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简谱)2《迪克西岛》教案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聆听《 迪克西岛》教学设计

欣赏《迪克西岛》教学设计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欣赏短笛、口哨和乐队演奏的《迪克西岛》(教材选自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欣赏作品《迪克西岛》,关联资源:美国民歌《Dixie》,课外资源:歌曲《Union Dixie》、铜管乐《Dixie》、吉他独奏《Dixie》)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分析:乐曲《迪克西岛》是根据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的,由短笛、口哨与乐队演奏。
民歌《迪克西》是作曲家D.埃米特创作的,歌词内容表达的是对家乡生活的思念。
歌曲完成后深受南北方人民的喜欢,但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特殊时期的原因,在流传中有不同的版本。
乐曲轻快悠闲,富有动感,在短笛、口哨、萨克斯、钢琴等音响的衬托下,非常形象的展现了一幅人们悠闲散步、乡村舞会的画面,也充分展现了人们欢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乐曲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A段由轻松悠闲的主题旋律与抒情的旋律组成,时而跳跃,时而悠扬。
第二部分由钢琴开启展现的面貌,极富动感的音乐就像人们在舞会上自由舞蹈,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推动下,舒展开来,进入了再现段,这一段富有爵士音乐的特质,尤其是中间口哨旋律的爵士变奏与萨克斯的爵士旋律并行,让气氛更加热烈。
之后音乐不断反复和减弱,让人联想到快乐的聚会结束后人们相互告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能用声势或乐器模仿,并随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同时他们也能生动的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视唱简谱,并基本掌握了常见的西洋乐器,能听辨其音色,短笛是整个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件西洋乐器。
在音乐实践的方法上,他们更适合讨论与创编,注重小组合作与探究。
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聆听、演唱、律动、伴奏、表演等多种方式,体验美国民歌轻松、悠闲、自由的风格,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在律动、聆听、哼唱等活动中,感受并记忆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听辨出音乐在情绪、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其表现的轻松、欢快、陶醉、依依不舍的情绪。
第2课悠扬民歌《迪克西岛》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悠扬民歌<迪克西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过一些特别难忘的民歌?”(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迪克西岛》的魅力。
第2课悠扬民歌《迪克西岛》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课悠扬民歌《迪克西岛》教案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民族音乐”中的《迪克西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迪克西岛》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歌曲中的主要旋律,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
3.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3.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合唱练习,让学生学会倾听、配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4.发展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激发创新思维。
5.塑造良好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欣赏民族音乐之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旋律辨识:学生需掌握《迪克西岛》的主要旋律,能够准确地哼唱出来。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这一话题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深感欣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迪克西岛》

“新杏坛”式教学法课时备课
学科:音乐主备人:时间:2016 年 10月21日
学习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
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情
景。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迪克西岛》
片段,在律动自然导入
乐曲的聆听,听后议一
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
的,它与《口哨与小狗》
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
相同与不同。
2、再听乐曲第一部分,
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
音色。
(1)乐曲除了有口哨吹
奏外,你还听到什么乐
器在演奏?
(2)出示短笛的图片或
实物,认识短笛的形状、
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
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
学生复习民歌的知识
学生回答
兼顾复习以
前的内容
通过复习提
问,巩固学生
对民歌知识
的了解。
《迪克西岛》教案

《迪克西岛》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轻松、欢乐、悠然自得的美好心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仿、感受、律动、对比、合作、演奏、表演等方式感受、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熟悉作品结构,能够演唱主题旋律,并能用竖笛、打击乐器、律动把音乐中主要的节奏型和旋律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乐曲《迪克西岛》是根据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的。
迪克西是美国南方各州的总称。
歌曲《迪克西》也称“我希望我在迪克西”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流行作曲家D.埃米特创作的。
歌词内容主要表达对家乡生活的思念。
歌曲深受南北方人民的喜爱,反映各地人民的生活与政治立场。
歌曲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邦的非正式国歌,据传林肯也很喜欢这首歌。
重点难点能用演奏、游戏、表演等形式表现各主题音乐。
A2主题的竖笛演奏,及用律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的爵士风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初步欣赏,整体感知1、初听音乐声势律动,完整感受音乐,体会音乐风格,让学生放松心情,融入音乐之中。
师:听,这么轻快的音乐,和老师一起放松放松,老师做几个动作,你能模仿出来吗?2、介绍作品教师简介音乐创作背景及其作曲家。
师:这首欢快的乐曲名叫《迪克西岛》。
是19世纪美国流行作曲家D.艾米特根据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的一首具有摇摆特点的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
迪克西是对美国南部的统称,从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轻松,惬意,悠然自得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初步聆听音乐,感受轻松、悠闲的爵士风格,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活动2【讲授】二、分段欣赏,互动体验(一)对比聆听“引子”与“A1”主题,识别音色1、分辨口哨与短笛的音色感受两种音色,分辨乐曲的引子与主题旋律。
师:乐曲为了表现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引子部分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口哨!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吹口哨?(生答)这首乐曲的主题用了一种跟口哨很像的乐器,这是什么乐器?(短笛)2、介绍短笛从音色、作用、音乐中的地位几方面认识短笛。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迪克西岛课件

