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1. 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学会和机构制定了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以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

2. 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的检测。

根据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判断。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性或间歇性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且血清中HBV-DNA检测为阳性。

•治愈:HBsAg连续阴性至少6个月,HBsAb阳性。

除了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活检等辅助检查,以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个体化制定。

3.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载量的下降。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和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临床情况,可以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肝保护治疗肝保护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保护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如乙酰谷胺酸、坎地沙等短期使用的药物;•如克肝宁、氨基酸口服液等长期使用的药物。

肝保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少肝功能受损,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3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以达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第一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一、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

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

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

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

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

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

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

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

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温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湿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的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血分,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

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

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指南概述本文档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要点汇总,基于2023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诊断- 对于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

分级和评估-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评估的综合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级和评估。

-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和临床反应,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风险。

- 推荐首选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用于抑制病毒复制。

- 对于肝功能较差或肝纤维化较重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更有效。

治疗监测-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肝功能衰竭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治疗终止和后续- 对于达到持久病毒学和临床反应的患者,治疗终止时应定期进行随访,并关注肝癌风险。

- 对于未达到治疗目标或重复治疗后仍复发的患者,应重新评估治疗策略,并考虑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

预防和注意事项-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对于合并其他肝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的要点汇总,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请在具体治疗时仔细阅读完整指南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学标志: HBsAg、HBeAg、 抗-HBe 和 HBV DNA 的基线状 治疗开始后每 3 个月检测 1 次 态或水平;
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 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
检查和测血压
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
切监护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HCG 检测以排除妊娠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
一.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全球HBV感染流行情况
20亿人曾感染HBV, 占全球人口1/3
15%~25%最终将死 于与HBV有关肝病
全球60亿人口
慢性HBV感染者约3.5~4亿, 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 每年全球死亡75~100 万例,占死因第7位
Lavanchy D.J Viral Hepatitis.2004;11:97-107
HBV感染的转归
急性HBV感染
95% 围产期/婴幼儿 期感染
5%-10%成年期感染
慢性 HBV 感染
10%-30%
慢性肝炎
5年內12%-20%
5年內6%-15% 肝硬化
5年內20%-23%
肝细胞癌
失代偿肝硬化
“持续病毒复制” 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HBV DNA水平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台湾队列研究,N=3653
基线处HBV DNA水平,拷贝/mL
肝 癌 累 计 发 生 率
随访时间(年)
Chen CJ ,et al. JAMA. 2006,295(1):65-73
生存分布函数
HBV DNA载量与慢性肝病病死率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科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的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血分,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

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

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食少便溏或五更泄泻,腰痛或腰酸腿软或阳痿早泄或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太润,脉沉细或迟。

6.淤血阻络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脉沉。

二治疗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药:茵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栀子、制大黄、滑、黄芩、虎杖、射干、连翘等。

2. 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药:柴疏肝散加减。

柴、香附、枳壳、皮、白芍、梗、八月札等。

3. 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药:逍遥散加减。

柴、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药:一贯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药: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菟丝子、肉苁蓉、干等。

6..淤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通络
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鳖甲等。

(二)中成药
清热利湿解毒类:双虎清肝颗粒,垂盐草冲剂等
疏肝解郁健脾类:逍遥丸,甘草酸制剂等
滋补肝肾类:五味子制剂等
活血化瘀类:扶正化瘀胶囊,复鳖甲软肝片等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重要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等疗法。

(四)护理
1. 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紧、忧虑悲观、怀疑过敏和急躁不安的不良情志,帮助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以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为主。

忌饮酒、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 生活护理:起居有时,寒温适度,劳逸得当,生活有节。

三难点分析
①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尚无明确分型标准;
②临床上单纯中药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疗效得到肯定苦参素亦无很强的说服力;
③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单纯中药治疗的疗效难以体现优势。

应对策略与思路:
①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寻找对乙
型肝炎病毒抑制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及复制剂;
②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重在增效、缩减疗程、减少病毒变异;初步探讨中药降低病毒变异的机理,目前省中管局在研课题即是本研究的深入,同时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重点开展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③开展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监测与中医治疗案的优化研究,对重症患者加大中医药介入力度,将在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

四疗效评价
(一) 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
显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小于50%
有效: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小于80%
无效: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 评价法:
1. 中医证候疗效:
每2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检查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