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合集下载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教案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教案
5.熟悉内生殖器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比较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6.了解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的解剖、组织结构、功能。
7.了解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1.内生殖器官
2.骨盆
3.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4.月经和生殖器官的周期变化




1.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2.调节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一)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三)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四)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五)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三、小结、教学互动(见讲稿)(时间5min)
1.外生殖器组成。
2.内生殖器组成;子宫的位置、形态、大小、分部。
3.邻近器官。4.骨盆。
5.骨盆底组织。6.月经的概念和成分。
教师姓名
系部名称
护理学院
学科组
(教研室)
护理学科组
授课时间
2015.3.3
课程名称
妇产科护理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授课班级
授课章节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1.掌握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2.掌握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生殖器官的周期变化。
3.掌握骨盆的结构、分界、骨盆的标记。
4.熟悉月经生理情况。




多媒体教学、讨论
教具
多媒体、模型、挂图






(2学时)
一、导入新课:(时间5min)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二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二
③ LH/FSH峰 激活 ④ 成熟卵泡 卵泡液中 孕酮
产生孕酮
蛋白溶酶→卵泡壁溶解→排卵孔(stigma) 促 有利于排卵 使 前列腺素↑ → 卵巢内平滑肌收缩
3、黄体形成及退化
• 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卵泡内膜细胞, LH→黄素化、血管化→血体 • 排卵后7~8日,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直 径约1~2cm,外观色黄→黄体 •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 退化,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白体 • 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luteal phase),约14日,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进 入新的周期
(五)性成熟期(sexual maturity period)
• 又称为生育期,是卵巢生殖内分泌机能最 旺盛的时期 • 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 卵巢有周期性排卵 • 生殖器官(子宫)及乳房在性激素作用下 发生周期性改变
(六)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 period)
(三)儿童期(childhood)
• 4周 -12岁
• 儿童早期(8岁前):下丘脑—垂体—卵 巢轴的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生殖器呈幼稚 型,宫颈占子宫的2/3
• 儿童后期(8岁后):下丘脑抑制状态解 除,逐渐出现第二性征
(四)青春期 (puberty or adolescence)
从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 成熟这一段时期 • WHO规定为10-19岁 • 生理特点:①第一性征发育 ;②第二性征出 现;③生长加速 ;④月经来潮,为青春期重要 标志
一、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 根据年龄和生殖内分泌变化,划分为7个 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
• 各阶段无绝对分界

卵泡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卵泡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卵泡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是怎样的?一、月经周期的基本概述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周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卵巢的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变化。

一般而言,月经周期的长度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体差异。

在整个周期中,卵泡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卵泡的发育阶段1. 卵泡的初级发育在月经周期开始的第一天,卵巢中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原始卵泡。

这些卵泡由单层称为颗粒细胞的细胞组成,这些颗粒细胞负责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促进卵泡的发育。

2. 卵泡的成熟阶段在月经周期的第7-14天,一个原始卵泡开始慢慢成熟。

这个时候,卵泡壁开始厚化,内部的静止卵细胞也会发育成为活跃的卵母细胞。

同时,颗粒细胞也会增多,形成多层。

3. 卵泡的排卵阶段当一个卵泡到达成熟阶段,它会释放出一个卵子,这个过程被称为排卵。

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前后,卵泡会破裂,卵子从卵巢中释放出来并进入输卵管。

这时,卵子可以受精,形成受精卵。

4. 卵泡的黄体形成阶段排卵后,原来的卵泡开始变成黄体。

黄体所产生的黄体酮能够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为受精卵的着床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果没有受精卵着床,黄体将逐渐退化,周期的下一轮月经开始。

三、卵泡变化的影响因素1. 雌激素的变化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

随着卵泡的发育,雌激素的分泌也会逐渐增加,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

而排卵后,黄体形成时,雌激素的水平会有所下降。

2. 卵泡刺激素的作用卵泡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刺激素的调节。

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等刺激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卵泡的生长和成熟。

