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修订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1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古代历史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讲述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如分封制、宗法制等。

3.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竞赛等。

(2)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强调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6.作业布置(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2.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例如,通过时间轴让学生了解夏商周的历史顺序,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大成就。

2.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比如,通过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历史现象。

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02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构架;- 掌握关于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2. 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3.2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影响;2. 跨文化交流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研究欲望。

-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 小组合作研究法: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 作业评估:通过书面作业和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多媒体设备-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七、教学安排本节课为导入课,预计用时40分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没有充分涉及,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补充和拓展。

同时,在评估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引入更多形式的评估工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基础历史知识,如重要事件、人物、时间等。

能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形成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如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和抽象知识。

如何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历史应用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或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已知信息,激活学生的前知。

2. 知识讲解与梳理系统介绍本单元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使用图表、地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设计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加深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与反思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 作业与拓展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读后感、历史小论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在线课程等,供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结合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第一课皇权下的秩序第1课时lesson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理解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认识变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变法的关系。

2.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吗?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根据教材内容,填写表格,比较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变法的原因和影响。

共同点: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改革税制,实行土地税;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点: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力度不同,如齐国的管仲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原因:社会变革的推动,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进行变法。

影响:变法使各国政治、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对当时社会有哪些影响?五、案例分析1.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让学生从商鞅变法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变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课堂小结2.强调变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整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第2课时lesson2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统一意义。

2.理解秦朝的统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篇: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_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二篇: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2.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D.治世局面的形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四)巩固与小结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三篇:开元盛世【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一.〝开元盛世〞学生阅读10——_页课文.插图和资料,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3.根据_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三.唐朝的衰亡1.学生阅读_—_页的课文,按_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_年)【板书设计】一.〝开元盛世〞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三.唐朝的衰亡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第四篇: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_年.长安.唐高祖)(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李世民.贞观)(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5)唐玄宗的措施三.质疑释疑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自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二.自问: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3.回答教师的提问三.质疑释疑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4.随时记要点.四.反思与巩固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系列训练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板书设计唐朝前期的统治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结果武则天的统治地位.政策.评价开元之治措施.结果教后体会要通过让学生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_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一、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内容,学生应能够:- 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覆盖了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章节:1.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发展2.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特点3. 第三章:开辟新时代的明朝4. 第四章:东亚文化交流的时期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点。

2. 观摩与演示:观看历史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模拟演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答历史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案设有以下评估方式:1. 定期课堂测试: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最新版)。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实地考察场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适当的实地考察场所。

六、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本教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具体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结束语本教案是按照最新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大纲制定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下历史活动课二教案5篇

七年级下历史活动课二教案5篇

七年级下历史活动课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历史活动课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历史活动课二教案1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难点: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二、教学过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
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 序号:27
第24课活动课
从设计历史示意图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教法设计】
1、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复习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法指导】
1、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设计示意图。

2、积极通过课堂展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合个人实际,活学活用,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活动内容】
以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拓展思路,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学会在复习中化繁为简。

2、通过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活动要求】
1、让学生尝试设计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2、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什么是示意图,它有何特点(见课本)
2、设计尝试:(任选其一)
(1)设计“北宋至清的朝代顺序示意图(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符合地理方位位置,把辽、夏、金与北宋、南宋的关系)”
相关历史知识:北宋,960年建立;西夏,11世纪前期建立;金,12世纪初期建立
南宋,1127年建立;元,1271年建立;明,1368年建立;清,1636年建立(2)设计“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以中央政权为中心,表示疆域四至)
相关历史知识: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3、除了课堂、课本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独立思考,并列举出来)
4、选取几种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总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方式、方法:历史示意图、历史口诀、谐音记忆、图片、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等。

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
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学习历史的方法、途径更是多种多样,只要大家用心,对历史的学习会越学越有意思。

【学习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