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典诗歌《李凭箜篌引》,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箜篌音乐的诗。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3.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李凭箜篌引》全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讲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
3. 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4. 实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李凭箜篌引》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凭箜篌引》板书内容:背景与意义难点词汇解释意象与修辞手法诗歌风格欣赏背诵与练习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写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和意思。
答案:诗句:意思:李凭在中国弹奏箜篌,来自首都的消息传来。
2. 题目:请分析《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意象:诗中的意象包括箜篌的音乐、秋天的景色、飞翔的鸟儿等。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中,学生们对《李凭箜篌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诗文。
但在讲解诗歌风格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等奖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

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实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录•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介绍与背景01李凭箜篌引简介《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被誉为代表李贺诗歌艺术成就的杰作之一。
该诗以李凭弹奏箜篌为引子,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李凭高超的音乐才华和动人的演奏场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才华的赞美。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导入新课介绍李贺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意象与象征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堂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才华的可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并布置相关作业进行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与课堂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选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0203《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阐述该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凭的演奏技艺、诗人的创作灵感等。
01唐代音乐文化繁荣背景介绍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李凭箜篌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02李贺生平及创作风格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诗歌创作风格,为后续文本解读做铺垫。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内容梳理与解读诗歌结构分析对《李凭箜篌引》的诗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起承转合、押韵平仄等方面的特点。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所表现的音乐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作者:李梦琳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5期一、听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音乐《赛马》,引导学生思考听到这首曲子后,联想到什么场面,并要求学生描绘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这首曲子,你们听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能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二、介绍和诗歌相关的基本知识1.知人作者:李贺——诗鬼,富于想象,用词瑰丽;演奏者:李凭——梨园弟子,因为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
2.论世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这首诗歌正是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三、通过韵脚赏析诗歌(“鬼”的意象)1.初读课文,找出诗歌中的韻脚,并标注。
(设计意图:“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发现诗歌的音韵美。
)2.每个韵脚展现的都是不一样的画面,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课前预习时画好的四宫格漫画,并讲解你读完时候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描绘诗歌画面。
)3.在描绘画面时,请同学们概括李贺使用的这些意象的特点。
(问题设计:a.在同学们运用的这些意象描绘画面的时候,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子的意象?有什么特点?b.请用一个词总结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它是什么样子的?)(设计意图:“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诗人的诗歌风格)四、通过手法赏析诗歌(“鬼”的艺术)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取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赏析时要从音乐的特点、描写音乐的手法两方面进行把握,并且老师给出和《琵琶行》相关的句子,进行对比赏析。
)(设计意图:“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从浅到深地获得多种思维,把握描写音乐的手法。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第一句点明时间,并交代乐器之精良。
