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空间模式与道路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居住区空间模式与道路规划设计

居住区空间模式与道路规划设计


京 ,李卓 斐 ,陶

( 清华大学 交通研究所 , 北京 10 8 ) 0 0 4
SHIJn LIZhu f i TAO i g, o—e , Li
( stt o rnp r t nE gn eig T ig u ies y B in 0 0 4 C ia I tue f a sot i n ier , s h aUnvri , e ig10 8 , hn ) ni T ao n n t j
o o o y o r s d n i l o d l g f r e i e ta c mm u i n— t s n r sn s te fu e e i ,a d p e e t h o r k y d - e sg a p c s s a il c l , ta e i n s e t : p t s a e r v l a s e d n r f c o u c n r l p e a d ta i v l me o to , g e n d sg n i r r h e i n. r e e i n a d h e a c y d sg F n l ,t e a e p i t o t t a i al y h p p r o n s u h t r a wa l n i g a d d sg f e — o d y p a n n n e in o s r i e ta o d n i l mm u iis s o l mp a c n t h u de h — e sz h u en s n a ey wh l iet e q ite s a d sf t, i e me t r a r f c n ; o dta i
城市交通 第 9 第 3 2 1 年 5 卷 期 01 月

《居住区道路规划》

《居住区道路规划》
整理ppt
(c)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 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等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 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d)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 设施。 (e)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 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 离不小于3米。
整理ppt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 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 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 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 良好的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 果非常好
在坡道开始站设一道截水沟,在设计0.1m~0.15m高反 坡段,有效防止室外水漫流进车道内。中间坡道开口部 位以内设计一道截水沟,把开口部位的雨水排出,坡道末 端设一道截水沟,把其它溅进或汽车带进的雨水排出。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金沙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分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混行: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居住区内各级
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局部分流
整理ppt
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
一、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组织 1、集中式自行车库 2、单间式自行车库 3.简易开敞式自行车棚 4.住宅底层自行车库
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整理ppt
汽车停车设计
整理ppt
地下停车库设计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人行道严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重庆汽车工业园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区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围合式布的次局要空住间宅并沿共基同地围外绕围一周个遍主布导置空形间成,一构定成数后量
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 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到,统帅次要 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 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 适当的建筑层数。
讲义街坊式的布局结构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 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量的公共建筑
2)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布局结构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内部道路分割,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 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邻里单元。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讲义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 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2、大气环境,指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和骚扰 性等
3、声环境,指噪声强度
4、视觉环境,指住宅相互间的实现干扰程度及居住区内对架 空线晒衣架室内空调机位置、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 间质量以及整体色彩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

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

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

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

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

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和设计原则
•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第二级:小区主路
第三级:小区次级
第四级:小区小路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作用: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并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 道路网络.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 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3、人车局部分流
金沙
第三节 居住区道路绿化
1.居住区道路 2.小区主路 3.小区次路 4.宅间小路
a.种行道树,满足交通; b.遮荫、滞尘、隔音栽植。 a.种行道树、开花树种; b.满足运输、滞尘需要。 a.开花灌木 b.满足消防、救护、人行。 a.遮荫栽植、装饰性栽植; b.创造优美宁静的居家环境。
3、住宅区停车场的设置
(1)底层车库
(2)半地下车库
(3)全地下车库
(4)路面停车
4、停车场绿化设计
• 地面停车场包括露天停车场和车库两种 • 露天停车场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边式绿化 第二种是树林式停车场 第三种是建筑前绿化
• 车库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 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主次分明、结构清楚
4)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5)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 险等特殊需要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 1、 人车混行
• (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
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 (4)集中式自行车库的位置宜选择在住宅组团的主要出 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处,那里是居民上下班的 必经之处,与居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