3. 卵巢功能的影响女性的卵巢功能状态对卵泡发育有重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卵泡的数量和质量会逐渐减少,从而影响月经周期的正常进行。

四、月经周期中卵泡变化的意义1. 生育能力的体现卵泡的发育和排卵是女性生育能力的体现。

只有成熟的卵泡能够释放出卵子并与精子结合,从而产生受精卵,进一步发育成优质的胚胎。

2. 卵巢健康的指标月经周期中卵泡变化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女性卵巢的健康状况。

《妇产科学大纲》大纲09版(第八版教材)

《妇产科学大纲》大纲09版(第八版教材)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Obstetric and Gynecology(供五年制临床肿瘤、眼科、全科、麻醉本科专业用)前言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学科组成的一部分,是临床医学中涉及面较广且独立性较强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妇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以及与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的学科。

妇产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和进行医学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谢幸、苟文丽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版《妇产科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妇产科学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见习(门诊及病房)两大部分,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中条理分明,由浅入深,重点突出,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基础理论,阐明妇产科基础知识及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适当介绍国内外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并说明某些课题研究方向,使学生逐步熟悉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

通过见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病例讨论,CAI、SP模型、幻灯、示教等方法达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将来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同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供共60学时,3学分。

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见习12学时。

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见习报告、课后作业组成。

绪论0.5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妊娠生理 1妊娠诊断 1异常妊娠4(2+2)妊娠期特有疾病 3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3(内科)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 1胎儿异常与多胎妊娠 1胎盘与胎膜异常 3羊水量与脐带异常自学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自学 3自学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与胎儿干预正常分娩 3异常分娩 2第一章 绪 论目的与要求1、掌握妇科学、产科学的研究范畴。

女性卵子的排出过程

女性卵子的排出过程

女性卵子的排出过程
女性卵子的排出过程被称为排卵。

以下是排卵的详细过程:
1. 月经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期日:排卵过程通常在月经周期经过一半左右的时候开始。

这个时间根据每个女性的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在月经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期日开始计算。

2. 卵巢成熟卵泡的发育:在这个过程中,卵巢中的多个卵泡会开始成熟。

每个卵泡内都包含一个未成熟的卵子。

3. 生长和成熟:成熟卵泡在排卵过程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初级卵泡、中级卵泡和孕酮卵泡。

在这个过程中,卵泡内的卵子不断生长并发育。

4. 卵巢黄体生成:一旦卵泡完全成熟,卵子准备好被释放出去,卵巢黄体生成开始。

这个过程涉及卵泡破裂,释放出卵子同时形成黄体。

5. 卵子排出:卵泡破裂后,卵子从卵巢释放出来,并进入输卵管。

输卵管通过弓形运动将卵子推向子宫。

如果卵子受精,它将在输卵管中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6. 排卵后的黄体期:一旦卵子排出,黄体开始分泌孕酮(黄体酮)激素,以准备子宫内膜接受受精卵着床。

