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理论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战的实施和效果。
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
当然这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
为此,不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
但是对于一些破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的别国进行作战。
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 简介+功能+正常+失范

迪尔凯姆及其犯罪学理论一、生平与著作达维德·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Durkheim 又被译为“涂尔干”、“杜尔克姆”)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其社会学著作中对犯罪作了大量的研究。
他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会规范对个人的控制等来解释犯罪与刑罚,从而开创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的另一种犯罪学思想传统。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是19世纪社会犯罪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西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迪尔凯姆的一些基本介绍。
迪尔凯姆于1858年4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孚日省一个名叫埃皮纳勒(Epinal)的小镇,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居住地,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教士,因而迪尔凯姆小时候便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了希伯来文、犹太教经书和犹太教法典。
但长大以后,迪尔凯姆却并未子承祖业,而是在一位天主教女教师的影响下一度改信天主教,后来又毅然放弃家族传统,走上了自己喜欢的道路,即从事了实证科学的研究。
但迪尔凯姆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他的家乡被普鲁士的军队占领,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能解释这一切,宗教不是来自神,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他开始对社会现象加以特别关注。
虽然这时候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信仰犹太教,但也没有和犹太人断绝关系,他的很多朋友和日后的学生都是犹太人,而且,他早年不同的宗教体验对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迪尔凯姆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磨难。
他父亲在他19岁时就去世了。
迪尔凯姆在当地中学毕业后,于187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在大学期间,他深受历史学家德·库郎校长的影响,接触了当时初具雏(chu)形的社会学,认识到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与整合的重要性,对他以后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社会机构视野下的失范,以默顿的anomie来解释我国当前的社会。
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文化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
“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
”文化机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
“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
”默顿认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机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个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社会失范现象包括越轨现象和虽越轨现象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社会失范可以表现很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们1980到2000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风气性失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角度解释失范现象。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但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冲突也就随之而来,社会就动荡不安。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
职务经济犯罪原因之社会失范理论解读

更广阔 的社会领 域这 ~级水 平上 , 将个人 的生 活与社会 的历史这 体现 , 文将进 一 步作 出详 细阐述 。 下
两者放 在一 起认 识 , 能得 到真 正 的理解 。 在实 践的层 面 上, 才 。 职 务经济 犯罪 往往 呈现 为 集 团腐败 ,这 也证 明着 其 深刻 的社 会根
行 自己的 社会类 型划 分理 论 ( 据社 会分 工 的不 同, 会可 划分 为 上 承载 了五千 多年 的传统 习惯规 则 、 为模 式和道 德观念 遭到 了 根 社
机械 社 会和有 机社 会) 的基 础上 建立 了社 会失 范理论 。他 认 为 ,
市场经 济无 情 的嘲笑 , 从而 被普 遍否 定 , 逐渐 失 去对 社会 的约束
这样 , 社会 的某些 方面 便 受到不 适 当的控 制 , 从而 导 致失 范 。社 在 社会 生活 中感 受到 , 人欲 望无 限膨 胀 , 个 无视 规则 、 曲规 则 、 扭 会 失范是 “ 能够 限制 个 体欲望 的规范类 型 的缺席 状态 ” 。在他看 亵 渎规 则甚 至 自立规 则 已经发 展成 为另 一种 “ 则 ” 失范” 规 。“ 这 来 , 人的欲 望如果 完全 由 自己决定 的话 , 永远 也得不 到满足 。 个 将 过社 会规 范 、 舆论 、 道德 意识 等对 社会 成员 的追求 极 限保 持一 定 种 突 出的社会 现象必 然酿成 越轨 或犯罪行 为 上升 的恶 果 , 其 中 而
观 念 尚未形 成 , 出现社 会规 范 失落或 规 范冲突 的情 况 。 人们 可 以
现代 社 会 中的失 范是 由于 从机 械 团结 到有机 团结 的改变 尚未 完 力 , 而新 的 真正具 有普 遍约 束作 用 的制度 规范 、 行为模 式 和价值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

学校代码***** 学号************ 分类号D917.3 密级硕士学位论文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学位申请人田丰指导教师杜雄柏教授学院名称法学院学科专业刑法学研究方向犯罪学二〇一〇年五月八日Research on Merton,s Anomie TheoryCandidat e Tian FengSupervisor Prof. Du Xiong baiCollege Law SchoolProgram Criminal LawSpecialization CriminologyDegree Master of Law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Date May 8th,2010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犯罪的理论。
