时,一起【bilgä】明智的【bilig】知识【biligsiz】无知【bilin-】知道【bilsik-】知道【biltiz-】使…知道【biltür-】表示【bin-】见min-【biñ】见miñ,千【bir】一【biir】笔(汉语)【bir】见bır南方【bir-,per-】给(婆罗米文)【birä】里(长度单位),吐火罗语?【birdäm,britäm】一起,一快,一下子【birgä,bärgä,bärkä】鞭子【birgärü】一起【birgin】偿还【biriki】联合的,联盟的【birim】债务【birkü】(如尼文)üç b.地名【birlä】同…一起,用【birök,birük】但是【birt】税【birt-】见bırt-【birtäm】见birdäm【birtin】一方面,一个一个的【birük】见birök【biş】五【biş-】见bış-【bişük】见böşük【bit】脸面【biti-】写【bitig】书,写出来的东西(作品)【bitigüçi】书写人,作者【bitit-】使…写【bitgäçi】书写人,作者(叙利亚语,突厥语借词)【biz】我们【bk】见bärk【bo】bu,这个【bod】身子【bodasataw】见bodisawat【bodı-,bodu-】粘附【bodhi】菩提(梵语)【bodimant】菩提坛(梵语)【bodisawat,bodisatav】菩萨(梵语)【bodu-】见bodı-【bodul-】附着【bodun】人民【boğ】霉【boğaz,boğuz】喉咙【boğdam】发霉的【bogtag】被解救的(中古伊兰语)【bogtaçı】(比较bogtag)解救者【boğuz】见boğaz【bokün,bökün,bukün】今天【bol-】是,成为,有【bolçu】地名(如尼文)【bor】酒(中古伊兰语)【bora】风暴(如尼文)【borluq】葡萄园【boş】空的【boşa-】见boşu-【boşğun-】学习【boşğur-】教【boşğut】教育【boşu-,boşa-】使…自由,解救【boşuğ】自由【boşun-】自由【boşur-】学习【boşurqan】使…自由【botu】小骆驼【bou】戊(汉语)十干之一【boy】颜色【boyun】脖子【boyunduruq】轭【boz】灰白色的【boz】恨【bögdä,böktä】匕首【bögü】见bügü【bök-】厌倦【bökli】族名(如尼文)【böksig】肚子【böksil-】读为bükşil-(?)裂开【bölük】部分【böri】狼【bört-,börit-】触及【böşük,büşük,bişük】摇篮【böz】棉布【braxaswadi】木星(梵语)【braman】婆罗门(梵语)【brişti】见frişti【brt-】见bırt-【bu】戊(汉语)【buçğaqsız】无(拐)角【bud】水星(梵语)【buğday】小麦【buğra】公驼【bul-】找到【bulañ】庑廊(汉语)【bulaq】泉【bulğa-,bulqe-】弄乱,弄混【bulğan-】变乱,变混【bulğaq】乱的【bulğaş-】乱【bulıt,bulut】云【bulıtçulayn】布满乌云【bulqa-】见bulğa-【bultaq-】被找到【bultur-】使找到【bulula-】乱?【bulun-】俘虏【bulunç】获得物【bulunçsuz,bulunçusuz】得不到的【buluñ】角落【buluş-】相互找到【bumın】布民(可汗)突厥汗国建立者(如尼文)【bun】基础(中古伊兰语)【bunça】见munça【buñ】见muñ【buqa】公牛【buqaraq】布哈拉(地名)【buqağu】镣【buqarsı】镣【buqun】人民【bur-】发出气味【burunç】气味【burçaq】豆子【burçıntur-】折磨【burğu】法螺【burğuçan】一种称号(如尼文)【burxan】佛【bursañ,bursoñ】僧侣【burua ğuru】名字或称号(梵语)【burun】鼻子【buryuq】见buyruq【bus-】不安【busan-】不安【busğaq】(心中)压抑,呼吸困难【busrul-】忧愁【busurqan-】害怕【busuş】愁伤【buş-】激动【buşı】布施(汉语)【but】腿【butarla-】撕裂【butıq】树枝【butluğ】有腿的【buyan】福,运气(梵语)【buymul】一种鸟【buyruq,buryuq】大臣【buyur-】命令【buz-】破坏,抹掉【buzağu】牛犊【buzul-】被破坏,被抹掉【büdi-】跳舞【büdün】见bütün【büg-】弯【bügü】智者,懂巫术者【bügün-】知道【bügür】肾【bügüş】智慧【bükägük】地名(如尼文)【bükşil-】见böksil-【bükür-】见bürkür-【bür】芽【bürkür】喷,喷出【büşük】见böşük【büt-】结束【bütün,büdün】全部【bütüt】完成【bütür-】完成【bütürü】全部【Çç】【ça】人名(如尼文)【çadar】灰【çadır】毡房【çadik,çatik】本生故事(佛教,梵语)【çağur-】诽谤【çaxşapat,çaqşapat,çaxşaput】斋戒(粟特语)【ç.ay】十二月【çakir】轮子(梵语)【çal-】搅;扔;敲打【çambudiwip】嶦部洲(梵语)【çan】盏(汉语)【çantal】刽子手(梵语)【çañ】手铃【çaq】正是那个【çaq-】敲打【çası】污蔑(名词)【çasur-】污蔑【çasut】污蔑(名词)【çawıqmış】著名的【çaytir】星座名(梵语)【çäçäk】花【çärik】军队【çäwiş】不好之手法【çıçamnq】小指头【çığay,çığan,çığany】穷的【çıñ】真(汉语)【çınğaru】真正的【çınıq-】证实【çınžu】真如…(汉语)【çıq】尺(汉语)【çıqan】侄子,外甥【çıqra-】咬牙声【çıwğa】胶杆【çi】执(汉语),建除满之一【çigil】族名(处月?)【çigsin】一种食物?【çik】族名【çiltäg】尊敬【çim】折痕【çintamani】如意宝贝(梵语)【çip】执(汉语)【çitawan】祈陀林(梵语)【çiz-】划线【çoğ】光辉【çoğlan】发光【çom-】游水【çom-】沉下【çomın-】沉下【çomur-】沉下【çomurmış】勺子【çoq】切碎【çoqura-】沸腾【çor】啜,突厥人的一种官号【çöbik,çöbdik】混浊【çök-】屈膝【çökä】屈从【çökit-】使…屈从【çölüg】外族的?(如尼文)【çöp】渣子【çub】州,altıç.六州(鄂尔多斯地区)【çuğ】镣【çuğuy】总材山地区【çulwu,çulbu】中伤【çuq】见itäç.