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制作与染色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细节 和特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对血涂片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 呈红色,各种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易于鉴别。该方法染色 效果较为稳定,但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05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耳垂,确保 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采血量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采血量,确保足够用于制作 血涂片,同时避免过多采血造成浪费。
采血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血,避免在进食、运动后 等情况下采血,以免影响结果。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剂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确保染色效果良好,能够清晰 显示细胞结构。
染色时间
控制染色时间,确保染色均匀,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冲洗与脱水
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冲洗与脱水,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观 察效果更佳。
结果观察注意事项
观察方法
01
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确保观察结果准确可靠。
观察指标
02
关注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避免
片面解读。
结果解读
03
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涂片结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常用于显 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详细描述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使用苏木素染料和伊红染料对组织切片进 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该方法染色效果稳定,但对某些特殊 类型的细胞可能染色效果不佳。

血涂片制作ppt课件

血涂片制作ppt课件

.
4
取血量及涂片法(涂片操作)
薄血膜 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 1张平置在桌上,以左手拇 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
(手指切勿接触玻片表面),
用另一张边缘平滑(最好为
磨口边缘)的载玻片做推片,
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从取 血部分取约1微升的血量 (相当于1/4火柴头大小), 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 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 血液向两侧扩展约2厘米长 度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 左推出(约2.5厘米长)。
一、血膜制作 二、染色
.
1
血片制作染色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血液涂
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成圆盘称 厚血膜。薄血膜上的血细胞要求平辅在玻片上面。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
2
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
取血时机 现症病人一般可随时取血,疟疾普 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某期 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
11
血片的染色 (一)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染液种类:目前所用的血片染色液,虽然名称 很多,但都是从罗门诺夫斯基氏创造的染液 变化过来的。总的可分为水溶液和酒精溶液 两大类,前者包括罗氏、西氏(Simon)、 J.S.B氏染液等,后者包括利氏 (Leishman)、瑞氏和吉氏染液等。这些染 液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兰、伊红和由美兰 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伊红在水溶液内遇到美兰或天青,即可互相化合而产生沈 淀从而失去染色力,因此,吉氏母液绝对不能进水。
.
15
血片的染色
(二)吉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取吉氏粉0.5克置于研钵中,
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再磨,
至25毫升加完为止,倒入60或 100毫升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ppt课件

血涂片制备和染色ppt课件
该法计数误差较大,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大批量 标本的测定,将逐渐被血细胞分析仪所取代。
Xingyue
【试剂】 各种不同的专用稀释液或染色稀释液。 【器材】 (1) 显微镜 (2) 微量吸管:Hb吸管:10、20μl两刻度
★毛细玻璃吸管:10、20μl两刻度 一人一管,定期用水银称重法进行校正 误差应< ±1% (3)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常用改良Neubauer计数板
适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3. 血液标本检验后的处理
血源性污染是医源性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检验后 的血液标本处理不当,其危害极大。对于检验完毕的 血液标本首先要进行高压灭菌,然后再进行无害化处 理。带有血液的检验器材要用消毒液浸泡。采血用的 注射器要进行毁形、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混匀后30s后灌板,静置2~3min后
以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WBC数 (计数原则)
计算
WBC数/L =四个大方格细胞数/4×10×20×106/L =四个大方格细胞数×0.05×109/L
Xingyue
当 2、血液凝固 3、稀释倍数不准 4、充液不当 5、识别错误 6、器材不符合要求
四: 血液涂片制备
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 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 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 的广泛应用,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结 果的简易方法。
血涂片的用途: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
寄生虫检验。
1:玻片的清洁
将载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水中煮沸20分钟, 再用热水将肥皂、血膜洗去,自来水反复冲洗, 必要时用95%的乙醇浸泡1小时,擦干备用。
解倒入容器中,未溶解完的继续加入甲醇研磨,重 复多次,最后把染液加至500ml。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血小板观察
血小板数量
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血
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形态
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染 色深浅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形态,如巨大血小板、血小板 卫星现象等。
血小板分布
观察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分布 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分 布不均的现象。
血小板功能
观察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如血 小板黏附、聚集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课件
CONTENCT

