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 104·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精)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精)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阶段特征 形式 关系 成因 鸦片战争爆发到洋务运动兴起 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对外资经济抗拒力 外资经济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 部分主权丧失早期资本输出洋务运动兴起 到大革命失败 封建经济为主 四种经济形式并存 愈来愈深的半殖半封性 封建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 洋务经济抵制外资经济诱导民资经济瓦解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外资经济刺激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占统治地位 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经济 外国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 四大家族形成 国共对峙局面形成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措施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以没收方式转化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方式转变为国营经济 土改进行形成大量个体小农经济 合作化运动产生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民族资本而形成三大改造完成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一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与程度,主观认为公有化规模愈大就愈能促进产生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中国十四大召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营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吸取建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工作重心伟大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二、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演变: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建国后日趋消亡(1952年土改)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由发展到消亡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多选题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共20题)1、我们党坚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使党的()显著增强。

A、创造力B、凝聚力C、创新力D、战斗力答案:AB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9页2、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A、政府B、社会C、国家D、民族答案: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7页3、中国共产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体现在()。

A、在内忧外患中诞生B、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C、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D、在磨难挫折中成长答案:B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6-17页4、勇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形成了()、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机制,确保党自身出了问题能坚决主动予以纠正。

A、自我净化B、自我反省C、自我完善D、自我革新答案:A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8页5、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共产党人凝聚起来,(),愿意为之舍身奋斗。

A、勇往直前以赴之B、断头流血以从之C、实事求是以谋之D、殚精竭虑以成之答案:AB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1页6、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影响。

A、全方位B、深层次C、惊人的D、历史性答案:AB【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0页7、马克思主义的()和()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

A、科学性B、实践性C、真理性D、普遍性答案:A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8页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A、立场B、观点C、方法D、措施答案:AB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7页9、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无欲而刚强”的()政党。

A、纯洁性B、真理性C、积极性D、先进性答案:A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9页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后,洋布大行,物美价廉,列强疯 狂掠夺中国原料,特别是生丝和茶叶,… …在 利润的驱使下,农民纷纷种茶,种桑养蚕,中 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
——曹中原
②沦为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出现了买办阶层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 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晚清四大买办 ——王韬《瀛瑌杂志》
二、洋务运动
(三)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
(五)评价: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这要从1876的除夕 说起。福贵到舅舅张老 汉家过年,吃完团圆饭 后,舅舅一家开始谋划 来年建一个纺纱厂。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 地主
张老大 (打理家族事务)
张老汉 (大地主)张老三 (嘉兴县令)源自(三)代表人物:中央:
奕訢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四)成就:
①创办军事工业
天津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安庆
上海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福州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②创办民用工业
天津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
汉阳
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
上海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
(二)初步发展 (1895年—1912年)
1895年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 条约》。为大清财政计,发布上谕,各地 方“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还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得到了 初步的发展原因?
(1)原因: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

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

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早报记者陈月石发表于2014-08-09 08:02“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寄予了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前行的厚望。

8月7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关于这4个关键词,8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曾刊发特别报道《新常态,新在哪?》,援引专家观点,加以系统阐释。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1952年-1994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中国近代化开端
洋务运动
材料分析: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 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 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 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 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从材料中找出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2、从材料中找出洋务运动的目的?
官僚资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 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 族的利益,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它依附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一 原因 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最主要和最直接) 、 ②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前提) 自 然 洋纱输入,“纺”与“织”分离; 经 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 (主要表现) 表现 济 丝、茶等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逐 步 ①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积极:②动摇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解 体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 影响 和劳动力条件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消极: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 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 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产 生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原因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时间: 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上海_、天津_、南海_ 影响:
洋 务 运 动
破产标志: 甲午战败 根本原因: 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评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蛮好上课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蛮好上课用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增加,其 中棉纺织品占主导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 中国民间洋布畅销,土布市场严重萎缩 获取哪些信息? (质量与价格对比)
庭民营纺织业和家纺织业严重衰落
材料四:《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单位:吨/年平均 时间 1840年前 1845年 1851年 1853年 茶叶 5000 8010 9919 10122 生丝 5000 13220 23040 62896
材料八:到1898年,除“四大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 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之外,还创办了 25个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办的新式军事企业,共雇佣工人 一万余人,支出经费数千万两,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 主要生产军用钢材、火药、轻武器、火炮、地雷、水雷 及船舰等。这些产品在数量和质量的总体上与当时世界 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思考11】民用工业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材料十一:奏请开 政府支持 除铁禁,暂免税厘。 复奏免炉饷,请准任 军事工业创办 便煽铸 。 的经验积累 材料十:出资入股的商人被排斥在经 营之外
资金少 材料十二:招股骤难足额 技术依赖 材料十三:此人的职业却是医生 、此 二人以前从未造过船
管理因素(腐败和低效)
材料十四:官营企业管理不善,效率 顽固派阻扰 极低,大多亏空 材料十五:自强运动年代恰好与外国 国家外部环境恶劣 帝国主义强化的时代相吻合 材料十六: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
【思考1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因。 资金少
技术依赖
管理因素(腐败和低效)
顽固派阻扰、满汉矛盾
材料二: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 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5倍 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 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 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材料三: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 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 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理解第一特征:承认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大特征是承认中国的特色。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有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持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积极融合中外文化,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化特点。

