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大自然的语言资料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大自然的语言资料
作者: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
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一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初二课文。

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字词:
萌发(méng fā):①种子或孢子发芽。

②比喻事物发生。

③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

次第(cì dì):①次序。

②排场,有气派。

③情形,景况。

④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销:通“消”,消失。

匿:隐藏。

迹:踪迹。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衰草:枯草。

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周。

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

莺:黄鹂。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插秧。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淡红色,核果近球形,红色。

可供观赏。

纬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连翘;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1~3: 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
4~5 : 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

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还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也说明了情况的普遍性。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做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①纬度②经度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 依次,按照顺序。

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造句:时光流逝,一个个曾经熟悉的名字和面孔从你的记忆中次第隐去。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农产品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

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

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

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

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

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

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
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含义;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

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

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而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不放在一个分句里说的原因是: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不是一个种类,分别是植物、动物,两种不同种类的物候现象最好不要放在一个分句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