• 血涂片制备 • 血涂片染色 • 血涂片观察 • 血涂片诊断 • 血涂片质量控制
01
血涂片制 备
采血
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部静脉,确保血管粗壮、清晰,便于采血。
采血器材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确保器材的清洁 和安全。
采血步 骤
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使用采血针穿刺静脉, 将血液抽入真空采血管中。
常细胞。
观察标准的统一
制定统一的观察标准,避免因观察 人员的个人差异导致结果的偏差。
复核制度的建立
建立复核制度,对观察结果进行复 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血涂片质量控制
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涂片制备的仪器和试剂
血涂片细胞分布
确保使用高品质的显微镜、推片、血 细胞计数仪等仪器,以及经过批准的 试剂。
确保血涂片上的细胞分布均匀,无重 叠、无气泡,以便于观察和诊断。
血涂片制备技术
掌握正确的血涂片制备技术,包括采 血、推片、干燥等步骤,确保血涂片 的质量。
血小板疾病诊断
总结词
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血小板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血涂片染色
实验操作步骤
根据所使用的染色液, 按照说明书进行染色 操作。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 后的血涂片,观察细 胞的形态和分布。
一般来说,将染色液 滴加在血涂片上,用 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 色液。
实验结果分析
血涂片质量评估
01
评估血涂片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等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03
02
观察血涂片的制备是否均匀,细胞分布是否 清晰。
载玻片
用于制作血涂片。
染色液
如瑞氏染液或姬姆萨染液, 用于给血涂片染色。
其他
酒精灯、火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步骤
血涂片制备 将载玻片用酒精灯火焰灭菌,自然冷却。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吸水纸吸取少量酒精,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区域。
实验操作步骤
用推片蘸取少量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酒精区域。 等待血液干燥,即可得到血涂片。
搅拌
在稀释过程中,需要轻轻摇晃或搅拌, 以促进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涂片制备方法
制备涂片
使用玻璃片或专用涂片制备器,将稀释后的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
干燥
将涂片放在干燥处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轻轻吹干。
02
血涂片染色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细 胞的结构和形态。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和伊红等染料,通过特定的染色程序,能够更清晰 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特征,如核沟、核孔等。该方法对于鉴别和诊断血 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骨髓穿刺和血液肿瘤诊断中广泛应用。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广泛用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的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形态观察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载玻片的清洁 血涂片的制备 常见问题处理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涂片的制备
• (一) 载玻片的清洁 • (二) 血涂片的制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一) 载玻片的清洁
1. 新玻片 1mol/L HCl泡24小时→水洗→干燥。 2. 旧玻片 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水中煮沸20分钟→热水洗→自 来水洗→干燥。(→95%乙醇泡1小时→蒸馏水洗→干后备用)。
(二)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涂片的制作 1. 薄血膜法
方法:
(1)取血滴。 (2)散开血滴。 (3)推片。 (4)干燥。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取血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推片两端 应平整光滑,比载玻片稍窄或磨去两角)的一端,放在血滴前方, 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散开。
合,染色10~30min,用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三)瑞-吉染色法
【原理】 在Wright染液配方的基础上,每1.0g Wright染料添加0.3g
Giemsa染料。其染色原理和染色方法同瑞特染色法。 【试剂配制】 1. 瑞特-吉姆萨染液 2. 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原理】
1. 细胞的受色既有化学亲和 作用,也有物理吸附作用。由 于血细胞内不同结构所含有的 化学成分不同,对各种染料的 亲和力也不同(表1-10)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2. 缓冲液的作用:
血细胞多种成分属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 质,所带电荷随着溶液的pH而定。因此,血细胞染色 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1. 染色适宜的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在显微镜 下红细胞染成粉红色,在厚薄均匀处略有碟状感。 白细胞胞质中的颗粒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 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血涂片制作、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 PPT课件

血涂片制作、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  PPT课件
稍靜置0.5 ~ 1min。再滴加緩衝液5~10滴,與上述染液充分混勻。
❖ 染色:染色5~10min. ❖ 沖洗:不要先倒掉染液,平持血塗片用流水緩緩沖洗乾淨。 ❖ 乾燥:直立血塗片,使其自然乾燥。 ❖ 低倍鏡觀察 ❖ 油鏡觀察 ❖ 計算 求出各類細胞所占的百分率。
2021-11-7
1
思考題
• 試述外周血白細胞正常形態特徵和異常形
低倍鏡下所見
1
各類成熟白細胞的形態學:
中性粒細胞(Ne):圓形,直徑10~13µm,
胞漿染淡桔紅色,核形可呈杆狀核或2至5葉不等, 以3葉多見,染成深紫紅色,質地粗糙,胞漿中有 許多細小均勻紫紅色顆粒。
2021-11-7
1
嗜酸性粒細胞(Eo):較中性粒細胞
稍大,胞核多為兩葉,呈眼鏡、八字形, 核染色質粗糙染深紫紅色,胞漿內充滿 粗大均勻的嗜酸性顆粒,瑞氏染色時呈 桔紅色,有折光性。
2021-11-7
1
• 血紅蛋白、嗜酸性顆粒為鹼性物質,故與
酸性染料伊紅結合而染成紅色,呈嗜酸性。
• 細胞核的核蛋白與原、幼細胞的胞漿為酸
性物質,故與鹼性染料美蘭和天青結合, 染成深藍色或深紫紅色,呈嗜鹼性。
• 中性顆粒與美蘭和伊紅同時結合而染為淡
紫紅色,呈嗜中性。
2021-11-7
1[器材]ຫໍສະໝຸດ • 光學顯微鏡洗乾淨。
❖乾燥:直立血塗片,使其自然乾燥。
2021-11-7
1
3.白細胞分類:
先用低倍鏡選擇厚薄適宜,染色良好, 細胞分佈均勻的體尾交界處,滴加香柏 油一滴,油鏡下分類計數。分類時要有 秩序的連續進行,避免主觀選擇視野。 通常分類計數100個白細胞,計算並報 告各種白細胞所占比例。
2021-1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 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粒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 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 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 嗜碱性粒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 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 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 淡蓝色。直径10-11微米。
精选
淋巴细胞: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小淋巴 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 成深紫色。周围仅一薄层嗜碱性染成淡蓝的 细胞质。中淋巴细胞较大,核圆形。直径6-8 微米。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胞质染成 灰蓝色。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 巴细胞的核。直径14-20微米。
血小板
血小板为不规则小体,直径2 - 3微米。其周 围部分浅蓝色,中央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聚集成群。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精选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 滑的载片做推片。 将其一端置于血滴 前方,向后移动到 接触血滴,使血液 均匀分散在推片与 载片的接触处。然 后使推片与载片呈 30°~40°角,向 另一端平稳地推出, 如右图所示。涂片 推好后,迅速在空 气中摇,使之自然 干燥。
精选
精选
精选
观察
红细胞
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细胞为双凹形, 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胞
精选
单核细胞
精选
嗜中性粒细胞
精选
嗜酸性粒细胞
精选
嗜碱性粒细胞
精选
精选
精选
精选
精选
精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