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古诗歌阅读(A卷) 含解析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提能练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唐代诗歌(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一、初盛唐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①,尚想卧龙图②。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 ①堕泪碣:堕泪碑。
晋羊祜做襄阳太守时,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
羊祜病卒,襄阳百姓在岘山建碑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此碑即被人称为“堕泪碑”。
②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此处专指《隆中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2)请赏析“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两句。
(5分)答: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岘山前贤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以及前贤逝去而自己不被理解、有志难伸的孤独感。
(2分)诗人来到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他们一个是清名远扬、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守,一个是足智多谋的丞相,而现在,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自己虽也想和他们一样建功立业,但没有人理解、重用自己。
踌躇在先贤生活过的地方,诗人不禁生出一种孤独感。
(4分)(2)远处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住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2分)这两句借景抒情,通过“野树”“苍烟”“晚气”等意象,表现了忧愁孤独之感。
(3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禆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答:(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7页)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备考古诗鉴赏精选试题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银川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2019.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
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2019.眉山一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13小题。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含答案)(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临江仙.寒柳①(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 美心。
③灌(jiān)裙: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溅裙来相会。
12.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A.4B.5C.6D.8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14.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12.C(1分)13.D (3分)14、“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停”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4 分。
正面描写1分:侧面描写1分:修辞或写作手法1分:效果1分)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十四)(魏)阮籍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般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辉。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肇:初始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炼:专项专练11 古诗歌阅读(写景抒情、山水田园)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专项专练11古诗歌阅读(写景抒情、山水田园)(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化度寺①作吴文英池上红衣②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③屋数间。
[注]①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
②红衣:指莲花。
③阊门:苏州西门,吴文英早年居于苏州。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①。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2019三维设计二轮复习专题精炼: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

专题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
(1)诗的前两联包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③冻雷:春天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A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高阳台送陈君衡①被召周密②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
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
B.“宝带金章”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
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
C.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D.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
题作“送”之,实即留之。
解析:选C C项,“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错,应是“这阔大然而凄清的景象与上片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表现对友人惜别相思之情,也含不满之意。
②“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暗含对友人屈身仕元的不满之意。
③“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到那边的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
④“投老残年”表现作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⑤“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之古诗歌阅读试题解析

[15]据题精答——简答题目 ①词句入手,检索形象,加工为意象,归结感情; ②要点无一词遗漏,回答无一句废话,晓畅合理。
文字 入手
简答题目回答流程 形象·意象 检索·加工
感情 领悟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 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这副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 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 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 从容之致。
[例三·2019年全国课标三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 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 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 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受恩必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 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 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者的主观感受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 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酬初乐逢天席扬上州见初赠逢》席对上仗见工赠稳,用典精当, 语言雅丽平巴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这几句诗怀则旧采空用吟了闻民笛歌赋俚,曲到的乡表翻现似手烂法柯描人写。田野风光 和劳动场景沉,舟语侧言畔通千俗帆浅过显,,病清树新前流头畅万。木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训冲关古诗歌阅读(A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高阳台送陈君衡①被召周密②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
②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
B.“宝带金章”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
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
C.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D.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
题作“送”之,实即留之。
解析:选C C项,“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错,应是“这阔大然而凄清的景象与上片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表现对友人惜别相思之情,也含不满之意。
②“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暗含对友人屈身仕元的不满之意。
③“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到那边的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
④“投老残年”表现作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⑤“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
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
②濉:水名。
③淮:淮河。
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由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词人想象了几种不同的情景,层深递进。
B.“美酒”三句写孙巨源起行后的情景,“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
C.“今朝”三句写客人捎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解析:选B B项,“‘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错,上阕后六句仍是写孙巨源,而非写词人自己。
4.“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
(6分)答:解析:作者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景中寓情,或是以景结情。
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到含有“月”的词句,明确表现手法,描绘画面内容,再把握意境特点,分析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①本词上阕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分)②“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明月有情,衬托孙巨源的孤独。
(2分)③“别来三度”句到上阕末,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
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形象逼真,情景宛然。
(2分)词人“化景物为情思”,着力刻画“月”,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
(1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④於菟:老虎的别称。
楚人“谓虎於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解析:选C C项,五、六句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
6.本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视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送君去”和“不妨”分析“送别之情”和“先人后己的情怀”。
参考答案: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
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人后己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点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9分)陪段侍御登灵岩①绝顶[明]王世贞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
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
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
雄风别有赋,不羡楚兰台②。
[注]①灵岩:又名方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
②楚兰台:宋玉《风赋》中写道: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攀登中的所见,山径曲折疑若无路,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此二句在章法上颇似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碧涧传僧梵”句,是俯视。
溪涧碧水潺潺,仿佛传来寺僧诵经的梵音。
色彩美中交织着音乐美,野趣中交织着禅趣,令人流连忘返。
C.“青天落酒杯”句,借鉴了李白的“月光长照金樽里”与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且写出了新意,想象奇妙,境界更是焕然一新。
D.尾联以宫苑之风反衬山野之景。
“不羡”二字,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
解析:选D D项,“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有误,寄寓的应是不羡宫廷之风,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8.颔联“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6分)答:参考答案:①烘托。
以苍然的“万山”作背景烘托泰山,表达诗人登临灵岩绝顶后看到的泰山雄奇壮观的景象。
②点面结合。
“苍然”句从面上着色,“忽拥”句从点上赋形,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突出了泰山之雄奇壮观。
③动静结合。
“苍然”句偏于静态,“忽拥”句富有动感,动静结合,生趣盎然。
(答比拟、衬托也可。
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答对两点即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
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句子是“流水如有意”。
10.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答: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3分)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3分)(意思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 题。
(9分)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黄庭坚汉家飞将用庙谋①,复我匹夫匹妇仇。
真成折箠②擒胡月,不是黄榆③牧马秋。
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愿见呼韩④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侯。
[注]①庙谋:兵略。
②折箠:喻轻易取胜。
③黄榆:借指边塞。
④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朝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
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
C.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
D.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表意深远,体现了格律诗结尾“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
解析:选C C项,中间两联没有“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斗胜利。
1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尾联的意思入手,然后从中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愿意看到敌人像呼韩邪那样归顺朝廷,如果这样将士们即便不被封赏为万户侯也十分高兴。
由此可以从诗人和将士们的角度分析表达的情感,即诗人希望能够使敌人归降,将士们为国不求回报的精神;当然,从以上两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还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参考答案:尾联写相对于获得功名利禄,取得连续胜利,将士们更希望最终获得全胜而使敌人来降;(3分)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求回报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失地尽复的期盼。
(3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9分)凤栖梧兰溪曹冠桂棹悠悠分浪稳。
烟幂层峦,绿水连天远。
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
天阔风微,燕外晴丝[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