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B.奢望(shē)昂然(áng) 纠缠(jiū)C.神妪(qū)芙蓉(róng) 谦恭(gōng)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2.填空(1) 《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
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1)李凭中国弹箜篌( )(2)芙蓉泣露香兰笑( )(3)石破天惊逗秋雨( )(4)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整体感悟1.谈谈你对《李凭箜篌引》运用典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
2.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3.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4.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一、1.C 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2)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3)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点拨: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1)京城,指长安 (2)形容乐声欢快 (3)引出 (4)露滴点拨:结合句意理解。
二、1.略。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活用典故而又自铸伟辞。
他用典不仅十分灵活,而且更把它们几乎不见痕迹地熔铸在自己独造的奇峭词句和形象之中。
本来,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音乐的神话传说,诸如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或师旷鼓琴“大风致而雨随之”等等,但这些神话传说都显得比较原始而简略,主要是从效果上来夸张音乐的神奇,往往缺少生动具体的形象;李贺则根据众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匠心独运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了解作者及背景李贺(790—816):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称其为“”。
《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
因善弹箜篌。
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解题“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预习检测】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2、解释下列字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动紫皇()逗秋雨()露脚()二自学指导1、朗读感知。
①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感情。
②生再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我的疑问是---)2.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3、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李凭演奏的音乐?写出音乐什么特点?怎么写出?4.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5、通过诗中听者们的反应,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这里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三合作探究1.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2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妙处=手法+作用)四.当堂训练(一)、课文练习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 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三单元 《 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2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②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诗歌,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背诵诗歌,取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通过合作探究,去深入把握诗歌描写表现音乐的手法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提高美的感知及境界。
【学习重点】诗人巧妙的描写表现音乐的手法【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去感受语言展现音乐的独特魅力【知识链接】关于诗题“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自主学习】一、关于李贺李贺(791—817),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人称其为鬼才,称为“诗鬼”。
二、关于背景《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
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三、夯实基础1。
给加点字注音:( kōnɡ hóu )神妪.( yù ) 瘦蛟.( jiāo )箜篌..2.结合课文注释,准确理解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吴丝蜀桐张.高秋: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制作精美的箜篌弹箜篌: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李凭中国..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昆山玉...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清丽...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李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美妙音乐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仅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更要领略诗人如何通过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展现音乐的无尽魅力。
同时,通过与《琵琶行》等同类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2. 诗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通过描绘乐器和_______,展现了演奏环境的高远和静谧。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中,“江娥”和“素女”的描写,实际上是通过_______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箜篌声的_______。
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箜篌声的_______和_______。
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通过_______的典故,进一步夸张地展现了箜篌声的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神话传说,间接表现箜篌声的优美动听。
B.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使音乐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C. 诗人直接描述了箜篌声的旋律和节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
D. 诗歌通过侧面烘托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箜篌声的无穷魅力。
2. 下列关于《李凭箜篌引》艺术特色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情感表达直接,语言平实无华。
B. 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C.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使得意境深远。
D. 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探究,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预习准备1. 熟读诗歌,争取成诵。
2. 阅读《李贺小传》二、课前导入古人形容音乐动听,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可是“余音绕梁”“响遏行云”,究竟是什么声音呢?用文字对音乐进行描摹是非常有难度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人方扶南所评价的“摹写声音的至文”中提到的《李凭箜篌引》,作者是李贺。
(板书课题)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李贺简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只做过3年奉礼郎。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及解题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李贺此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四、诵读鉴赏1、吴丝蜀桐张高秋思考:称箜篌为“吴丝蜀桐”有何用意?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
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
《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赏析诗歌中描写箜篌声音的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体会诗人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赏析描写箜篌声音的手法。
2、难点(1)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2、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年)至元和八年(813 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诗人李贺用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辞藻来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再读诗歌,把握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比较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七言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划分,如“吴丝蜀桐/张高秋”“昆山玉碎/凤凰叫”。
3、三读诗歌,体会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诗人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五、诗歌解读1、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写出了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高秋”点明了弹奏的时间是在深秋。
这一句为下文描写箜篌的声音营造了氛围。
2、“空山凝云颓不流”,这句通过描写天空中的云彩仿佛被箜篌声吸引而凝滞不动,侧面烘托出箜篌声音的美妙动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李凭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检测】1.字词书写及注音。
①k ōng h óu (箜篌) 教(ji āo )神y ù(妪)②露(l ù)脚 暴露(l ù) 揭露(l ù) 露(l ù)天 露(l òu )马脚 露(l ù)头角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④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3.翻译句子。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整体感知】感悟鉴赏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①(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②(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探究点2】赏析第二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
“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探究点3】赏析第三节1.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明确: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
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
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2.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提示:妙处=手法+作用)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
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课堂小结】①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贺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②小结: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拓展探究】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迸——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相关链接】《明湖居听书》(刘鹗)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课外拓展】阅读《听颖师弹琴》完成下列题目。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根据诗意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要求:每部分不超过10个字。
明确:第一部分:正面写颖师的优美琴声。
第二部分:写听琴的感受。
(2)前十句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变幻莫测,请根据要求填空。
①形容琴声轻柔细屑的句子:(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形容琴声高亢雄壮的句子:(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③形容琴声婉转悠扬的句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④形容琴声热闹的句子:(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⑤形容琴声由强变弱的句子:(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3)“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明确:表现了听琴者听后的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
运用通感手法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