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1、城市道路的定义:城市中组织⽣产、安排⽣活所必需的车辆⾏⼈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和道路⼴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排⽔系统;7)其他设施。

3、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4、城市道路⽹定义: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图上的布局。

5、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不了客运交通的增长;4)盲⽬建⽴⽴体交叉;5)事故发⽣率⾼;6)路⾯反复维修率⾼,排⽔不畅。

6、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路、次⼲路、城市⽀路。

7、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在城市道路系统上⾏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

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停驻)。

8、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1)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3)注意环境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9、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1)⾃然条件⽔⽹城市道路⽹、⼭区城市道路⽹等;2)城市规模;3)城市⽤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为因素。

10、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交通错综复杂;2)城市中⼤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3)城市道路中的交通运输⼯具类型多,速度不⼀;4)⼈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扰⼤;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11、影响汽车⾏驶速度的因素: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然⽓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12、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车流量和车流密度的关系13、交通量:道路上某⼀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的数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2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1.07~1.22米),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道2、主⼲路也叫主⼲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路也叫次⼲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道4、⽀路也叫⼀般道路或地⽅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路、次⼲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 =-抛物线关系:V f ——⾃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能⼒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数)。

通⾏能⼒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能⼒:是“能⼒”,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数量。

⼆、交通规划、路⽹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交通需求模型,进⾏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案2)提出交通⽹络规划⽅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出⾏,区内(间)出⾏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终⽌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2()f jK Q V K K =-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定义:⼈,车,货从出发点到⽬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个⽬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区内出⾏定义:起讫点在同⼀交通区的出⾏。

区间出⾏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分布预测的⽅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产⽣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总量。

2.出⾏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量分布。

3.交通⽅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__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__复习重点TT

第二册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交通:人和物的流动2.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用地布局、土地开发方式和强度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的变化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极为重要。

城市的用地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土地使用的性质、功能的混合度以及徒弟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都是土地使用促进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布局并非完全由交通来决定,地形、地理特征、历史发展也是决定称呼四布局的重要方面,从而也会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城市的演变是用地与交通一体的演变。

我国城市一般为单中心结构、圈层式发展,这明显与现有的单一结构的城市交通和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关,反过来这种布局也促进了对现有交通方式的选择。

第一章1.铁路交通运输的特点:(1)运载量大;(2)受季节变化影响小;(3)运输速度较快;(4)连续性较强;(5)运价较低;(6)成为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

2.铁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1)确定流线;(2)缩短路线;3)广场布局合理;4)满足交通功能。

3.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从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和技术设备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等,应按照他们性质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城市市区外围而有城市干道相连接的地区。

为工业区和仓库区服务的工业站则应设在有关地区附近,一般设在城市外围。

另一类是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以及其他设备,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相当距离的地方。

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

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边缘。

第三章1.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1.环形绕行式(主枢纽特大城市);2.切线绕行式(两三条高速进入城市,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干扰);3.分离式(行驶车流与城市无关);4.穿越式(高速全封闭,高架货地下穿过,过境交通对城市无干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平均日交通量依其统计时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年平均日、月平均日和周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得交通量换算做1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成为设计交通量。

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

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它是指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的分析,也可用于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它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行程车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

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超高横坡度超高设置设置超高使重力的水平分离与离心力方向相反,横向力将减小我国的城市道路的超高坡度一般取20 2%—6%。

80超高是设置在立交的匝道上和山地风景区道路上。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超高横向旋转方式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

绕路中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

超加宽设置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各个车轮的行驶轨迹不同,在弯道内侧的后轮轨迹半径最小,而靠近弯道外侧的前轮行驶轨迹半径最大。

但弯道半径较小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交通规划概念及发展历程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和空间,制定目标与措施,达到合理利用交通系统和便利人们出行,减少交通事故与拥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人们的出行舒适度。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交通管理到现代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传统交通管理是以交通运输为中心,主要目的是解决交通问题,缓解交通压力。

而现代综合交通规划是以综合思维和多学科交叉为特点,注重公共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管理方式。

