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培基英译散文看译者主体性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1.引i=r散文文体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以非韵的形式做出的文字记录,其区别于韵文、骈文,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胡显耀,2009:171)。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它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其自身独具魅力的特点。
通常来说,其他文学体裁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
因此,中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突出特点,具有别具一格的美质。
这就为散文的英译增加了难度。
翻译散文时存在着一个审美理解和再现的过程,翻译家必须兼顾再现原文语义层面内容的同时,准确把握原作的风格,实现美的重现。
郁达夫先生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散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故都的秋》实为中国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资深翻译专家张培基教授凭借自己扎实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让中外读者得在英语语言环境下欣赏这篇散文。
张培基教授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特别着意语篇美感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
其英译本不仅语言自然流畅,阐释原文而且充分中的美质,成功地使原文的美感在译文中得以重现并延伸。
2. 翻译美学研究2.1翻译与美学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
”要谈翻译,应该先谈一谈美学。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A.G. Baumgarten,1714-1762 )《美学》书的问世为标志。
西方美学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久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中国的审美文化也丰富多彩,远古时期图腾的“原始符号美”周礼》中渗透的整合性美学思想,儒家的“和合论”与“美感共享论”,以及道家“玄妙论”的模糊美观,等等,数不胜数。
散文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 0 9年 l 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o nigU iesyo c ne n ehooy o r l f j nv r t f i c dTc n lg n Na n i S e a
Vl . 2NO 6 0 2 1 .
译 者主体 性 的研 究。
二 、散 文 的翻 译
散文 是一 种 自由 、灵 活 的抒 写见 闻感受 的文体 。张培 基先 生在 《 译 中国现代 散 文选 》第一 辑 的序 言 英 中也 写道 ,“ 文最 真实 ,最诚 笃 ,不雕 饰 ,不做 作 ,因而 是一 种最 易令 人感 到 亲切 的文体 ” 散 。然 而汉语 散
De . 0 9 c 2 0
散文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邱 丹 叶
(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 3 ) 0 15
摘 要 : 文探 讨在 散 文英译 中译 者主 体性 的发 挥 。汉语 散 文 句式结构较 松散 ,但 英语行 文 紧 本
凑严谨 ,因而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需要 发 挥主 观 能动性 ,将 汉语 分 句进 行 归纳 综合 ,化 为符 合 英语 表 达 习惯 的结 构 。 目前译 者 主体 性 的研 究较 多关 注对理 论 的分析 与 定位 ,也有 一定 的译例 分析 , 但 与微 观翻 译技 巧 的结合 不 太 紧密。笔 者希 望通过 对散 文 的分析 ,将译 者 主体性 具体 地 落 实到语 言的各 个层 面上 ,将 个案研 究和 系统理 论 结合起 来 ,从 而深化 对译 者 主体性 的研 究。 关键词:译 者 主体性 ;散 文翻 译 ;翻译 技 巧
作品的情况” I 。4 近年来 , 中国翻译界借鉴西方 的理论研究成果 , 在译者主体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20世纪出名的中国译者,曾出版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一本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专著,其翻译技术受到了众多译界从业者的高度赞赏。
张培基在译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中,人文性、技术性、实效性是他最重视的三个基本技巧。
人文性技巧力求忠实译写在译作中,张培基首先力求忠实译写,其翻译的文章清晰、地道,对外语的运用准确,他的译文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把翻译作为一种艺术般的表达,加强译文细节的处理,如有时为了更好地把原文的表达意图转化,会做出文字或语言的调整,这也是表达艺术性的一种体现。
技术性技巧精准把握语言张培基在翻译时,把语言把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是对读者弱点的把握,从而保证译文的一致性。
他会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难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语言结构,保持原文的思路。
他还格外重视句子的结构,处理词语及词组的转换,以便让英译中文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通顺,更精确。
实效性技巧捕捉原文精髓张培基出版的翻译专著,侧重地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文章,他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从句法到措辞,把握原文的精髓,让译文更加完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效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把握文章的重点,以此发掘文章中隐藏的内涵,将原文的文化特点和强烈的审美感融入到译文中,加强译文的魅力,从而让原文得以生动的重现。
总之,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在当代的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语言技术,考虑句法结构,注重文字艺术效果,处理原文的文字严谨,让译文更加生动,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译学的经典,也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章。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作者:刘玉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5期刘玉倩(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100)摘要: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
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45-030 引言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重要语言。
如何准确、美观地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是翻译工作的重点。
散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针对散文翻译的。
无论翻译理论家还是翻译实践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说,20世纪后半叶,虽然中国每个人都主张翻译要改革,但是没有进步。
一些教授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受历史局限,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知之甚少。
因此,从那时起,朱光潜等学者提出,翻译美学需要发展成独立的学科,翻译离不开美学[1]。
1 理论基础关于文学翻译美学,西方学者提出得比中国学者早。
2001年,美国学者Bassnett和Lefevere撰写了《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代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诞生。
