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油技术讲座1综述
聚合物驱油技术机理及应用的综述

聚合物驱油技术机理及应用文献综述目录聚合物溶液种类及性质 (2)聚合物驱油机理 (3)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4)油层条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1 (4)聚合物条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4 (5)国内油田形成的聚合物驱主要技术 (7)一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 (7)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技术 (9)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效果 (10)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效果 (10)胜坨油田高温高盐油藏有机交联聚合物驱试注试验12 (12)大港油田港西五区一断块聚合物驱油试验效果 (14)参考文献 (15)聚合物溶液种类及性质驱油用的聚合物有下面几种,黄胞胶(天然),聚丙烯酰胺(PAM),梳形抗盐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等等1。
黄胞胶是一种由假黄单胞菌属发酵产生的单胞多糖,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假塑性、颗粒稳定性。
由于其凝胶强度较弱,不耐长期冲刷,以及弹性差、残余阻力系数小,现场试验驱油效果不好,还容易发生生物降解作用,因此调剖和三次采油现在不怎么样用,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AM)及其衍生物的均聚和共聚物的统称。
产品有三种形式,水溶液胶体、粉状及胶乳,并可以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等类型(油田一般用粉状阴离子型产品,再者是非离子,阳离子正在发展)。
具有双键和酰胺基官能团,具有烯烃的聚合性能以及酰胺结构的性能。
具有水解、霍夫曼降解、交联等反应属性。
聚合物溶液应用过程中会发生氧化降解、自发水解、铁离子促进降解等化学反应,以及机械剪切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
经试验证明,粘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水解度、浓度、温度、水质矿化度、流速有很多依赖性,基本上相对分子质量越高,水解度越小,浓度越大,温度越低,水质矿化度越小,流速越小,其粘度就越大。
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流动特性有絮凝、粘弹等特性。
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具有电荷中和和吸附絮凝两大因素,能降低聚合物在水中的有效浓度和粘度。
通过稳态剪切流动和稳态剪切流动实验,证明了聚合物具有粘弹性,一定条件下随流速增加而发展,粘弹效应是聚合物溶液提高微观驱油效率重要机理。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第6讲Sa驱油

RH + SO2 + 1/2 O2
hv
RSO3H
RSO3H + NaOH
RSO3Na + H2O
反应除用紫外光引发外,还可用γ射线、臭氧或过氧化物引发。反应
按自由基历程进行,在反应过程中生成过磺酸中间体。工业上采用在
反应器中加水分解烷基过磺酸,生成烷基磺酸的工艺,因此也称该工
艺为水-光磺氧化法。水-光磺氧化法包括磺氧化反应、分油、气提、蒸
-7-
油田化学剂 课程讲稿
4 α-烯磺酸盐 AOS
长碳链α-烯烃同强磺化剂SO3直接反应,并经中和水解可得到具有表 面活性的阴离子混合物。该混合物的主要成分是链烯磺酸盐(64~72%)、
这两种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但由于这两种原料的粘度较大 组成复杂,芳烃含量中大部分为杂环或稠环芳烃,极易被氧化或过磺 化,所以对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控制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5-
油田化学剂 课程讲稿
⒉ 烷基苯磺酸盐 烷基苯磺酸盐是一种结构清楚、性质稳定、价格相对便宜、能够
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一种三次采油用的表面活性剂,它包括烷基 苯磺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
,也称为泡沫特征值。泡沫体系的粘度可表示为:
0
1 1 1/3
用于驱油的泡沫 φ≥0.9, 当 φ=0.9 时,η/η0=29 由于粘度高,所以游较大的波及系数。
微生物驱油技术综述

摘要摘要 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采油有 2 个优点, 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
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 结果提高采收率15 %~23 % 。
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 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 确定最好的菌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一、微生物采油原理一、微生物采油原理为了让微生物快速繁殖和生长, 研究人员用各种方法往油藏里注入营养物, 激活这些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用于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在多年注水开发后, 注入水会绕过渗流阻力高的含油部位, 沿渗流阻力最小通道流动。
微生物数量在这个通道中也很多, 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营养物激活微生物。
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其数量猛增, 封堵无效循环的水路, 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注水效率。
提高注水效率。
大多数微生物具有天然依附于岩石表面的倾向, 不在液体中自由浮动。
油藏里, 微生物吸附在岩石表面并繁殖, 产生胞外多糖, 促进了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作用, 形成生物膜, 起到对菌体保护的作用, 并加快细菌更好地利用营养物等资源。
