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非凡成就和重大意义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非凡成就和重大意义1. 引言在这光辉灿烂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就像是一阵春风,轻轻地拂过了整个中国。
大家有没有想过,改革开放这条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非凡成就和深远意义。
2. 非凡成就2.1 经济腾飞首先,咱们得谈谈经济。
真的是不得了,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像火箭一样飞起来。
你看,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如今的市场经济,真是一个大飞跃。
各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小到街边摊,大到跨国公司,处处都是机会。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大家都乐开了花,消费水平直线上升,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2.2 生活水平提升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
要是放在几十年前,能吃上饱饭都是奢望,现在可真是“吃穿不愁”。
你想吃什么,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找到。
无论是牛肉面还是火锅,都能在家门口轻松搞定。
而且,科技的发展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无比,手机一刷,外卖就送到家,真是懒人福音呀!3. 社会变化3.1 教育普及接下来,我们不得不提教育。
这方面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曾几何时,读书上学还是很多家庭的梦想。
如今,大家都重视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被送去上各种补习班,学英语、学编程,真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呀!教育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的路也更加宽广。
3.2 文化多样性而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以前可能大家只知道传统的京剧、书法,如今流行的音乐、电影、甚至是网络文学,都能引起一阵热潮。
各类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片土地。
4. 国际影响4.1 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无论是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还是科技创新,咱们的国家都在向外展示自己的实力。
以前大家对中国的印象可能是“制造业大国”,现在却是“科技创新大国”,这可是经过多少努力才实现的呀!4.2 外交关系而在外交方面,咱们也越来越活跃。
论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论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指中国于1978年以来对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进行重大调整和改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对中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并分析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一、经济领域的重大意义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外资,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繁荣发展。
2. 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3. 促进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引导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最初的低附加值产业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转变,使中国经济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社会领域的重大意义1.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和交流。
这种开放在社会上激发了创新和进步,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动力。
2. 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以实现。
3. 拓宽教育机会: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引进,使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政治领域的重大意义1.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2. 增强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增强社会凝聚力:改革开放引导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
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使中国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团结。
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领域,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在社会领域,它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机会的拓宽;在政治领域,它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吸引外资等举措,中国经济逐渐脱离封闭状态,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2. 提升民生水平:改革开放使得社会各领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们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有了显著的提升。
3. 促进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培养创新人才,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如信息技术、高铁、可再生能源等,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使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扩大外贸、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组织等方式,中国与世界实现了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5. 塑造国际形象: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更积极、更负责任的角色。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中国逐渐树立了和平发展的形象,为维护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持续增长、提升民生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科技成就。
这一切的变化和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祖国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科技为引领,祖国开始了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农业方面,改革开放后,祖国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祖国保障了粮食安全,使得人民的饭碗更加牢固。
在工业方面,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祖国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和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工业制造的瓶颈逐渐被打破。
同时,祖国的工业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中国制造的高铁、大飞机、核电站等一批科技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彰显了祖国科技实力的崛起。
在信息技术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祖国的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断推进。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等一系列新兴业态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
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一场场的科研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
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到基因编辑,祖国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令世界瞩目。
这是祖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祖国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
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
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
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
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改革开放还鼓励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通信、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突破,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国内高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同时,改革开放还鼓励海外留学和人才引进,吸引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国发展。
这些科技人才的加入和培养,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将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科技企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有效运用。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改革开放还推动了科技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经验,中国得以快速吸收和消化国外的科技成果,提升了自身的科技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论坛,分享自身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全球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
改革开放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当时落后的经济情况,也导致了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带来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许多人认为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意义。
第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推行,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并倡导了民营经济和外资进入。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许多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如非公有制经济的允许、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开放多渠道的金融市场,使私营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韧性。
第二,改革开放加快中国与全球的融合。
改革开放的实施,引进了众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组织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人员的交流,打破了中国与外界长期的封闭状态。
中国逐渐地成为了远东和全球经济互动的重要一员。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三,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实施了大量的制度和政策的更新变革,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制建设、以及公民权利保障。
改革开放也让中国的市民们逐渐地享有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權利,包括言论自由、咨询权、罢工、结社权、表达自由和信仰自由等。
经过这些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形象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此外,改革开放的实施也使中国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加强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四,改革开放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台。
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改革开放允许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到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民间文化和艺术表演也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发展。
改革开放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涵盖了
许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能源和环境等。
以下是其中的
一些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拥有数亿互联网用户。
中国还
在5G网络、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生物医学: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并且正在积极开发新药和治疗方法。