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也认为翻译与文化是一样的,而翻译学者兰伯特和罗宾斯则认为翻译不是一种跨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散文的国家,有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学者也对美学和散文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译”脉相传——从张培基英译散文谈主语的选择

“译”脉相传——从张培基英译散文谈主语的选择
张曦
【期刊名称】《新东方英语》
【年(卷),期】2012(000)007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张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英散文翻译中的主语选择与视角转换——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 [J], 安莹;范祥涛
2.从"韵味"说来看汉语散文英译——以张培基译"故都的秋"为例 [J], 李梅
3.散文英译策略研究——以张培基译《背影》为例 [J], 胡小倩
4.散文英译策略研究--以张培基译《背影》为例 [J], 胡小倩
5.旅游广告语及俗语外译的艺术美——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文谈起 [J], 王永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 , 二者不 能兼顾就算不上好 的翻译。 但 由于英汉语言
的巨大差异 , 忠实和通顺不能得兼的情况的确存在, 张教授 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把对原文的忠实放在第一位 , 尽可 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文读者 的感受和反应基本
一
授的笔下成为一个英语句子、 一个简单句 , 加上一个定词从 句, 句子结构并不 复杂 , 破 折号起到 了很好 的连接作 用 , 我 们不得不佩服张教授对两种语言的掌控能力。
成语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能取其义 ,音和形的修辞效果损 失殆尽 。翻译时如何尽量采用其它方式弥补这种损失便是 译者主体性的直接体现 。 原文 :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 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
三、 张译 散 文中译 者主体 性 的表 现
张教授所译散文数量颇多,无法尽数分析 ,笔者从词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7 [ 作者 简 介 ] 闵西鸿( 1 9 7 9 - ) , 女, 重 庆永川人 。 昭通学院外语系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昭通学 院外 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 5 7 0 0 0 )
[ 摘
要 】 张培基先 生 “ 忠实、通顺 ”的翻译标准体现在他英译 的散文中。通过对 《 荚译 中国现代散文选》 词汇、句
法 、修辞三个层面的分析 ,总结 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翻译 标准、翻译策略和译语表达 习惯等方面。 [ 关键词 】 张培基 ;翻译标 准 ; 译者主体性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5 1 3 6 ( 2 0 1 3 ) 0 3 - 0 1 3 9 — 0 3
四结语本文以张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载体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张教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在具体文本中的表现通过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翻译步骤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得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译语表达习惯等方面
第2 0卷第 3 期 2 0 1 3年 9月
作名词 , 将原文的“ 怎样爱” 省译了 , 因为译文强大的逻辑关 系已经把这层意思包含在内。 汉语是意合语言 , 英语是形合
语言, 更注重语言的逻辑关系 , 所 以原文 的五个短句在张教
“ 忠实 、 通顺 ” 的四字翻译标准。 他提出的忠实不但指忠实于
原作 的内容 , 还要忠实于原作的风格 ; 通顺则主要针对译文 语言而言 , 译语 的表达必须 自然 、 通顺 、 流畅 。 忠实和通顺缺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s h a S o c i a l Wo r k C o l l e g e
VD 1 . 2 O No . 3
S e p . 2 0 1 3
从张培基英译散 文看译者主体Fra bibliotek 闵西鸿
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 出。1 译文 : I d o c h e i r s h , h o w e v e r , a g e n u i n e l o v e f o r P e i p i n g _ - a
l o v e t h a t i s a l mo s t a s i n e x p r e s s i b l e a 8 my l o v e or f mo t h e r . 1
1 4 0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0 1 3芷
界, 平原无际 , 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 , 两岸丛山
三个句子 。 将“ 祸不单行” 提前翻译为第一句 , 这符合英文将 中心句放在前面的习惯 ,然后将祖母去世和父亲失业合译
迭岭, 绝壁断崖 , 江河流于期间, 回环曲折 , 极其险峻。2 译文 : Am  ̄ s h t y l o n g r i v e r s o m e t i m e s l f o w s t h r o u g h a b r o a d
致。张教授“ 忠实、 通顺” 的翻译标准体现在他的每篇翻译
四字成语是汉语特有 的词汇特征 , 能够从音、 形上取得
很好的修辞效果 , 但由于英语 中没有这类词汇 , 汉语的 四字
作品中, 以张教授的《 英译 中国现代散文选》 为例 , 张教授在
每篇译文后都加了注释 , 分析翻译策略或者说明翻译理由。
一
、
引言
汇、 句法、 修辞三个层 面, 选择有代 表性 的例子具体分析张 教授译文 中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 一) 词汇 层 面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翻译界 的大师,他的名字已经被列
人《 中国翻译家词典》 , 在当今 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 的地位。 张教授翻译的散文选词贴切、 自然流畅 , 不仅翻译 出了原文 信息和内容 , 而且充分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 成为神形 皆似 的经典译作 , 这些经典译作后来集中出版在《 英译中国 现代散文选》 中, 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 翻译理论与技巧提 供 了丰富的实例文章。张教授翻译 的散文常常会加人大量 的注释 , 从翻译技 巧, 文化等多方面解释其作 品 , 这些注释 体现了张教授 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 ,也是译者主体性在
具体文本 中的表现。
词语的选择一方面与译者的语言功底相关 ,另一方面 也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之一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同 义词、 近义词 ,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译者的选词取决于他对原 文的理解、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因素。下面这个例子中 “ 爱” 字的翻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原文 : 可是,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二、 张培 基 的翻译标 准
张培基教授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 ,总结出
查阅汉英字典 , “ 爱” 的翻译不下十种 , 既有单词 , 也有
短语 , 张教授却 只用了最常用 、 最简单 的“ l o v e ” 来翻译这段
文字中的“ 爱” , 旨在保留原文简洁、 通俗的风格 。原文 的四 个“ 爱” , 三个动词 , 一个名词 , 译文却只有三个 “ l o v e ” , 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