随注入水进入油藏的细菌将在原来的生物膜上流过, 有时微生物也会从生物膜中分离出去并与注入水一起渗流, 或者到油藏深部。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采油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此,新型的采油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型采油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热点。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来改变油藏中原有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改善采收条件,提高采油率。
其实质即是在油藏中注入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使之与油藏中的油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油的相态、流动性、以及与岩石和水的作用等。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改变原油/水/岩石的相互关系,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波动床渗透率,促进水油分离,从而提高采收率和效益。
这种方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动力学过程,并涉及表面化学、多相物流、传热传质等学科的知识。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历程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和欧洲石油工程领域的学者开始进行油田化学驱油的实验研究,探索增产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外一些企业纷纷开始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应用于采油实践中,从而使这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如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都已经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主要的采油方式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领域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技术体系,因此其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目前已有多项实践表明,化学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于低渗、超低渗、致密油、页岩油等新开发领域,对提高采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渤海湾、巴海、长庆等国内外大型油气田,以及受地质构造复杂的焦煤矿区等领域,也都应用得比较广泛。
四、结语随着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将会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虽然这种技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成本过高等等,但是愈来愈多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被引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四章 化学驱

§1.2 为什么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一、增粘机理 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 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 增加水的粘度 高波及系数。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 高波及系数。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 (1)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 )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 (2)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 )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 (3)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产生许多带电符 )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 号相同的链节, 号相同的链节,使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更松 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散,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构,因此粘度越低。 因此粘度越低。 (2)渗流性质 ) HPAM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图1-4)可分 个区, 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 个区, 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 )可分5个区 零剪切区(第一牛顿区)、假塑性区、极限剪切区( )、假塑性区 即零剪切区(第一牛顿区)、假塑性区、极限剪切区(第二牛 顿区)、胀流区和降解区。 )、胀流区和降解区 顿区)、胀流区和降解区。
H 2C CH
m
CH2
CH
n
CONH2
COOM