【çuş】湖或河的名【çüktä】耳后之骨【çüp】草【Dd】【daniş】星座名(梵语)【darm】佛法(梵语)【darni】陀罗尼(梵语)【dian,dyan】入定,禅(梵语)【dindar,dinter】摩尼教教士(粟特语)【Ee】【el】见il国家(婆罗米文)【eşit-】见äşit-(婆罗米文)【eş】同伴(婆罗米文)【eyem】见iyin(婆罗米文)【Ff】【fişay】见wişay【frişti,brişti】天使(粟特语)【Ğğ】【ğuru】法师(梵语)【Gg】【gañ】恒河(梵语)【garx,grax】星星(梵语)【gintsuñ】彦棕(汉语,玄奘传的作者)【gitso】义净(汉语,金光明经的译者)【Xx】【xağan,qağan】可汗【xan,qan】汗【xansaswari】人名(梵语)【xast】星座名(梵语)【xatun,qatun】可敦(突厥皇后称号)【xiar】助手,朋友(中古伊兰语)【xonuğ】人名【xormuzta】帝释(粟特语)【huilip】慧立(汉语,玄奘传作者之一)【Iı】【ı】草,植物【ı-】见ıd-【ıçan-】关心【ıçğın-,ıçğun-】失去【ıçın】火焰【ıd-,ıt-,ı-】送,派【ıdala-】放弃【ıdım,ıtım】困苦【ıduq】神圣的【ığaç,ağaç】木,树木【ığar】有力的(粟特语)【ığla-】见yığla-【ınal】官号,王子【ınan-】相信【ınaç,ınançu】官号【ınaq】皈依【ınaru,ınğaru】远一点【ıqıla-】见yığla-【ır】见yır歌【ıra-,yıra-】逃【ıraq,yıraq】远,远的【ırğal-】见ırqal-【ırq】预兆【ırqal-,ırğal-】摇动【ısır-】咬牙【ış】见iş事情【ışbara】始波罗(如尼文),自在天(梵语)【ışığ】绳索【ıt-】见ıd-【ıtım】见ıdım【İi】【iä】见idi主人【iç】内,内部【iç-】喝【içgäk,içkäk】鬼【içgär,içkär】使…内属【içgü,içkü】饮料【içi,äçi】兄长【içiglik】饮料【içik-】内属【içim】可饮的【içlig】怀孕【içrä】在内的【içräki】在内的【içtin】内部的【içtür】使…喝,饮【idär-,itär-】跟随【idi,iyä,igä】主人【idir】是的(加强肯定)【idiş】器物【idiz,yitiz】高【ig,yig】病【igdülä-,ikitülä-】照顾【igid,igit】错的,假的【igid-】照看【igil】普通的【iglig】有病的【igsiz】无病的【iki】二【ikägü】两个的(如尼文)【ikiläyü】重新【ikinti】第二【ikirçgü】疑问【il,äl】国家,部族【il】人名【il】前面,东【il-,yil-】挂【ilän-】挂,统治【ilänmäksiz】无牵挂的【İl bilgä】人名,毗伽可汗之母名【ilçi】使臣【ildiş-】见iltiş-【ilgärü】向东,向前【ilig,älig,ilik】手【ilig,älig】五十【ilig】国王【ilik】见ilig手【ilin-,yilin-】挂【ilinçü】游玩【iliş】(精神上的)牵挂【ilk】开始【ilki】第一的【ilkisiz】无始的【ilsirä-】无国家【ilt-】见ilit-派送【iltäbär】颉利发(官号,如尼文)【iltiriş】颉跌利施(官号,如尼文,毗伽可汗之父之称号)【iltiş-,ildiş-】争执【iltü】那边【im】见äm【imärigmä,imrärigmä】所在的【imig】见ämig【in-】降下,走下【inç】平安,静【inçä】这样【inçäk】?(如尼文)【inçip】这样地【inçkä,yinçkä】细的【inçkü】平安【inçkülüg】平安的【inçsirät-】使…不平静【inçü】珍珠(汉语)【ini,iniyi】弟弟【inyana】智(梵语)【iñäk】母牛【iñgü,äniñü】关节【iñir】黄昏【iqiañ】人名(藏语)【ir】见yir地方【ir】乙(汉语,十干之一)【ir-,yir-】斥责【ir-】到达?(如尼文)【irbiz,irbiç】雪豹【irig】粗鲁【irin】唇【irin-,yirin-】斥【irinç,irinçü】可怜的【irinçkä-】怜悯【irintür-】使…怜悯【irkin】俟斤(突厥部族首领的称号,如尼文)【irtmäk】厌烦【irt】税【irtä,ärtä】早上,一早【irtäkän】及早【irtäkün】每天【irtiş】河名(如尼文)【irtür】赶上?(如尼文)【irü-】(好的)征兆【irži】见arzı【isiç,äsiç】锅【isig】热的【isin-】评价【isirkä-】见äsirsgä-【isirkägü】同情【isirkämmäk】【isiz】坏的【isman】药(藏语)【istäm】愿望【İstämi】室点密(西突厥祖先)【isür-】见äsür-【isyi】御史(汉语)【iş,äş】同伴【iş】事,事情【işgüti,işgürti】织锦(如尼文)【işiç】罐【işik】门【işil-,äşil-】减少【işin】发辫【işlä-】(做)事【işlät-】使用【iştil-,işitil-】被听见【İşu】耶稣(伊兰语)【it】狗【it,ät】做【ita çuq】人名(如尼文)【itär-】见idär-【itig】工具【itig】装饰,设备【itiglig】做的【itigsiz】不做的【itil-】被做【itin-】准备【itiz-】奏乐【iw】见äw【iy-】跟随【iyä】按照【iyin】跟随,依据【iyin-】压迫【iyinç】压迫(名词)【iz】踪迹【izdä-,istä-】寻找【izgil】族名(如尼文)【Kk】【kagda】见kägdä【kalam】笔【kalp,klp】劫(梵语)【kaarmaput】业道(梵语)【kawi】诗(梵语)【kawşiki】帝释之称号(梵语)【käç-】逃,渡过【käçä】那边【käçüg】渡口【käd】十分(粟特语)【käd-】穿【kädgir-】跌跤【kädgü】穿(名词)【kädgür-】使…穿【kädil-】穿上【kädim】衣服【kädimlig】穿上马衣的【kädür-】让穿【kägdä,kagda】纸(粟特语)【käk】仇【käkälik】鹌鹑【käkräş-】相互仇视【käkşäk】有仇的【käkük】布谷鸟【käl-】来【kälig】来(名词)【kälin】儿媳【kälür-,kälir-】带来【käm】病【käm】剑河(如尼文,叶尼塞河上游)【kämi,kimi】船【kämiçi】船夫【kämişi】扔【känç】青年,年少的【kändü】见käntü【känt】城镇(粟特语)【käntär】麻【käntü,kändü】自己【käñäräs】地名,康居?(如尼文)【käñiş】主意,商量【käñrän-,kiñrän-】咕哝【käñü tarman】地名(如尼文)【käpäk】(头)皮屑,麸子【käräkü】毡房的支架【kärgäk】需要【kärgäklig】需要的【kärgäksiz】不需要【kärgät-】使什么缺少【käril-】伸展【käriş】争执【käs-】切【kärskilä-】切碎【käsmä aş】面片【kätil-】见kädil-【käwil-】变弱【käyik,kiyik】野山羊【käyrä】地名(如尼文)【käz】可怜?【käz-】渡过【käzä】依次【käzig】次序【kertgünç】见kirtgünç【kerto】见kirtü【ki】已(汉语,十干之一)【kib】模型,样品【kiç】长久【kiçä】晚上【kiçig】小【kiçmätin ara】很快【kid】后【kidär-】见kitär-【kidin】后,西方【kidirti】在西方【kidiz,kiiz】毡子【kigän,kikän】瘟疫【kiginç】答复【kikşür-】相互挑拨【kilän,kälän】麒麟(汉语)【kim】谁【kin】之后【kinçuman】建除满(汉语)【kinlän-】转动【kinti-】刷(马)(?)