如果卵子并未受精,黄体就会开始逐渐凋谢,孕酮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开始新的月经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排卵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荷尔蒙水平、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产生排卵的基础卵巢储备等。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教案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教案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6、小结
1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
配合多媒体
配合多媒体
配合多媒体
配合多媒体
启发式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理论课教案(续二)
教学内容说明
备注
教学手段及方法:
理论授课配合多媒体问题式,病例式、讨论式教学
启发式或讨论式具体内容:
掌握卵泡的周期性变化及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多媒体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重点:
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排卵、黄体形成、黄体萎缩、性激素的合成(雌、孕、雄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教学难点
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参考资料: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卵巢的功能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性激素的合成(雌、孕、雄激素)。
3、重点讲解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的生理作用,生殖器官、子宫肌、子宫内膜、子宫颈及分泌物、输卵管、阴道细胞、下丘脑、代谢的生理作用及周期性变化。
5、重点讲解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神经
讲解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月经周期的调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膜及生殖器官其它部位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3、熟悉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4、了解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月经的临床表现。
5、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粒细胞,并出现卵泡膜间质细胞,此阶段颗 粒细胞上出现促卵泡激素(FSH)受体、雌 激素受体(ER)和雄激素受体(AR),卵泡内 膜上出现了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受体,对促 性腺激素低敏感并具备合成性激素的能力。
3、窦卵泡
直径约2mm,从窦前卵泡发育为窦卵泡约需
60天,此阶段颗粒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开始 对FSH逐渐敏感,细胞增生并分泌卵泡液, 为卵泡依赖促性腺激素的生长期。颗粒细胞 中的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被FSH激活,促 进雌二醇(E2)的合成和分泌,E2及卵泡膜 细胞分泌的雄激素同时也对卵泡的发育产生 影响。
当优势卵泡直径≥18mm时,在LH/FSH峰值
作用下,成熟卵泡迅速增大并突出于卵巢皮 质表面,放射冠与卵丘基底间逐渐脱离,LH 和FSH峰值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内蛋 白溶解酶活性,溶解卵泡壁隆起的尖端部分 形成排卵孔,卵泡液中前列腺素物质的显著 增多促使卵泡破裂,卵母细胞、卵丘内的部 分颗粒细胞、放射冠以及透明带自破口释放 完成排卵,周围平滑肌收缩后形成血体。
4、成熟卵泡

直径可达15-20mm,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卵泡 液急剧增加,卵巢体积增大,向卵巢表面突出,其 结构包括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 卵丘、透明带和放射冠。从窦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 约需25天,后15天相当于月经周期的卵泡期,其中 在月经周期的1-4天是窦卵泡的募集阶段,有20-30 个卵泡进入募集而继续发育。月经周期的5-10天是 优势卵泡的选择阶段,通过卵泡所含的促性腺激素 受体、各种调解蛋白及因子对卵泡的影响,使非优 势卵泡闭锁从而实现一个卵泡定向发育成为优势卵 泡继而排卵。
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林州市妇幼保健院 牛庆芳
卵泡的发育
卵泡是卵巢的功能单位,其发育过程始于胚

