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合集下载

翻译论文——张培基散文

翻译论文——张培基散文

翻译理论与实践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姓名:陈茜院别: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班级:0805班学号:14080701355编号:20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陈茜(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805班学号14080701355 编号20)摘要: 散文有其独到的特点,而英译散文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难点。

于此,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各种独到的翻译技巧无疑为后来者指明了道路,故本文试通过拜读张先生的著作来分析得出个中技巧以供参详。

关键词:散文、张培基、英译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Prose——Brief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Prose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so that more difficult points are existed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proses into English.For this condition,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provided guidance for laters without doubt.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se its skill by reading the famous work for readers.Key Words: prose、Zhangpeiji、translation引言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20世纪出名的中国译者,曾出版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一本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专著,其翻译技术受到了众多译界从业者的高度赞赏。

张培基在译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中,人文性、技术性、实效性是他最重视的三个基本技巧。

人文性技巧力求忠实译写在译作中,张培基首先力求忠实译写,其翻译的文章清晰、地道,对外语的运用准确,他的译文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把翻译作为一种艺术般的表达,加强译文细节的处理,如有时为了更好地把原文的表达意图转化,会做出文字或语言的调整,这也是表达艺术性的一种体现。

技术性技巧精准把握语言张培基在翻译时,把语言把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是对读者弱点的把握,从而保证译文的一致性。

他会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难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语言结构,保持原文的思路。

他还格外重视句子的结构,处理词语及词组的转换,以便让英译中文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通顺,更精确。

实效性技巧捕捉原文精髓张培基出版的翻译专著,侧重地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文章,他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从句法到措辞,把握原文的精髓,让译文更加完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效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把握文章的重点,以此发掘文章中隐藏的内涵,将原文的文化特点和强烈的审美感融入到译文中,加强译文的魅力,从而让原文得以生动的重现。

总之,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在当代的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语言技术,考虑句法结构,注重文字艺术效果,处理原文的文字严谨,让译文更加生动,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译学的经典,也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章。

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中图分类号 :1 0 4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8 — 0 1
散文翻译美学 ,通俗来说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 出 原文 所 要 表 达 的含 义 ,阅读 起 来 充 满 了美 感 。 基 本 原 理 ,来 研 究 和 探 讨 语 际 转换 中 即 翻译 的美 学 问 题 ,帮 值 得 一 提 的是 朱 自清 的抒 情名 篇 《 背 影 》 ,原 文 作者 用 助 译 者 了解 翻译 审美 活 动 的 一 般 规 律 ,提 高 语 际 转 换 能力 和 的是提炼 的语言 , 行文如涓涓流水 ,叮咚有声 ,如娓娓而谈 , 对译 文的审美鉴别能力 。散文的 自由文体一方面给散文创作 情 真意切 , 整篇文章勾 勒出动人 的场景 , 显示 出深远 的意境 。 留 下 了 发挥 空 间 ,使 散 文 风格 变化 多端 ,另 一 方 面 为 散 文 的 张 培基 先 生 在 翻 译 该 文 时 ,竭 力 保 留原 文 情 真 意 切 的 动 人情
翻译 设 置 了重 重 障碍 ,不 同 的语 言表 达 ,迥 异 的 文 化 背 景 , 使 得 翻译 美 学 的实 现 更 是 难 能 可 贵 。
感 ,向国外读者传达近代 中国文学家 的思想情感 ,使读者领 会该文 的巨大艺术魅力。文中写道 “ 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
张 培基 先 生 是 中 国散 文 翻 译 界 的泰 斗 ,为 中 国的 散 文 翻 是 东奔 西走 。家 中光景是 一 E l 不如一 日。他少年出外 谋生 , 译 事业 做 出 了很 大 的贡 献 ,也 是 将 美 学 思 想 运 用 到 翻 译 实 践 独 立 支 持 ,做 了许 多 大 事 。 那 知 老 境 却 如 此 颓 唐 !他 触 目
《 戏剧之家 》2 0 1 5年第 0 6( 下) 期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出版商早已着手准备将中国现代散文译成英文,以便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

2005年,张培基教授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便获得了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历经了艰辛的翻译过程,进而体验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自然美和字句的优美。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主要是由张培基教授,以及尤西娜、杨福林、吴健、陈庆铭等知名译者共同完成的。

其收集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鲁迅、茅盾、冰心、苏轼等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其中,以茅盾的《面孔》最为著名,故事描述了他在西藏拜访仓央嘉措时近距离接触到佛陀的神圣面容,而荡然无存的内心感受。

这首散文被英文译者译作“The Face”,凸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内涵,极具文学艺术性。

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也体现出译者的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把握文学艺术效果,以及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是一个很考验译者技巧和艺术水准的过程。

在该译注书中,张培基教授与其合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翻译技巧,通过注释把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涵义融入其中,使故事更加灵活有趣,更容易理解,令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本书也体现了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如陈乃恒的“功能翻译理论”、坎特利的“失去翻译理论”等,从宏观角度让读者了解更多翻
译的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仅深入浅出地把中国现代散文介绍给国外读者,而且也给我们以翻译的精湛技术、美妙的文学艺术感受,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注书籍,受到了许多读者和译者的广泛好评。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

张培基英译散文赏析雨前Praying For Rainfall何其芳He Qifang| 译文摘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中文: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细草样柔的雨丝又以温存之手抚摸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