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
缺点: “围合式”住宅从通风、日照的角度讲不如敞开式,比如楼宇中 间的绿化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通风 适用范围:占地较小,但追求品质的客群的产品
“围合式”布局的方式:
1.圆形围合式
南京万科光明城市总平面
2.带型围合式
景观轴
无锡华润太湖国际社区C1地块
3.复合围合式
南京宋都·美域鸟瞰图
优点
缺点
“围合 式” 居住 区规 划布 局方 式
路网结构清晰。
主干道
外环道路
居住组团
尽端道路
• 常见的类型2为双重环路的套用。多为内环道路与外环 道路的结合,以及两重内环道路的叠加。
• 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 通常在居住区内呈外环形或者内环形。第二重环形道 路系统从第一重道路系统衍生来。对于居住组团来说, 内部的道路(居住小区级或居住组团级道路)就为第 二重环形道路,环形道路发散出尽端路,通往各个住 宅群。因而整个居住区的道路布局呈现双重环路的道 路形态。
居住区道路分级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车行道一般为9米,人行道一般 在2-4米左右
居住区道路分级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 车行道一般为7-9米,道路宽度 大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 道,人行道宽度一般在1.5-2米 左右
居住区道路分级
• 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方式比较自由,一般地,主干道 (居住区级的道路)路呈外环形,将整个居住区包围, 从外环的道路上发散出内环式和尽端道路。居住组团 集中在内环式和尽端道路周围。
• 居住区的布局常常结合地形,呈现出轻松自由的形态。
广州富力世外桃园规划 • 该居住小区由两块别墅群组成。 • 每个别墅群周边都有外环式的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复苏, 为了快速解决居住问题,当时修建的全部是只能 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千楼一面的“兵营式”居住 区。20 世纪 80 年代后,这种极端的“兵营式”居 住区被弃置一旁,居住区空间形态开始延续 20 世 纪 60 年代的模式,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 环境的追求,更加重视绿化和公共空间设计。这 一阶段初期,居住区常以几个组团相围合,中心 部位形成一定尺度的绿化、游憩及停车空间。由 于当时住宅规模较小且对封闭的要求不强烈,这 种空间模式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协调。但后 来由于设计者盲目套用范例,对尺度把握不准, 使居住区规模越做越大,居住区与城市的空间联
石京 表 1 和表 2 所示[2]。 为缓解交通拥堵,已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广
州、昆明等)提出允许城市道路穿越大型居住区的 建设新方案,即“私”改“公”方案。例如, 2008 年 2 月,昆明市出台了 《昆明主城区内单位 及小区道路转为城市公用道路方案》,建议将 39 条单位及小区道路转为城市公用道路,来满足社 会车辆的通行,以期提高主城区道路资源利用 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这种做法对传统 的封闭式居住区是一种挑战,同时,在保证居住 环境安静舒适、交通安全通畅方面,很多民众也 提出了质疑。
石 京,李卓斐,陶 立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 100084)
SHI Jing,LI Zhuo-fei,TAO Li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摘 要 : 针对目前中国大量采用大 规模封闭式居住区空间模式,以及 有些城市由于交通拥堵而进行的 道路“私”改“公”现象,分析了居住 区空间模式的发展过程及当前存 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发展趋势 与经验,给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居 住区空间模式及相应的道路规划 设计原则,提出了基于道路交通的 居住区多层次空间模式规划设计 方法,并从空间规模、行车速度与 交通量控制、绿化设计、立体设计 四方面讨论了具体设计要点。最 后指出,在保证居住区安静与安全 的前提下,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应 该结合居住区空间模式,与城市交 通体系融为一体。 Abstract : Concerning the closed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design and using residential streets as urban roads due to traffic conges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a summary of development trend and experienc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paper discusse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roadway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The paper proposes a multi-level spatial patter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
2.3 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封闭的边界把居住区内外分成两个空间:家 庭私有(或小区共有)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由于 居住区封闭范围大、出入口少,使大多数居民宁 愿待在家里也不愿绕行很远到公园或者广场活
城市交通 第 9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动,造成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不足。除此之外,由 于某些封闭式居住区边界处理过于冷漠,使得居 住区外很多边缘空间成为消极的公共空间。而居 住区内的公共空间,由于与外部隔绝,很难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这种独立和 封闭切断了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城市各 区域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破坏了城市的统一 性、整体性,也难以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生活。
