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

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

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

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

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崭新常态涵盖两层含义:

一是“新”,全球经济外在的演化趋势和内在的运行机理都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

特征,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立未立”。在秩序转变过程中,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增

长规律、市场法则、变量关系、预期机制和博弈均衡都不断发生着经典理论和传统经验难

以解释的变化,地缘政治动荡频繁发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二就是“常”,全球经济运行出现逊于预期的变化,并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不断

被证实的中长期态势。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从高速快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技术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姓名:毛江冰 学号:119 班级:光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

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常态九大特征 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投资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涌现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出口和国际收支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市场竞争特点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今后十多年的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符合三次产业演进规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为了正确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态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地引领经济新常态,就要把握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标签: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特征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是质量与效益型增长 在经济新常态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会提高。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但为取得这种高速增长而付出的代价是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进行的预测表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有所下降,到2011年仍然高达4%左右。如果扣除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真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5%左右。增量资本产出比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创新驱动型增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经验,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把这一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政府又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国际经验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左右。由此可见,创新驱动型增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是创新成果最多的领域。只有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转变工业的发展轨迹,通过创新驱动,追求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提升,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型增长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优化产业结构。截至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是: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8.6%,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9.8%,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51.6%。优化产业结构,概括地说,就是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谓加强第一产业,就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产品在数量、品种、质量方面都能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此,就要保障粮食安全,把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相对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要 对策 一、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其民生福祉效应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实现步入新常态的阶段性转变。经济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度调整,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均衡拉动增长,逐步实现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总之,就是经济发展要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挤掉增长中的水分,实现实实在在的,百姓能够更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进一步研判,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其民生福祉效应。 人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成果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早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科学认知。不仅马克思经济学深刻阐明了这方面的基本原理,从18世纪亚当·斯密等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到20世纪凯恩斯、萨

缪尔森等及其后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也有不少重要论述。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近年的著作中,论述了人类合作和共享的趋势。他指出:“人类世世代代都变成了机器,永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活着是为了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合作时代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摆脱束缚在功利世界里机械地生活,享受自由带来的愉悦:活着是为了游乐。”“合作时代则更多地看重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1}。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针对1980年代以来全球贫富差距重新扩大的现实,强调要将分配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核心,着重探讨如何让社会所有群体都能从增长中获益{2}。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后,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求联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宗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3}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发展,更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要求改善民生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还要提高生活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

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新常态九大特征 第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费是一浪接一浪地增长。现在,“羊群效应”没有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随着我国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供给体系进行一些调整是必然的,但我国有13亿多人,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余地还很大。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第二,从投资需求看,过去,投资需求空间巨大,只要有钱敢干,投资都有回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总储蓄率仍然较高。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只要有成本优势,出口就能扩大,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正在向收支基本平衡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

较优势,积极影响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的产能已近峰值,房地产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总面积超出实际需要。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创新方式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了,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竞争必须把握市场潜在需求,通过供给创新满足需求。企业依赖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外资超国民待遇的方

经济新常态四个特征(2)

经济新常态四个特征(2) 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GDP向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将加快,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将被打破。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享受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统筹城乡扎实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经济新常态四个特征 [篇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 中高速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 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 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寄予了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前行的厚望。 8月7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

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这4个关键词,8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曾刊发特别报道《新常态,新在哪?》,援引专家观点,加以系统阐释。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7年期间下调至4.15%。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 ——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7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王一鸣说。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17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概念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概念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由于经济内外环境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进入到一种全新的阶段。这一概念首次在2014年提出,旨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增速适度放缓: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新常态下的增速适度放缓,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结果。政府也一直在强调经济增速要从数量上的高速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 2. 结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赖投资和外贸出口,而是更加注重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降低传统产业的比重,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内外市场双向开放: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逐渐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要加强对外开放,通过扩大进口、推动对外投资和加强贸易合作来强化市场内外的联动性,提高经济的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4. 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从速度和规模的追求转向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5. 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要求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审批和准入门槛,加强产权保护和法治建设,打破垄断和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面对新常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政府加大了对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投入,提高了企业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政府还优化了产业结构,稳定了就业形势,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发 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更是指 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本文将从经济、科技、环境等方面分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和措施。 一、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与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息息相关。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 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放眼全局,着眼长远,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 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 定的问题,传统产业占比过大,创新能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 化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 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二、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的重要 动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所作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体制不畅,创新环境不佳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必须 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加大政府和企 业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只有不断提高科技 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发展作为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 坚持绿色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 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 关注的焦点,必须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治理工作,坚决控制污染排放。要加 快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的应用,培育和壮大一批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要不断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推动经济向着

2021年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We have two ears but only one mouth. It takes us two years to learn to speak, but it takes us a lifetime to learn to be silent.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 新常态的四个特征 中高速 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 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 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寄予了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前行的厚望。

8月7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__——《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关于这4个关键词,8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曾刊发特别报道《新常态,新在哪?》,援引专家观点,加以系统阐释。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 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__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__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__年期间下调至4.15%。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