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案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听书能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理解听书内容,提高听力技巧和听力水平。

•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听书能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文化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听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明湖居听书是一个在线听书平台,提供各类精彩的有声图书资源。

本课将通过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进行听书教学。

2. 教学材料•明湖居平台提供的《西游记》有声读物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声读物的优点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步骤二:阅读指导•提醒学生在听书之前,可以先简要了解书籍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注意听书的技巧,如注意集中注意力、提前预测故事走向、理解语速和语调等。

步骤三:听书过程中的教学•分段播放有声读物,每段结束后进行简短的讨论和理解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物形象、情节走向、主题等。

步骤四:听后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听后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五:学习评价•通过听后讨论和总结的质疑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步骤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进行听书感想或读后心得的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表达。

4. 教学方法•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分段播放法:将有声读物分段播放,每段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对话互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 评价方式•学生听书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提问、回答和观点表达记录。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1《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课堂实录及评说的教学设计方法,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节,同时让他们学会借助于不同的语言特色来刻画形象,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程内容我们会以集数为单位来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情节,并借助相关的视听材料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在每个集数的末尾,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做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3.1 引入在引入部分,我们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明湖居听书》的大致情节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3.2 讲解每个集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次对每个集数的情节进行分析,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3.3 分析语言特色和技巧在每个集数结束时,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3.4 小测验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明湖居听书》,因为这个作品集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而且有一定的悬疑性,能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分析语言特点和技巧,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式。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视听资料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表现方式。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6篇)《明湖居听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别的比方——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谈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超群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原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头,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简单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凳子,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间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晰。

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白以下几点:(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观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忙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安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晰”,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比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超群。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悦耳,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明湖居》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的内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一本《明湖居》有声读物或录音机等播放设备。

2. 一份《明湖居》原著及注释资料,以便于辅助讲解和答疑。

3. 课堂展示工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4. 学生作业本或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湖居》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明湖居》的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第二步:听书1. 老师将《明湖居》有声读物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

2. 在听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总结,并加以点拨和讲解。

3. 听完一段内容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阅读1. 在听书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注释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读后感或笔记等记录方式。

第四步:讨论1.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明湖居》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明湖居》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题等。

2.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明湖居》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正热闹时无比奇妙精彩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二)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
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
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1)用感觉设喻:通感
(2)用视觉设喻: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

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热闹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 . 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 . 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
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4 . 白妞说书;
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 动作、眼睛)
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 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说唱,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听众评价: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