人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年级上册
迪克西岛
19世纪美国流行作曲家D.艾米特根据美国民歌 《迪克西》改编的一首具有摇摆特点的现代流行 音乐一一爵士乐。迪克西是对美国南部的统称.
心情愉悦
短笛,是长笛家族的一种变种乐器,长度为
普通长笛的一半。音域则比长笛高1个八度。最 初的短笛是以木制 ,因此它属于管弦乐器中的 木管乐器。它的音色尖锐,富有穿透力。通常用 来演奏胜利凯旋,热烈欢舞的音乐。
第一部分短笛的 声音在哪里出现了?
口哨声在哪里出 现了?
乐曲第三部分和 哪一个部分类似?
你还能听出哪些 乐器的音色?
当你听到短笛和口哨 的音色时,请你分别 用吹短笛和自由自在 行走的方式去表现吧!
show time!
小任务: 课后搜集短笛的其他乐曲
《迪克西岛》教案2

《迪克西岛》教案单元浏览: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内容围绕“悠扬民歌”主题开展。
作品是民歌或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起来的作品,其中欣赏作品两首:云南同名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是《小河淌水》,美国民歌改编成的乐曲《迪克西岛》;歌曲两首:彝族风格《赶圩归来啊哩哩》和藏族风格《妈妈格桑拉》。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建立基本的音乐学习习惯,具备简单的识谱、视奏、欣赏、合作等音乐能力,能用口琴吹奏3孔(低音sol)到10孔(高音mi)的音,乐于参与器乐小合作及师生、生生合作方式的游戏、律动等。
教材分析:《迪克西岛》是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中的一首欣赏作品。
乐曲由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而成,由口哨和短笛担任主奏乐器。
C大调,2/4,曲调轻快活泼,情绪悠闲自得,作品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内容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
本课同时是小学段最后一件乐器——短笛的学习。
介于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将《哦,苏珊娜》的二声部演奏加上康佳鼓的固定重拍、沙锤的乐句后缀伴奏进行展示为“序”,在《迪克西岛》的乐曲欣赏中契合口琴骨干音及乐句末音的衔接练习为“纬”,用表格形式对各乐段进行从“体验”到“概念”的梳理为“经”,分组律动、传递帽子为“点”,《Dixie》歌曲欣赏当“尾”,进行对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聆听乐曲《迪克西岛》中,感受轻快活泼、悠然自得的情绪。
2.从各乐段的音乐要素对比中,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
3.了解因不同地域、文化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以点带面,激发对民歌的探究欲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口琴吹奏、律动感受、对比欣赏、参与表现、表格梳理等方法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短促、轻巧的技巧吹奏口琴参与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1.能用口琴在乐曲《迪克西岛》中参与骨干音及句末音的演奏。
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迪克西岛》教案

《迪克西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欣赏乐曲《迪克西岛》,认识并了解乐曲中出现的各种乐器(萨克斯、吉他、短笛等)教学目标:1.能准确的分辨乐曲中出现的各种乐器。
2.认识并了解乐器:萨克斯、吉他、短笛。
教学准备:钢琴、吉他、三角铁、响板、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美国国旗,引入到对迪克西的简单介绍。
二、新课教学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
(1)师:听完这个曲子,你们觉得这个曲子的情绪师怎么样的呀?答:轻快活泼,悠然自得的情绪2.再次聆听乐曲(1)聆听前提问:“听听看,这个曲子里边出现了哪些乐器?答:钢琴、吉他、短笛、萨克斯3.对乐器萨克斯进行简单介绍。
(1)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低音萨克斯(师:音色是怎么样的?)(2)欣赏萨克斯名曲《回家》4.对乐器吉他进行介绍(1)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2)欣赏名曲《爱的罗曼史》(3)全班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师:用吉他伴奏)5.对乐器短笛进行介绍(1)师:”你们认为短笛是属于铜管类乐器还是属于木管类的乐器?(生:答)(2)聆听音乐:学生认识短笛的音色,并能在乐曲中清楚的分辨出短笛的声音。
(播放乐曲片段,并在短笛声音出现的部分进行律动)(3)学生能够把响板和三角铁融入到乐曲中。
(播放音乐片段,老师进行演示、师生互动。
)6.学唱乐曲的主旋律部分(师:钢琴伴奏)(1)学生运用响板、三角铁与老师配合,为全班伴奏。
(2)选学生起来随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师:点评)7.再次聆听全曲,学生拿到老师发放的响板或三角铁后,运用响板或三角铁为乐曲伴奏。
8.结束新课。
(师:总结)。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迪克西岛》名师教案

