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交通:⼴义:交通是⼈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标,按照⼀定的⽅式,通过⼀定的空间进⾏的。
通常含义:交通是⼈和物的流动,是采⽤⼀定的⽅式,在⼀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为⽽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法计算出⾏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
2、根据国民经济⽔平、城市规模、⽤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式,及所占⽐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机动车交通量⼤3道路交叉⼝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2普及⾯⼴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道设计:a:适⽤于⼈⾏道宽度不⾜反种植单⾏⾏道树,尤其适⽤于两边商店多,公共⽂化机构多的主⼲道上,是⽬前最常见的形式。
b:适⽤于过街⾏⼈量⼤,⾏车密度⾼的路段,⾏⼈与车⾏道之间设绿化带在⼈⾏横道处设断⼝,这种形式有利于⾏⼈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对⾏⼈影响较⼩。
C:适⽤于⽀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条是⾏道树,沿路缘⽯布置须沿屋檐墙⾓散⽔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影响房基的稳定。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交通规划是指以城市交通发展为目标,制定综合、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规划,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础知识交通规划的基础知识是建立在交通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
主要包括: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类型与结构;交通需求预测与交通量计算;道路网设计;建设项目的经济性评价;环保与安全评价;政策与规章制度等。
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1)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类型与结构,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私人轿车系统、非机动车系统等。
2)交通需求预测与交通量计算方法,包括出行方式分析、出行时间分布分析、出行空间分布分析、微观调查和宏观统计方法等。
3)道路网设计,包括道路等级设计、道路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路网组成与网络优化等。
4)建设项目的经济性评价方法,包括可行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社会效益评价等。
5)环保与安全评价,包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路沿线环境治理、交通事故预防等。
2.制定过程制定交通规划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研究范围、制定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评价和修订规划等几个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交通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等,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
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包括:1)确定研究范围,包括交通规划的阶段性目标、研究区域范围、数据采集等。
2)制定总体规划,包括整体发展战略、城市交通概念和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结构等。
3)编制专项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非机动车交通专项规划等。
4)评价和修订规划,包括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的调查、规划修订等。
3.实践案例交通规划的实践案例主要有城市内部交通规划、城市周边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疏港规划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交通规划实践案例的差异较大,需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动态因素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战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道路交通 复习资料

道路交通第一章绪论1、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关系如何?城市道路是随着城市形成而形成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四大子系统之一,城市道路网是城市结构的骨架,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道路交通体系中的道路选线、道路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因素。
二.对城市规模影响2. 对工业用地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3.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由交通条件保证4.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交通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划三.对城市布局影响5.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6. 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走向7. 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8. 城市干道系统是城市的景观,更影响到城市的主要景观。
2、国内外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交通一体化、交通区域差别化、交通集约化第二章1、何谓交通体系、交通流、交通量?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活或人流的统称。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如特指时可为某一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2、交通量、车速及交通密度三者有何关系,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基本公式:K=Q/V,交通密度=交通量/车速•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也小,而车速很高(接近自由车速)•随着密度逐渐增加,交通量亦逐渐增加,而车速逐渐降低•当密度继续增大,交通开始拥挤,交通量和车速都降低•最大流量、临界车速、和最佳密度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特征值。
3、交通量有哪些变化规律?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的这种变化被称为交通量的分布特征①随时间变化规律:一天内小时交通量的变化:又称时变,常用时变图表示;一周内日交通量变化称为日变,显示日变的曲线图称为交通量日变图;一年内月交通量的变化,可用月交通量变化系数表示;逐年交通量变化②空间变化规律:指同一时间交通量在不同路段、不同车道、不同方向上的变化,可用路段分配、车道分配和方向分配表示4、什么叫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行能力:是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是道路所具有的能力。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2、公交优先确实切含义。