【kintik】肚脐【kiñ】宽,广【kiñäş-】商量【kiñrän-】见käñrän-【kiñşür-】阴谋【kiñürt-】扩大【kiñürü】宽阔【kir】污垢,赃物【kir-】进入【kirgür-,kigür-】使…进入【kirigsä-】想进入【kirpik】眼睫毛,眼皮【kirtgünç,kertgünç】信念【kintgünçülüg】诚信的【kirtkün-】见kirtgün-【kirtü,kertü】真的【kirtün-】真(动词)【kirü】往后【kisrä】之后【kişä-】捆,系【kişän】羁绊,(裤)带【kişi】人【kit-】去【kitär,kidär】使…走开【kitgü】走开(名词)【kitiş -】分开【kiz】袋【kizlä-】藏起【kolti】亿万(梵语)【köçür】使…迁移【ködüg,kötüg】事情【ködür-】见kötür-【kögmän】曲满山(今萨彦岭)【kögür-】准备【kögürçkän】鸽子【kögüz】胸【kök】蓝色【kökäd-】抬高【kök öñ】河名【köl】湖【köl-】系住【köligä】阴影【kölük】驮畜【kölün-】遮住【kölüñü】车子【köm-】埋【kömäm】幻想【kömür】煤【kön】见köy【könäk,könyäk】桶【köni】对的,正确【köntül-】使…正确【könür-,köy-】烧【köñlä-】想,考虑【köñül】心情,心里面,内心【köñülkär-】考虑【köp】多【köpik】见köpük【köprük】桥【kör-】看,见【körg】见körk【körgü】服从【körk】面貌,美【körkit-】指出,指给【körklä】美【körklä-】【körklüg】美的【körksüz】不美【körtkür】指出【körtlä】漂亮【körtük】雪堆【körüg】侦探【körügsä-】想看【körüm】看法【körümçi】看相者【körünç】观看,戏剧?【körünçlä-】观看【körünçlüg】看台【körüş-】互看【köti-】升高?【kötki】高地【kötrül-】升起【kötüg】见ködüg【kötür】抬起【kötürü】往上【köy,kön】烧【köydür-】使…烧【köyir】使…烧【köytril-】烧着【köz】眼睛【közkiş-】互看【közlä-】盯着【köznäk】映象【közün-】出现【közügü】镜子【közünük】窗【kryi drri】通晓祭式者(梵语)【kşan】刹那(梵语)【kşant】忏悔(梵语)【kuu】危,(汉语,建除满之一)【kü,küü】名誉【kü-】保护【küç】力量【küçä】用力【küçäd-】强化【küçländür-】加强【küçlüg】有力的【küçsirä-】变得无力【küçsiz】无力【küdägü】女婿【küdän】客人【küdänlik】客厅【küfänç】兼küwänç【küg】困难?【kük】表示可能的语气词【kül】人名【k.tigin】阙特勤【kül】灰【kül-】笑【külä-】笑【külüşüg】笑容,笑的样子【kümüş】银【kün】日,太阳【künäş】阳光,日光【künçit】芝麻【kündäm】有阳光的【kündüri】再南方【kündüz】白天【küni】嫉妒【künintä】每天【küntämäk】每天【küñ】女奴【küñäd-】成为女奴【küp】桶【kür】欺骗【küri】斗(容量单位)【kürilik,kürlik】一斗的【kürküm】红花(中古伊兰语)【küsä-】希望【küsädük】希望之物【küsän】曲先(库车之古名)【küsänç】希望【küsänçig】希望的【küski】见küzki【küskü】老鼠【küsün】力量【küsüşlüg】希望的【küwänç】骄傲【küwäz】高傲的【küwrüg】鼓【küz】秋,秋天【küzäç】锅【küzät】更(2小时)【küzät-】守护【küzi】香柱,蒙古语küji【küzki,küski】秋天的【küžätri】伞(梵语)【küži】见küzi【Ll】【laçın】蒙古语【lığso】藏语,好【likzir】历日(汉语)【linxua】莲花(汉语)【loñ,lü,lu】龙(汉语)【Mm】【maxabali】大力(人名,梵语)【maxadiwi】大天(人名,梵语)【maxaradi】大车(人名,梵语)【maxastwi】大士(人名,梵语)【maxistak】教主(中古波斯语,摩尼教第三阶段)【mama】妇女【mani】摩尼(摩尼教创始人,公元215/6~276)【manistan】摩尼寺(中古波斯语)【manu】野猫【mañ】走步【mañgal-】幸福(梵语)【mañla】走【mañra-】见möñlä-【maqaraç】大王(梵语)【mar】先生(叙利亚语)【mardaspant】分子(粟特语)【mayaq】粪【män】我【mäñ】饲料【mäñgü】见mäñü【mäñi】喜悦,高兴【mäñigü】幸福【mäñilä-】高兴【mäñiz】外貌【mäñizät-,mäñsät-】见mäñzät-【mäñü,mäñgü,bäñü】永远(如尼文)【mäñzä】像…【mäñizät-,mäñsät-,mäñzät-】使像…的【märiçi】蛮人(梵语)【mına】见muna【mıñ】见muñ【midik,mitik】俗人(粟特语)【min】见män【min】汤【min,mün,bin】骑【miñ,biñ,bıñ】千【miñiz】见müñüz角【miñü】骑畜【mir】蜜(汉语)【mişäk】见müşük猫【mitik】见midik【miyi】脑子【monçuq】珍珠?【monılayu】这样地【montağ】见muntağ【možag,možak】慕阇,摩尼教教士(粟特语)【moñra-,mañra-】(羊,牛)叫【mun-】乱走【muna,mına】你看!【munça,bunça】这些。
入华粟特人美术中的商队图像研究

入华粟特人美术中的商队图像研究内容摘要: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具有善于经商的特性,我国的史籍中有很多对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正由于这一特性,粟特人成为中古时期东西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多是以商队的形式,商队的规模较大,除了粟特人之外,还有一定的比例的突厥人、嚈哒人等。
萨保是商队中政教兼理的胡人大首领。
商队的运载工具主要是骆驼、马和驴,除此之外,还有牛、骡等也是驮货物的牲畜。
这些内容,我们在太原、西安、固原等地出土的入华粟特人葬具上的图案中都可以看到。
关键词:粟特人商队萨保丝绸之路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出土入华粟特人墓葬美术中的商队图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LW97)。
汉唐之间,也就是公元3世纪到8世纪之间,由于粟特地区政治时局的动荡和战争,同时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中原地区强大的吸引力等原因,粟特人陆续由丝绸之路大规模地东行,经商贸易。