式中, 为 、 或 驱油用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在 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 式中,M为Na、K或NH4。驱油用 的相对分子质量在 ×106~15×106范围,水解度(指含羧基的链节在聚合物链节 × 范围,水解度( 中所占的百分数) 范围, 中所占的百分数)在1% ~45%范围,它的质量浓度在 范围 它的质量浓度在250 ~ 2000mg·L-1范围,注入量在 范围。 · 范围,注入量在0.25 ~0.60Vp范围。 HPAM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1) (1)粘度 影响HPAM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 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 的相对分子质量、 影响 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 的相对分子质量 水解度、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水中盐含量(矿化度) 水解度、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水中盐含量(矿化度) 和酸碱度( 值 和酸碱度(PH值)等。 单因素试验证实,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单因素试验证实,HPAM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和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水解度越高,越容易在水中形成结构,因此粘度越高; 水解度越高,越容易在水中形成结构,因此粘度越高;温度 越高, 值越低 剪切速度越大, 值越低, 越高,PH值越低,剪切速度越大,越不利于在水中形成结
浅谈采油化学与驱油技术

化学
驱 油
采 油 化 学 采 油化 学是 油 田化 学的 ~ 部分 。采 油化 学 是油 田开 采 工 程学 与化
、
得较 为理 想 的 开采效 果 , 实验 表 明, 传统 的方 法 , 利用 离 子交 换原 理 , 即 使有最 佳胶 柬体 系, 三个 复苏 没有超 过 5 0 %的 原始地 质储 量 f H如果在 碱液 先 出原生 和固 定在粘 土的 钙离 在 水 中, 然 后注 入表 面活性 剂 、聚 合物 、碱, a r 使 石油 产量增 加到 7 0 %的原 始地 质储 量 、效 益成本 比率 也
午 6 S / I
2 0 1 3 年 6月 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1 1 r a d e
中 国 化 工 贸 易
簇 石油 化工
浅 谈 采 油化 学 与 驱 油技 术
温 学 东
( 长江 大学 石 油工 程学 院)
摘
要 :石油工业是一 个高风险、技术 密集型的行业 ,在全球 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 、市场 竞争 日益加 剧的新形 势下 ,企业 为降低 运营成本 、提
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 ,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 于应 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 ,在 重视科技领先性的 同时,更加注重其 实用性,从而导致研发工 作的指 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由传统的学科导 向转向 了当前的 问题导 向。对 采油技 术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不断提 高采油率。 关键词 :采 油
剂 。调 剖时 ,需 向地层 注入 由隔离 液 隔开 的两 种 工作 液 ( 第 一工 作 液 和 第二工 作液 ) ,当用注入 水将 两种 工作 液向地 层 深部 推进 时 ,由于 隔 离液 变薄 直 至失 去 隔离 作用 ,两种 工作 液 相遇 产 生沉 淀反 应 ,封 堵 高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1. 前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2.2 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与现状2.3 化学驱油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2.4 相关实验研究的综述3. 实验方法3.1 样品的准备3.2 化学驱油剂的制备3.3 实验设计3.4 实验流程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化学驱油剂的评价指标4.2 各化学驱油剂的效果对比4.3 机理分析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不足与展望5.3 实验的推广与应用注:本篇提纲只为助教参考范例,实际写作请完善每个章节的内容,章节间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前言1.1 研究背景稠油油藏开发难度大,但油藏规模巨大,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所以需要寻求新的采油技术,提高油田开发和采油效率。
其中化学驱油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以降低油藏黏度,提高采收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油藏采油技术。
化学驱油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的采油技术,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的。
近年来,随着稠油油藏的不断发现和勘探,化学驱油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驱油剂,改变原油流动性质,降低油藏黏度,促进原油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技术参数和机理,为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1.3 研究意义稠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油效率低,如何提高采收率成为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我国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对降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为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稠油油藏是指含油饱和度较高、油粘度大、流动性差的油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依靠化学、物理方法补充地层能量采油(可提高采 收率6-20%)
化学剂
EOR/IOR:ENHANCED(IMPROVED) OIL RECOVERY即提 高采收率,以最大限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总称。包括一 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但更强调三次采油。
目前文献多称“IOR”。
化学驱油
