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物 理 分 选2

合集下载

(整理)动物生物化学习题二

(整理)动物生物化学习题二

第五章生物氧化一、名词解释1.氧化磷酸化2.呼吸链3.化学渗透学说4.偶联部位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下述有关氧化磷酸化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B.是指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遇联进行的过程C.氧化磷酸化的效率可用P/O比值表示D.在无氧的情况下,糖酵解过程生成的NADH靠穿梭进入线粒体呼吸链彻底氧化2.下列不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是()A.ATPB.6-P-G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D.氨其甲酰磷酸3.下列物质对氧化磷酸化无明显影响的是()A.寡霉素B.甘氨酸C.2,4-二硝基苯酚D.氰化物4.下列关于FAD等的描述那一条是错误的()A.FAD只传递电子,不传递氢B.FAD是一种辅基C.FAD传递氢机制与FMN相同D.FAD分子中含一分子核黄素,一分子腺嘌呤,二分子核糖,二分子磷酸5.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成分中没有()A.FMNB.铁硫蛋白C.FADD.CytC6.琥珀酸脱下的2H经呼吸链传递给O2后,其P/O比值的理论值为()A.1.5B.2C.2.5D.37.关于高能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能键是一种“健能”B.有ATP参与的反应都是不可逆的C.所有磷酸酐键都是高能键D.高能键只能在电子传递链中偶联产生8.关于电子传递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NADH开始的电子传递链是提供氧化磷酸化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B.呼吸链氧化如不与磷酸化偶联,电子传递可以不中止C.电子传递方向从高还原位流向高氧化电位D.每对氢原子氧化时都生成2.5个A TP9.关于氧化磷酸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B. H+由递氢体转运至内膜胞质面C.电子并不排至内膜外D.线粒体两层膜间隙的pH比线粒体基质中高10.调节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是()A.还原当量B.氧C.ADPD.电子传递链的数目11.电子传递链中唯一能直接使O2还原的递电子体是()A.Cyt bB.Cyt cC.FeSD. Cyt aa312.下列哪种物质是解偶联剂()A.2,4-二硝基苯酚B.受反应能障影响C.抗霉不素AD.阿密妥13.在α-磷酸甘油穿梭体系中()A.还原当量从线粒体被运至胞质B.NAD+进入线粒体基质C.磷酸甘油被依赖NAD+的脱氢酶所氧化D.磷酸二羟丙酮被依赖NADH的脱氢酶还原14.电子传递链中唯一不与蛋白质相结合的电子载体是()A.CoQB.FADC.FMND.NAD+15.线粒体内A TP合成酶系具有多种特点,但不具有()这种特点A.质子转位为A TP释放提供能量B.位于线粒体内膜C.与电子传递链完全独立发挥催化作用D.ADP的结合可使β亚基变构16.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不包括()A.NAD+B.FMNC.FADD.CoA17.呼吸链中细胞色素的排列顺序为()A.c→c1→b→aa3B. b→c1→c→aa3C. c→c1→b1→aa3D. b→c→c1→aa3E. c→b→c1→aa318.不能抑制氧化磷酸化生成A TP的物质有()A.寡霉素B.2,4-二硝基苯酚C.氰化物D.琥珀酸E.氟离子19.阿米妥、鱼藤酮抑制呼吸链中()A.NADH→CoQB.CoQ→bC. c1→cD. b→c1E. aa→O2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错选或未选全的均不给分)1.NAD+的性质包括:A.与酶蛋白结合牢固B.尼克酰胺部份可进行可逆的加氢和脱氢C.每次接受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电子D.为不需脱氢酶的辅酶2.铁硫蛋白的性质包括:A.由Fe-S构成活性中心B.铁的氧化还原是可逆的C.每次传递一个电子D.与辅酶Q形成复合物存在3.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A.复合体Ⅱ→泛醌B.NADH→泛醌C.Cyt b→Cyt c D.复合体Ⅲ→1/2O24.抑制氧化磷酸进行的因素有:A.CO B.氰化物C.异戊巴比妥D.二硝基酚5.下列关于解偶联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抑制氧化反应B.使氧化反应和磷酸反应脱节C.使呼吸加快,耗氧增加D.使ATP减少6.不能携带胞液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物质是:A.肉碱B.草酰乙酸C.α-磷酸甘油D.天冬氨酸四、填空题1.A TP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