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衬托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修辞手法:拟人,描写手法:侧面烘托)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优质课学历案

《李凭箜篌引》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李凭箜篌引》(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单元)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根据语境揣摩含义。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备积极的审美态度,投入主体情感,进而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3.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1.吟咏诗韵,赏乐音、诗画。
2.赏析体味,探意象、手法。
3.知人论诗,品意境、诗情。
【评价任务】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和作品典故内涵,熟悉古体诗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初步达成目标1。
2.通过环节一:吟咏诗韵——寻箜篌之境,发诚挚邀约,达成目标1。
3.通过环节二:赏意象析手法——听箜篌之音,访现场之效,达成目标2。
4.通过环节三:探骊得珠——品箜篌之魂,探诗鬼人生,达成目标3。
5.通过检测巩固,拓展学习内容,巩固目标1、2、3。
【学习过程】◆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2)1.通诗题、诗体①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其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②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形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③引,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④另一种解读:“箜篌引”是乐府旧题,源于古时“公无渡河”的典故。
公无渡河(东汉·蔡邕)琴操曰: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
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人们依此事创制乐曲,名为《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
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教教师:姚春宇(课前多媒体播放箜篌曲《夕阳箫鼓》)师: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其实,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生:白居易的《琵琶行》师:大家能不能齐背这一段音乐描写?大弦嘈嘈一二起。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音乐是无形的语言,白居易却用妙笔把它化为有形的东西,那么,在这里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音乐之美?师: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
生:比喻。
师: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生:侧面描写。
师:啊?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生笑:正面描写。
师: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生:侧面描写。
师: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生(接):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梁文聪!师: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师:读音都准确了吗?生笑:“丝”读成了“师”。
师: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
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多媒体播放高峰的朗诵视频。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一二起。
生有感情朗读。
师:好的,下面给时间给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谁来翻译一下?生举手。
师:好的,文雪玲。
文雪玲:我们小组叫“春雨初霁”,雨过天晴的意思,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弹奏箜篌,空山里的浮云为之停止了流动。
湘夫人感动得泪洒斑竹,素女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般清脆,时而像凤凰鸣叫般和缓,时而像荷花衔露哭泣般凄惨,时而像香兰含笑般欢快。
长安城沉浸在寒秋的冷光中,天皇听了箜篌的声音也感动了。
生:紫皇是天皇啊?生:是啊,兼指天皇。
师:没错,他既指人间的皇帝,也可以指天皇。
文雪玲: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音乐使五色石惊破,引来秋雨阵阵。
听众在梦幻中进入神山教成夫人弹奏,乐声使老鱼跳波瘦蛟跳舞。
月宫里的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我的回答完毕。
师生鼓掌鼓励。
师:翻译得很顺利,老师都挑不出什么错误,黑板上的重点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给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应该包括什么信息呢?生:时间,秋天。
师:地点?生:中国(国都)。
师:演奏者?生:李凭。
师:那我们在海报上总要突出一下李凭吧?用当时的一句诗来介绍。
生: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下马迎。
师:好的,这场演奏会除了诗人外还有哪些“听众”?他们听了箜篌曲之后有什么反应?写他们反应目的是什么?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音乐?再思考:结合诗句,比较《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我们这样安排:木槿昔年、梦回兰若、等待花开、青楼梦好、齐聆春雨这五个小组重点回答第一个问题,春雨初霁、梦里落花、浮生若梦、细雨梧桐、月明花粲这五个小组重点回答第二个问题。
师鼓掌三下。
生(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
师鼓掌三下。
生(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好的,请同学展示一下成果。
生举手。
师:好的,蓝燕,你来说说。
蓝燕:听众是浮云,还有湘夫人,还有素女,还有紫皇。
师:那么,请选择一两位听众说说听众有什么反应。
蓝燕:四个,行吗?师笑:可以啊。
蓝燕:使他们感动了。
师:具体反应是什么?比如说,浮云。
蓝燕:是颓然凝住了,在空中不流动了。
蓝燕:湘夫人是泪洒斑竹,素女是很哀愁,紫皇也被感动了。
师:素女是谁?蓝燕:女神。
师:她擅长什么?蓝燕:弹瑟。
连会弹瑟的女神都被音乐吸引住了,然后,这里主要采用的手法是侧面烘托。
这里的浮云听了心旷神怡。
师:瞬间被这美妙的音乐惊呆了,那湘夫人呢?蓝燕:湘夫人哭了,音乐勾起了她回忆的往事,因为她等不到她心爱的男子。
师:啊?你这是想起了九月份我们学的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是吧?蓝燕:是的。
师:湘夫人在这里泪洒斑竹啊,是有原因的,看一下课文注解。