这些粟特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主要城镇短暂居留,一部分人留下来,一部分人又会继续前行,到下一个城镇开拓新的商业据点,建立新的聚落。
丝绸之路沿线塔里木盆地、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粟特人的移民聚落,散布十分广泛。
他们具有善于经商、善战骠悍、能歌善舞、信奉拜火教等特性,在中古时期十分活跃。
粟特人善于经商,无论是地理、政治,还是经济的利益驱使,都使得粟特人成为东西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
《隋书·康国传》中有载:“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
[1]”《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康国人“善商贾,争分铢之利”。
他们控制着中亚地区的内外贸易,富比王侯。
这其实也代表了整个粟特人的特性。
在长达千年历史中,商业文化已经成为粟特人文化的重要特征。
自幼时,父母就注意向其子传授一些经商知识,《旧唐书》中记:“男子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
”长大以后,父母又会带着儿子到别国经商做贸易。
“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唐代长安城中的粟特人与粟特文化

唐代长安城中的粟特人与粟特文化内容摘要:唐代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大批的域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原,或短居,或永久居留。
长安是唐帝国的中心,因此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而这一时期大量入华的粟特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外来民族之一。
粟特人主要聚居在长安城东、西二市附近,数量众多,非常活跃。
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祆教文化,也带来了中亚的文化。
关键词:粟特人祆教祆祠聚居胡风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入华粟特人美术中的性别与族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ND0198)。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城市也变得更加国际化,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更是居住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给这座城市带了全新的文化和活力。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长安城也曾有过这样的景象。
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批的域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原,或经商,或入仕,或短期游历,或永久居留。
特别是来自西域的胡人,为数众多,使得唐长安处处都弥漫着来自于西域的胡风。
辉煌的唐代文化,就是一种胡汉杂糅的混合文化,胡化与汉化交相辉映。
在这些入华西域胡人中,粟特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粟特人,在中国文献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1)、九姓胡、粟特胡等等。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这一地区的主要范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汉唐之间,也就是公元3世纪到8世纪之间,由于粟特地区政治时局的动荡和战争,同时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中原地区强大的吸引力等原因,粟特人陆续由丝绸之路大规模地东行。
这些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些主要城镇短暂居留,一部分人留下来,一部分人又会继续前行,建立新的聚落。
丝绸之路沿线塔里木盆地、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粟特人的移民聚落,散布十分广泛。
他们具有善于经商、善战骠悍、能歌善舞、信奉拜火教等文化特性。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作者:张志忠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1期2000年夏秋之季,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的发掘是继司马金龙墓、方山永固陵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陶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胡俑的发现,人物特征鲜明,衣着新颖华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丝绸之路和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M10,出土了3件相同胡俑。
近年来,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
的发现和科学发掘,展现出一幅幅人物形象生动,体貌特征鲜明的中亚粟特人风俗画卷,为认识和研究粟特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比较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北魏平城时期墓葬出土的胡俑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
本文通过以上胡俑材料的对比研究,似有所得,略陈管见。
一、相貌与服饰上的粟特人象征北魏平城时期墓葬出土胡俑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其体形、面貌和服饰特征一直不甚清楚。
以至有人把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镇墓武士俑,凶猛霸悍的造型,深目高鼻的形象作为胡俑的象征。