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_新高考选科技巧

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_新高考选科技巧

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_新高考选科技巧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新高考3+1+2模式选科组合有12种:1、物化政组合2、物化地组合3、物生政组合4、物化生组合5、物地政组合6、物生地组合7、史化政组合8、史政生组合9、史政地组合10、史化地组合11、史化生组合12、史生地组合新高考3+3模式选科组合有20种:1、物理、政治、化学2、物理、政治、生物3、物理、政治、地理4、物理、政治、历史5、物理、历史、化学6、物理、历史、生物7、物理、地理、化学8、物理、地理、生物9、物理、化学、生物10、物理、历史、地理11、化学、政治、地理12、化学、政治、历史13、化学、政治、生物14、化学、历史、地理15、化学、历史、生物16、化学、地理、生物17、生物、政治、地理18、生物、历史、地理19、生物、政治、历史20、政治、历史、地理新高考考生如何选科新高考选科第一种方法:“减法”选科我们都知道新高考“3+1+2”选科模式有12种选科组合,比如“物化生”、“物地生”、“历生地”、“历生化”等,每种选科组合学习难度也不同,看上去选科比较麻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减法”选科。

所谓“减法”选科,就是我们要先从物理和历史两门必选科目选择一门科目,一旦确定了其中一门,那选科组合就从12种减少到了6种,我们选科就会更简单,而选择物理或历史科目就比较简单了,因为选择物理科目就相当于选择“理科”、选择历史科目相当于“文科”。

确定了物理或历史科目后,就剩余6种选科组合了,再根据各科成绩、个人兴趣来选择就行了,做“减法”选科是众多考生的首选方法,比较简单、实用。

新高考选科第二种方法:“成绩”选科用“学习成绩”选科是最直接、最粗暴的一种方法,比较快捷、比较省事。

新高考“3+1+2”选科,一般在高一下学期开始或高一学期结束升入高二时,此时经过半年或一年的高中学习,学生对各科知识有所了解,也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并且通过了多次考试,非常清楚了哪科成绩好、哪科成绩差。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每个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机器人装有作为眼睛的“传感器”,犹如大脑的“控制器”,以及可以行走的“执行器”,在它碰到障碍物前会自动避让并及时转弯。

下列有关该机器人“眼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机器人的“眼睛”利用了力传感器B.该机器人的“眼睛”利用了光传感器C.该机器人的“眼睛”利用了温度传感器D.该机器人的“眼睛”利用了声音传感器,说明该机器人“眼睛”利用了光传感器,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2.如图所示,电容式触摸屏的构造主要是在玻璃屏幕上镀一层透明的薄膜导体层,再在导体层外加上一块保护玻璃,电容式触摸屏在触摸屏四边均镀上狭长的电极,在导体层内形成一个低电压交流电场。

在触摸屏幕时,由于人体是导体,手指与内部导体层间会形成一个特殊电容(耦合电容),四边电极发出的电流会流向触点,而电流强弱与手指到电极的距离成正比,位于触摸屏后的控制器便会计算电流的比例及强弱,准确算出触摸点的位置。

由以上信息可知()A.电容式触摸屏的内部有两个电容器的电极板B.当用手触摸屏幕时,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电容越大C.当用手触摸屏幕时,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电容越小D.如果用戴了绝缘手套的手触摸屏幕,照样能引起触摸屏动作,把导体层当作另一个极板,故选项A错误;手指与屏的接触面积越大,即电容器两个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故电容越大,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如果戴了绝缘手套或手持不导电的物体触摸时没有反应,这是因为手不能形成另一个电极,不能构成电容器,不能引起导体层电场的变化,选项D错误。

3.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性能也各不相同。

空调机在室内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后,会自动停止工作,空调机内实现这一功能的传感器是()A.力传感器B.光传感器C.温度传感器D.声传感器4.某仪器内部电路如图所示,其中M是一个质量较大的金属块,左右两端分别与金属丝制作的弹簧相连,并套在光滑水平细杆上,a、b、c三块金属片间隙很小(b固定在金属块上),当金属块处于平衡状态时。

