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浅析
“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

“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所谓的“道德真空”,造成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其表现有许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文章提出的概念——“街头失范”。
这种特殊的失范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既具有一般社会失范的共同特征和危害,又具有其独自的特点和特殊的危害性。
标签:街头失范;国民道德素质;社会失范一、“街头失范”的涵义及其特征失范也称社会反常态,最早由涂而干引入,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失的社会状态。
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出现。
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失范包括犯罪和越轨两个社会事实,但二者并非一回事。
越轨不一定是犯罪,越轨包括犯罪,犯罪是越轨的极端形式,越轨是失范的普遍形式。
违法也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包括犯罪(在本文中将越轨与违法不作具体区分而视为同一概念)。
所谓“街头失范”,并非仅仅是发生在街头的社会失范行为,而是指失范行为发生在众多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它既包括诸如街头等公共场所,也包括相对抽象的某些社会组织和群体领域,如政界、商界等。
这些组织和领域的人能够被圈内外的人觉察和关注。
其中,违法者(越轨者)无视业已存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其它社会成员的注视下知法违法(或道德)地进行某种利己损人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反社会的和自私的“破坏性越轨”。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公开性。
某些违法者准备从事一些越轨行为时,会有意避开周围人的“注视”,而选择四下无人的时间和地点。
而“街头失范”行为并非偷偷摸摸地发生,违法者根本犯不着“东张西望”,而是以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公开地进行,这些人能”看见”或知道他们“面前”所发生的事,违法者也知道其行为已经被注视和知道。
因此,他们巧妙地发生了某种互动关系。
双方对对方可能(或必然地)采取某种反应方式彼此心知肚明,特别是违法者。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网络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社会也因此而产生。
在这个时代,网络已经不再只是人们的通信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问题。
道德失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或违反行为。
在网络社会中,道德失范问题也时有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虚假信息网络上的信息相当丰富,但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信息是虚假的。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是某些商家为了骗取消费者而发布的虚假宣传,也有可能是某些人散布谣言,或者是个人利益驱动下捏造的信息。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同时也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恶意攻击、辱骂或威胁别人的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会影响被攻击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人身安全。
同时,在网络上发起的组织性的抹黑、攻击行为也会对品牌形象和社会公正造成不良影响。
3.盗用他人信息在网络上,不少人有盗用他人信息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照片、个人信息等。
盗用他人信息不仅侵犯了他人隐私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如果将某人的身份证信息盗用,那么就可能会造成该人的个人信用受到严重影响。
4.网络侵犯网络侵犯包括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财产等。
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够传播他人的作品、音乐、视频等,但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允许,这就是侵权行为。
此外,在网络上利用他人的隐私信息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网络购物中欺诈消费者也会构成网络侵犯。
以上几种问题只是网络社会中常见的道德失范问题,实际上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对于这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保持网络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首先,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道德失范的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变得更高,以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要提高个人和公众的道德意识,加强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弘扬。
浅析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失范现象——以周克华案为例

闻报 道 ,在 挖掘新 闻细节上 走人歧 途 ,降低 了犯罪 新 闻报
道 的社 会 价 值 。 犯 罪新 闻报道 中失范现象分析
一
在周克华案 的新 闻报 道中 ,对枪击 现场和追 捕过程的报 道 占据 了较大分量 。媒体对负 面新 闻事件报道 的细化 在某种
、
在周克华暴 力犯 罪的新闻报道 中,有的媒体没有始终坚 持报道 的价值 目标 ,遵守犯罪新 闻报道 的原 则 ,影响 了正面 传播 的效果 ; 有 的媒体 忽视 了犯罪新闻可能产生的一 系列副 作 用 ,对暴力犯 罪进行炒作 渲染 ,极 易起到诱 发模仿作 用 , 势必造成犯罪新 闻报道在社会价值方面的失范 。
周 克华 犯罪 寻找原 因。“ 犯罪是 内外 因共 同作用 的结 果 ,二 者缺一 不可 ,外 因是诱发犯罪的条件 ,内因或 自身原 因才是 主导犯罪 的因素 。 ”归因错误 的结果就是 淡化 了暴力 犯罪 的 罪恶 ,弱化犯罪分子 的责任 。媒介传播 的这种特定 的倾 向会 潜移默化地传达 给受众 , 影 响他们对真实现实 的认知和判断 。
更或确认该具体行政行 为违法 ” 。显然 ,“ 明显不当” 即是行
政违法 ,行政违法 即应启 动国家赔 偿 ,公民被违法限制人身
自由,即应获得 国家赔偿 。 笔者更倾 向于原告律师的代理意见 ,我们不能 因为 “ 明 显 不 当的”表述而僵硬 的认为此 处要将 “ 不 当”和 “ 义分析的方法 ,结合前文规定 以及例举的情况的违法性可 以推导 出,此处 的不 当即就是违 法 ,因而对唐慧的劳教决定确属违法 ,应 当给予 国家赔偿 。 三 劳教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 一 )引入保安处分制度,由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决者处分 在 将保 安处分 制度 引入 的 同时 ,应该 对那 些实 施轻微 刑事 违法 行为 的人进 行特殊 司法 处分 ,并且还 需要 对一 些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

浅析我国网络界面中道德失范现象【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网络界面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社会恐慌,凸显道德缺失。
网络暴力现象的兴起引发道德警示,需重视道德问题。
接着,网络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凸显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诈骗案件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需从源头治理。
