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关于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关于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相关知识:土壤的来源于结构土壤是由各种颗粒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以及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鼹鼠,野鼠等构成。
土壤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大家庭。
是最复杂的生态环境。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颗粒的矿物质。
包括沙粒,土粒和胶粒。
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成分复杂。
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农作物养分氮,磷,钾,硫等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遗体及其分泌物。
土壤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以及人为施入的各种有机肥料。
土壤是由矿物质和有机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
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空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
小部分为土壤内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
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的本质是将地表整块岩石分解成大量小碎屑的过程。
化学风化则改变了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面貌,其中地表水和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的作用最为重要。
化学风化使矿物分解,形成以粘土矿物为主的松散物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为关键,生物的风化作用是通过新陈代谢和降解作用实现的。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高考地理备考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考地理备考重点知识点整理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必须要重点关注和备考的部分。
下面是地理高考备考的重点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2. 大气-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变化- 大气层的温度和压强分布3. 水文-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循环和水文地貌- 水资源与环境保护4. 岩石与地壳- 岩石的类型和成因- 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壳的构造和地形地貌5. 生物地理-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2. 农业与农村- 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区位- 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流通- 农村经济和农村问题3. 工业与能源- 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布局- 能源资源和能源利用- 工业发展和环境问题4. 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 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 交通规划和资源优化5.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 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三、地理工具与技术1.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类型和制图要素- 地图的使用和解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2. 遥感与卫星导航- 遥感技术和遥感图像解译- 卫星导航系统和位置服务- 遥感与卫星导航在地理学中的应用3. 统计与地图分析- 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 地理信息分析和空间模型- 统计与地图分析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以上是高考地理备考的重点知识点整理,不同学校和教材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请考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备考。
除了掌握知识点,还要进行练习和归纳总结,对于各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希望大家都能在地理科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值表大全

高考地理知识点分值表大全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对于高考来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备考阶段需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高考地理科目,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地理知识点分值表大全。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运动 (4分)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这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比较高。
学生需要理解地球的形状为近球体,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各种运动形式,如自转、公转等。
2. 大气层与气候 (6分)大气层与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掌握相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气候类型的分类。
3. 水文地理 (5分)水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水资源、水循环等。
学生需要掌握水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等知识。
4. 土壤地理 (3分)土壤是地壳表层的产物,对于农业、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土壤的组成、种类和形成过程等知识。
5. 生物地理 (2分)生物地理主要研究生物的分布规律与生态系统。
学生需要了解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地理 (5分)人口地理是对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化的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并能分析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
2. 农业地理 (5分)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农业地理的基本概念、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分布规律等,并能分析农业发展问题。
3. 工业地理 (4分)工业地理是研究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工业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业发展的分布特点。
4. 城市地理 (4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规模等问题。
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5. 交通地理 (3分)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交通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方式以及交通网络的建设等。
高考地理-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专题三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生物】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2、CH4、H2、NH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
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土壤、生物与地理环境(课件)(全国通用)

5、土壤根据形态,可分为砂土、黏土、壤土。读表,比较它们的差异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主要组成 砂粒
砂、 粉、黏粒 黏粒
空隙 多、大
兼有 少、小
水
肥
透水性强、 保水性差
易流失
透水、 保水
保肥
透水性差、 保肥 保水性强
气
通气 通气 通气差
热
土温较高 适中
土温较低
壤土:兼有砂土、黏土的特点,保水、保肥、透气性好,是农作物种植 的理想土壤。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 的肥沃土壤。图13示意某优质黑士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 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 成的影响。(4分)
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 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图4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生物多样性分析思路 水热条件好,具有多样性
【答题语言】1、山地纬地度形低、,气热候量多充样足,水降平水差多异,水热条件好; 23另区、 、:域地人水环形类平境复 活方的杂 动向多, 影植样相 响被性对 小丰高,富度影区,大响域可,时空能气间间是候短大经(,、、垂干海纬直扰陆度) 少兼跨垂差 ,备度直异 生,大差显 态位。异著 保置气, 护过候生 较渡湿存 好,热环 等地,境 。形物多复种样杂丰;多富样;等地 形多样(多山地、丘陵食等物)、;饵料 天敌、人类干扰、生物入侵等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指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理学中的土壤重点知识点,包括土壤的定义、形成因素、组成成分以及土壤类型等。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它是地球陆地上生物活动和岩石风化作用交互作用的产物,常常被用作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性质、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等。
其中,岩石的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气候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气候可以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生物活动等。
植被通过提供有机物质和根系活动帮助土壤的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的流动和积聚、风化物质的输送等。
而时间因素则是土壤形成的长期过程,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
三、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其中,固体颗粒包括矿物颗粒和有机质颗粒。
矿物颗粒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主要由岩石经过风化和淋滤等作用形成。
有机质颗粒是土壤中的有机成分,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液态和气态组分包括土壤中的水和气体。
水分对土壤很重要,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以及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成分。
四、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根据其成分、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棕壤、草土等。
红壤是指富含氧化铁的土壤,常见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黄壤是指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和季风气候区域。
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复习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知
识点
生物地理学是生物学和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
以下是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纬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有机物质⑤生态
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
(20-30)和空气(20-30)。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
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地理网预祝考生2019年高考取得好成绩。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