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学作品分析和解读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红楼梦》: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4.请结合《明湖居听书》的内容,谈谈你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认识,以及这些场景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5.请以《明湖居听书》为例,谈谈你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1.标题:《明湖居听书》
2.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茶馆景象、听书活动、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老残、说书人、听众
-社会风俗:茶馆文化、听书习俗、社会风貌
1.在讲解文章中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时,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加强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明湖居听书》课件

明湖居听书的特点
明湖居听书的内容
明湖居听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传统神话、历史 故事、戏曲片段以及现代文学作品等,满足不同 观众的需求。
明湖居听书的表演形式
明湖居听书以讲述者的口头表演为主,配合音效 和肢体语言,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
明湖居听书的影响
明湖居听书的文化影响
明湖居听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递了丰富的价值观和智慧,对塑造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湖居听书的社会意义
明湖居听书通过传递正能量和鼓励个人成长,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明湖居听书的未来1 明湖居听书的现状2 明湖居听书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但 明湖居听书仍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保持着 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明湖居听书需要 不断创新与传承,开拓新的表演形式,以 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明湖居听书的魅力
明湖居听书的海内外传播
明湖居听书通过演出、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明湖居听书的吸引力
明湖居听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动 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吸引了 无数观众的关注。
参考资料
• 明湖居听书的相关书籍 • 明湖居听书的相关视频等资料
《明湖居听书》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明湖居听书》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介绍明湖居听 书的历史、特点、影响、未来以及它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古老而充 满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介绍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是什么
明湖居听书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讲述故事、传递知识和展示表演艺术,向观众们带 来娱乐与教育的双重享受。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次日早上九点,老残匆忙吃完早饭,来到明湖居。
这是一个大型戏园子,里面有一百多张桌子。
但是,当他进入园门时,发现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只有七八张桌子上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还没有人坐。
老残无处可坐,只能花200个钱买了一张短凳,挤在人缝里。
戏台上只有一张半桌,上面放着一个板鼓和两个铁片,以及一个三弦子。
但是,台上并没有演员,看起来有些好笑。
园子里有一二十个人在卖烧饼和油条,为那些不吃饭的人提供食物。
十一点左右,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进来,有些人穿着便衣。
不到中午,前面的几张空桌子都已经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人不断进来。
这些人彼此打招呼,有些人打千,有些人作揖,大多数人打千。
他们畅所欲言,说笑自若。
在十几张桌子外面,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本地的读书人。
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理会。
到了中午12点半,戏台后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脸丑陋。
但是,他的气质很沉静,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半桌后面的一张椅子上,拿起三弦子随意弹了一些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
但是,当他弹奏一首大调时,使用轮指弹奏,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有几十根弦和几百个指头在弹奏。
台下的观众不停地叫好,但是XXX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弹完这首曲子后,他停下了手,旁边有人给他送上茶。
XXX张开朱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开始唱起书儿。
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却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仿佛整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烫熨过,每一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
随着唱了十几句,声音渐渐高了起来,突然拔高到极点,像一根钢丝抛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但她却能在这高音上转折回来,几句之后,又接连高了三四个音阶。
就像攀登泰山一样,一开始看到XXX的削壁,以为已经通天了,但翻过傲来峰顶,才发现还有扇子崖;再翻过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
越往上攀,越险越奇。
当XXX唱到极高的三四个音阶后,突然落下来,然后她开始展现她千变万化的精神,如同一条飞蛇在黄山的三十六峰之间盘旋穿插,周围不断地旋转。
〖2021年整理〗《明湖居听书》课文重点知识

《明湖居听书》课文重点知识1作者介绍本文节选自《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字铁云,清朝人。
2生字词①皓(hào)齿:雪白的牙齿。
②周匝(ā):环绕一周,叫做一匝。
③削(ǖe)壁千仞:形容陡峭的山崖极高。
④屏(bǐng)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与我心有戚戚(qīqī)焉:心有同感之意。
戚戚焉,即戚戚然,心动的样子。
⑤煞(hà)是奇怪⑥熨(ùn)斗⑦花坞(wū)春晓⑧撩(iáo)乱3重点句子: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上的感受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把无形无味的声音写得有形有味,把美妙动听的境况写得具体生动,活灵活现。
②“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③“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那节节高起,转折回环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注意答题步骤:修辞、感觉迁移转换(只限于通感)、声音的特点、表达作用④“如一条飞蛇……”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转折回环、急促多变、一气呵成。
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⑤“像放那东洋烟火……”赏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曲调的纷繁奇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2021年整理〗《明湖居听书》课文分析

