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次课-教学设计公开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列夫 托尔斯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4.揣摩精彩语句,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作者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
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二、心中文豪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社会活动家,是世界文豪,可以说是个明星,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三、理清思路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快速浏览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5)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丑陋-----外表。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感受诺贝尔的伟大胸襟。
4.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培养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 教学难点(1)理解“倒金字塔结构”在消息中的运用。
(2)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及诺贝尔奖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当这些事情具有重要意义或引起广泛关注时,就会有新闻报道来及时传达相关信息。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通过这则新闻,我们不仅能了解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还能学习到新闻写作的一些知识和技巧。
(二)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他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一百多种发明,最突出的是发明了炸药。
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三)字音字形1.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并注音。
遗嘱(yízhǔ) 仲裁(zhòng cái) 颁发(bān fā)挪威(nuówēi) 渗透(shèn tòu) 逝世(shìshì) 拨款(bōkuǎn) 巨额(jùé)卓有成就(zhuóyǒu chéng jiù)2. 教师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如“仲裁”的“仲"读“zh òng”, “挪威"的“挪”读“nuó" 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教读课时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课是这单元第一课,它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作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他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学习《孟子三章》既可以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又能学到孟子关于文章写法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本文,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气势,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教学目标A: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B:背诵文章,积累名言警句。
C: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生:1、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2、字词理解识记过关并检测。
自学生问群学究问导学析问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篇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学生说了西路军胜利的原因初步感知“人和”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顺势导入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___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一)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1.学生交流做了解的相关知识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理解文章。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2.作者作品:《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等。
共七篇,是孟子和她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叙事视角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叙事视角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双重视角,复调情韵——《社戏》叙事视角的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社戏》《故乡》《孔乙己》都采用了不同程度“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的叙述技巧。
在中外文学批评研究领域,“叙述视角”“儿童视角"“双重视角”等课题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统编教材七上名著导读、八下《社戏》教参均提出了“理解儿童叙述视角"的要求。
但学生具体如何“理解”?理解到何程度?而且成人作家笔下的“儿童视角"绝非纯粹的“儿童”,那么“儿童视角"如何巧妙融入“成人思考”?我遍查资料,成果寥寥,还有待于我们教学实践的展开。
故此本设计拟作“理解赏析《社戏》双重叙事视角"的尝试。
学情预估学生已有七上阶段《朝花夕拾》的阅读经验,对作者借回忆来排遣现实的不如意有所感受,对双重叙述视角交织的写作特点也有一定了解。
对于双重视角如何表现主题、如何产生更佳的阅读体验和表达效果,如何构成,如何操作还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1.通过示例展示、概念解释,感知了解“叙述视角”。
2.通过文句寻读与品析,体会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叙述妙用。
3.通过名作样本例析,领会“儿童视角"叙述的情理本质。
教学重难点1.《社戏》中双重叙述视角交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双重叙述视角的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感受“双重视角”呈现一组文句——1.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阿长与》2.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3.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完整版)新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优秀公开课教案全册导学案教学设计

语法归纳Unit 4教学札记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二)1.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1)形容词比较级用于两者(人或物)之间的比较,表示一方比另一方“更……”或“较……”,后面通常用比较连词than连接另一方所比较的人或物。
than引导的是比较状语从句,但为了避免重复,从句中有些与主句相同的部分常常省略,而把相比较的部分省略出来。
另外,在上下文明确时,形容词比较级也可以单独使用。
例如:This room is smaller than that one (is). 这个房间比那个房间小。
He is younger than I(am). 他年纪比我小。
His English is better than his brother 's (is). 他的英语比他哥哥的好。
1.形容词最高级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其中一方在三者以上的人或事物中“最……”。
最高级前通常用定冠词the, 并用of或in短语来说明比较的范围。
Of后面一般接表示同类的名词,in接表示范围的名词。
例如:He is the tallest of all. 他是所有人中最高的。
Li Hua is the best student in his class. 李华是他班上最好的学生。
2.比较级与最高级的区别与联系(1)比较级是用来把彼此独立的适合人进行比较;最高级是把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与整体进行比较,这个群体必须包括这个成员,请看下面例句:(A)Mary is taller than her two sisters. 玛丽比她的两个姐姐高。
(B)Mary is the tallest of the girls. 玛丽是这些女孩中最高的。
【注意】句(A)中玛丽是在另外两个姐妹之外,是玛丽一个人同另外两姐妹(作为一方)来比较,所以用比较级。
句(B)中玛丽是这些女孩之一,所以用最高级。
(2)比较级可以用来表示最高级的含义。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 探索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4.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来"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传记文章是《伟大的悲剧》(学生回答)。
