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1)

一.解释成语。
屏气凝神:暂时抑制呼吸,有意的闭住气,集中精神。
轰然雷动:形容雷声大。
会换转折:形容声音曲折环绕。
二..《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是(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四小小说家清朝四大谴责小说家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吴沃尧;《孽海花》——曾扑。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写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艺的精湛,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
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三.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珠宝,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颗黑水银答:主要通过博喻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显她的气质,神采照人,富于青春。
2.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的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答:夸张渲染出白妞说唱的巨大艺术造诣。
3.几啾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答:把无形的声音写的有形,写出高音的无穷四.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博喻)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的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夸张)五.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句子: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
作用:对比,场内热闹与白妞出场的无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独特的气质。
六.1.文章开头写戏园子的盛况是为了什么?(或作用是什么)?答: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艺术造诣之高,描写戏场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照应。
2.从哪些方面写了戏园子的盛况?答:戏园之大,观众之多,入场时间之早,观众身份之复杂。
1.文段描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琴师的精彩演奏,先扬后抑,侧面描写,为描写琴师为白妞伴奏埋伏笔,也是对白妞技艺高超的烘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40课《明湖居听书》 上海五四制版

•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地景象……——婉 转回旋
•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轻快曲折、甜润婉转
• 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 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相和相合
黑妞演唱
外貌 演唱
朴素淡雅 先
→扬 后
字字清脆 抑 声声宛转
(3)评价烘托
白妞唱前
此想便是白妞了吧。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学不到
→
自然引出白妞,也衬托出白妞演唱 技艺的高超
白妞唱后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 突出了白妞演唱的非凡效果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白妞说书
黑妞说书
观众评议
3.白妞出场 外貌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 仪表秀雅
“通感”的修辞格的分类
1.形容的“通感”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 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交 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 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刘 鹗
刘鹗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 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 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 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 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 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 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 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 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 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 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 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 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6《明湖居听书》

知识链接
梨花大鼓又名山东大鼓,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 流行。它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 而得名。后改用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 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 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 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老残游记》而闻名国 内外。 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 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 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 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提示:好的句子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 不畅快” —— 写出了观众听了小玉的演唱后内心十分畅快
的美好感受。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变化无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巩固拓展
• 运用侧面描写,反映某个同学在运动会 上、篮球场上......的精彩表现
研读共品
• 1.白妞说书部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声音 又哪些变化? • .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 • 2.赏析句子 •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 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 个毛孔不畅快”, 运用感觉设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妞声音的温 柔,给人以舒畅、甜润的妙境。
《老残游记》概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谴责小说,小说借一个不 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 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 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 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 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明湖居听书》节选 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 绝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 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 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 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初中语文 9下册 第2单元 6.明湖居听书学案

明湖居听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
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
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明湖居听书》