它是默顿在继承了前人的失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美国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默顿认为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默顿的这一理论将犯罪的原因解释为社会结构中的文化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制度性手段之间的脱节。
文化目标就是全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合法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所为之奋斗的目标。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示

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2019-01-29失范理论作为⼀种早期很有影响的社会学归因理论,它把个⼈或者群体的越轨⾏为的主要原因归于社会,是⼀种环境主义的观点。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是失范理论的代表⼈物,正确理解其关于社会失范与重建的思想,可能会对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中的我们有所启迪。
⼀、涂尔⼲的失范理论基本内容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来阐述:(⼀)失范的涵义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埃⽶尔·涂尔⼲最早提出的。
涂尔⼲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
由于分⼯的细化和局部不恰当⽽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故障,⽆法维系⼈们之间的联系,⼈们的欲望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导致社会失范。
在这种失范的状态下,社会上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个⼈和社会都会陷⼊混乱。
(⼆)社会的重建对涂尔⼲来说,既然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种道德危机,那么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就应该是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建⽴⼀种与现代社会分⼯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1、职业道德涂尔⼲相信,职业群体不仅可作为联系国家与个⼈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且可⽣成⼀种规定其成员⽣活的道德权威:“在职业群体⾥,我们尤其看到⼀种道德⼒量,它遏⽌了个⼈利益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热情,防⽌了⼯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肆意横⾏。
”[1]通过建⽴各种职业团体和职业伦理,能够防⽌国家权⼒集中和个⼈陷⼊分散⽆能的境地,从⽽重建社会的协调⼀致,即有机团结的状态。
2、集体道德与个⼈道德在涂尔⼲后期的思想理论中,为处理个⼈和社会的关系,他寄希望于社会作为集体意识内化于个⼈。
社会作为⼀种早期所表明的外在强制⼒的抽象的⾮⼈格⼒量变得具体化。
⽽社会的集体道德能够变成个⼈道德的可能性在于,每个社会化的个⼈道德当中都存在⼆重性,包括内在的个⼈和内在的社会,不是⼀种⾃然状态下的外在的结构。
“失范”和“越轨”理论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

“失范”和“越轨”理论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摘要:从“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视角,探讨社会转型下食品安全问题。
社会失范造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沦丧和滑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而越轨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致命诱惑。
为了有效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重建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因为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是食品企业和个人的根本。
此外,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对现有的监管资源要进行优化和整合。
最后,要重视和完善社会控制体系,严厉打击越轨行为获得的“利益”,这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失范”;“越轨”;社会转型;食品安全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24-02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绝非偶然,在它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必然性。
从社会学“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角度入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寻求应对的措施,努力探索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宏观层面:失范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1.失范的理论研究。
“失范”一词最早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指的是缺少规范,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
这种状态是由于个人对于自身的欲望以及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为缺少规范而引起的。
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的各个部分处于整合状态,是井然有序的。
人们的行为在社会规范的可控范围内,处于正常状态。
但是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原先约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已经不能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了。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失范是“规范的缺席”,既对于现存的社会规范,人们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丧失了对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控制效力[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金钱的成功越是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 标,人们越会去追求金钱的成功。在这一 前提下,社会群体越贫穷,获取金钱的冲 动就越强烈。越是下层群体,其机会结构 所受的限制就越大,因此越有可能采取创 新行为来获取金钱。
• 创新这样一种越轨行为,可能是合法的, 也可能是不合法的。 • 结果是有些人的创新行为成功了。有些人 的创新行为失败的。 • 没能通过创新行为而获得成功的那些未成 功者,他们的心理后果是什么呢?