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愈演愈烈,道德问题亟需关注。
结语中指出,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升网络道德观念,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是当务之急。
网络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对于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伦理教育、网络道德观念、网络道德规范。
1. 引言1.1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更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渠道,道德失范行为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言论暴力的升级,造成社会不安和负面情绪的蔓延。
随着人们在网络中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频繁,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界面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道德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共同努力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
2. 正文2.1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道德失范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道德失范是当前网络界面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使得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谣言传播开来,很多人难以分辨真伪,容易被谣言所误导,导致恶劣的后果。
道德失范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表现为缺乏信息核实的勤勉精神,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研究

当今社会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研究【摘要】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探讨了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干预策略,以期有效降低青少年行为失范的发生率。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研究成果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关注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行为失范、社会背景、原因、影响因素、预防、干预、研究方向、启示、结论总结、影响、未来研究方向、社会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行为举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诱惑。
他们的行为失范现象频频出现,展现出诸如早恋、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等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变得尤为重要。
了解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是有效解决这一现象的关键。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找到根源,有效应对青少年行为失范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的展开分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的本质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有助于揭示当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的社会背景。
通过探讨青少年行为失范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发布时间:2021-03-01T09:09:59.78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1期作者:简笑天[导读]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都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言论众多,其中不良言论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成长。
简笑天武汉工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摘要: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都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言论众多,其中不良言论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成长。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也越来越多。
对此,本文将以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在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中起到的影响,并积极探讨如何矫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三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学生教育;社会公德失范;失范原因;失范矫正;引言: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社会及国家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点教学内容。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却存在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出现了公德失范等情况。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校缺失了对于社会公德这方面有效的教育,缺失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引导所导致的。
因此,本文认为想要矫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就必须从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出发,分析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在这之中的因素,并根据不同因素的比重进行矫正。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以及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其涵盖范围极广。
而社会公德师德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以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道德意识淡漠以及道德失范的行为。
这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显然有所违背,不仅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态以及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 词: 社会转型期 ;行政伦理 ;失 范;对 策
Ab ta tTh t ia a l o d n sr to sakndo l n t ep e m e no d i sr t ep we . r s n , r s sr c - eeh c l ut f mi itai ni i fai a i h no no fa m nita i o rAtp e e t heei f a e v v t lt ft i knd o h n m e ai u d iitaiea t i . sv r mp ra ta p c h th w o efc ieyk e wa o so hs i f e o n n o ra m n sr tv ci t I i ey i o tn s e tt a o t fe t l e p a y p vyt v