3、都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怎样组织?4、都市道路系统规划旳基本原则?5、都市交通旳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都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都市道路网旳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旳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长交叉口旳通行能力旳措施有哪些?可图示。
13、都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用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与否尚有冲突点,为何,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都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旳方格路网、优缺陷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旳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旳设计原则?17、都市轨道交通旳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都市中旳布置和数量。
(按不一样旳都市规模分析)19、山区都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旳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旳布置原则有哪些?21、都市道路等级构造规划应遵照旳原则有哪些?22、为何倡导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都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旳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旳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旳问题。
1、为都市中大量、长距离、迅速交通服务旳都市道路,为()。
A 迅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都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都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旳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旳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旳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应路线竖向旳()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旳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构造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都市道路按其在都市道路系统中旳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1、城市交通的类型:(1)按照空间分布划分为市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内交通三个层次。
(2)按照运输方式划分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等。
(3)按照运行组织形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
(4)按照服务对象划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2、在《雅典宪章》中,城市被定义为具有工作、生活、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空间集合体。
3、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4、城市交通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法制性(3)长期性和经常性(4)可实施性。
5、城市交通规划的规划方法:(1)直观经验交通规划方法;(2)理性化交通规划方法;(3)适度规划方案;(4)定向决策规划模式。
6、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2)坚持规划的系统性;(3)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4)坚持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5)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6)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7)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7、交通出行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出行量调查以及项目属性特征调查两部分。
8、累积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时段)实际停放车数量。
9、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辆次)。
10、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11、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
12、核查线调查内容:从城市交通特性来看,城市交通流量主要包含两部分,即人流和车流。
简单地讲,核查线流量调查的内容为调查通过核查线上各道路断面的双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客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14、路缘石:是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路缘石由侧石和平石组成,其形式有立式、斜式和曲线式。
城市道路边缘石采用立式,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20cm。
隧道内、重要桥梁、道路线形弯曲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的缘石可高出25~40cm。
15、横坡:路基(路面)横断方向的坡度,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排入雨水井或边沟。
横坡以百分数值表示,其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组成部分的宽度。
坡向视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而定。
16、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称为路拱。
17、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四种形式。
18、主导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
19、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成为平面交叉口。
20、“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21、环形交叉口:是在几条相交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比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过交叉口的直行和左转车辆都绕着中心岛作逆时针方向行驶,在其行使的过程中将车流的冲突点变为交织点。
22、立体交叉口:简称立交,是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交通设施。
23、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是车辆外廓的长、宽、高,它影响道路建设的净空和车内容量。
一般为:(P10)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轴距——双轴车:为前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铰接车:为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的距离及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前悬——是指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
