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太 阳 梦》附答案详细解析
2022-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A4打印版)

2022-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A4打印版)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 狼籍蹂躏(lìng)弄巧成拙(zhuō)脍灸人口B. 矜持嗫嚅(rǘ)棱角分明(léng)眼花瞭乱C. 威摄熟稔(rěn)呱呱坠地(guā)不可思义D. 斑斓褴褛(lán)拈轻怕重(niān)相提并论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制裁遵循眼花缭乱根深缔固B. 脏物濡养李代桃僵相得益彰C. 赞誉秘诀鸠占鹊巢断章取义D. 绸缎冠冕前扑后继自惭形秽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 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 蠢蠢欲动, 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 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真是心旷神怡!C.小林学习很虚心, 每到课间, 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4.下列各项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 为了杜绝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 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市政府加大投入, 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 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D.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B. 猎人笑着说: “在大森林里, 你不能像个客人, 得像个主人……”C.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地向外走去……6.下面五个句子的文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它通常在白天爬升至平流层20千米至30千米的高度, 将太阳能最大限度地转存到储能电池中, 夜晚则逐渐降至15千米至18千米的高度, 低速、半滑翔飞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天津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追溯(sù)隽(jùn)永忙不迭(dié)返璞(pú)归真B. 信笺(qiān)洗漱(shù)一溜(liù)烟恪(kè)守不渝C. 收敛(liǎn)蕴藉(jiè)一刹(chà)那敷衍塞(sè)责D. 整饬(chì)框(kuàng)架肇(zhào)事者心无旁鹜(wù)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______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___,真与美就________了。
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__的程度。
A. 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B. 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C. 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D. 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C.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 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2023-2024学年四川省达州市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四川省达州市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积累运用(30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风骚(sāo)冠冕(miǎn)枉然(wǎng)惟余莽莽(mǎng)B.亵渎(zhì)呢喃(nán)禅师(chán)红装素裹(guǒ)C.嘶哑(sī)鲜妍(yán)摇曳(yè)成吉思汗(hàn)D.娉婷(pīng)忧戚(qì)篝火(gōu)心无旁骛(wù)2.(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C.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奋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D.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息。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应支持公益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这是公益行业自我纠错、清扫门庭、追求卓越的不二法门。
B.他不好好读书,在同学中穿梭往来,拉拉扯扯,说话言不及义,大家都讨厌他。
C.在读书会上,李明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终日强聒不舍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只有言行相顾的人,才能做好事情。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当回忆起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老师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C.风油精的主要成分是由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等配制而成的。
D.近年来,许多博物馆利用“云端”开设网上展厅、介绍馆藏,加快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5.(6分)默写古诗文。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3),是燕在梁间呢喃。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四)(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必刷卷(四)一、语段阅读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砌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亢奋( )jī绊(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改为“___”;“___”改为“___”(3)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个句子。
(4)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B.是谷也,宅幽而势阻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友人李愿居之居天下之广居D.与之酒而为之歌曰其名为鲲3.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九上语文名著阅读《艾青诗选》精选题附答案

(3)选文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蕴含着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 求。
5、名著阅读。(6分)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9分)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这首诗是艾青的诗歌《_当__黎__明__穿__上__了_ _白__衣__》,这首诗歌写于由_巴__黎__到_马__赛__的 路上。(3分)
(2)找出文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说说它的好处。(3分)
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8分)
①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②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1)以上选文选自_艾__青___(人名)的作品《_ _太__阳___》。 (2分) (2)简要分析第①节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 其作用。(3分)
(1)这段选诗选自诗歌《__大__堰__河__—__—__我__ _的__保__姆__》, 作者是艾青,原名_蒋__正__涵__, _现__当___代诗人。(3分)
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造次:急遽,仓卒。
颠沛:流离困顿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堪:(2) 饭.疏食饮水饭:(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4)造次必于是.是: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甲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5.文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6.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究竟“妙”在哪里?7.“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中的“顶”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8.“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
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
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
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
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
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句子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说的是老刘的画以太阳照耀为背景,这是句子的表层意义。
“太阳”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联系文中写了众多的寻梦者,提到了夸父逐日,又说“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太阳”代表的应是理想,老刘的画每幅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照耀,等于说每幅画都蕴含着他理想的追求。
这正是这句话的深层意义。
(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②“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在文中画出写老刘与梦的相关句子,像“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根据这些句子,就可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②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③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文章是表现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体会的,而这感悟与体会来自于作家对诸多生活现象的独到的观察与深度的思考,惟其如此,文章对读者才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是如此。
若只写老刘一个人,文章就会显得单薄,也缺乏深度与意蕴。
(4)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
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
②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能力。
本题有两问。
第一问,思考文章是怎样写梦幻又是怎样写现实的,举出一点说明即可。
第二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品味文章中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从中加以归纳。
52.(2011·北京卷·T16-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学生在校学习语文,接受阅读训练,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以这种能力到课外去进行广泛的阅读。
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版物越来越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面对这种客观现实,人们要想多吸收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会阅读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