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只用一根灯芯读书的故事

合集下载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穷教书先生的儿子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李四光的小故事 (2)

李四光的小故事 (2)

李四光的小故事前言李四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孩,出生于一个偏远的山村。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亲都是务农为生。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李四光坚毅的品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李四光的小故事。

发现手工艺从小,李四光就对手工艺非常感兴趣。

他经常观察父亲在农田里种植庄稼,同时也会跟着母亲学习编织竹篮和制作竹竿。

他的手艺越来越好,村里的人也常常向他请教手工艺方面的问题。

这让李四光感到非常自豪,也坚定了他走向手工艺之路的决心。

走向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四光决定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他怀揣着自己的手工艺技能和梦想,来到了繁华的都市。

在城市里,他找到了一个小手工艺品店,开始了自己的手工艺创作之路。

手工艺的蜕变在手工艺品店里,李四光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他教会了李四光更多的手工艺技巧和创作理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李四光的手工艺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他开始设计和制作更精美的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成为手工艺师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手工艺技能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李四光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炙手可热的手工艺师。

他的手工艺品在艺术展会和手工艺品市场上屡次获奖,并且受到了各方关注。

面对困难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当李四光的手工艺品销售受到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影响时,他也遭遇了一段低潮期。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克服困难。

开设工作坊为了提高自己的手工艺品销售能力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李四光决心开设自己的手工艺品工作坊。

他邀请其他手工艺师加入,共同交流和创作。

工作坊很快就吸引了许多手工艺爱好者前来参观和购买,也为李四光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收入。

传承手工艺李四光深知手工艺的珍贵和传统的价值,他开始积极参与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在村里举办手工艺品展览和培训班,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手工艺,同时也为手工艺在当地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结语就这样,李四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孩成为一名手工艺师,并为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三一文库()〔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李四光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

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

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来变成回龙山。

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

晚上,他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

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

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关于李四光的故事精选7篇

关于李四光的故事精选7篇

关于李四光的故事精选7篇关于李四光的故事【篇1】李四光年轻时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七人,爷爷卧床不起。

父亲是老师,收入不高,母亲一个人种地。

这是非常困难的。

李四光是第二个,很年轻,但是很懂事。

平时看到妈妈一个人工作,他就很难过,想尽一切办法帮妈妈工作。

天刚亮,他就起床给水箱加满水;上山砍柴,总要挑满一担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就爱动脑。

他帮妈妈搅米,脚踩在踏板上,人踩不到。

他用绳子把它绑在石杵另一端的踏板上。

他脚一踏下去,同时用手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了。

他带着孩子去荷花池摘莲藕。

他的大部分朋友都笑得很开心,只能摘几根断了的莲藕带回家吃了很久。

李四光聪明能干。

他先顺着叶子踩在莲藕上,然后小心翼翼地用脚探出莲藕的方向,再按照它生长的方向一点一点地踩在泥上,收获一根完整的新鲜莲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了官办小学。

在考试中,李四光名列之一。

在小学里,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了小学里的尖子生。

14岁时,被学校送到日本深造。

在日本读大学时,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并决心探索地质结构的奥秘。

为什么叫李四光?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当他被派往日本学习时,因为要填写海外护照,他在姓名一栏中错误地输入了自己的年龄“十四岁”。

我该怎么办?灵机一动,在“十”字上加了几笔,写成了“李”。

一看就叫“李四”,太俗气了;并在后面加了一个“轻”字。

从此开始被称为“李四光”。

几十年来,他认真研究了地质构造,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利用这一理论寻找油气资源和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能。

他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看了李四光爷爷的故事,我们要努力向他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关于李四光的故事【篇2】李四光出世在湖北黄冈,家中太穷,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家中供不起他念书。

村内有一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常常去他们家玩,跟随他读书认字,算作启蒙教育。

李四光聪慧难学,遭受陈二爹的赞美,就免去李四光的培训费,完全免费讲课。

李四光也是爱惜这得来不易的读书机遇。

热爱读书的名人例子故事10篇

热爱读书的名人例子故事10篇

热爱读书的名人例子故事10篇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故事点评: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2】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例外是付出了艰辛劳动的。

王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完成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充的成才,说明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3】李四光是新_的地质学家,开拓了新_地质学的新篇章,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实他小时候艰苦读书的故事早已激励着我们。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10则)

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10则)

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10则)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篇1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故事点评: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爱读书的小故事篇2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故事点评: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

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代励志故事大全精选1:李四光艰苦读书的

古代励志故事大全精选1:李四光艰苦读书的

古代励志故事大全精选1:李四光艰苦读书的古代励志故事大全精选1:李四光艰苦读书的故事李四光是新中国的地质学家,开拓了新中国地质学的新篇章,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小时候艰苦读书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

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李四光聪明好问,受到陈二爹的夸奖,就免除李四光的学费,免费授课。

李四光更是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李四光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

”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

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

”李四光说。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

李四光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古代励志故事大全精选2:陈毅糍粑蘸墨汁的故事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

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豆子。

陈毅同志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后在成都上小学。

一根灯芯的李四光故事读后感开头

一根灯芯的李四光故事读后感开头

一根灯芯的李四光故事读后感开头(中英文实用版)英文文档内容:After reading the story of Li Si Guang with a single wick,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profound message it conveyed.The story tells of a simple man who despite his humble beginnings, embodies the tru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and selflessness.Li Si Guang"s dedication to his craft and his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He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we must remain focused on our goals and never lose sight of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others.The story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implicity and the value of a genuine heart.Li Si Guang"s humility and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is community demonstrate that it is not the material possessions we accumulate in life that define our worth, but rather the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with which we live.In conclusion, the story of Li Si Guang with a single wick i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strength that lies within each of us.It encourages us to embrace simplicity, persevere through challenges, and always strive to be a light for others.中文文档内容:读完《一根灯芯的李四光》这个故事,我深受其深刻信息的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四光只用一根灯芯读书的故事
李四光是新中国的地质学家,开拓了新中国地质学的新篇章,为
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小时候艰苦读书的故事依
然激励着我们。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
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

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
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李四光聪明好问,受到陈二爹
的夸奖,就免除李四光的学费,免费授课。

李四光更是珍惜来之不易
的读书机会。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
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

这种灯,冒
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
一闪的,飘忽不定。

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
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

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
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
也没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
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

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李四光用
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

”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
过的。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

点一根灯芯,我能够多学一倍的时间。

” 李四光说。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

李四光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
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
这个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
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