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英文:I can never forget the thunderstorm we often had in my home town. Over there, whenever the rumble of thunder reverberated across the valley, the buds of spring would seem to sprout freelyafter being disturbed and roused up from their slumber in the frozen soil. Then tenderly stroked by the soft hands of fine rain, they would putforth bright green leaves and pink flowers. Itmakes me nostalgic and melancholy to think about the old times and my mind is as depressed as the vast expanse of North China is thirsty. A tear stands in my dull eye and, like the rainlingering in the murky sky, is slow to roll down.要点:1,“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我们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就要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领悟原作的精神风貌、行文气势和神韵等为基础。

再现原散文的韵味不管局限在文字层面,还涉及原作所表现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在中文散文英译领域,影响最大的当属张培基了。

他的译作涉及了现当代中国散文家几十人,并且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善于抓住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注意忠实于原文却又不拘泥于原文,在传达意义和神韵上均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显示了其良好的英汉语言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译笔。

他的译文句子短小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语言逻辑清晰,并且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显得相当稳妥。

他在翻译的时候大致用了一下三种原则:1、真实再现散文的意义散文的核心在于传情达意,状物叙事和说理真切、直接,故而准确再现散文之意识散文翻译的前提。

这要求译文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力求与原文等质等量。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散文进行充分、细致的解读。

对散文的解读不仅要落实到单个字词的意义、语音、拼写等微妙的细节上,也要设计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再到句子、语篇的主题意义等的理解。

再现散文之意要兼顾散文的内容和形式。

从语言层次上说,译文由微观到宏观,从字、词、句、篇到修辞、逻辑、文体、主题仔细把握,使用精确、恰当的词句来再现原意。

从文化层次上说,译文必须结合原作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背景,准确地体现原作的意义。

(胡显耀、李力,2009:182)张先生充分掌握了英汉词汇的差异,翻译时他能根据根据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所代表的内涵意义,进而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采用了增词、减词、变通等多种手段,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例如:(1)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以过去。

《谈骨气》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 luggage and bargain with theporter over the fee.根据文章上下文,在这句话中的小费,张先生把它翻译成 fee 而不是 tip 。

因为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给搬运工、侍者、出租车司机等的额外服务费用,而是指付给搬用工的搬用费,如此翻译体现了其翻译的准确性。

(2)一个人,哪怕他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我相信如果长住在海滨,一定会变得和羔羊一般驯服。

《海恋》 a person with a terrifying hot temper will become,ibelieve,as meek as a lamb after a long stay by theseashore.这个句子中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如果直译为 with a temperament as fierce as that of a tiger orwolf,会使读者认为这个人很凶残,那么就在翻译过程中错误的传达了作者的意思。

将之意译成 with aterrifying hot temper,则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准确真实地再现散文之意是散文翻译的第主题词: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105/2012.6 上半月xie zuo li lun yan jiu写作理论研究一要务,但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散文的意义和形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把握原作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译入语形式也是散文翻译的关键。

2、恰当保存散文的形式散文的选材自由,形式开放,但并不意味着散文就不注重形式。

它只是不像诗歌讲究音韵格律,也不像小说虚构情节,采用特殊的叙事手段。

散文的美除了体现在意境和情趣上,也体现在散文的形式上,包括散文的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段等。

如果在翻译散文时忽略原作的形式,那必定会失去原作的美。

散文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散文的词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汉语原文是包含了三个分句的一句话。

形式上,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而且都用了两个谓语动词。

内容上,每个分句都隐含着条件关系,即如果就,同时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所以译文中,译者使用了断句分译方法,把一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处理成三个独立的句子,且都使用了 if 引导的条件句式,把原文分句的前一个谓语动词放在从句中,把后一个谓语动词放在主句中。

这样不仅把原文隐含的条件关系显现出来,而且解决了上文提到的谓语动词的矛盾。

(余元玲:2004)(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故都的秋》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译文也将 autumn 单独放在句首,加上插入语 wherever it is ,同样成了三小句。

原文是独白式的口头语,译文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作形式不可能完全照搬进译文。

在翻译时,我们应尽量切合原文的风格。

因此,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保存散文之形式也是翻译散文的重要原则之一。

3、消除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只有消除文化上的隔阂,才能使读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理解的鸿沟。

要清除这些隔阂,并不是将所有的文化因素都抛弃掉,而是要想办法译得准确,基本的原则是:原文的意味和意境不能改变,另外还可以利用注释和说明来完整传递原文的意趣。

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

例如:(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背影》祸不单行的日子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先陈述事实,然后给出结论,而译文刚好相反,先得出结论,再叙述事实。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they were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too to 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so that 表示结果。

(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母亲的回忆》允许我们沾染上一点。

文化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

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词法、意译法等消除了这些障碍。

例如:(1)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为奴隶的母亲》 sometimes he also worked in the fields; early each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 芒种是中国的 24 节气之一, 直译法必须加注 earlyeach summer,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他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而言之,对于散文的翻译,应该把握对意义、形式、和文化的把握。

真实地再现散文的意义、恰当地保存散文的形式、消除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散文的基本方法。

四、小结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时始终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透彻理解原文,充分把握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增译和删略恰到好处,使原文深层语意得到充分演绎。

做到了形神兼备,在忠实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原文的风格和语调。

在准确传达原文神韵的同时,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也不失雅致,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1] 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 李梅.从韵味说来看汉语散文英译以张培基译故都的秋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106【篇二: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摘要】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