——演唱的结束 “人弦俱寂”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感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叠 四 三
泰
山
陡 落
并
发 回 环
东
洋
烟
登
高 超 技 艺
尖
丝 钢 抛
蛇 盘 黄 山
火
拔
吃人参果 熨斗熨
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 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着借助其他感官来 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通感”的修辞格都有哪几类?
1.形容的“通感”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 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 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2.比喻的“通感”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音乐欣赏
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们逐 渐失去了欣赏和体味的心情,当人们 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生活就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了物质的奔走征逐,没有了性灵光 辉。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 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才是成功 的人生。
——罗曼· 罗兰
白妞出场:
外貌: 动作: 神情: 眼睛: 秀而不眉、清而不寒 叮当梨花简、点鼓捶子 一顾一盼 如秋水:清澈纯净 如寒星:晶莹明亮 如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欣赏《BROWN EYES》,写 一段赏析文字。 要求: 一、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必须用通感修辞。
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执教:佘山学校雷沁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学前准备】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余音绕梁戚戚..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
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
(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
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
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侵逼,內部動亂,內憂外患,西風東漸。內部 政治腐敗,民生疾苦;外部列強瓜分風潮盛,喪權辱 國的條約不斷地被簽定。晚清五大戰(有四場在 劉鶚有生之年)爆發,中國國幾不國。
劉鶚可知在他去世後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 -甚至是帝國的帷幕,就在驚濤駭浪中落下了。
重點
1.清末 2.帝國日暮 3.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 高宗(乾隆) → 仁宗(嘉慶) → 宣宗 (道光) →文宗(咸豐) → 穆宗(同治) → 德宗(光緒) → 遜帝(宣統)
晚清五大戰
1. 中英鴉片戰爭 2. 英法聯軍 3. 中法戰爭 4. 中日甲午戰爭 5. 八國聯軍
1.中英鴉片戰爭
(一.)起因 1. 通商限制 2. 林則徐虎門銷煙
(二.)經過:1840~1841 A.D,道光20~21年 1. 初次北犯:琦善「穿鼻草約」 2. 再次北犯:攻南京
吳佩樺 沈容聞 陳佳佳
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Tramp Doctor’s Travelogue / Mr.Derelict
Ch 2.The Singing Girl
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節選自 第二回 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絶調
負責人
6.吳佩樺 10.沈容聞 22.陳佳佳
大綱
一.帝國日暮-老殘遊記時代背景 二.不可成之理想-老殘遊記之作
(三.)中英南京條約 (晚清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 時:1842 A.D,道光22年
2. 代表:(中)耆英(英)撲鼎查 3. 內容:<1>賠2100萬元
<2>割香港 <3>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4>協定關稅 <5>治外法權 <6>片面最惠國待遇 4. 續約:虎門條約 5. 美-望廈條約 / 法-黃埔條約
-書名與自序 -發表歷程 -清官可怕 -老殘遊記之定性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漫談說書
三.關於劉鶚 -生平 -貢獻與影響 -聞四.課文講解 五.注釋 六.閃耀一百零一年的傳奇-總結 七.明湖對答錄-問題與討論
九.參考資料
一.帝國日暮-老殘遊記時代背景
情景更迭,歲月流逝。那院落目睹了幾百年 來之風風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換過幾回,也 不知有多少進進出出的人,來了,又走了;走了, 又來了。變化的是人事,是歷史;不變的是屋 簷下的磚雕,是院中的石階。
2.英法聯軍
(一.)第一次(1856~1858 A.D,咸豐6~8年) •1. 起因:
<1> 遠因: .朝野仇外 .廣州進城問題 .條約未遂
<2>近因 .英:亞羅船事件 .法:廣西西林教案
2. 經過: <1>陷廣州,俘葉名琛 <2>攻天津
3. 訂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1858 A.D,咸豐8年) <1>互派公使 <2>開內河口(台灣有四港)
(四.)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1.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東半島 2. 列強瓜分風潮(1898~1899 A.D,光緒24~25年) <1>俄-長江以北 <2>英-長江流域 <3>法-西南各省 <4>德-山東 <5>日-福建
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4.中英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百年悲運 5.內憂外患 6.晚清五大戰 7.劉鶚去世後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被推翻
[滿清末代王朝]~走向共和
一年年 花開花落 冬去春來 草木又蓬勃 一頁頁 歷史翻過 前浪遠去 後浪更磅礴 一座座 火山爆發 天崩地裂 君王美夢破 一頂頂 皇冠落地 斗轉星移 世事有新說
明清二代的皇城啊!是那樣在西潮和東洋之 強大浪濤中沉沒。晚清,帝國日暮,紫禁城那院 落偶爾還憶起曾經輝煌的過往……。
<<老殘遊記>>是在現實衝擊下產生之作品,可說 是清末中國社會之縮影。作者冷嘲笑罵的那個年 代……
中國正陷於百年悲運之中。
劉鶚那時代的中國(1857 A.D,文宗咸豐7年 ~1909 A.D,宣統元年),發展之遲滯,面對西方的進步, 引發的巨變是歷史上罕見的。中國遭逢「數千年來未 有之變局」, 也確實遇到了「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中英鴉片戰爭(1840 A.D)開始,一但短兵相接,中國 藩籬盡失,立國基礎動搖,從此張皇失措。
(二.)第二次(1859~1860 A.D,咸豐9~10年) 1. 起因及經過: <1>接約衝突 <2>攻北京,圓明園被焚 2.訂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 A.D, 咸豐10年) 到九龍司→英
(三.)俄國乘機敲詐 1. 中俄璦琿條約 <1>時:1858 A.D,咸豐8年 <2>代表:奕山 <3>內容: .黑龍江以北→俄 .烏蘇里江以東→中俄共管 <4>影響: .晚清失地最多之約 .埋下日俄衝突
---7月1日宣戰 (二.)經過:陸戰-平壤
海戰-黃海大東溝 (三.)訂約:馬關條約(1895 A.D,光緒21年)
1. 地:馬關春帆樓 2.代表:(中)李鴻章(日)伊藤博文
3. 內容: <1>承認朝鮮獨立 <2>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 <3>賠二萬萬兩 <4>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5>通商口岸設廠製造 <6>片面最惠國待遇
一滴滴 水滴石穿 粉身碎骨 志向永不捨 一曲曲 浩蕩長歌 起伏回響 悲壯動心魄 風吹過 雨打過 鐵蹄踐踏過 火燒過 刀砍過 列強分割過
撫摸著傷痕昂起頭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過長夜 走過坎坷 走進曙色
我革~我革~ 我革革革~
清代帝系
[入關前] 努爾哈赤(天命) →皇太極 (天聰,崇德) → [入關後] 世祖(順治) → 聖祖(康熙) → 世宗(雍正)
2. 中俄天津條約 時:1858 A.D,咸豐8年
3. 中俄北京條約 <1>時:1860 A.D,咸豐10年 <2>內容: .承認璦琿條約 .烏蘇里江以東→俄
4. 影響: <1>俄占大半東北地區 <2>俄得海參威,可自由出入北太平洋
英法聯軍期間之條約順序
中俄璦琿→中俄天津→中英法天津 →中英法北京→中俄北京
英法聯軍大砲
3.中法戰爭
(一.)時:1884 A.D,光緒10年 (二.)北臺之役(劉銘傳) (三.)訂約:天津條約(1885 A.D,光緒11年)
1.承認法國在越南權利,自由進出雲南.廣西 2.打勝仗還簽如此條約,同樣是喪權辱國
4.中日甲午戰爭
(一.)源起:1894 A.D,光緒20年, 朝鮮東學黨之變(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