后悬——是指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24、车辆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常用);(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25、车辆的停放方式:按汽车纵横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为:(1)平行式(常用):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
(2)垂直式(常用):用地比较紧凑,但时间占地较宽。
(3)斜列式: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三角形用地)比垂直停放要多出线。
26、交通流:某一时段,某一断面的人流、车流。
(1)按交通主体:车流、人流、混合交通流。
(2)按交通流输送对象:客流、货流。
(3)按交通流交汇流向: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4)按交通流内部运行条件和驾驶员与乘客的感受: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和强制流。
27、交通量调查主要有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28、道路绿化带的功能:(1)道路绿化可以增加城市景观,使人心情舒畅。
(2)浓密的树冠可以遮荫,挡风,防日晒。
(3)绿化带可以分隔道路横断面上各组成部分,或用来限制横向交通任意穿越,以保障停车安全和快速。
(4)道路绿化带上的温度、湿度与路面上的不同,形成空气对流。
(5)绿化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废物和尘埃,使空气清洁、湿润和凉爽。
(6)对于分期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又可起调节备用地的作用,但其下管线仍按远期的位置埋设。
所以,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0%~15%。
29、《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划》对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1)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2)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m;(3)红线宽度在40m~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50%;(4)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5)在路侧带范围内布置道路绿化,其最小宽度根据绿化植物品种在0.8m~1.5m之间;(6)当人流、车流较大或两侧有大型建筑物时应采用既隔离又通透的开敞式种植。
30、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1)树种的选择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2)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深根系抗强风及耐有害气体和尘土的树种;(3)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宜过多,以防杂乱,宜分段种植,并做到整齐和谐;(4)行道树干的分叉不能太低,建议树干分叉高度不低于4m。
31、道路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形式分析:(1)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各种车辆在车道上行驶。
优点:占地少,车道使用灵活。
缺点:通行能力低,安全性差。
(2)双幅路(两块板):优点:消除了对向交通的干扰和影响;中央分隔带可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或在交叉口附近通过压缩以开辟左转专用车道;便于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矛盾未解决,且道路使用灵活性降低。
(3)三幅路(三块板):优点:消除了混合交通,提高了通行能力;有利于交通安全、道路绿化、道路照明和市政管线敷设,减弱了交通公害的影响。
缺点:占地多,投资大,在公汽停靠站产生上下车乘客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影响。
(4)四幅路(四块板):优点:兼有二、三幅路的优点。
缺点:与三幅路相同,且所需占地和投资较三幅路更甚。
32、道路横断面图的绘制:1、标准横断面:表现一条道路全线或某主要路段一般情况的横断面成为标准横断面。
2、近、远期横断面图通常采用1:100或1:200的比例尺绘制。
★33、几种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P89):34、平、纵面线形的组合应注意的情况:(1)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3)直线上的纵面线形不应反复凹凸,避免出现使司机视觉中断的线形,如驼峰、暗凹、跳跃等;(4)长直线或长陡坡的顶端避免小半径的曲线;(5)相邻坡段的纵坡,以及相邻曲线的半径不宜相差悬殊。
35、平面交叉口的矛盾:(1)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
(2)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
(3)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汇点称为冲突点。
36、交叉口设计一般应考虑以下要素:(1)视距三角形的保证;(2)缘石半径设置(大小与道路等级有关);(3)缘石边缘与交叉口中心的距离(过大、人行横道过长,或车辆停止线很远,交叉口内车流游荡);(4)交叉口内各流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交通岛的设置(保证流线的安全顺畅,提高交叉口车流的通行能力);(5)交叉口地面雨水排除与竖向设计;(6)交叉口范围内管线综合及地面窨(yin)井盖的处理;(7)交叉口范围内交通信号、标志、绿化、公交站点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置。
37、人行横道规划设计原则:(1)应尽可能与行人的流向一致,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2)人行横道要在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长度宜小于15cm;(3)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路行人数量及绿灯时长有关,应结合每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设置,宽度变化过多也不好。
通常,在干道相互交叉时最小4m,支路相互交叉时最小2m,结合需要以1m为单位增加宽度。
38、交通岛的种类:(1)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
(2)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
(3)安全岛、躲避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
39、环形交叉口适用于:(1)车流量不大的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和支路上;(2)左转弯车辆较多的交叉口利用环道交织,可使车辆有序、顺畅的通过;(3)多条道路,尤其是奇数道路相交的交叉口,用信号灯管理难以配对,用环形交叉口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4)有地形起伏的城市,为了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前的坡道上制动和起动,利用环形交叉口可以连续不断的通行。
40:道路与道路立体交叉:(1)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与各级道路相交,一级公路或主干路与交通繁忙的道路相交,可设置立交。
(2)平交路口在目前或规划年限内的交通量将达到饱和或超饱和,并且采取其他改善交通的组织措施难以解决问题时,则考虑设置或预留立交。
(3)地形和环境适宜,例如较高的桥头引道与滨河道路交叉等,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下册)41、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
42、出行时耗:指居民一次出行过程中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的时间。
其反映了距离因素,也反映出交通供给能力及其服务水平。
出行空间分布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等情况。
43、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
它的宽度表示了交通之间出行的次数。
各个期望线在一起组成了期望线图,也叫OD分布图。
44、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