t eb h vo a a lso u i d n srt rTh sp p ra ay e h a s so h t c l a l o a mi itai n a d h e a ir lfu t ft p bca miita o . i a e n lz st ec u e ft eehia ut f d n sr t ,n he f o p t o wa d c u t r e s r so eehc l a l o d n sr to . u sf r r o n e m a u e fTh t ia u t f mi itai n f a
Ke r sT a st np ro ; eehc l f dmi itain;a l; un e m e s r s ywo d : r n ii e i d Th t ia o oa n sr to F utCo tr a u e
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探析[摘要]针对当前行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违纪案例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建设中出现问题进行生态分析,从行政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剖析出现状况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行政道德现状行政道德失范原因行政道德是道德在行政实践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的原则和规范。
在当前物欲充斥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行政道德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威慑力,它以社会的正义、公正为旗帜,给行政道德的滑坡以巨大的抑制作用。
一、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建设的现状总的来说,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是积极的。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行政道德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说来,存在以下问题:1、行政道德作用失效行政人员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同时,理想、信念淡薄,存在行政道德作用失效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共产主义道德标准在相当部分行政人员思想中失效,对一般公民的要求等同于对行政人员的要求,因而思想道德观念随时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左右和影响。
2、行政道德主体失范行政人员现代意识增强,行政道德观念薄弱,存在一些误区。
如在依法行政的推进过程中,忽视了行政道德的作用和影响;在行政知识的学习中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丰富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忽视行政道德方面的学习和检查。
3、行政道德教育失误行政道德的教化和内化松弛存在行政道德教育失误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教育的内容不新,没有把时代的、科学的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地加以学习和借鉴;二是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多,主要采取传统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启发,因而教育效果不佳;三是教育的措施不力,没有形成行政道德教育的制度。
二、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探析一种行为、一种现象的发生与其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要深究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我们不妨借鉴行政生态学的方法,从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外部环境即行政环境来进行分析。
行政环境是指周围行政系统并与行政系统相互发生作用或影响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是构成行政活动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行政系统内部,许多行政现象可以从环境分析巾中得到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浅析
“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他认为,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求的目标时,它们是平衡的。这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行为。反之,由于社会化教育缺乏,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群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其形式主要有:创新、形式主义和造反等。可以说,涂尔干对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层面,默顿的失范研究则是从社会结构失范来研究个体行为失范。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失范,即社会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分类及主要现状 “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社会的规范丧失了或者陷于混乱,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呈现出无序化局面。社会失范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缺乏完整、明确和自治的特征而导致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或曰社会病态。 关于失范与越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社会失范与越轨虽然都是对于社会规范的背离或违背,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一种现象属于社会失范,但未必就是越轨。而任何越轨都是一定的社会失范。即社会失范现象包含越轨现象和虽未越轨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可以说,越轨现象是严重的社会失范。本文所要研究的社会失范包括了越轨,是社会成员面对社会规范而难以遵从或遵从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违反规范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时,发生了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法律、法规等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现象。社会失范可以表现为许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两种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人民日报》与《法制日报》,并通过对1980、1990和20XX年这三年中这两份报纸关于社会失范报道的文献研究,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或性质,笔者初步将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社会失范分成经济领域失范(即经济失范)、政治领域失范(也可称为行政失范)、道德领域失范(即道德失范)、知识领域失范(即知识失范)、治安领域失范(也可称为秩序性失范)以及风气失范等六种类型。并且根据对《人民日报》1980年、1990年和20XX年关于社会失范内容报道的检索结果进行统计以及分别对1990年和20XX年的《法制日报》有关社会失范的内容报道隔月抽样(每年以1月为起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1980年—20XX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及其现状为: 1.经济失范:假冒伪劣(如假币)、弄虚作假(包括伪造单位印章、标签、公文