其实,这只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被人为夸张丑化的结果,不是我们要描述的中亚或西亚人的形象。
真正的胡人俑司马金龙墓曾有出土,众多的伎乐杂技胡俑出土于雁北师院北魏墓和云波路北魏墓地M10。
雁北师院胡人俑出土于宋绍祖墓。
和规模较大的M2中,宋绍祖墓出土4件胡人俑,位于墓室回廊东部出行仪仗的两侧,似呐喊或鼓吹为出行队伍助威。
人物体貌特征却极为一致,高额颐窄,浓眉深目,鼻梁高挺,头戴黑色圆形小帽,身着华美艳丽的紧身圆领窄袖对襟长袍,彩绘不同花纹图案,领、袖、前襟和下摆着不同颜色镶边,装饰不同花卉纹样,腰系黑带,足登黑靴,大部分袍面胯下开衩,前部小肚突出略现下坠,与此相对,后面臀部明显上翘,仅神态和手势略有差异(图1、图2)。
M2胡俑位于墓室前部,外围是8个跽坐式乐俑,手持不同乐器,姿态各异作表演状,中央为长袖甩动的舞俑,从体貌特征看,额颐宽广,细美慈目,鼻梁适中,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左衽交领长袍,均系汉人、鲜卑人或北方少数民族。
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李玮(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北朝文化空前交汇杂糅,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艺术。
北朝考古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
这批葬具纹饰精美,雕绘图案自成体系,代表了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
从这些现存的北朝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入手,完全可以提炼出粟特雕绘图像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以及艺术纹样,挖掘出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核心。
通过对北朝艺术中的粟特艺术进行考古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努力。
关键词:北朝艺术考古粟特艺术雕刻图像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0218-03Sogdian Art in the 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LI Wei(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Hebei Province,053000China)Abstract:The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as very complicated,and many wonderful works of art were created.A series of stone burial utensils of the Sogdians who entered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ere unearthed.These burial utensils have exquisite and unique carving patterns.They represented the peak of Chinese stone carving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Starting from these stone burial utensils,we can find out the core of Sogdian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We can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Key Words:Art archaeology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Sogdian art;Engraving images;Cultural confidence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的积淀和融合形成了现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个性。
粟特人与昭武九姓

粟特人与昭武九姓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作为丝路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的疏勒,必然格外地吸引粟特人到此经商并定居。
直到11世纪,喀什噶尔城郊还有大批的操粟特语的村落,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明确记载,说这些土著居民操“坎杰克语”;突厥称西域康居国为“坎杰克”,而康居正是粟特人的故乡。
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
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粟特人主要信仰袄教。
在敦煌长城烽燧下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里,可以确证祆教早在公元4世纪初就由粟特人带到了中国。
他们在从事丝绸的中转贸易的同时,还在欧亚内陆扮演着传播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的角色,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粟特人组成商团,成群结队地东来中国贩易,有许多人就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
在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及周边的于阗、楼兰、高昌、敦煌、武威、长安、洛阳等大小城市形成一个个移民聚落。
粟特人迁居各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成为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