2.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3.注意字音字形颊(jiá)___髭(zī)___髯(rán) 绺(liǔ) 鬆(quán) 黝黑(yǒu)粗糙(cāo) 滞留(zhì) 蒙昧(mèi) 酒肆(sì) 轩昂(áng) 禁锢(gù)侏儒(zhūrú) 锃亮(zèng) 入鞘(qiào) 盎然(àng) 赤裸裸(luǒ)匕首(bǐ) 犀利(xī) 甲胄(zhòu) 粲然(càn)广袤无垠(mào) 颔(hàn) 首低眉黯(àn)然失色平yōng(庸) 愚dùn( 钝) qì(器)宇藏污纳垢(gòu) 正jīn(襟)危坐诚huáng(惶)诚恐hè(鹤)立鸡群粗制làn(滥)造郁郁guǎ(寡)欢小巧玲lóng(珑) qià(恰)如其分名门wàng(望)族无可zhì(置)疑4.解释下面的词语(学生读课下注释,对应解释) (滞留)停留不动。
2018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消息二则 公开课教学设计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出示标题、作者】二、预习检查【课件依次出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再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就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3.能用尺规做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强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难点: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具有什么特征?预设: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O,则MN⊥AB,且AO=OB.问题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有哪些性质?预设: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底边,并且平分底边.如图,在△ABC中,AB=AC,∠BAC 的平分线AD所在的直线即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合作探究】拿出准备好的纸,按照下图的样子进行对折,并比较对折之后的折痕EB和EB′,FB和FB′的关系.可以发现折痕EB=EB′,FB=FB′.我们曾经用上面折纸的办法得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试一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中关于线段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并带领学生梳理证明思路,注意强调“要证明一个图形上每一点都具有某种性质,只需在图形上任取一点作代表”.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自主证明,最后再进行总结.已知: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 PB.分析:要证明P A=PB,只需证明△PCA ≌△PCB.注意:如果点P与点C重合,那么结论显然成立,因此证明过程中的点P与点C不重合.证明:∵MN∵AB,∵ ∵PCA=∵PCB=90 °.∵ AC=BC,PC=PC,∵∵PCA∵∵PCB(SAS).∵ P 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如图,直线MN∵AB,垂足是点C,且AC=BC,P是MN上的点,则P A=P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想一想】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先找到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它的逆命题,最后再对命题的形式进行整理.预设:逆命题: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是真命题已知:如图,线段AB,P 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过点P作直线MN∵AB,垂足为点C,则PC是∵P AB的高.∵ P A=PB,∵∵P AB是等腰三角形.∵ PC是∵P AB的中线(三线合一).∵ AC=BC.∵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归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几何语言:如图,线段AB,P A=PB,则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PC∵AB且AC=CB).应用:经常用来证明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某一点.【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分析:由已知AB=AC,OB=OC,结合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以分别证出点A和点O为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从而证出结论.证明:∵AB = AC,∴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O 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方法2分析:可以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设AO交BC于点D,先依据基本事实SSS证明△ABO≌△ACO得到∠BAO=∠CAO,再证明△ABD≌△ACD,从而使问题得证.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AB=AC,AO=AO,OB=OC,∴△ABO≌△ACO(SSS).∴∠BAO=∠CAO,∵AB=AC,AD=AD,∴△ABD≌△ACD(SAS).∴BD=CD,∠ADB=∠ADC=90°.即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证明方法,会发现使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证明更加简便.【做一做】(1)用尺规做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作图知识,尝试作图,引导学生先写出已知及求作,作法不做要求,做出正确图形即可.已知:线段AB,如图.求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作法:1.分别以点A和B为圆心,以大于线段AB长度的一半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和D.2. 作直线CD.则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1)请你就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法的正确性给出证明,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预设:证明:∵AC=BC∴点C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师活动:进行总结说明,并提示CD 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2.如图,AC=AD,BC=BD,则有() A.AB垂直平分CD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以上都不正确3.如图,在△ABC中,AC=5,AB的垂直平分线DE分别交AB,AC于点E,D.(1)若△BCD的周长为8,求BC的长;(2)若BC=4,求△BCD的周长.答案:1.7 602. A3.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BD+CD=AD+CD=AC=5.(1)∵△BCD的周长为8,∴BC=△BCD的周长-(BD+CD)=8-5=3.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
一、中学生广播操二、素质练习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熟记并说出各节操的名称。
技能目标:学生能基本掌握动作要求,跟上节奏练习。
情感目标:学生能自我评价,认真听讲、看示范,积极模仿、积极练习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时
间
学生活动
练习次数
准
备
部
分
一
常规
二
各关
节活
动
一、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师生相互问好。
三、老师宣布本课主要内容和任务。
(1)1、“∞”字形走
(2)2、徒手操:
(3)肩部运动
(4)扩胸运动
(5)体侧运动
(6)体转运动
(7)全身运动
活动膝、踝、腕关节
10`
队列如图示
×××××××
×××××××
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
▲
要求:注意力集中,活动充分
1、“∞”字形走如图(二)
2.学生练习:
(1)徒手模仿练习
(2)完整动作练习
3.纠正错误动作。
二1讲解要求和内容
2组织学生练习
内容{跳绳}
二、学生用自备绳。
三、30`跳绳两次中间休息2`
要求:原队形,认真练习。
结
束
部
分
一
整理
放松
二
小结
一、领做放松操
二、本课总结讲评
1.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情况
2.教师总结
3.布置收还器材
三、师生再见
××××0000
××××0000
××××0000
××××0000
4*8
基
本
部
分
一广播操
一、预备节
二、热身运动
三、上肢运动
四、胸部运动
五、全身运动
六、踢腿运动
七、跑跳运动
八、整理运动
一、学生成四列队形
二、认真看示范
三、跟老师一起做
四、自己练习
五、集体练习
要求:动作到位。
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
部
分
广播操
二
素质
教法: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练习。
5`
一、随教师做充分放松
二、1学生分组小结自我评估。
2集中汇报。
3男生第一组归还器材
三、师生再见
一、组织:如图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二、要求:
放松、调整呼吸
实
施
情
况
记
载
班级
预计
负荷
练习平均
密度35%心率142次/分
日期
场
地
器
材
录音机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