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人教版《盛唐气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经济的繁荣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师: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生: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国家富足的景象。
师:*经济的繁荣——农思考: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相关史事:曲辕犁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3课盛唐气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唐朝的开放和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感受唐朝的伟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唐朝的繁荣景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史实,来感受唐朝的繁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唐朝的繁荣景象。
2.教学难点:唐朝的开放和包容,以及如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2.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唐朝的繁荣景象。
3.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了解唐朝的开放和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盛唐气象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盛唐气象相关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盛唐气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能够出现繁荣景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唐朝的历史背景。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唐朝的繁荣景象。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讨论并展示。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时期,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唐朝的繁荣景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唐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这样的繁荣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通过PPT呈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进行互动交流。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文化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盛唐气象的认识还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化对盛唐时期的历史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唐朝的繁荣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盛唐气象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分析,盛唐气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盛唐气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唐朝的繁荣原因。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唐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盛唐气象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特点,认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盛唐气象》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唐朝的辉煌历史,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 previous learning 中,学生可能对唐朝的繁荣程度和具体史实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拓宽历史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繁荣程度,掌握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自豪我国古代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繁荣程度。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并能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进入盛唐气象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繁荣程度。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唐朝的繁荣景象。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阐述唐朝的繁荣程度。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朝的繁荣景象,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盛唐气象》精品教案(含反思)

第3课盛唐气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难点:民族交往与交融;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诗词大会》节选)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名如雷贯耳。
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图文展示曲辕犁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一: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衪,四曰纱,五曰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九曰裥,十曰褐),组绶之作有五,线之作有四,练染之作有六。
——《唐六典》材料二:江湖语云:“水不载万。
”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
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
——《唐国史补》材料三: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赀殖产甚厚。
——《新唐书》2.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材料展示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
自是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旧唐书》2.阅读教材“民族交往与交融”一目,说说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盛世的气象。
内容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认识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2.难点: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题目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唐朝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盛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
(3)掌握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2)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赏析唐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3)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感受热爱祖国、关心民情的爱国情感。
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器的友好关系难点: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明白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
“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
盛唐不仅是唐朝繁荣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社会繁荣发展到何等程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盛唐气象(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的繁荣唐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的发展师: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生:(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2)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3)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
设计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
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以文成公
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其次,本课主
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
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
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
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
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
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
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
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
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
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
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
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在本
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
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
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
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
成就斐然。
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
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
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
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通过引
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
课的教学立意在于:1.全面了解盛唐繁荣开放景象,基
于课程标准,本课应让学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
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
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
贡献,这既符合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也符合初中学生的
接受水平。
2.阅读历史图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
文素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历史图画,本
课采用了《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秘色瓷》、《步辇图》、《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吹排箫乐伎壁画》、《颜氏家庙碑》等大量的图画,既通过图画认识和了解了唐代在经济、民族
关系、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学生
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环节,教材子目有机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设计
本课分成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
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四个方面,看似相互独立,但实
际上这四个子目之间前后有着联系。
讲民族关系时,运
用了阎立本的《步辇图》,讲解了文成公主入藏这段历史,同时通过图片了解到了阎立本的人物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凸显了唐朝绘画的成就。
在讲解开放的
社会风气时,运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既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
我认为把教材有机整合解决了内容繁杂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点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务于教学,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
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其次,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
另外,教材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整合子目内容,突出重难点,教师在整合时还要考虑自身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
本课的教材整合我认为可以再精致些,使用时机再灵活些。
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学生预习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诗证史,挖掘史料资源
本课讲的是盛唐气象,既包含了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也包含了文学艺术,而唐诗恰恰是文学繁荣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很多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表现,通过诗歌来验证史实,体现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真伪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史学资源,为此,我精心挑选了四首诗,诗的内容有关于筒车的使用,长安城的宏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唐女子下棋,涵盖经济、民族关系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而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以诗证史,借诗歌内容来考订史实,由诗以见证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的繁荣、开放,同时也展示了唐诗的魅力,将主观的鉴赏活动与严谨的学术考辨相结合,以诗证史,不仅大大拓宽了唐诗解读鉴赏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唐诗研究的学术品位,扩大了史料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本课采用的以诗证史法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了盛唐气象。
在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要注意到诗与史实属特征不同的两个领域,“虚”与“实”之分野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