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肝移植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6版)

AST)、Y一谷氨酰转肽酶(Y-glutamyltransferase,GGT)、 总胆红素(total bilimbin,TBil)、白蛋白、血细胞计数和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年12月第24卷第12期Chin
J Hepatol,December 2016,V01.24,No.12
・887‘
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和HBV DNA是判 断供肝HBV感染状态的最主要指标。供者的上述指标均阴 性或仅抗-HBs阳性时,供肝携带HBV的风险低;其他标志
cholestatic he感染的风险;肝移植术中、 术后,输注血及血制品存在HBV感染风险;肝移植术后使
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受者免疫功能,削弱抗HBV感染能力, 易导致HBV再感染/新发感染;NAs基因屏障低、剂量低
FCH)是由TH2型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的特殊类型肝炎恻, 常发生于免疫低下的患者,其病程凶险、预后不佳科”。占肝 移植术后HBV再感染者的揣~10%,HBV新发感染者同样
t3 recurrence after
表2 GRADE系统
强推荐 弱推荐 确定针对特定群体或患者的临床决策或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不能确定临床决策或干预措施的利弊,采取临床决策或干预措施的利弊相当
886‘
堂肝j堕壅杂志2016fgl2月第24卷第12期Chin
IIOVO
J Hepatol,December 2016,V01.24,No.12
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肝移植术后HBV感染与复发,是
我国肝移植领域的重要临床问题。
HBV相关肝移植的初期临床实践证明,如未采取有效 预防措施,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超过90%[I e,其后,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 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 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 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 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 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 病毒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 HBeAg、抗-HBe和HBV DNA
➢ 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 ➢ 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自杀倾
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抗病毒治疗的监测和随访:核苷(酸)类似物
治疗前应检查:
➢ 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
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至少为1年 (I)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a (ALT水平应 <10×ULN) 或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等耐药发生率低 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对达不到上述推荐治疗标准者,则应监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ALT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 治疗(III)
➢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 抗-HBe和HBV DNA
➢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酐等指
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
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 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炎症坏死者,需进行 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 病毒学标志包括HBeAg、抗-HBe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 水平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28/2024
24
第25页/共73页
八、病理学诊断
•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 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和周边 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 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S),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 肝炎防治方案>;国际上常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
2/28/2024
21
第22页/共73页
六、实验室检查
•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 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 - HBV基因分型: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2/28/2024
25
第26页/共73页
介绍:H & E染色病理切片
2/28/2024
P P
V
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细胞索
门管区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A/G EP(%) PTA(%)
轻度
中度
重度
≤3×ULN 3-10×ULN >10×ULN
17.1-34.2 34.2-85.5 >85.5
≥35
33-34
≤32
1.5-1.3 1.2-1.0
≤0.9
≤21
22-25
>26
79-71
70-61
60-40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新增、修改、删减内容总结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年版)》新增.修改、删减内容总结自2005年起,至今历时18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布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称《指南》)共5版,在最新版的2023年《指南》中,再次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相较于2015年,2030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
因此需要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提高CHB 的诊断率和治疗率(目前我国仅分别为22%和15%),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率。
2023年版《指南》共33条推荐意见,204篇参考文献(更新125篇),本文将更新内容简介如下。
1 .术语更新了''HBV再激活〃的定义: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IgIU∕m1,或基线HBV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新版《指南》中删除T o HBsAg阳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IgIU∕mΓβ增加了〃完全治愈〃的定义:又称病毒学治愈,停止治疗后HBsAg持续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化指标正常同时肝细胞核内的CCCDNA被清除。
肝细胞核内是否存在cccDNA是〃完全治愈〃与〃临床治愈〃的主要区别。
2 .流行病学和预防虽然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HBsAg阳性率逐步下降,但相较于2019年全球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3.8%),推算的我国2016年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6.1%)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删除了〃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型肝炎疫苗〃的推荐,只推荐了〃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增加并强调了〃HBeAg阳性母亲或7月龄时低抗-HBS水平的儿童,应在2岁前及时加强免疫注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中国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D F U
A
C 67%
D M B 5% 2% 26%
Hainan
M C Guangdong 2% 43%
B 55%
中国HBV感染者的基因型不同地理分布
N=1096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HBsAg
再活动
HBeAg HBV DNA
anti-HBe
ALT
Pastore et al, J Hepatol 1992; 14: 221-229 Lampertico et al, Hepatology 1997; 26(6):1621-25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治疗前高ALT水平; (2) HBV DNA< 2×108 拷贝/ml; (3) 女性; (4) 病程短; (5) 非母婴传播; (6) 肝脏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者。 (9) 基因型? 治疗12周时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对预测疗效也很重要。
C 80%
D 4%
M 1%
B 15%
Gansu
Shandong
D 8%
A 1%
M 1%
C 90%
C 17%
D 2%
B 81%
Fujian Hunan
C 33%
D 4%
M 1%
A 5% B 57%
D 11% C 41%
M A 4% 1%
B 43% Yunan
Taiwan 5% 5% 1% 4% (Kao et al) C B
< 104 -1.0 (reference) --
≥ 105 < 104 3.6 (1.7-7.6) < .001
新《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强化检测与监测指导慢乙型肝炎管理

· I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年6月第10卷第3期 Chin J Exp Clin Infect Dis (Electronic Edition), June 2016, V ol.10, No.3·新闻速递·新《指南》首次提出“临床治愈”强化检测与监测 指导慢乙型肝炎管理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2015年10月,最新发布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简称《指南》)首次提出了“临床治愈”的概念,明确将慢乙肝患者获得停药后持久应答、HBV DNA 检测不到、HBsAg消失或抗-HBs阳转、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基本正常或有轻微病变作为治疗目标,通过科学检测和监测帮助临床医生在慢乙肝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
近日,在重庆举办的“科学监测与随访,为防治慢性乙肝护航”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庄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长任红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教授围绕新版《指南》,对慢乙肝防治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强调科学检测和监测对改善患者管理、实现临床治愈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重在检测与监测乙型肝炎临床检测主要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和病毒学检测。
生化指标包括转氨酶(ALT)和肝功能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肝脏合成及代谢能力,其中ALT是反映免疫活化的间接指标。
病毒学检测包括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检测,血清学检测即抗原和抗体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是判断HBV感染的基本依据;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来检测血液中HBV含量,了解病毒传染性及病情严重程度,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指标。
201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_图文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19.病毒学复发: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 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一、术语
