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职语文《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13、明湖居听书
一、示标
1、阅读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画出句子中有相应关联的词。
2、熟悉、理解文章
3、精读训练要点概括、词句理解、内容探究
二、导入
1、背景与题解“听书”是何意?
2、阅读课文
①划分段落层次
②关键词的理解与记忆
3、再读课文,明晰主旨
三、反馈
1、一、二部分精读训练题
①文章开头两段描写听书的盛况,请问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听书的盛况?
答:
②起初对琴师的演奏不以为然,而后又“叫好声不绝于耳”。
这是为什么?
原文答:
概述答:
③怎样理解“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
④第5段最后写“满园子里的人”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四、巩固
2、三、四部分内容理解与精读训练
⑤第6段中“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其中“熨过”一词好在哪里?
⑥第7段,“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请欣赏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⑦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艺术,但是文中却有诸多的“闲笔”请概括有哪些闲笔,它们有什么作用?
⑧联系全文,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白妞高超精湛的演唱艺术?
五、反思。
初中语文《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一、说学情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
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说学习目标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知识目标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
“能说说听到《岳飞传》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身临其境”等话语来描述。
《明湖居听书》学生用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第1课时)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第2课时)3、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课前导学】第1课时一、资料链接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2、“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
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
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
”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
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
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
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
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
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羯()鼓铮铮()鏦鏦()遽()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着()了便衣歌喉遽发()皓齿()三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黑体字的词语。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特殊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四、学习流程(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明湖居听书 教学案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明湖居听书》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体会文章华丽绚烂的语言特色。
2、学习课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学法指导】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预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2、了解作者刘鹗3、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预习内容](一)查阅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偌.大()抓髻.()皓.齿)作揖.()羯.鼓()花坞.()(二)解释下列词语1、千仞:2、周匝:3、观止:4、铮铮: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6、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三)利用网络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刘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四)熟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1、梨花大鼓又称___________,是一种优秀的地方曲艺,由________________发展而成。
王小玉的形象就是以梨花大鼓的第二代传人___________为生活原型塑造的,她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现了梨花大鼓的艺术魅力。
2、王小玉唱了几句书,声音开头_____________,唱了十数句之后,___________,于那极高的地方,_______________,几啭之后,_____________,接连有三四叠,_______________,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________________,从此以后,愈唱愈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有两三分钟之久,_____________,这一出之后,______________,正在撩乱之际,豁然一声,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王小玉,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她出场之前,作者作了哪些铺垫?2、课文中的第7、8段,详细描写了白妞说书的过程,体现了她精湛的演唱技艺。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明湖居听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作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增加知识积累。
语音字形词义字词积累刘鹗简介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一、导入新课听《秋日私语》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二、材料交流作家、作品简介《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
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遽观止:伏贴:千仞:周匝:三、整体感知(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四、重点段研讨1、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演唱的开始——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宕——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了解通感的知识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3、比较阅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导案【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预习导学】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孟鹏,字铁云,清末(近代)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你知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概括)?刘鄂《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4、识记小说文体(见上学期小说单元笔记)⑴概念: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人物、环境和情节⑶小说的分类有哪些?⑷小说有哪些命题方式?㈡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jié)鼓铮铮(zhēng)遽(jù)发周匝(zā)霍(huò)然花坞(wù)偌(ruò)大看(kàn)座作(zuò)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多见于早期白话)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比喻性格和志趣)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比喻声音清脆和宛转)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抑止,忍住)(shǎo稍微)【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的表演?2、本文主人公是谁?(白妞)3、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4、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①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②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
(作用: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③听书人到场时间的详细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作用:表现了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
)④介绍听书人的身份:听书人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
(作用:这一笔平中见奇,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6、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②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③戏院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7、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⑴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来听说书的)观众多②观众身份复杂③观众到场的时间早⑵说明白妞说书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烘托白妞艺术造诣之高。
8、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9、作者是怎样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通过写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来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超,为白妞的出场蓄势。
10、作者又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从白妞出场、白妞说书(或白妞演唱)和观众反应(听众的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表现白妞演唱技术高超绝妙。
11、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共同的作用?⑴第一次是从比较白妞和黑妞技艺高低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次是从听书后的感受和收获的角度来评价的。
⑵两次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绝妙。
12、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
(理解:首先出场的是一个悲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
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琴师技术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
)⑵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13、作者写黑妞从外貌和演唱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为写白妞设伏笔。
14、结合文中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的描写,说说各个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①琴师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为写白妞设伏笔。
③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15、作者是如何来写白妞的出场的?先写外貌,紧接着写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注: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槌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16、描写白妞说书是文章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为哪五个部分?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
②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长越搞。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宕):陡然一落。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17、多角度生动设喻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试分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第7段)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
②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
(第8段)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
③像那放东洋烟火,……纵横散乱。
(第8段)既着眼于行,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④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第4段)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
⑤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第8段)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
【课堂测评】1、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运用博喻,描写她的眼睛,突出其清澈纯净、非常明亮、有美丽的光泽、黑白分明、圆润灵动等特点,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秋水:清澈明净寒星:非常明亮宝珠:有美丽的光泽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运用夸张,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渲染出白妞演唱艺术的魅力。
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运用通感,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2、王小玉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
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凸现她的气质的?…⑴眼睛。
⑵通过博喻,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3、作者是如何描绘起初那不大的声音带给人的奇妙感觉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⑴作者用两个比喻描绘听后产生的“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⑵两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音乐带给人的甜润舒畅的美感,表现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
【补充内容】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描绘。
)⑴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
②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长越搞。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宕):陡然一落。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⑵多角度生动设喻①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
(通感)例如: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第108页,第7段)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
②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
(通感)例1: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第108页,第7段,第4行)例2:用“恍如傲来峰西面,……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第108页,第7段)例3:用“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
(第8段)例4: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那放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第8段)③有的从听觉设喻,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没有听过的、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比喻)例1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
(第4段)例2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
(第8段)2、侧面描写角度多样化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不仅从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衣着、相貌、举止和音乐的描写),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侧面描写。
⑴戏院盛况的描写作用:来听说书的观众之多,观众身份之复杂,到场的时间之早,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