湘夫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生(齐):丈夫舜死了。
师:娥皇、女英的故事。
对,在这里,音乐勾起了她伤心的回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音乐有什么特点呢?蓝燕:凄美的。
师:没错,是凄美哀愁的。
还有补充吗?蓝燕:补充的主要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蓝燕还要强调一下,好的,请坐。
敏禅,你说。
敏禅:老师,我可以说说我发现的蓝燕的一个小错误吗?就是她刚刚说,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那个箜篌的声音非常吸引人,是吗?因为,听众的各种行为已经是正面地去写音乐的吸引人了,那她说侧面烘托,那侧面烘托就是是写李凭的技艺高超而不是写音乐的吸引人。
生:啊?敏禅: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师生:不明白!敏禅:那听众的行为不就是直接说明音乐吸引人,那不是正面描写了吗,侧面烘托的应该是李凭的技艺高超,而不是听众的反应,是不是?生:是。
敏禅:我可以说说其他听众吗?师:这个可以说。
敏禅:听众还有鱼儿啊,……师(惊讶):鱼儿?生齐:老鱼。
敏禅:哦,是,老鱼,还有那个蛟龙。
师:恩……不要把形容词丢掉了,瘦蛟。
因为这才是李贺的风格,他诗词中有很多“老”“瘦”这样的字。
敏禅:老鱼跳波,瘦蛟起舞,是不是呀?生齐:是啊。
生:老师,李云霞有话说,她举手好久了。
师:好的,李云霞,请说。
李云霞:老师,我赞同蓝燕的说法,初中不是学有一篇《口技》吗?《口技》不是写了很多听众的反应吗?它不是侧面烘托吗?师:对,它不直接写这个声音具体是怎么样的,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艺人的高超水平,是吧?所以,应该是什么呢?生:侧面烘托。
师:如果他直接描摹音乐本身,应该像《琵琶行》那样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很直接写音乐的声音,比如大弦发出嘈嘈的声音,小弦切切地响,是很直接写音乐本身,是正面去写。
敏禅,这个解释OK?敏禅:OK!师:好的,我们总结一下,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各种听众的各种反应)!生:女娲怎么会忘职呢?师:音乐太美好,她惊呆了,忘记手头的工作了,不是忘职吗?当然,这是个人理解。
生:哦。
师:那什么是侧面烘托呢?(多媒体展示侧面烘托的概念)读一读。
生齐: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周围的人或者环境来突出主要的事物。
师:初中学过“陌上桑”!(多媒体展示内容)生齐读“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师:这道题这样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罗敷的?怎么回答呢?生:先回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说明;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
师:对,要写出通过人的反应还是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了什么人或者什么物的什么特点,最后,还要说说它产生的效果。
罗敷怎么美丽,我们没有见过,但是,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想象她美丽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啊,所以它的效果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好,我们依照这种方法总结一下,怎么赏析“江娥啼竹素女愁”呢?(多媒体展示赏析内容)师:什么手法?生:侧面烘托。
师:分析说明?生:湘妃被音乐触动了愁怀而泪洒斑竹、善于鼓瑟的素女为之哀愁,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箜篌声的凄美、哀愁。
师:效果呢?生: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进而有力地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师:不错,懂得迁移。
那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
好的,细雨梧桐这一组,罗云!罗云:我们认为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李贺侧重侧面烘托,白居易的侧重正面描写,但是李贺的诗歌是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写音乐,而白居易是通过直接描摹音乐本身来写音乐。
还有,李贺主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白居易是现实主义手法。
师:讲得很完整,其实,浪漫主义通常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呢?夸张和想象。
生:我们想补充一下。
其实区别还有,李诗还有用典的手法,用了江娥、素女、女娲、吴刚这些典故。
师:好的,典故,比较含蓄深沉。
请坐。
陈梓汇有话说。
陈梓汇:我们小组还得出一个结论,《李凭箜篌引》只是描摹音乐吸引了哪些听众,它没有作者的生平的叙述,而《琵琶行》有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悲惨的身世。
师:确实是,《琵琶行》是一首叙述诗。
好的,请坐。
那么,老师再总结一下,同学们做好笔记啊。
(多媒体呈现答案)师:其实,两者也都有侧面描写,李贺的诗歌主要通过浮云驻足、江娥啼哭、素女哀愁、紫皇感动等这些“听众”的各种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生:李凭!师笑:哦,是是是,李凭。
而《琵琶行》除了听众如梦初醒的反应外,还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凄清的景物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同学们,这首诗很多意象,那么,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看一下它的修饰词。
生:“啼”“愁”“碎”“泣”“冷”“破”“湿”“寒”。
师:给人的感觉怎样?生:好凄凉。
师:所以,它渲染了一幅凄冷、哀伤的意境。
其实,在唐朝也有人听了李凭的箜篌声之后写了这么一首诗。
(多媒体展示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师: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我们从“清”“明”“暖”这几个字可以知道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是哀伤、凄冷的呢?生(齐):因为和李贺的身世有关。
生(齐):知人论世。
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是李贺!(多媒体展示李贺的照片)生(惊讶):喔,好瘦哦!师:李贺在自己的诗歌中是怎么描绘自己呢?生:“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师:“病骨伤幽秦”可见他体弱多病,李贺只活了多少岁?生:27岁,唉。
师:英年早逝,跟王勃一样,很可惜。
“秋姿生白发”“惊霜落素丝”,少年白发!而且,他不能够像其他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为什么?生:因为避讳,他的父亲叫“晋肃”。
师:所以,李贺是很痛苦的。
而且,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他辞官后只能骑着一头瘦驴,……生(接):带着一把小剑。
师:对,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
可以这么概括他的一生:孤独而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