20.临床复发: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 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停止治疗后血清HBV-DNA持续低于检测 下限。
22.耐药: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和HBV耐药相关的基 因突变,称为基因型耐药 。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 降低、并和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药。针对一种抗病毒 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 药,称为交叉耐药。至少对两种不同类别的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称为多药耐药。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流行病学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对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 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 苗免疫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 量为 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 20 μg 仓鼠卵巢细胞 (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对成人建议接种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 20μg 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 60μg)和针次 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重组 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 2 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 1~2 个 月检测血清中抗 -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 1 针 60μg重 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16. 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 NAs 抗病毒治疗中 依从性良 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 2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一、术语
17.病毒学应答: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18 .病毒学突破: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 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 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 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 19.病毒学复发: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 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 感染管理中的预防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 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杜绝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 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 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 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对已经确定的HBsAg阳性者,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 HBsAg 、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三种标志物均阴 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 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对慢性 HBV 感染者及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除不能捐献血 液、组织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 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 持续 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 -HBs 监测或加强
免疫
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 给予加强免疫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意外暴露后预防
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 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 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 .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 HBV DNA 、 HBsAg 、抗 -HBs 、 HBeAg 、抗-HBc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 .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 HBs 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 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IU/L或抗-HBs水平 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1针乙型肝炎疫苗 (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 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ug)
一、术语
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 .乙型肝炎再活动: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或乙 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 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 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 ,或 者缺乏基线 HBV DNA者HBV DNA≥ 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 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充分考虑到了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成本而 最终得出的推荐意见; 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治疗意 见可能会有较高的成本疗效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
1 强推荐
2 弱推荐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三、病原学 五、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十、治疗目标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预防
(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二)意外暴露后预防 (三)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四)切断传播途径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 11 ,其次为婴幼儿, 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 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 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 庭成员、男男同性、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 3 针,按照 0 、 1 、 6 个月程序,即 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 24 h 内接种,越早 越好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流行病学
2006 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 1~59 岁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2014 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 1~29 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1~4 岁、 5~14 岁和 15~29 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一、术语
14.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 转、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 .原发性无应答: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 疗 12 周时 HBV DNA 较基线下降幅度< 1 log10IU/mL 或 24 周时 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流行病学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 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的应 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 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 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 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 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 HBV 能经吸血昆虫 ( 蚊、臭虫 等) 传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HBV DNA水平是影响HBV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 HBV DNA 水平较高( (106 U/ml )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 婴传播 近年有研究显示,对这部分母亲在妊娠中后期应用抗病毒 药物,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提高新生儿 的母婴阻断成功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三、病原学 五、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十、治疗目标
9.HBeAg阴转: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
一、术语
10.HBeAg血清学转换: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 -HBe出现。 11 . HBeAg 逆转:既往 HBeAg 阴性、抗 -HBe 阳性的患者再次出 现HBeAg。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 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 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2.组织学应答: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且无肝纤 维化评分的增高;或按照Metavir评分,肝纤维化评分降低 ≥1分 13.完全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 转。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三、病原学 五、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 在出生后 12 h)注射HBIG,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 部位接种 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 1 个月和 6 个月 时分别接种第 2 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 婴传播的效果 新生儿在出生 12 h 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 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治疗和监测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十六、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