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听书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理解听书内容,提高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
•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听书能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文化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听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明湖居听书是一个在线听书平台,提供各类精彩的有声图书资源。
本课将通过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进行听书教学。
2. 教学材料•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声读物的优点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步骤二:阅读指导•提醒学生在听书之前,可以先简要了解书籍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注意听书的技巧,如注意集中注意力、提前预测故事走向、理解语速和语调等。
步骤三:听书过程中的教学•分段播放有声读物,每段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和理解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物形象、情节走向、主题等。
步骤四:听后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听后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学习评价•通过听后讨论和总结的质疑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步骤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进行听书感想或读后心得的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表达。
4. 教学方法•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分段播放法:将有声读物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对话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 评价方式•学生听书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回答和观点表达记录。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1《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课堂实录及评说的教学设计方法,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节,同时让他们学会借助于不同的语言特色来刻画形象,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程内容我们会以集数为单位来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情节,并借助相关的视听材料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在每个集数的末尾,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做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3.1 引入在引入部分,我们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明湖居听书》的大致情节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3.2 讲解每个集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次对每个集数的情节进行分析,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3.3 分析语言特色和技巧在每个集数结束时,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3.4 小测验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明湖居听书》,因为这个作品集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而且有一定的悬疑性,能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分析语言特点和技巧,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式。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视听资料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表现方式。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为了让《明湖居听书》这一课能深动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做好怎样的教学准备工作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河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河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明湖居听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别的比方——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谈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超群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原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头,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简单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凳子,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间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晰。
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白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观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忙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安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晰”,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比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超群。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悦耳,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3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时间:次日九点钟以后地点:明湖居人物: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事件:听书(唱书)、听书前: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台下:拥挤热闹(侧写烘托)台上: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台下:更拥挤热闹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台下:叫好不绝听书时: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侧写正写)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白妞更好、映衬对比)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正热闹时无比奇妙精彩绝妙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听书后:闹声稍定台下: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教时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二)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熨斗熨:伏贴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1)用感觉设喻:通感(2)用视觉设喻:通感(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
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空洞无人热闹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好!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对比、烘托、先声夺人)4、白妞说书;⑴白妞登台: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动作、眼睛)⑵白妞说书: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说唱,听觉: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听众评价: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侧面烘托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教学流程:一、导入与整体感知1、播放音乐《卡农》,思考如何将音乐的变化和妙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描写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二、以通感的修辞描写音乐1、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小节,尝试用折线图表示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过程。
2、在描写声音变化的各个阶段时,作者使用了哪些的描写语言?在折线图上作出简要的批注3、在表现白妞说书声音动人时,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妙处?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三、实践与总结1、播放导入时的乐曲,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这段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小组点评与课堂总结四、补充拓展《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着。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析式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四)提问讨论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说唱艺术雅俗共赏/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3.写琴师丑为什么?明确: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