• 失范(anomie/anomia) • “Anomie,Anomia,and Social Interaction”, (1964) • anomia,个人层面的“个体失范状态” • anomie,社会层面的“社会系统的失范状 态”
• “道德是那样的含混不清,反复无常,根本形成不了任何 纪律。因此,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 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这就是我们所要揭示的失范状态, 它造成了经济世界中极端悲惨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冲突和 混乱频繁的产生出来。……那些最强的势力就会在于弱者 的对抗中独占上风,使后者屈尊于它的意志。……由暴力 达成的休战协议总归是临时性的,它不能安抚任何一方。 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这种无 政府状态明显是一种病态现象,因为它是与社会的整个目 标反向而行的,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是要消除,至少是削 弱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把强力法则归属于更高的法 则。…………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个群 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匮乏的规范体系。” • ——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第二版序言,第1416页
• 因此,如果一个体过度重视文化目标,就会产生一种无视 制度化手段的倾向,从而导致手段的去道德化和去制度化, 结果就会引起创新,也就是以不合法手段来实现文化目的。 结果往往是犯罪或者是严格意义上的越轨行为。而如果, 这种方式失败了。某些人未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是由 于社会结构的限制/机会结构的限制。一部分人就会选择 仪式主义,也就是选择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化的手段,并将 行动的意义完全附着于这种制度化手段之上,不再去追求 文化目标的实现。另一部分人就会选择退却主义,既不再 追求文化目标,也不再追求遵守制度化的手段,结果是这 部分人有利于社会之外,实际上是游离于文化结构之外。 另外一些人由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失败是由于机会结构的限 制,因此会放弃现有的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选择重新 建立新的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这就是越轨行为的不同 类型。
• 社会的整体形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而与此 同时,与社会结构相并行的是文化结构。文化结 构决定了一个社会中的有价值的目标,但是这些 有价值的目标是多重的,且有一个价值重要性的 严格序列。同时,这个文化结构也决定了一个社 会中被视为是合法的、正当的去实现这些目的的 制度化了的手段。如果一个社会一方面重视文化 目标,同时重视实现这些目标要遵循制度化了手 段。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个体都能够保持一种服从 的行为方式。但是,不会这么完美。问题就出在 机会结构的限制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个体 都拥有经由正当手段实现目标的客观机会的。
• 失败的后果有两种情况: • 1、是认识到社会结构与自身失败之间的关 系,于是导致第五种反应即反叛; • 2、是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与自身失败之间 的关系,于是产生了一种神秘论。而这种 神秘论又分为两种情形。 • (1)是仪式主义即类型三; • (2)是退却主义即类型四。
• 仪式主义:即指放弃了文化目标,坚守制 度手段 • 退却主义:这类行为是一种局外人的立场。 精神病人、孤僻者、酒鬼、吸毒者。他们 同时放弃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 反抗,如同退却主义一样,是一种放弃了 既有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反应类型, 但是反抗同时树立了新的文化目标和新的 制度化手段。
• • • •
两篇文献: “社会结构与失范”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载《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第六、 七章,第260-344页。
• “在越轨社会学中,默顿的文章‘社会结构与失范’ 已成为一篇经典之作,它‘在社会学中很可能比 任何其他论文更频繁的被引用和转载’‛(布 劳)。
•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社会结构与失范’可 能仍是越轨领域研究的主导性理论。甚至在标签 理论和冲突理论变得更加突出的20世纪70年代, 默顿的观点在这一领域仍占中心地位‛。 • ‚虽然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期,结构功能主 义以及与之相随的失范理论的影响力降低了,但 是在80年代晚期,失范概念又重新开始复兴。‛
• “我们的社会结构竟然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 化。……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 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 有迅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下 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的 状态。……我们应该制止这种失范状态”。 • ——涂尔干,《社会劳动分 工论》,第366页