CHEMICAL FLOODING
EOR/IOR
热力采油 THERMAL RECOVERY
气驱
GAS DRIVE
微生物采油 MEOR
聚合物驱法 复合驱油法ASP\SP 碱水驱油法 表活剂\胶束驱油法
聚合物 驱
二元驱 三元驱
非均相 复合驱
乳液表 活剂驱
泡沫驱
√
√
√
√
√
√
√
√
√
√
√
√
√
√
备注
成熟
先导 试验
√
√
储备
√
√
√
√
√
√
√
√
先导
√
试验
高温高盐 油藏类别
Ⅰ类 Ⅱ-1
Ⅱ类 Ⅱ-2 Ⅲ-1 Ⅲ-2
Ⅲ类 Ⅲ-3 Ⅲ-4
地层 温度
℃
60-70
70-80 70-80 <80 <80 80-90 90-95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油技术与应用
曹绪龙 2015年07月14日
主要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ACS会员、SPE 会员及
EOR/IOR分会学术委员、中石化化学驱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主任、油田高级专家。
主要奖励: 曾获得国家科技二进步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前瞻奖、科技进步奖10项,
大庆主要因温度、矿化度和原油黏度低,其分类主要根据储层 渗 透 率 划 分 , 分 为 一 类 ( ≥ 500md ) 、 二 类 ( 500-100md ) 、 三 类 (50-100md)。其他油田如胜利、大港、河南等根据温度、矿化度、 原油黏度、渗透率等分类(ⅠⅡⅢⅤ类)。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化学驱资源筛选
化学驱资源筛选标准
筛选参数
三次
二次
第一次
(2008年) (1996年) (1986年、NPC)
地层原油粘度(mPa.s) 油藏温度(℃)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um2) 地层水矿化度(mg/L) 边底水情况
≤150 ≤120 ≥50 ≤100000 边底水不活跃
<100 <93 >100 <100000 -
<100 <93 >200 <100000 -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中石化适合化学驱资源18.8亿吨
江苏, 2041, 1% 江汉, 2602, 1%
河南 15091, 8%
中原 7826, 4%
胜利 160528, 86%
分油田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2、化学驱资源评价
类别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海上
化学驱资源评价标准
空气渗透率 10-3μm2
原始地 层温度
℃
目前地层水 矿化度 mg/L
Ca2++Mg2+ mg/L
≥ 500
≤70 ≤ 80
≤ 10000 ≤ 30000
≤ 200 ≤ 400
≥ 100
≤95 ≤100000
>400
大孔道严重
温度:95-120℃;渗透率:50~100×10-3μm2
授权国家专利11项,其中1项获得专利金奖提名。
学术成绩: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独著或第一作者26篇,SCI期刊收录12篇 编书5部。 主要贡献:从事化学驱研究32年,丰富化学驱理论、建立适合胜利油藏聚合物驱、二
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方法,主持编制化学驱方案36个,为胜利油 田化学驱产油量5500万吨、增油量2700万吨做出贡献。
Ⅲ
115
5.10
31.8 胜采、滨南、利津、临盘
Ⅳ
12
1.14
7.1 埕东、孤东.6 临盘、商河、东辛
海上
4
1.72
10.7 埕岛
合计
233
16.05
100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3、适合化学驱方法
分类
Ⅰ Ⅱ Ⅲ Ⅳ 特高温(95120℃) Ⅴ 中低渗(50100md) 海上 聚合物驱后
30565
26886 9131 9428 22297 20812 19259
目前化学驱 研究进展
聚驱后非均相复合驱 技术
聚合物驱 二元复合驱
聚合物驱 待研究 攻关聚合物驱 探索乳液驱
Ⅰ、Ⅱ类油藏储量基本动用,Ⅲ类油藏储量7.18亿吨,资源丰富, 是今后化学驱产量接替重要阵地。
提纲
一、化学驱油概述 二、主要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三、矿场应用及动态规律认识 四、经济效益评价
Ⅳ
12
1.14
6.1 胜利
Ⅴ
89
3.13
16.6 胜利、中原
海上
4
1.72
9.1 胜利
合计
319
18.8
100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2、化学驱资源评价
胜利油田分类型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类别
单元数 覆盖地质储量 比例
个
108t
%
分布油田
Ⅰ
21
3.06
19.1 孤岛、飞雁滩
Ⅱ
21
2.69
16.8 孤东、胜坨
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现状表
地层水 矿化度 104mg/L
二价
地层原油粘
离子 mg/L 度mPa.s
0.6~1 <3 <3 ≤2 ≤3 <5 2-10
小于100 小于200 小于400 <1000 <2000
≥600
<70 <80 80-200 <100 100-1000 100 <100
地质 储量 万吨
海上油田
在二次潜力评价四类的基础上,增加了V类和海上两种类型
二、中石化资源状况
2、化学驱资源评价
中石化分类型化学驱资源筛选结果
类别
单元数 覆盖地质储量 比例
个
108t
%
分布油田
Ⅰ
43
3.72
19.8 胜利、河南
Ⅱ
38
3.30
17.6 胜利、河南、江苏
Ⅲ
133
5.79
30.8 胜利、河南、江汉、江苏
化学驱资源分类
化学驱油藏储量分类是开展化学驱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是 规避技术经济风险的关键。依据化学驱油剂的性质、驱油技术发展和 油藏特点对化学驱油藏进行分类。
国外(美国)主要在1970年代建立分类标准,对化学驱油藏进 行分类。中国在借鉴国外分类标准基础上先后在1986年和1998年对中 国化学驱资源进行了潜力分析、分类标准建立和分类工作。2008年中 国石化又进行了第三次化学驱资源分类工作。
概述
1、三次采油与提高采收率的概念 2、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概念 3、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4、化学驱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次采油(Primary Oil Recovery)
利用油层原有的能量采油(一般采收率<10%)
二次采油(Secondary Oil Recovery)
高压水
依靠注水补充地层能量采油(采收率达到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