解剖学-女性生殖系统

解剖学-女性生殖系统
被膜:表面上皮(单立或单扁)+白膜(结缔组织) 实质:皮质和髓质
皮质:发育不同阶段的卵泡等 + 结缔组织 髓质:疏松结缔组织
门细胞:分泌雄激素
卵巢结构模式图
一 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卵泡(ovarian follicle): 卵母细胞+卵泡细胞 • 出生时约100万个,
青春期约4万个, 大多数先后闭锁
2. 初级卵泡
组成:中央一个初级卵母C+周围单或多层(5-6)的立方或柱状卵泡C组成 主要变化:
初级卵母C体积增大,核增大,核糖体、RER、Golgi 增多;出现皮质颗粒; 卵泡C单扁→立或柱→多层,最内层称放射冠;出现透明带,缝隙连接
晚期初级卵泡
缝隙连接:卵泡和卵母细胞 间,卵泡细胞间均有,传递 营养和信息分子
功能:营养卵细胞,辅助卵的运行
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周期性变化
(左:子宫内膜增生期早期;右:子宫内膜分泌期晚期)
女性生殖系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概述组成Βιβλιοθήκη 卵 巢——产生卵子、分泌性激素 输卵管——受精场所、运送受精卵 子 宫——孕育胎儿和产生月经 阴道及外生殖器 乳腺:产生乳汁,哺育婴儿
特点
明显的年龄变化
规律的周期性 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第一节 卵巢
外膜层:环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3. 次级卵泡 (囊状卵泡)
次级卵泡光镜像
次 级 卵 泡 扫 描 电 镜 像
颗粒细胞与膜细胞协同合成雌激素 (卵巢中主要为雌二醇)
4. 成熟卵泡
FSH作用的基础上,经LH刺激,次级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 主要变化:
初级卵母C直径增加,染色质→染色体;卵泡体积增大,突向卵巢表面,颗粒层变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结:卵巢产生的 E 以 E2 为主,血中 E195%来自雄烯二酮外周转化;只有 排卵方能合成并分泌 P 入血;E、P 均随卵泡周期性变化而波动,T 则无波动;
E2 是主要活性 E,E3 为 E1、E2 的代谢产物,孕二醇则为 P 的代谢产物;全部性 激素均在肝脏代谢。
第一节 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1)始基卵泡 Primary follicle: 新生儿期 20~30 万个 , 卵母细胞外围一层梭形细胞组成。 (2)生长卵泡 Growing follicle: 梭形外围细胞→柱状颗粒细胞(由单层→多层)→颗粒细胞间出现液腔。 (3)成熟卵泡 Mature follicle: 成熟卵泡结构:由外→内依次为卵泡外膜细胞→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 →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卵丘颗粒细胞)→透明带→卵细胞。 2、排卵 Ovulation (1) 卵泡梭形向皮质移动; (2) 卵泡液量↑→张力↑; (3) 分解酶↑: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解酶: (4) LH→PGF2∂↑→卵泡进一步向皮质迁移卵泡破裂 (5) 排卵后破口纤维愈合(先血栓、后 CT 愈合) (6) 排卵时间——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日左右。 3、黄体形成 (1) 卵泡内膜血管血液经破口流入囊腔→血体→黄体(corpus lutein) (2) 受 LH 作用→颗粒细胞肥大变黄(内含黄色颗粒)→颗粒黄体细胞 (3) 颗粒——卵泡内膜 间的基底膜发生去聚合作用→卵泡膜的 CT 和血 管长入黄体中心→花瓣状黄体→卵泡膜黄体细胞 (4) 黄体寿命 12~16 日 未孕→10d 开始萎缩,黄色黄体 14d 开始变成白色,10 周内细胞完全消失, 由 CT 取代→白体(corpus albicans) 4、卵细胞的发育 排卵前 35~45hrs 完成第 І 次减数分裂(由初次卵母细胞 2n→次级卵细胞 n); 精子进入透明带(受精时)后完成第Ⅱ次减数分裂。 二、卵巢性激素的分泌 1、 合成性激素的种类 Estrogen、Progesterone、Testosterone 均属甾体类激素,其共同核心为环戊 烷多氢菲(3 个苯环+1 个戊环)。 2、合成过程
胆固醇(27c)
△5
羟化、裂解酶
△4
17а-羟孕烯醇酮 17а-羟 孕烯醇酮(21C) 脱氢酶 孕酮(21C)
化酶
异构酶
裂解酶
17а—羟化酶
脱氢表雄酮 脱氢酶 异构酶
雄烯二酮
裂解酶 17а—羟孕酮
脱氢酶
睾酮(19C) 芳香化酶↓
芳 香 化 酶
雌二醇(18c)
脱氢酶
雌酮
(1)排卵前: 生长卵泡+成熟卵泡内的 卵泡内膜细胞合成 P、T、E 可合成到底→故血 E↑
颗粒细胞 缺乏 血管及 17а—羟化酶

故排卵前血内无 P 血 E 随卵泡发育
不能直接合成 E
而↑,且以△5 为主。
富含芳香化酶→E↑(间接合成)
(2)排卵后:
卵泡内膜血管长入黄体内,颗粒黄体细胞可直接摄取胆固醇以△4 合成 P 并
分泌入血,同时继续与泡膜黄体细胞协同合成 E,故血 E+P↑。 (3)卵巢合成的雄激素以雄烯二酮为主, 除泡膜细胞合成外,卵巢髓质 CT 如 卵巢门细胞亦可少量合成,但均无周期性变化,除非伴有卵巢间质增生(如 PCOS)及发生卵巢门细胞瘤时,可致女性体内 T 明显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