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学案(无答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2.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3.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3.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4.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视频资料观看:通过观看历史资料视频,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2.PPT讲解:区别于视频,使用PPT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3.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商鞅变法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 整体介绍从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介绍秦国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2.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秦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3. PPT讲解使用PPT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士农工商、重农抑商等,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战国时期的秦国政治经济状况和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二节课1. PPT讲解使用PPT讲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 问题探讨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例如:商鞅变法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与秦制的关系等。
3. 小组展示让各组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后全班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分(10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课堂笔记等。
2. PPT展示评分(10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PPT展示的毕业论文:包括PPT内容的清晰度、可视性、逻辑性等。
3. 问题解答评分(10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相关问题的解答:包括问题回答的准确度和深度、举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导学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学习目标1.背诵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描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情况。
3.说出秦统一的时间及其历史作用。
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预习导学1.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各国改革: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主要改革: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改革和秦国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铁器牛耕生产工具的改进表现战国时, 铁制农具迅速推广,主要有铁铲、铁锄等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得到推广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都江堰4.秦统一六国(1)人物: 嬴政。
(2)过程:①起止时间:公元前230 年~公元前221 年。
②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
(3)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合作探究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虚拟商鞅变法的历史场景:法令颁布后,社会各阶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你们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如何看待这次变法?支持还是反对?*(1)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阐述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对变法的看法。
①新兴地主:变法承认了我的私田的合法性,还可以自由买卖了,我又有机会大赚一笔了,可以安安稳稳地睡好觉了。
哪天,我要在战场上立了功,没准儿还能加官晋爵呢!②农民:摆脱了奴隶身,我可要努力多干些活,这样就可以不用被官府征去服徭役了,可以多留下点粮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a3554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b.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
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三、说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 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商鞅变法的深层原因及其与秦国发展的关系。
2.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背景,了解秦国的发展状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变法吗?它对秦国的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讨论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让学生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商鞅变法。
5. 总结提升:(1)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2)强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发展状况。
3. 思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讨论商鞅变法成功与不足时的观点表述和分析能力。
3. 史料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评价商鞅变法史料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升和国家统一的作用;(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理解变革过程中利益的冲突与调整;(3)树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背后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与应对策略;(3)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能够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崛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成败原因。
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2)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分析商鞅变法的得失;(3)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教训。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2)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 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崛起中的作用;3. 设想一下,如果商鞅没有实施变法,秦国的发展会怎样?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秦朝的统一》教案范文范文

《秦朝的统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主要战役及统一后采取的措施。
理解秦朝统一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主要战役及统一后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秦朝统一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秦朝是如何统一六国的?统一后有哪些重要举措?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主要战役及统一后采取的措施。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1)历史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人民渴望统一。
(2)统一过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完成统一大业。
(3)主要战役:长平之战、函谷关之战、巨鹿之战等。
(4)统一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秦朝统一后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建长城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6.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秦朝统一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四、板书设计1.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2.秦朝统一的过程3.秦朝统一的意义4.秦朝统一后的措施5.秦朝统一对后世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商鞅变法等史实的学习,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学习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一部分 预习篇
使用说明: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P33-36,用红笔勾画出难点知识,标记出疑点,以备集中讨论,独立认真完成学案,标记疑点,提前进行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
2、课上组长组织好“一对一”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其他同学要用双色笔迅速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落实。
3、课后组长迅速收齐学案交学科班长,老师批阅完下发后要进行分类保存,以备复习。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魏国______的改革,楚国________的改革都很重要,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主持的改革被称为“________” 影响最为深远。
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
①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
3、商鞅变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二、铁器和牛耕
1、____时期,铁制农具迅速推广,铁制农具种类多,有____、____等还有______
犁
2、我国最迟在______末年已经使用牛耕
3、铁器和牛耕
三、都江堰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_______使
成都平原成为“________”。
四、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秦王是______、统一时间是_________
2、秦先后灭掉的诸侯国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灭掉的是____、
第二部分。
探究篇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
(1)材料一中,“李太守”和“伯禹”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地方?
(3)“李太守”对“天府之国”的形成,有过什么贡献?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虽灭,僭差亡度;富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粕;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概况其主要措施
(2)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4)当今,我们也正身处改革的大潮之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
第三部分 检测篇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都起到直接作用的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 建立县制
D 任人唯贤
2、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最迟是在 ( )
A 商朝
B 春秋时期
C 西周
D 战国时期
3、“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于4月5日在都江堰市隆重开幕,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的人是( )
A 李冰
B 李春
C 李时珍
D 郑国
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5、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明时期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