《迪克西岛》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来的轻松、欢乐、悠然自得的美好心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仿、感受、律动、对比、合作、演奏、表演等方式感受、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熟悉作品结构,能够演唱主题旋律,并能用竖笛、打击乐器、律动把音乐中主要的节奏型和旋律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乐曲《迪克西岛》是根据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的。
迪克西是美国南方各州的总称。
歌曲《迪克西》也称“我希望我在迪克西”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流行作曲家D.埃米特创作的。
歌词内容主要表达对家乡生活的思念。
歌曲深受南北方人民的喜爱,反映各地人民的生活与政治立场。
歌曲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邦的非正式国歌,据传林肯也很喜欢这首歌。
重点难点能用演奏、游戏、表演等形式表现各主题音乐。
A2主题的竖笛演奏,及用律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的爵士风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初步欣赏,整体感知1、初听音乐声势律动,完整感受音乐,体会音乐风格,让学生放松心情,融入音乐之中。
师:听,这么轻快的音乐,和老师一起放松放松,老师做几个动作,你能模仿出来吗?2、介绍作品教师简介音乐创作背景及其作曲家。
师:这首欢快的乐曲名叫《迪克西岛》。
是19世纪美国流行作曲家D.艾米特根据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的一首具有摇摆特点的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
迪克西是对美国南部的统称,从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轻松,惬意,悠然自得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初步聆听音乐,感受轻松、悠闲的爵士风格,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活动2【讲授】二、分段欣赏,互动体验(一)对比聆听“引子”与“A1”主题,识别音色1、分辨口哨与短笛的音色感受两种音色,分辨乐曲的引子与主题旋律。
师:乐曲为了表现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引子部分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口哨!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吹口哨?(生答)这首乐曲的主题用了一种跟口哨很像的乐器,这是什么乐器?(短笛)2、介绍短笛从音色、作用、音乐中的地位几方面认识短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克西岛》教案
单元浏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内容围绕“悠扬民歌”主题开展。
作品是民歌或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起来的作品,其中欣赏作品两首:云南同名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是《小河淌水》,美国民歌改编成的乐曲《迪克西岛》;歌曲两首:彝族风格《赶圩归来啊哩哩》和藏族风格《妈妈格桑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建立基本的音乐学习习惯,具备简单的识谱、视奏、欣赏、合作等音乐能力,能用口琴吹奏3孔(低音sol)到10孔(高音mi)的音,乐于参与器乐小合作及师生、生生合作方式的游戏、律动等。
教材分析:
《迪克西岛》是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中的一首欣赏作品。
乐曲由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而成,由口哨和短笛担任主奏乐器。
C大调,2/4,曲调轻快活泼,情绪悠闲自得,作品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内容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
本课同时是小学段最后一件乐器——短笛的学习。
介于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将《哦,苏珊娜》的二声部演奏加上康佳鼓的固定重拍、沙锤的乐句后缀伴奏进行展示为“序”,在《迪克西岛》的乐曲欣赏中契合口琴骨干音及乐句末音的衔接练习为“纬”,用表格形式对各乐段进行从“体验”到“概念”的梳理为“经”,分组律动、传递帽子为“点”,《Dixie》歌曲欣赏当“尾”,进行对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聆听乐曲《迪克西岛》中,感受轻快活泼、悠然自得的情绪。
2.从各乐段的音乐要素对比中,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
3.了解因不同地域、文化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以点带面,激发对民歌的探究欲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口琴吹奏、律动感受、对比欣赏、参与表现、表格梳理等方法感
受乐曲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短促、轻巧的技巧吹奏口琴参与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口琴在乐曲《迪克西岛》中参与骨干音及句末音的演奏。