、存单等,虚假包装,制售假票据,彩票作假,仿制涂改国库券,短斤少两等)、乱收费(包括擅自设路卡)、乱罚款乱摊派、乱报销、合同欺诈、利用税务发票徇私舞弊、开空头支票、虚开增殖税发票、持汇票诈骗、高息融资、非法集资、恶意透支信用卡、非法吸存不还、收受回扣、强买强卖、出口骗退税、票据诈骗、证券市场黑市交易(即倒爷现象)、私下倒卖外汇、无照经营(如无照行医)、非法生产、骗销、窃电、偷油、偷漏税、投机倒把、非法贩烟、挪用资金(包括个人挪用单位资金、挪用下岗职工生活费、挪用移民资金等)。据统计,1980年《人民日报》报道的经济失范案例共47起,占当年社会失范报道的%;1990年《人民日报》报道的经济失范案例共86起,占当年社会失范报道%;20XX年《人民日报》报道经济失范案例共169起,占%。另外,1990年《法制日报》报道的经济失范共起,占当年上半年社会失范的%;20XX年经济失范案例共109起,占当年社会失范报道%。 2.政治失范(或行政失范):行贿受贿、贪污腐败(如贪污公款)、滥用职权(包括利用职权谋私利、协助走私、非法食息)、干部嫖娼等。据统计,1980年《人民日报》报道的政治失范案例17起,占全年社会失范报道的%;1990年《人民日报》报道的政治失范共18起,占当年社会失范报道的%;20XX年《人民日报》报道的政治失范共52起,占当年社会失范报道的%。另据对《法制日报》的统计表明,1990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政治失范案例共27起,占当年的社会失范报道的%;20XX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政治失范案例共56起,占当年的社会的失范报道的%。 3.道德失范:包括捏造传播谣言闲话(包括利用互联损害他人名誉、诽谤等)、哄抢、见死不救(即旁观者的冷漠)、违法、环境污染(如违规倾废、乱倒生活污水)、践踏草坪、偷猎珍禽、违章搭建筑、无票扒乘货车、收购死鸡、虐待父母、撞人不救、诬告、代人摸奖占为己有、飞机上乱打手机、打骚扰、作伪证等。此外,尤其应该注意职务失范。职务失范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时,实施了某种与其职责要求背离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没有履行或是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责范围内本应当履行的义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损害;二是行为人逾越职责范围,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图谋私利。笔者将职业道德的失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执法机构失范,另一类是非执法机构失范。我们将后者简称为狭义的职业道德失范(即职业失范)。 在统计结果中,1980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56起(其中职业道德失范36起),占当年该报所报道的社会失范案例的%,其中报道的执法机构失范案例共4起,占%,非执法机构的失范即职业失范案例共32起,占%;1990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26起(职业道德失范占了12起),占当年该报所报道的社会失范案例的%,其中被报道的执法机构的失范案例共3起,占%,非执法机构的失范即职业失范案例共9起,占%;20XX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道德失范案例共68起(职业道德失范占了40起),占当年该报所报道的社会失范的%,其中被报道的执法机构的失范案例共10起,占%,非执法机构的失范即职务失范共30起,占%。另据对《法制日报》的统计表明中,1990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道德失范例共33起(职业道德失范共17起),占%;其中执法机构的失范占6起,占%,非执法机构的失范即职务失范共1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道德失范共71起(职业道德失范共4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其中执法机构的失范共20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非执法机构失范共2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 4.知识失范:非法出版、盗版侵权(如技术侵权、侵犯商标专用权以及抄袭页广告、抄袭产品说明书、抄袭申请书等剽窃他人之作的行为)、虚假广告、假新闻、侵犯商业秘密、制造假证件假文凭、盗图纸、窃取情报、假冒商标、上知识产权纠纷、技术转让传授制假、考试营私舞弊(包括替考等)等。由《人民日报》统计得出,1980年知识失范共5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1990年知识失范共1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知识失范共3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
2%。《法制日报》中,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知识失范共24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 5.秩序性失范:包括绑架勒索诈骗敲诈、拐卖妇女儿童、走私、杀人、黑社会团伙、路霸车匪、地痞乡霸、海霸水匪、盗掘古墓文物、地下海关、盗窃、抢劫、强奸、随意殴打、暴力抗法、毒品、偷渡、非法拘禁他人、酗酒等。根据《人民日报》统计结论,1980年秩序性失范即严重妨碍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失范共52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90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秩序性失范共144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法制日报》中,1990年秩序性失范共1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秩序性失范共327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 6.风气性失范:包括迷信(如坟墓吞噬良田;农村闹丧、私办公墓等)、赌博、贩黄(包括上贩黄)、公车私用、公款消费(如公费旅游;公款吃喝)、请客送礼、卖淫嫖娼、私设小金库、超生、公房转租、滥发统计报表、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如外贸局长兼作私企老板)等。由《人民日报》统计可以看出,1980年风气性失范共15起,占%;1990年风气性失范共7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风气性失范共10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根据《法制日报》结果,1990年风气性失范共27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20XX年风气性失范共9起,占当年本报报导的社会失范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及性质予以了分类,但这种分类依据不是绝对的。六种失范类型彼此间是互相关联的。比如除了经济失范以外,其它五种失范类型在一定意义上也都和经济有着密切的,都是为了追逐一定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失范行为。又比如除了道德失范以外,其它五种失范类型也都与道德有着根本的,可以说,所有的失范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本,是源于失范者缺乏一定的道德或道德自律不强。 从以上的社会失范的类型及现状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XX年,社会失范的数量日益增多。其中经济失范和秩序性失范上升的幅度最大。尤其是秩序性失范,从对《法制日报》的统计结果可知,这类失范案例已经占该报所报道的社会全部失范案件总量的一半以上,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的危害也最大。此外,政治失范、风气性失范以及道德失范的数量也不少,并且道德失范中的职业道德失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知识领域的纠纷也常见诸报端,其中学术性失范数量已经日渐增多。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失范的类型也已日渐多样化,危害程度也日趋加深。 当前社会失范的特点及危害程度分析 1.我国当前社会失范的特点 保加利亚一位学者曾将社会失范划分为积极失范和消极失范。他认为社会失范具有诸如符合历史主义精神、阶级性、社会倾向性、群众性和传播性等特征。但不同国家的社会失范都有其自身特点。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社会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