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背诵完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背诵完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背诵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

(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

(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

(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华夏之祖1.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

(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

(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

(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禅让制: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要点复习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要点复习 岳麓版

2011年岳麓版中考历史全套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300万年以前。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3、大约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主要的生产劳动为打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还有了简单的语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人的生活: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在这里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壳,这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证据之一。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还烧制黑色陶器,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

这里出土了一些粟粒和菜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中,很多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如石斧、石锄、石耒吕、石铲、石刀等。

半坡出土的陶器也很丰富,主要是生活用具。

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和狗、也有少量的牛、马、羊、鸡。

他们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坡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号和装饰等内容。

3、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做氏族。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1、炎帝、黄帝和蚩尤: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黄帝、蚩尤。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

黄帝、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同蚩尤决战,蚩尤战败南逃,被黄帝擒杀。

黄炎联盟在打败蚩尤后,也走向破裂,结果炎帝被黄帝打败。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附录后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附录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后记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后记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页亚非拉的奋起第13页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省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已经知道用火。

(属于长江流域)2. 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他们的生活:①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②群居生活(因为自然环境恶劣);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生活:①换生活用品;④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⑤过着氏族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

4. 注意:①最早用天然火的是元谋人,大规模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 河姆渡原始居民:①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住干栏式的房子(P8图片),过定居生活。

④懂得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2. 半坡原始居民:①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③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P9图片),种植蔬菜。

④制造精美的彩陶,上面出现了刻画符号,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⑤会纺线、织布、制衣。

(掌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图片名称:知识链接: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上图)半坡半地穴式房屋(下图)房屋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图解历史图片名称:半坡居民的彩陶(上)和纺轮(下)知识链接:半坡的原始手工业,彩陶上的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2008年奥运福娃头上花纹的灵感即来源于此。

图解历史第三课华夏之祖1. 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为华夏族(今汉族主干)的形成奠定基础(炎黄子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二)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尧舜禹夏商两周,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乱纷纷,隋朝一统唐强势。

五代十国宋取代,成吉思汗元朝立。

明朝宦官专权制,清朝封建民国替。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背记口诀:最早人类南方猿,三百四十万年前。

中国最早元谋人,周口龙骨北京人。

远古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人类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会人工取火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背记口诀:河姆渡人种水稻,磨制工具烧黑陶。

半坡人种粟和菜,大汶口人私有了。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种植水稻,烧制黑陶农耕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种植粟和蔬菜,烧制红陶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烧制黑、白陶,出现贫富分化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背记口诀:黄炎涿鹿战蚩尤,结成联盟华夏族。

人文初祖是黄帝,推举禅让尧舜禹。

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黄帝被部落称为“人文初祖”联盟传说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是尧、舜、禹他们更替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的办法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背记口诀:夏禹阳城建国家,启承父位“家天下”。

商汤灭夏定都亳,盘庚迁殷地盘大。

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产生,奴隶社会开始。

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建立了国家政权机构,有了军队、刑法、监狱。

产生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国家稳定下来。

后来,出现了“武丁盛世”。

第5课公元纪年法背记口诀:公元纪年耶稣诞,中华民国一二年。

公元前后年代跨,两个相加用1减。

注:计算跨公元前后人物或历史事件相距的年代,就是把两个年代相加再减1.因为数轴上有0到1的距离,而年代尺上没有。

第6课西周的分封背记口诀:暴君商纣好淫乐,武王与之战牧野。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必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必背)

(2)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
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方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4)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猎为生。(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
爱美。 (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 始 人 距今时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 产 工 生活活动 具
距今约 长 江 浙 江 农 业 : 种 植 水 磨制石 主食大米,住着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 表 距今时 体 质 形 工 具 制 用火 生 产 活 观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组
文化 间




北 京 距 今 保 留 猿 打 制 粗 使 用 采集
原始人

约 70 的 某 些 糙 的 石 天 然 狩猎

万年至 特征


20 万

山 顶 距今约 模 样 与 掌 握 磨 人 工 采集
懂 得 爱 氏族
七千年 流域 省 余 稻;
器、骨 干栏式房屋,过
河姆渡
姚市 畜牧业:饲养家 器(耒 着定居生活;已
原始居
畜;
耜耕
经挖掘水井

手工业:制造陶 地)、木
器,制造简单的 器
玉器和原始乐器
距今约
陕西 农业:种植粟和 普 遍 使 主食粟(小米),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复习提纲】六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省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已经知道用火。

(属于长江流域)2. 北京人距今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他们的生活:①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②群居生活(因为自然环境恶劣);③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生活:①换生活用品;④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⑤过着氏族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

4. 注意:①最早用天然火的是元谋人,大规模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 河姆渡原始居民:①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住干栏式的房子(P8图片),过定居生活。

④懂得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2. 半坡原始居民:①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③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P9图片),种植蔬菜。

④制造精美的彩陶,上面出现了刻画符号,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⑤会纺线、织布、制衣。

(掌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图片名称:知识链接: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上图)半坡半地穴式房屋(下图)房屋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图解历史图片名称:半坡居民的彩陶(上)和纺轮(下)知识链接:半坡的原始手工业,彩陶上的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2008年奥运福娃头上花纹的灵感即来源于此。

图解历史第三课华夏之祖1. 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为华夏族(今汉族主干)的形成奠定基础(炎黄子孙)。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6、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3.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是三星堆文化. 如: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2、(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①三位霸主:齐桓公(第一霸)、晋文公、楚庄王②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通过改革。

③称霸方式不同: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晋文公──城濮之战④争霸战争的影响: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积极影响: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B.促进了民族融合C.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年)221公元前—年475)战国七雄(公元前2(.①七雄:齐、秦、韩、赵、魏、燕、楚②方位:燕(最北)赵齐(最东)(最西)秦魏韩楚(最南)③三场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魏(庞涓)──齐(孙膑)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庞涓)──齐(孙膑)减灶计长平之战秦──赵3、战争的性质: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统一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都江堰──修筑水利工程李冰蜀郡太守.秦国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4方面:(2)消极③焚书坑儒①滥用民力,繁重徭役、赋税②制定了严刑峻法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下)(-)上部分(二)下部分参考资料学术动态图画说明参考资料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

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

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

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

《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

《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

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

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

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

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

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

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

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

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

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栏式的房子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

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

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

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

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

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

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

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

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

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

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

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

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

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

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

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

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

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

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

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

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

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

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

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

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

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

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

烧制技术也有提高。

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

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

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

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

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

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

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学术动态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观点以前,我们长期认为,阶级社会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我国从夏朝进入文明时代。

也有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时代是应当从华夏族祖先黄帝开始的。

近几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专家另有新创。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新学说体系。

认为我国国家的形成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国”阶段,这一阶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国、古城“满天星斗”式地遍布中华大地。

著名的有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已经形成了古国规模,“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

“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

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类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

其他还可以举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国”,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等。

这些“古国”发展一步即是“方国”。

时间大约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有万邦”,都是古时方国存在的纪实。

苏秉琦认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图画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是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

井口呈方形,边长2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1.35米,外围有一直径约6米的栅栏和28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

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本柄的骨耜复原图这些骨耜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

粗的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

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

图上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

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

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

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

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

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

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

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

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

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

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

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