到今天,虽然粟特语几乎已成了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他们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近年来,有关粟特人进入中国的出土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实证不断被发现,特别是虞弘、安伽墓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潮,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
2003年6月发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出土石刻图像内容涉及汉文化、袄教和佛教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古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祆教祭祀图像述略

中古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祆教祭祀图像述略作者:丁杰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6期摘要:中古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经商贸易活动,中亚粟特人入华定居。
生活于华夏情景中的来华粟特移民,虽在葬俗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倾向,但通过其墓葬中的石刻画像,却可以发现他们对原先居住于中亚本土时所信仰的祆教文化之坚守。
粟特移民墓葬空间中的祆教文化主要表现为祆教祭祀图像。
这些祆教祭祀图像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即以火坛和祭司为核心的拜火祭祀仪式的图像志特征。
关键词:中古时期;粟特移民;葬具;祆教;图像中图分类号:K2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70-02琐罗亚斯德教源于波斯,传入粟特所居的中亚本土后,变为玛兹达教;再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
祆教认为火光纯洁而神圣,包含了太阳的光辉,代表着至善之神,因此祆教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崇拜火光和日月星辰。
入华粟特人信仰祆教的图像资料,以往阙如。
随着近年来安伽、史君、虞弘等石刻画像墓葬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祆教祭祀图像,这些图像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表现为祭司围绕火坛祭祀圣火的仪式。
拜火图像反映了入华粟特人信仰祆教的一种集体意识,现将其分述于下。
一、安伽墓中的祆教祭祀图像安伽墓发掘于2000年[1],位于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为北朝时期大型墓葬常见的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砖砌穹庐顶单室墓。
墓中的葬具为围屏石榻。
围屏石榻是指在石榻的左、右及后侧镶有石屏风,有的还在石屏风上刻绘图案。
从墓葬形制和石质葬具来看,安伽墓完全采用了中国风格的葬俗。
但是从墓葬中的石刻彩绘画像看,亦保留了其所信仰的中亚祆教文化图像。
在安伽墓的石门门额处,用减地浅浮雕贴金彩绘的方式,刻绘了人身鹰足的祆教祭司护持火坛举行拜火仪式的祭祀活动。
画面中心为三头骆驼背负的莲瓣须弥座火坛,火焰升腾幻化出莲花图案。
火焰左右各有一乐神,左侧者弹曲颈琵琶,右侧者舞弄箜篌。
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作者:王琳续囡囡张婕张梦圆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8期【摘要】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许多国家文化交流频繁。
粟特是西域古国之一,与唐的交流尤为密切。
唐与粟特在金银器、服饰、葬俗等方面互有影响。
本文着眼于粟特文化对唐与唐文化对粟特的影响两方面,探索两种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关键词】唐朝;粟特;金银器;服饰;葬俗;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178-04【本文著录格式】王琳,续囡囡,张婕,张梦圆.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178-181.基金项目:1.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淄川公孙墓地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批准号18BKG020);2.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唐文化与粟特文化交流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165020)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盛唐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多达三百余个,唐朝的文化、商品、制度等内容输出到其他国家,异域的文化也影响到唐朝,粟特就是其中之一。
一、粟特文化对唐的影响粟特文化对唐物质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银器、服饰两方面。
(一)金银器唐朝金银器种类较多,器形独具特色,深受粟特文化影响。
以唐中期为界,中期之前金银器对外来文化吸收多,本土制造的器皿以模仿为主;中期以后,进入了本土化的创新时期,逐渐取代了外来纹饰[1]。
现从器形、纹饰与工艺方面,探究粟特文化因素对唐代金银器的影响。
1.器形(1)胡瓶的仿制胡瓶,主要形制为带把、椭圆形腹、有圈足的壶形金银器。
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者马尔萨克将其中圈足较矮粗或没有圈足的一部分胡瓶分割出来,确定为粟特胡瓶[2]。
总的来说,粟特胡瓶的特点是矮圈足(少数为圆足),壶身呈椭圆形。
有把胡瓶的壶把上端与壶口相连、下端位于壶身中间偏上的位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伽墓看粟特人的汉化摘要:西安北周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一座风格迥异于北周时期其它墓葬的来华粟特人墓葬。
墓葬形制与其它大墓基本相同,甬道及墓室用砖砌成。
