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阳性(抗-HBs ≥10mIU/ml) 者,可不进行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 苗,但抗-HBs <10mIU/ml或抗-HBs 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个 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 µg)(A1)。
近来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 (NTCP) 是HBV感染 所需的细胞受体。当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 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 抗原。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对慢性感染起重要作用。
(二)预防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推荐意见5: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 中或就医时,进行HBsAg、抗-HBs、抗-HBc筛查; 对高危人群、孕妇、接受抗肿瘤(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或 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抗HCV药物治疗者、HIV感染者,筛查 HBsAg、抗-HBs、抗-HBc,对均阴性者,建议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B1)。
(二)预防 2、意外暴露后预防
推荐意见4:意外暴露HBV者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l 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液,再对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 然后用消毒液处理(A1)。
l 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在3-6个月后复查(A1)。
(二)预防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对已经确定的HBsAg阳性者,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 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 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三种标志物均阴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对慢性HBV感染者及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除不能捐献血液、组织 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定 期进行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抗-HBc-IgM阳性多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 炎急性发作。
3、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 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 血清中HBsAg含量与肝组织内cccDNA水平有直接的相关性, 是HBV复制的参考指标.基线时低水平HBsAg可较好预测抗病 毒治疗慢性乙肝(CHB)的持续病毒学应答.
时进行补种。第1针与第2针间隔时间应≧28天,第2针与 第3针间隔时间应≧60天(A1)。
推荐意见3: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
(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 针60μg或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 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二)预防
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2、意外暴露后预防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4、切断传播途径
(二)预防 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 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 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 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 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 肝炎疫苗要求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 三角肌,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推荐意见1:
l 对HBsAg不详母亲所生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在 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HBIG,满 1月龄后,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 (A1);
l 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后, 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2: 对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儿童,应及
(一)HBV血清学检测 (二)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三)生物化学检查
(一)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 抗-HBc和抗-HBc-IgM。
1、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 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者。
推荐意见1:
l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 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 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A1);
l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注射 100 IU 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 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 疫苗。建议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针乙型 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 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 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 监测(A1);
固有免疫在HBV感染初期发挥作用,并诱导后续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慢性HBV感染者的非特异免疫应答受到损伤。机体直接清除病毒 和诱导HBV特异性T细胞功能产生的能力下降,不利于病毒清除。
特异性免疫在HBV清除中起主要作用。慢性感染时,HBV特异性T 细胞易凋亡,寡克隆存在,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和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T细胞功能耗竭,HBV持续复制。
HBV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 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其基因组编码HBsAg、HBcAg、 HBeAg、病毒多聚酶和HBx蛋白。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 65℃10 h、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 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 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 调查结果显示,1~4岁、 5~14岁和15~29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 0.32%、0.94%和4.38% 。
(一)流行病学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粘膜微小创伤)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 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 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 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并非所有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个期。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 疫耐受期,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二)发病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应答是肝细胞损伤及炎症
发生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反复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77%和84%。 由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以及感染HBV人口的 老龄化,再加上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近年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 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上升。
(一)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
2014年全国乙型肝炎血 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 率为5-6%。据此推算, 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 约7000万人,其中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例。
HBV至少有9 个基因型(A~I),和1种未定基因型(J型)。 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 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治疗应答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 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少进展为HCC。 HBeAg阳性患者对IFNα治疗的应答率,B基因型高于C基因型,A基 因型高于D基因型。
(一)自然史
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 感染。
源自文库
(二)预防
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 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 加强免疫。
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 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和2个月程序) 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6. 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 7. 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8. 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 9. 耐药(Drug resistance)
(一)流行病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5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 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 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 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的 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 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一)流行病学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 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 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 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 臭虫等) 传播。
• 因此,在治疗结束时,对于那些HBV DNA 阴转并出现HBeAg 血清转换的患者,如果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可考虑延长 疗程,以进一步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
• 研究表明,发生HBsAg清除的患者,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 程度显著改善。如果HBsAg清除发生于患者45岁以前,肝 硬化发生之前或不存在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共同感染时, 则其临床结果如肝硬化、肝癌及死亡的发生率几乎为0.
1. 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 2. CHB 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3. HBV 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 4.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
5.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
• 联合HBV DNA(<2000IU/mL)和HBsAg(<1000IU/mL)两个指 标能更精确地鉴定出非活动性携带者。
• CHB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其HBsAg下降速度和幅度是不同的 ,HBsAg水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表示其治疗效果好。
• 治疗结束时HBsAg水平越低,停药后随访的HBsAg清除率越高 ,患者预后越好。
(二)预防 4、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 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服务行业所 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 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 全套;在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以预 防HBV和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对HBsAg阳性的孕妇, 应尽量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 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