此外,中国
还在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研究等前沿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能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也开始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和太阳能市场之一,并且正
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4.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推广清洁能源。
此外,中国还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等领域取得了进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科技进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未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将会继续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对中国科技发展意义非凡摘要:“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专有属语,相伴着一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和书写中国历史的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想活跃、为中外历史学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是科学研究创新的原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定会使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相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的强力角逐,日渐异化为科技实力的比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又助推了国际社会竞争,而中国科技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突飞猛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结出的震撼世界科坛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竞争格局,但与此同在的科技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视,正构成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潜危。
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互动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承载了回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需求的任务、特别是将中国的救亡作为主要课题而在上个世纪诞生的,正如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
①所以,尽管在那之后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始终影响着近代史的研究。
3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与向现代化目标的长征的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开始了向新时期的迈进。
可以说, 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转轨的变革中,应对时代的思潮而出现的,这一发展当然还要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思想文化及学术领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政治立场的思想方法被注入学术研究,存在以政治或直接以阶级斗争覆盖一切的倾向,用生吞活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理论描述历史,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学术研究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许多研究领域被视为“禁区”,因此难以用比较宽阔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重大突破的科技理论引领科技新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将科技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持续实现科技理论的重大突破,引领中国科技紧跟时代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继之又升华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技的战略地位、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指明了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方向,推动科技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和科技体制的大刀阔斧改革,制定并启动一大批重大计划和规划,夯实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研原则、转变科研体制和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决策和决断,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突破。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尤其是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和部署,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积极推进科技法制化,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众多科技专门法为支撑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概括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谐科技理论,丰富发展了党的科技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和研究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而开辟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纪元,迎来了真正的“科学春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科技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义无反顾发展创新中国的战略决择,代表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心声,但面对我国当今只有39%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高达50%以上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创新型国家分别为70%以上、30%以下),真正认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彻底消除市场经济、社会浮躁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切实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科技发展尚存潜危,实施科技战略迫在眉睫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事业的的确确发展了,而且迅速和惊人,从科技理论到科技实践,从科技成果到科技效应,足以表明这个时期科技的灿烂。
但我们不能满足,更骄傲不得。
一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质量和品质远不如发达国家。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关于全球60个经济体2005年IMD竞争力的排名中国位居第31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的报告中我们仅名列第49位,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拥有的核心技术量令人堪忧,可能某方面领先世界,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依存度过高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科技发展的韧劲和毅力不如建国初期。
现在的科技环境和条件不知比那时好多少倍,而自强不息的志气、傲视洋人的豪气、战胜困难的勇气却大打折扣,形形色色的浮飘浮躁和名利主义、实用主义纷纷出笼,与当时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格格不入。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专题,表达了有识之士对科技界官本位的忧虑。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公认的能够震撼世界科坛的创造和发明,大多出自新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都立项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也全部产生于那个时代。
如今中国科坛看似群星灿烂,然而有几人像这个时期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竺可桢、袁隆平、陈景润等被国际公认为大师?研究成果有几项能如当年的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试验、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引起世界瞩目?可以说,目前科技的过度行政化和科研人员的名利化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潜危。
三是歪曲对外开放政策阻碍了中国创造的进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的差距,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本无可厚非,也非常之必要。
可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却将此异化成模仿爬行的“拿来主义”、“跟随战略”,以致不费力气的“摘果实”特别是制假贩假、盗版侵权的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极大挫伤了科技和经济领域自创、原创、独创的积极性。
一些人对上述情形视而不见,依然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颇有些当今科技舍我其谁的忘乎所以。
胡总书记明察秋毫,在2009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等严重问题。
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正视中国的科技差距,消除夜郎自大的盲目乐观,强化自主创新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
(二)科技征途隐匿暗流,自主创新丝毫不能动摇中国确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完全基于科技的现实与未来,不想却遭致国内外明枪暗箭的攻击,实乃令人费解。
第一,西方国家以己度人的非议和责难。
洋人们惧怕中国强大由来已久,不希望更不愿看到中国自主创新,担心因此失去遏制中国的资本,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会像他们那样歧视国外产品。
恰恰相反,我国实施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与体现非歧视、市场导向相统一的方略,国货不会因此垄断市场,洋货也不会受到排挤和打压,只是比照国际惯例政府采购上的同等优先,没有任何非议的理由。
至于借自主创新的独立创新翻译而说三道四,简直是扯淡!当今世界,建设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已成大势,瑞典、丹麦、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家走的都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兴国之路,何以单单非议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更可恶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洋人竟把中国的自主创新污蔑为宣泄民族主义的情绪,不知持此论洋大人的国家是如何借创新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正中国确定自主创新战略,没有任何民族主义情绪之类的色彩,完全是顺应世界科技潮流的结果。
第二,国内一些人打着改革开放旗号的无端发难。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人理当高兴和自豪,奇怪的是一些人却与洋人沆瀣一气,发出种种指责: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心理负担,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什么“中国制造不可替代,中国创造应该降温”,甚至说中国自主创新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倒退”。
这些人貌似关心开放,实则是亵渎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敏锐地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事实也正如此,倘若中国发展不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仅仅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资源、能源,依赖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势必被世界科技大潮淘汰,也注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挨打的境地。
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竞争力,不仅用技术控制市场,凭借科技优势建立损人利己的“国际规则”,垄断世界市场以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且用技术控制资源,像昔日以武力占有殖民地资源一样,依仗高科技独霸国际资源,阻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此,我们既有受西方技术封锁的刻骨铭心记忆,又有受洋人技术诈骗的切肤碎心痛苦。
反观那些中国应放下自主品牌的心理负担、让中国创造降温的论调,是多么的匪夷所思!按照科技发展的走势,将来的世界唯有生产和输出知识的头脑国家、引进和应用知识的躯干国家,难道这些人想让中国变成只有躯干没有头脑的国家,继续让洋人卡我们的脖子?可以断言,没有自主创新做后盾和支撑,没有对外技术依存度的大幅下降,就没有挺直腰杆地对外开放,不可能排除此中的歧视性附加条件,实现不了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更难以达到通过对外开放吸取先进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的最终目的。
伟人有句名言,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国内外不怀好意的人如此起劲反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