不见陶俑等日常随葬品,墓主人骨架零散地摆放于甬道之中,而墓室内摆放一具贴金浅浮雕彩绘围屏石榻,12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奢侈、安逸的生活。
它是首次在西安北郊发现北周时期的墓葬,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官职的粟特人墓葬。
它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来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从这座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粟特人汉化的信息。
关键词:安伽墓粟特人汉化引言粟特人被认为是古代中亚历史上最活跃、最神秘的民族。
他们源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历史渊源非常悠久。
这一地区位于古代印度、伊朗、中国和希腊、罗马等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又处于丝绸之路的中枢,因而对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粟特人不但是见证者,而且是承担者。
但是,历史上粟特人在本土几乎没有建立过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始终处于外族的统治下。
由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粟特人不断地向外迁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中国。
据史书记载,粟特人来华始于汉魏,从那时起粟特人就开始与中原地区进行民间或官方的交往。
这些来华的粟特人不仅从事商贸活动,有些甚至还在中国定居了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的粟特人虽然也将自己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带到了中国,使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粟特人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彻底融入中华民族之中。
因此,这一过程对粟特人来说是他们逐渐汉化的过程。
近些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最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就是西安北周安伽墓。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300米处。
2000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
根据出土遗物及人骨分析鉴定,可以确定墓主人为安伽,是粟特人,生前曾任北周政权的“同州(今陕西大荔)萨保、大都督”。
墓葬发现时没有被盗,且基本上保存完好,这就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在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本文则着重探讨安伽墓所反映的粟特人的汉化因素。
对于安伽墓所反映的北周时期来华粟特人汉化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以及石刻图案三方面来研究。
一、墓葬形制关于粟特人的葬俗,《通典》卷一九三引韦节《西蕃记》说:“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
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
”引文中所说的是康国的葬俗,自南北朝以后,粟特地区以“昭武九姓”诸国的名称频繁出现在各种史籍中,康国即是昭武九姓诸国之一。
因此,粟特人的葬俗从对康国记载中可见一斑。
另外,据《新唐书·波斯传》记载,“西域诸胡受其法以祀祆”。
那么,粟特人弃尸饲狗收骨埋殡之俗,应当是受波斯祆教的影响。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徳教。
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徳创建。
因为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故又称为拜火教。
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
祆教认为,火是神的儿子,火的清净、活力、光辉象征着神的绝对和至善。
因此,火是人们所见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也是教徒的首要任务。
祆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故葬礼只能实行天葬或鸟葬[①]。
这一葬俗,以中原传统文化眼光来看,则是不可思议的,祆教认为尸体之不洁与中原传统文化对尸体的尊重在观念上恰恰相反。
值得注意的是,粟特人虽然“无棺椁”,但仍有“收骸骨埋葬”的葬具。
这是一种特殊的容器,即所谓“盛骨瓮”[②]。
王室用金瓮:“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花香杂果,王率臣下设祭焉”[③]。
民间则用陶制骨瓮,中亚地区常有发现。
由此我们可知,在粟特本土由于祆教的影响,盛行天葬,然后用火烧余骨,最后再收余骸置于瓮中。
安伽墓采用竖穴土坑的墓葬形制,坐北朝南,全长35米,方向180°,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封门、石门、甬道及墓室等几部分构成。
天井两侧及过洞、甬道口上方绘有壁画。
另外,甬道、墓室顶、壁及砖封门等多处有明显烟熏痕迹,说明甬道内曾遭火焚。
墓主人的骨架凌乱地摆放于甬道,但基本完整,估计应为二次葬。
部分骨头表面局部为黑色,可能是火烧烟熏的痕迹。
安伽墓的形制与已经发掘的北周大墓,如北周武帝孝陵、尉迟运与贺拔氏夫妇合葬墓、宇文俭墓等形制基本相同,都为斜坡墓道、5个天井、穹隆顶单室墓,只是规模有所不同而已[④]。
天井两侧及过洞、甬道口上方绘制的壁画从内容上看,与北周时期的风格基本一致,题材比较单调,基本只有人物和花卉图案,人物以武士为主,形象极为呆板,几乎都是拄剑武士,以写实手法为主。
由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安伽墓的形制与粟特本土的葬俗的差异与联系。
差异:一、采用竖穴土坑式墓进行土葬;二、无盛骨瓮,尸骨随意摆放于甬道;联系:一、二次葬;二、甬道中曾遇火焚。
差异即是墓主人汉化的表现,联系则又说明墓主人仍保留有粟特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