2.2 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安全是保证居住区环境良好的关键,也是居 住区封闭式空间模式在中国流行的重要原因。通 过限制外部车流和人流进入,居住区内部形成了 较为安全的环境。但是,对整个城市来讲,城市 的安全主要靠邻里监视来实现。美国社会理论家 Jane Jacobs 曾指出“街道和步行道是城市的主要 公共空间,保证城市安全是其基本任务。街道要 持续有人使用,以增加有效监视的眼睛,并吸引 沿街建筑里的人关注街道”,“足够数量的步行者 和丰富的街道生活是保证居住区外围道路安全的 主要手段”[5]。对于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来讲,由 于封闭尺度大、出入口少,使周边道路较少有人 使用,可能成为犯罪滋生的地方,造成很大安全 隐患。另外,多数封闭式居住区采用围墙、栏杆 等与外部空间隔离,缺少友好界面,不能有效实 现邻里监视。因此,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对整个 城市安全有着消极影响。
封闭式居住区从设计和管理上都采用限制外部车辆进入的措施, 因此,城市交通完全由居住区外围道路承担。但是,当前居住区的规 模越来越大,封闭的范围也随之加大,由此形成的与居住区用地规模 相匹配的城市路网间距过大,导致城市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
odology fo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presents the four key design aspects: spatial scale, travel speed and traffic volume control, green design and hierarchy design.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roadwa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should emphasize the quietness and safety, while coordinate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关键词:城市空间布局;居住区;空 间模式;居住区环境;道路交通 Keywords:urban spatial arrangement;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idential environ-
城市
路网密度
北京(中心区)
4
上海(浦东新区)
6
天津
4.3
南京
4.4
兰州
4.2
表 2 部分发达国家城市路网密度 Tab.2 Urban road network density of several
c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km·km-2
城市
路网密度
东京
18.4
大阪
18.1
61
系逐渐变得不通、不畅。 20 世纪 90 年代,住房建设进入市场化阶段,
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和 公用设施的居住区,居住区环境与配套设施逐渐 受到重视。居住区从单纯满足居民居住逐渐涵盖 游憩、休闲以及日常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可以 足不出区,解决生活需求。同时,为了保障治 安、方便管理,居住区逐渐被封闭起来,很多政 府部门也把小区是否封闭作为评价管理优劣的重 要方面,开发商也以小区封闭式物业管理作为广 告卖点;另一方面,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倾 向于封闭,有调查显示,88.7%的居民觉得封闭小 区比其他小区安全[4]。而市场经济的推动、城市化 的加剧,也促使政府拿出大片区土地吸引开发 商,从而产生诸多开发量很大的居住区,并逐渐 向郊区、城市外缘发展,形成了所谓的“卧城”, 但在城市规划中却没有完善的居住区规划。
综上,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空间模式并不是 原本就有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划设 计人员急于追求封闭的、更加安静和私人化的住 区环境,没有认清设计要点,对尺度错误把握的 结果。
表 1 中国部分大城市路网密度 Tab.1 Road network density of several large cities in China km·km-2
■ 文章编号:1672-5328(2011)03-0060-06
城市交通 第 9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Urban Trans城po市rt o交f C通hi第na,9V卷ol第.9, 3N期o.32,0M11ay年2501月1
居住区空间模式与道路规划设计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Roadway Planning
ment; road traffic 中 图 分 类 号 : 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12-23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 划(863 计划)经济圈交通网络结构 优 化 技 术 (2007AA11Z202);国 家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道路交通安全 评估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2007BAK35B06);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划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 合技术及示范(2009BAG13A05) 作者简介:石京(1962— ),男,北京 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区域规划、交通政策、道路 工程。E-mail:jingshi@
3 居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趋势及道路规 划设计原则
国外工业革命早期,大规模工业生产导致的 城市拥挤、污染等使城市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促 使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理论开始形成。这一时期 居住区规划要解决的是如何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 存条件,包括空气、阳光、水等。20 世纪 60 年代 以前的功能主义时期,居住区规划关注的是安 全、生活的便利性等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并试 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居住区规划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的精神生 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新城市主义的出现,形 成了比较系统地关注社区生活的居住区规划理 论,并付诸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