第二特征:以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大特征是以人为本。

中国历来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将人民的福祉摆在首位。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外,中国还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普及率,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

第三特征:和平崛起第四特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第四大特征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推广能源节约与环保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

中国还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五特征:综合实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五大特征是综合实力提升。

中国致力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国家的强盛。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

中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培育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的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强调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致力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中国的崛起。

这五大特征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性,也为世界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

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

”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

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

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

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

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

”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整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按2个百分点上升,5年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可以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需求结构日渐均衡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一至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8.5%,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这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态势开始出现。

”对于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卢中原认为,这是多年求之不得的新变化。

过去的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很大,中国经济一度被贴上了出口依赖或是投资依赖的标签。

卢中原进一步解释说,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驱动,而且在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中,目前我国消费的内需已经超过了投资的内需,“年度经济增长能否稳定,关键看动力来源是否稳定、协调。

现在我们发现,2009年以来这三大需求关系越来越趋于合理。

”比如,48.5%的消费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

这也与城乡居民收入密切相关。

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远高于7.4%的GDP增速。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除此之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土地流转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最终助推低收入群体“有钱花和有钱敢花”,实现对经济增长最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乃是未来的政策方向。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需要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措施,“只有把中小微企业的困难解决了,促进其发展了,就业才会真正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在贺铿看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真正的“马车”是居民消费和进出口,“投资是根据消费增长和出口增长而配套的生产规模,如果一味把投资当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会严重扭曲分配结构。

”区域结构呈现协调新局面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10.6%。

西部增长速度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相同势头,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7.8%,西部地区增长17.9%。

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从区域内部结构变化看,卢中原注意到,尽管经济增速在放缓,但东部地区的PMI活跃度高于投资增速更高的中西部地区,“正是由于发展的压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正在东部地区生成。

”在此过程中,东部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变革、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产业迁移等,由此也带来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的变革。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也逐渐在摆脱长期依靠资源密集优势、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在9月初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调结构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趋势推动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按产品的生命链条,上中下游集聚形成一体化发展。

”权威人士更是以亮点纷呈来描述当前的区域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大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将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例,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四大战略定位。

国际收支平衡正在改善而且,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也出现了趋势性的正向调整。

“从短期看,我们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账户的逆差同时出现了。

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改善。

”卢中原说。

在此之前,中国面临的通常是经常账目和资本账目双顺差,带来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压力。

比如,“资本项下出现逆差,说明我们走出去投资的能力增强了。

走出去的多于引进来的,自然就出现了逆差。

而经常项下还是顺差,说明我们的出口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

”卢中原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与此相关,中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在下降。

以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5.9%,并在2007年一度升至10%以上。

近年来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降至2.8%,2012年进一步降至2.6%,2013年进一步下降到2.1%。

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欧盟定的3%的国际标准。

“2007年我们贸易顺差占GDP高达10%的时候,国际上说我们依赖出口,我们确实有短儿让人家拿住了,这是不能回避的。

短短几年间,从10%调到3%以下,这是我们转型的成果。

”卢中原指出,国内为此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落后企业、不少农民工返回原籍,也的确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贸易结构也因此出现了积极变化,出口结构明显改善。

目前,一般贸易比重由最低时的43%上升到53%,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的比重由57%降到47%。

受访专家指出,过去西方一些国家总在压迫人民币升值,但在加工贸易比重很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转型难以发挥作用,“原因在于,加工贸易是用外币计价,然后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人民币币值不能在加工贸易上体现。

促进中国经济转型,首先还得靠内部的结构调整、体制变革、政策和理念的转变等。

”“多年来,中国一直期望着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现在加工贸易比重终于降低了。

在一般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时,人民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调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卢中原最后告诉本刊记者,适应新的变化,政策思路相应也需要调整。

但不管怎样,国际收支平衡正在改善,出口结构的改善是中国经济转型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