《明湖居听书》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通过描写琴师、黑妞的表演,特别是白妞说书精湛技艺的生动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艺术的精妙绝伦,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就。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三、写作方法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描绘。
本文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把白妞的歌声描写得生动可感。
第一,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第二,多角度生动设喻。
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
如描写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
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
比如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用“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弦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
又比如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刘鹗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
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
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寓谈阔论,说笑自如。
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
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感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叠 四 三
泰 登 落 山 陡
并 发 回 环
东
高 超 技 艺
蛇
丝 尖 钢
抛
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 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 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着借助其他感官来 验的感觉作喻体, 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春 之 精 神 写 不
以 烟 霞 写 之 ;
出 ,
山 之 精 神 写 不
山 泰 登
陡 落 千 蛇 盘 黄 折 山 百 回
钢
正 面 描 写
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
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
面 描 写
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一桌、一椅、一扇、
“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无 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 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思考题 :
1、根据白妞声音的高低缓急,演 唱可分为几个环节? 2、白妞说书的技艺如何?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来? 3、每个环节运用了什么比喻?从哪 个角度运用的?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白妞说书
——演唱的起始 “初不甚大” 初不甚大” 初不甚大 ——演唱的起始 ——演唱的发展 “越唱越高” 越唱越高”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陡然一落” ——演唱的继续发展 陡然一落 ——演唱的继续发展 “忽又扬起”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忽又扬起 ——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人弦俱寂” 演唱的结束 人弦俱寂” 人弦俱寂 ——
《老残游记》最早版本的封面、封里及插图 老残游记》最早版本的封面、
《明湖居听书》节 选自《老残游记》第 二回:明湖湖边美女 绝调。 《老残游记》:作者 刘鹗,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借老残之游历,记 述其言论见闻,揭露晚 清吏治的黑暗及生灵涂 炭的社会现实。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吴研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刘鹗 《孽海花》 《老残游记》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音乐欣赏
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 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们逐 渐失去了欣赏和体味的心情, 渐失去了欣赏和体味的心情,当人们 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 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生活就只剩 下了物质的奔走征逐, 下了物质的奔走征逐,没有了性灵光 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 辉。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 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 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才是成功 的人生。 的人生。 ——罗曼 罗兰 罗曼·罗兰 罗曼
摘自《互文 通感 博喻》 通感·博喻 摘自《互文·通感”的修辞格都有哪几类? 通感 1.形容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 形容的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写道: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 ”“浓黑” 浓黑 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视觉器官的现象,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 主观感觉 悲凉” 悲凉 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 交通,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2.比喻的“通感” 比喻的“通感” 比喻的
有关“通感”的知识: 有关“通感”的知识:
钱钟书《谈艺录》 在日常经验里, 钱钟书《谈艺录》: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 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 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 把形容光辉的“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 到声响上面, 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 一点上不分彼此。 一点上不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 觉的感受, 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 这些就是“通感” 受,这些就是“通感”。
白妞出场: 白妞出场:
外貌: 动作: 神情: 眼睛: 秀而不眉、清而不寒 叮当梨花简、点鼓捶子 一顾一盼 如秋水:清澈纯净 如寒星:晶莹明亮 如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戏园盛况 琴师弹琴 黑妞说书 观众评说 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
以 草 树 写 之 。
出 ,
欣赏《 EYES》 欣赏《BROWN EYES》,写 一段赏析文字。 一段赏析文字。 要求: 要求: 充分发挥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想象力; 必须用通感修辞。 二、必须用通感修辞。
再 见
2010年10月18日 年 月 日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 的。
“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 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 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 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音乐欣赏
• 山路十八弯-------李琼 山路十八弯-------李琼
刘 鹗
铁云)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岁 )
刘鹗( 公元1857——1909年 ) , 字铁云 , 原名孟 字铁云, 刘鹗 ( 公元 年 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 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 1857年 10月 18日生于江苏六合 ; 1909年 8月 23日 日生于江苏六合; 年 月 日生于江苏六合 年 月 日 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他出身道台公子, 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 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 经过商, 行过医, 治过黄河,做过小官, 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 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 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 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 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 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 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 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 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 游记》 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 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 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琵 琶 行
白 居 易
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