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感受山川之美。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山川之美。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闲人"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历宋、齐、梁三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卒谥“贞白先生”。

(三)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答谢中书书》是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四)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欣赏和品味古诗词的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还不够,特别是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和讲解古诗词。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古诗词,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次学习的相关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3.操练(15分钟):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周亚夫军细柳》教案一.读题目,明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周亚夫军细柳》。

从题目推知,文章可能主要刻画的人物是周亚夫。

那么文章会写周亚夫的哪些内容呢?要表现周亚夫什么呢?带着这样的好奇,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

二.读准字音,理解文章1.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要求的内容PPT显示)(1)请划出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词。

(2)请划出你翻译有困难或停顿有困难的句子。

2.师生一起完成上面2个任务。

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呢?——翻译有困难或停顿有困难的句子有哪些?(老师的看法和你完全一样)PPT显示:军士吏被.甲(pī)彀.弓弩.(góu)(nǔ)持兵揖.(yī)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pèi)介胄之士(zhóu)曩者霸上、棘门军(nǎng)将/ 以下骑/ 送迎于是上乃使/ 使/ 持节诏将军师:将军用下马的方式恭敬地迎接、送别皇帝/ 于是皇上就派遣使者拿着符节诏令将军。

三.走近文本,感知人物1.请用原文词句填写表格(表格内容PPT显示)(3)文帝评价霸上和棘门军是?评价细柳军是?(4)最后我们来看,在霸上和棘门军,没有写群臣的反应,而在细柳军,群臣的反应是?2.教师总结:通过表格我们发现文章主要写了文帝劳军时,霸上和棘门军的情况,细柳军的情况,文帝的评价,群臣的反应,和周亚夫本人的言行。

文帝这次劳军结束后,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真正的将军!3.师:老师有个疑问:这些内容能体现周亚夫是真正的将军吗?请同学们借助表格,并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

下面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讨论成果:第一组:写细柳军的情况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吗?PPT显示: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音乐:准备延安特色的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同时播放延安特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特色。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三峡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和感受。

3.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针对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进行深入分析。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选择题。

(2)仿写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的美。

(2)布置课后作业:以《三峡》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1.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峡》这篇课文。

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三峡的图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三峡的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和感受呢?请大家分享一下。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范文5篇语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地交流和沟通。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三、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1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1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1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教法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

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分析文章结构。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检查字音、字形。

(2)教师抽取个别同学进行课文翻译,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课堂导入:(1)教师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与翻译:(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

(2)教师抽取个别同学进行课文翻译,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运用所掌握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2.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互评互议、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扎实有序地开展此活动,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活动安排
xxx老师公开课时间:2020年9月17号。

星期四第二节七年级一班。

三、活动要求
(1)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认真备课,做到“四备”,即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生。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要求全员上阵,人人都讲公开课,还要搞好评课,做到学习经验,找出不足,作好记录。

(3)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应以课标为准,按既定教学进度执行,时间为一个学时;
(4)公开课听课同组教师不得缺席;
四、公开课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

2、教学手段先进,能够熟练、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注重实效,具有引领性、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五、活动原则
1.公开课活动的对象包括全校所有学科任课教师,要求积极参与,让教师得到锻炼和提升。

2.注重过程原则:活动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要做好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实事求是原则:活动要立足实际,关注发展,注重激励。

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六.具体事宜
1.摄像照片xxx。

2.会议记录xxx。

3.评课定于星期四第八节课,地点在七年级办公室,要求全体文史组成员参加。

会后上交说
课稿和评课稿(可复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