在粟特本土,由于祆教的影响认为尸体不洁,故天葬后,收骸骨埋葬。
然而,我们看到的安伽墓却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墓室一应俱全,就连壁画的绘制手法、风格都与当时北周的风格一致,墓主人的骨骸也不再装入盛骨瓮中,而是随意地摆放于甬道之中,这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来华粟特人已经接受了中国的土葬风俗。
虽然如此,从中仍可以看到其原有天葬习俗的遗存。
墓主人的尸骨凌乱不堪,有的骨殖局部有明显的火烧烟熏的痕迹,说明在埋葬时,墓主人的尸体已变成骨殖了,显然说明是二次葬的结果。
另外甬道内有火焚的痕迹和骨骸上火烧烟熏的痕迹也说明当时可能当时可能在甬道内焚烧尸骨活动或与举行与火有关的祭祀活动。
这显然是粟特人之旧俗。
二、出土遗物安伽墓虽然规模较大,也未遭盗掘,但随葬品数量较少,一般北周大型墓葬中常见的陶俑、陶明器及小铜器、玉器等均不见,除了有雕刻精美的石门及围屏石榻外,仅有一盒墓志和一副铜带具陪葬。
北周时期崇尚薄葬,就整体随葬品而言,安伽墓基本上是按照北周时期丧葬节俭的原则下葬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其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
石门:安伽墓石门石刻以写实为主,形象地表现了祆教祭祀场面。
石门由门额、门楣、竖框、门扉、门限及门砧等部分组成。
其中门额、门楣及门框刻有图案。
门扉有凸起的乳钉,上下各两排,每排5枚。
门砧上各有一蹲狮,均张口露齿,颈刻卷毛。
门额呈半圆形,高0.66米,宽1.28米,正面装饰有减地浅浮雕贴金彩绘图案。
图案内容为祆教祭祀场面。
中部为承载于莲花三驼座上的火坛,火坛左右上方分别刻对称的伎乐飞天,飞天下方各有一人身鹰足的祭祀,双手持神杖伸向供案,案为三足,上置瓶、叵罗、盘等器皿,左右侧下角各有一人面熏炉而跪。
画面阴刻部分涂红彩。
整个画面宗教色彩浓厚,火坛占据中心位置,整个祭祀活动以它为中心展开,足以反映出墓主人对火的顶礼膜拜。
门楣长132厘米、高16厘米、厚12厘米,中部线刻兽头,两侧线刻缠枝葡萄并以贴金连弧纹作兽须。
左右门框高136厘米、宽14厘米、厚12厘米,线刻缠枝葡萄并饰贴金连弧纹。
从这些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到,来华的粟特人运用石刻工艺将他们的祆教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墓主人虽然采用了汉化的墓葬形制,但是在宗教信仰上仍保持其独立性,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小。
围屏石榻:围屏石榻面南摆放于墓室中部偏北。
青石质,东西长2.28米,南北宽1.03米,通高1.17米,由11块石板构成,其中石屏风3块、榻板1块、榻腿7个。
石屏内有贴金浅浮雕图案12幅,围屏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浅浮雕、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以写实为主,主要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经历,包括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
榻板正前方及左右两侧减地刻绘动物头像图案33幅,其中主要有狮、鹰、牛、猪、龙、鸡、象、马、犀牛等。
榻腿7条,均刻有基本相似的图案11幅,皆兽头人身,毛发耸立,圆睁双眼,张口露獠牙,一足着地,作承托石榻状。
这种石榻可能是定居中土的粟特贵族墓中的一种特殊葬品。
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榻,有的榻三面还配有屏风,但基本是供单人或双人坐的,类似安伽墓出土的这种可供多人坐的围屏石榻出现并流行的那个时代可能是南北朝时期[⑤]。
对比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与安伽墓大致相当的粟特人的墓葬,我们可以看到,北周康业墓也随葬有围屏石榻,北周史君墓和与安伽墓相隔13年的隋代虞弘墓却使用刻有祆教图案的石椁作为葬具。
而且这种石榻目前只见于粟特贵族墓中,而汉人墓中不见。
对比为围屏石榻作为随葬品与石椁作为葬具,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粟特人的中土化程度有关,前者的葬式保留了较多的祆教成分,后者图案外几乎接近于汉人的墓葬。
这就说明,进入中国境内的粟特人,其随葬品或葬具可能经历盛骨翁——围屏石榻——石椁的变化过程,最后就可能与汉人墓葬别无二致了。
这种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他们的汉化过程。
墓志:甬道中部摆放墓志一盒,由志盖及志石组成,青石质。
墓志的位置出土时基本保持了下葬时的原貌。
志盖覆盖于志石上因甬道中部地面鼓起,出现位移,滑向东侧,面北而读。
志盖箓顶正方形,边长47厘米、厚7.5厘米,四刹平素无纹饰,盖顶以阴线分为3行12格,每格內减地篆刻阴文字1个,自右向左竖读为“大周同州萨保安君之墓志记”。
志石与盖大小相同,厚7.5厘米,四边亦无纹饰,石面刻细线棋格18行,满行19字,共计303字,志文楷书。
墓志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传统葬俗,其主要目的在于表识,而兼有对亡者的颂扬功能。
通常是用正方形两石相合,一方刻志,题亡者之姓名爵里,另一方刻铭,对亡者生前“德行”进行称颂表扬,志文类传,铭文似诗。
我们可以看到安伽墓的墓志与汉人无异。
墓葬中墓志的广泛采用这一现象,在中亚粟特本土并未发现,这自然是粟特人入华后受到汉地文化影响的结果,因而也是入华粟特人汉化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⑥]。
从志文记载中了解到,墓主人姓安,“讳伽,字大伽,姑藏昌松(今甘肃武威)人”。
他生前“遂除同州萨保”、“俄除大都督”。
萨保一职,北齐称“萨甫”,隋称“萨保”,唐称“萨宝”。
虽然各个时期称谓有所差异,但其职能大体应该相同,即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来中国进行贸易的胡商及定居中国的各种外来人员,另外还可能管理祭祀等宗教活动。
其父安突建曾任“冠军将军”、“眉州(今四川眉县)刺史”。
安伽墓采用这种汉人常用的墓葬形制,应该与安伽父子两代在北朝任职,接受中国文化有关。
加之其母为“杜氏,昌松县君”,从姓氏上来看应该是汉人,粟特人与汉人通婚更加剧了其中土化的进程。
在中国古代一般人除名外,还有字,特别是在一些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中更为流行。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