• 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中,有两个要素具有 直接的重要性。 • 第一个是由文化所限定的目标,即文化目 标。 • 第二个是规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即制 度性规范。
• “尽管某人已经犯下许多罪过,他这样一个人通过 最不名誉和令人憎恶的手段去获取偌大一笔财富, 竟然能得到公众的宽容和支持,这岂不是很不光 彩的事吗?他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对吗?” • “是的,先生。” • “是个有罪的骗子?” • “是的,先生。” • “而且他很无耻、很下流、很荒淫?” • “是的,先生。” • “真怪啊,那么他都有哪些优点呢?” • “哦,先生,他可是个精明人啊。”
罗伯特· K· 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
• S. Coleman) 刘易斯· 科塞(Lewis Coser) 彼得· 布劳(Peter Blau) 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 • 阿尔文· 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r)
• “为什么越轨行为的频率因社会结构的不同 而不同,为什么越轨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结 构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模式。同以前一样, 我们今天对社会结构通过何种过程而产生 这样的环境,即使得对社会规则的侵犯构 成一种‘正常’的(也就是预料中的)反 应,仍然知之甚少。本章(文)试图澄清 这一问题。”
• “实际上,我的主要假设就是:从社会学的 角度来说,异常行为可以被看成是由文化 确定的目的和由社会结构提供的实现这种 意愿的途径之间所存在的分离状态”。 • ——默顿
• 问题一:默顿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 谈论越轨和失范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 失范是一个需要解释其产生之理由的现象。 越轨是一个无需解释的概念,越轨,即 “对社会规则的侵犯”。对于越轨,我们 只需要明白,什么样的失范就会产生什么 样的越轨行为。 • 对于越轨的理解,只有在失范概念得到明 确说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得清晰。
• 这三种极限状态分别对应于三种行为反应 模式。那么,剩下的那两个怎么办呢? • 退却主义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 • 反叛必须要通过引入亚文化概念才能得到 理解。在默顿的现有图式中难以得到说明。
• “赢得比赛”不是“在规则下赢得比赛”。 • 创新:是这样一种行为适应方式,即接受 了文化目标,但是没有运用制度化手段。 • 对于贫困群体而言,其承受的越轨压力是 最大的。但是这一判断需要以下三个前提: • 1、存在着一个超越所有文化的文化目标 (金钱成功) • 2、社会结构的限制 • 3、贫困
• 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同关系引 发了人的反应性行为,即服从 (conformity)、创新(innovation)、仪式 主义(ritualism)、逃避主义 (retreatism)、反叛(rebellion)。这 里的文化目标就是一个社会中由该社会的 文化所确定的什么是有价值的目标,比如 说金钱上的成功。这里的制度化手段,默 顿也称之为制度化规范,就是指实现这些 目标的正当的方式。
• “从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独立变化所产 生的各种社会类型中,我们将首先探讨第 一种——一个少见的、一味强调具体目标 而不相应地强调制度化程序的社会。…… 在这一语境下,最重要的问题变成,在编 制文化上赞赏的价值之网时,哪一种适用 的程序效率最高?在技术上最为有效的程 序,不管文化上合不合法,都成为典型地 偏好制度性规定的行为。随着这一减退过 程的继续,社会变得不稳定起来,便产生 了涂尔干所谓的失范(或无规范状态)‛ (‚社会结构与失范”,第264-265页)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默顿)与《巨人 与侏儒》 • “本书的题目并不特别与一个老说法相关: ‘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这谦卑的姿态,表达了太多的自 我满足。巨人是那么容易让我们爬上去的 吗?巨人的功能就是把侏儒扛在他们的肩 膀上吗?或许他们曾经是亲切和蔼的,但 是现在他们却把我们摔在地上,偷偷走了, 只留给我们一个视界更宽一些的幻觉。‛ • ——阿兰· 布鲁姆《巨人与侏儒》
• 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类型学:
• 类型1: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是高度整合 在一起。社会成员皆以该文化目标为目标, 且制度性手段对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开放程 度都是一样的。 • 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正常社会,或者说与失 范无关的社会。而这一社会中所有成员的 反应行为就都应该是服从行为。
• 如果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是分离的, 会 产生类型2、3: • 类型2:只关注实现文化目标,制度性的手 段完全是处于技术上的考虑,而没有任何 规则的约束。 这种社会遵循的是“丛林法 则” ,典型的失范社会,与之相应的行为 模式,就是“创新行为”。 • 类型3:只有制度性规则但是却没有文化目 标 。这是另一种失范社会,与之相应的行 为模式,就是“仪式主义”。
• 过度强调文化目标无视合法手段,造成了 社会的失范。与之相适应的是创新行为模 式。而默顿可能认为,创新行为模式是所 有越轨行为中最早可能出现和最主要的一 种。之后的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叛都 是创新行为模式的衍生产物。也就是说, 创新行为、仪式行为、退却行为和反叛这 四种越轨行为模式之间存在着转化的连续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