2.能听辨出短笛与口哨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
3.能在体验中感知乐曲的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教学重点:
能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教学难点:
能用口琴演奏参与乐曲的聆听。
教学准备:
康佳鼓、沙蛋、尤克里里、钢琴、口琴、帽子。
教学过程:
一、展示导入:
(一)活动目标:
在听、吹《哦,苏珊娜》中巩固“旧知”,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初步表现乐曲的旋律节奏、情绪特点。
链接“美国歌曲”,引出“新知”。
(二)活动步骤:
1.师生问好。
2.师尤克里里弹唱《哦,苏珊娜》。
背景滚动播放美国乡村图。
3.出示合奏谱,生用口琴、康佳鼓、沙蛋复习小器乐合奏《哦,苏珊娜》。
4.链接“美国音乐相关知识”(四种主要音乐风格:布鲁斯、爵士乐、乡村音乐与摇滚乐),导入《迪克西岛》的学习。
(三)设计理念:
音乐是表现艺术,师用亲身示范展开本课教学,意在激趣。
用学生复习展示已学的《哦,苏珊娜》器乐小合奏,促进孩子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提升,同时为新授作好了铺垫。
二、口琴参与:
重点聆听A
(一)活动目标:
聆听乐曲A主题,抓住短笛旋律与口哨节奏特点,用轻巧、短促吹奏口琴的方式参与表现。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全曲,完整感受,并听辨出乐曲的主要配器和情绪。
2.聆听A主题的短笛版块,抓骨干音学习:
(1)用柯文尔手势辅助演唱骨干音。
(2)出示曲谱,口琴吹奏骨干音。
(3)随乐口琴吹奏骨干音,小结:音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作用?
(4)聆听中,用轻巧、短促的音色,集中气口吹奏口琴的方式体验表现。
3.聆听A主题的口哨版块,抓典型节奏型学习:
(1)听音乐,找找“出现最多的节奏型”。
(2)在师哼唱的旋律中接拍切分节奏型。
(3)练习用口琴接吹乐句末尾俩音。
(4)聆听音乐中,用口琴接吹乐句末尾俩音。
4.聆听A主题,分别用口琴吹奏“短笛”处的骨干音与“口哨”处句末音。
5.结合表格梳理A主题音乐的速度、音区、配器、情绪特点。
(三)设计理念:
音乐是听觉艺术,第一次的完整聆听为感知乐曲的整体音乐情绪与风格奠定基础。
A主题是全曲的重点,如何将主题聆听更深入人心,做到精听主题音乐?围绕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多维度的聆听(骨干音、典型节奏型),逐层加深对“短笛”音色、乐段旋律的熟知程度。
最后,在体验的基础上,用表格的形式对乐段进行理性梳理,符合六年级学生理性学习的需求,能促进音乐实践——音乐理论的认知。
三、帽子传递:
对比聆听A:`
(一)活动目标:
1.对比聆听A,感知乐段“变化重复”特点。
2.能用帽子传递的方式体验乐曲。
(二)活动步骤:
1.聆听A`,对比与A乐段的异同。
2.结合聆听体验,小结、完成表格中各音乐要素的异同。
3.用重复的四个动作:拍手、拍腿、右手抓帽子、右手传递帽子,并练习。
4.聆听A`中,传递帽子体验。
(三)设计理念:
用感性的联觉(视觉、动觉、听觉)加上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方式体验有趣的帽子传递,游戏中轻松聆听,专注聆听,到达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分组律动:
辨别聆听B:
(一)活动目标: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乐器。
(二)活动步骤:
1、听《迪克西岛》全曲,辨别A与A`在全曲中出现的位置,并由此认知乐曲的结构——ABA`(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2、聆听B段,猜猜先后出现的四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3、聆听B段,看看师的动作分别代表什么乐器,并数一数各个乐器展示的时长是几拍?
4、聆听B段,分小组律动体验钢琴、吉他、短笛、单簧管的音乐。
(三)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用“猜一猜,记一记,分组表现比赛”的简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聆听的欲望,达到听辨不同乐器音色的目的。
五、尽情表现,全曲聆听:
(一)活动目标
在聆听全曲中,能主动用口琴——律动——传递的方式体验、表现。
(二)活动步骤:
1、结合表格,小结B段及其他两个乐段的音乐要素特点,以及形成的音乐情绪、风格。
2、回顾,各乐段的体验方式
3、聆听全曲,用不同方式参与表现各段:
A用短促、轻巧的音色吹奏口琴;B分组律动;
六、丰富感受,拓展聆听:
(一)、活动目标:
了解《迪克西岛》的创作背景,了解民歌是最接地气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其他民歌的欲望。
(二)活动步骤:
1.师讲解《迪克西岛》的创作背景。
2.聆听原文版歌曲《Dixie》。
3.对比器乐版、声乐版《迪克西》的异同与感受。
4.小结:民歌是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的产物,让我们继续去发现、去探寻更多优秀的民歌……
(三)设计理念:
“朔本探源”,在完整聆听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源头做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根基,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
以“点”(美国民歌)带“面”(世界各国优秀民歌),促进进一步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民歌的欲望,为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