二、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形成综合规划。

2.可持续性原则:交通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3.因地制宜原则:交通规划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当地的资源、文化及特点,制定适合的规划。

4.民主参与原则:交通规划应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相关各方的权益。

三、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1.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等。

2.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区域交通网络规划等。

3.运输组织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组织规划、交通管理组织规划等。

4.交通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停车设施规划、路侧设施规划、交通信号设施规划等。

交通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包括分析和判断交通状况、预测交通需求、论证规划方案等;定量方法包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编制规划报告等。

四、交通规划的相关政策与法律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交通规划纲要,引导城市交通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引导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3.《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引导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提出道路交通建设的方向,提出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学习资料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学习资料

2018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c 铰链车:包括铰链式公共汽车、电车、拖车和半拖挂式载重汽车等。

机动车的特征:a 阻力: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惯性阻力b 爬坡能力:与道路的坡度设置有关,纵坡大小、长度c 通过性:最高车速、加速时间d 制动性:与车速、车重、汽车性能有关e 稳定性:行驶稳定性、平顺性、操作稳定性汽车在城市道路上的形式特征:交叉口的通过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网的通畅程度,早道路交通中,交叉口往往是交通的瓶颈。

连续流:一般出现在无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车辆在道路上的分布是随机的、离散的。

受车流密度的制约,决定其服务水平间断流:一般出现在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在两个方向车流量都很大的情况下,交叉口通过信号灯管理交通,道路网上各个流向的车流被切成一段段、间断式的行驶。

绿波交通:最理想的是纵横两个方向的车流错时通过交叉口,这时道路上的车流大都能在绿灯中通过,而不必等待。

(4)路:道路是容纳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包括路段和交叉口两个部分。

城市道路各路段和各交叉口的规划交通量必须考虑该路段和交叉口的同行能力(容量),并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本章重点回顾:道路交通概念: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交通的要素:需求、供给、管理交通流特征:机动车流;自行车流;人流二、历史发展工业革命后与城市道路交通相关的理论发展1、背景:快速城市化引起住房短缺、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环境恶化、传染病流行2、思潮:1)田园城市: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成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

中心为公园和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

2)工业城市:初步的功能分区的思想工业革命、交通机动化、功能分区;复合走向分离:近代3)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提高中心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分的绿地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60万人口居住的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交通: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又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实践:伏埃森规划4)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以“邻里单位”为细胞组织居住区,解决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小学生)的干扰5)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界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6)新城:只能健全的城市,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以人为本、社区理论、新城市主义;向社会空间的回归:现代7)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特点:a、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b、临近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c、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的土地开发d、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e、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临近公交站点f、公交站点成为本地区的枢纽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1)概念: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移动的平台,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基本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2)功能:交通功能: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通道骨架功能:是生产、生活的动脉,是组织城市布局的骨架空间功能:是安排绿化、市政管线布置的主要空间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2)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道路绿化;主导风向;风道:废气、寒风;加置音障:噪音尾气;对景借景;传统街区3)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共层规划密切配合3、城市道路系统形态的类型、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轮廓或几何图形)都是各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逐步形成的。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

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

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

完全方格网的大城市,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

一些大城市的旧城区历史上形成的路幅狭窄,间隔均匀,密度较大的方格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交通要求,可以组织单项交通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为了结局对角线方向交通的不便,还有棋盘加对角线的形式。

此种形式虽能消除棋盘式对角线间的交通不便,且恩给你增长临街建筑的长度,但形成了许多三角形的解放,不便于建筑布置;增加了许多复杂的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

因此,一般很少采用,有事也结合其他形式,喜爱城市个别地区的小范围内采用。

优点:街坊方整、交通组织简单方便,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道路定线比较方便缺点:道路非直线性系数较大,一般为1.27-1.41;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区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放射性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势。

放射形干道又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环形干道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进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优点:中心区和各区以及市区和郊区之间联系直捷方便。

非直线性系数平均值最小,一般在1.10左右缺点: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机动性较棋盘式差,容易造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适用条件:一般认为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组织交通上比较适宜,国外的大城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3)自由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常是由于地形变化较大。

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形成的。

这种路网无固定的格式,变化丰富,非直线系数较大。

如果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建筑的布置道路工程及创造城市景观等因素精心规划,不但可以求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人车分流效果,而且可以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我国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也常常采用自由式的道路系统,道路沿山麓或河岸布置,如青岛、重庆等城市。

优点:能充分的结合自然地形,建设经济,形式生动活泼缺点:非直线性系数大,不规则的街坊多,影响建筑的布置和用地分散适用条件:自然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和小城市4)混合式道路系统4、道路横断面的几种形式及其适用范围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单幅路):不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的道路横断面单幅路的车行道可以用作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一般道路。

适用范围:单幅路在机动车交通量较小、自行车交通量较大,或机动车交通量较大、自行车交通量较小,或两种车流交通量都不大的状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两幅路):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两部分的道路横断面两幅路通常是利用中央分隔带(可不止成低矮绿化),将车行道分成两部分适用范围:a、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相互干扰的问题。

当车速高于50km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

两幅路主要用于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道,包括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b、形成景观绿化环境c、地形起伏大的地段。

将两个方向的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形成有高差的中央分隔带,可以减少土方量和道路造价。

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三幅路):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三部分的道路横断面三幅路通常是利用两条分隔带将机动车流和自行车流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到行驶,可以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

同时,三幅路可以在分割带上布置多层次的绿化,从景观上取得较好的美化城市的效果。

适用范围: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干道或交通性客运干道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四幅路):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四部分的道路横断面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隔带,形成四幅路横断面,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

四幅路占地和投资都很大,在规划中谨慎采用。

适用范围:在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都较大的主干路上尤其优越性。

有景观要求、特殊要求的路段也可以适用5、大型公共建筑选址与场地交通组织1)注意要点公共建筑所带来的交通量增加是否与规划的道路系统交通分布相协调大型公共建筑物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方式建筑物的出入口尽可能布置在汇集性道路上或次干路上,如果必须在主干道上开口,则应使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保持相当的距离,出入口与交叉口的停止线不得小于80m选址影响评价报告2)大型公建交通空间(1)临近建筑交通构成为建筑本身服务的后勤交通后勤货运交通;工作人员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少量的客运机动车交通外部客运交通大量的公共交通;专用客车和出租车交通;大量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2)临近建筑交通空间构成内部客货运交通空间货物通道;装卸空间;内部停车空间;后勤出入口外部客运交通空间与城市道路联系的客运通道;汽车集散和停放空间;人口集散空间;自行车停放空间;辅助绿化空间四、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类1)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2)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速度快、载客量大、对道路上的交通干扰少轨道交通应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带动沿线用地开发a、有轨电车——中运量从加密公交线网的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可以对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补充,提高公交线路的可达性从承担客流的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可以与常规公交形成竞争关系,特带部分常规公交,提高服务水平从服务于大容量轨道交通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形成合作关系,为大容量轨道交通接驳客流b、轻轨——中运量c、市郊铁路、地铁——大运量3)出租汽车交通——灵活、速度快4)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BRT)目的:提高准时率;提高运营车速;减少交通阻塞不同城市规模主要公交模式:200万人以上——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电车100 -200万人——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电车50-100万人——轻轨、快速公交、公共汽车、电车50万人以下——公共汽车2、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系统的类型1)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网络在带状发展的组合型城市,可能需要设施快速公共汽车(或轻轨)线路,以加强各分散城区之间的联系2)中央放射形网络中小城市所设的公共交通线路只起联系城市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工业中心、体育游憩设施和乡村的辅助作用3)环状放射形网络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形成以快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骨干的公共交通线网快速轨道交通承担组团间、组团与市中心以及联系市一级大型人流集散点(体育场、市级公园)的客运公共汽车分为两类:a、凉席相邻组团及市一级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市级公共汽车网,解决快速轨道交通所不能解决的横向交通联系b、以组团中心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形成客运换乘枢纽),联系次一级(组团级)的人流集散点的组团内地方公共汽车网,主要解决组团内的客运与轨道交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