新高考“3+1+2”模式一共有多少种选科组合

新高考“3+1+2”模式一共有多少种选科组合

新高考“3+1+2”模式一共有多少种选科组合新高考“3+1+2”模式有多少种选科组合共有12种。

(一)物理类组1.理化生组合:这是纯理科的组合,比较适合“理科男”,可以报考的专业数量是最多的,符合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医学类院校的专业要求。

缺点是学习难度大。

2.理化地组合:这个组合近似于纯理科组合,因为地理的学习难度比较小,不用化太多时间记忆,主要还是偏理解记忆,可以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数量仅次于纯理科组合。

缺点是很多人喜欢地理,选考的人比较多。

3.理化政组合:这个组合比较适合生物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记忆力不错的考生,可以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数量也比较多。

缺点是政治科目想考高分不容易。

4.理生地组合:这个组合跟理化地组合比较接近,比较适合想学理科类专业,但是化学学习成绩又不太好的考生报考。

缺点是可以报考的专业相对于理化地来说较少。

5.理生政组合:跟理化政组合接近,一般选择的人不多,比较适合今后想从事生物技术专业的考生选择,缺点是可以报考的专业大多数处于刚起步阶段。

6.理地政组合:这个组合适合物理成绩特别好,但是生物、化学不太好的“文科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和学校比单纯学文科的要多。

(二)历史类组1.史地政组合:传统的纯文组合,适合想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考生。

这个组合背诵记忆量大,可报专业比例低,专业报考很受限制。

2.史地化组合:这个组合文理适中,可报专业比例在历史组中较高,适合物理成绩不好,但是文科记忆背诵能力强的考生。

3.史地生组合:这个组合学习难度比较小,容易考高分,因此可能选择的人比较多,竞争压力较大。

4.史政化组合:这个组织是历史类组可报专业比例最高的组合,但是化学比较难学,所以该组合报考的人数不会太多,竞争压力一般。

适合化学成绩比较好的考生选择。

5.史政生组合:这个组合比较适合偏科较为严重的考生选择,可以报考的专业主要是以文科类为主。

6.史化生组合:这个组合跟纯理科组合差一门物理,适合想读理科,但物理成绩不好的考生,今后可以选择理工科的专业比较多。

物理化学第五章2

物理化学第五章2

2、 等压T-x-y图( 沸点组成图 )
T x y
( yA )
p
等温p x
p
T4 T3 T2
T : 纯B物质的沸点 T : 纯A物质的沸点
A
B A
T1
B
x1
x2 xA
x3
x4
p xA yA p
T x y
气相线
A
T
TB
液相线
p
B
TA
xA
A
( yA )
T
B
T
A
T
B
T
A
l
完全互溶双液系
两个纯液体组分可以按任意比例相互混合 成均一液相的体系,称为完全互溶双液系(或 液体混合物)。
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
若混合溶液中任一组分在全部浓度范围内, 其蒸气压与液相组成的关系都符合Raoult定律, 则这样的双液系称为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或 理想的液体混合物)。
B A
A A A B
说明1 液相线是直线,
p pA pB p ( p p ) xA
B B A
B
A
B
p p 气相线不是直线, p pA ( p pA ) yA
p
气相线
液相线

?
说明2
p p
A
B
yB pB p xB yA pA p xA
答案:A
三、杠杆规则
1、物系点与相点? 2、杠杆规则的内容? 3、杠杆规则推导的依据? 4、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
三、杠杆规则 1、物系点与相点
物系点: 相图中表示体系总状态(总组 成、温度和压力)的点称为物系点。

安徽省泗县九里沟中学2025年高三5月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泗县九里沟中学2025年高三5月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泗县九里沟中学2025年高三5月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恒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B.体积越大的恒星,亮度越大C.红色恒星的温度比蓝色恒星的温度高D.恒星发光、发热主要来自于恒星内部的化学反应2、如图所示,一段长方体形导电材料,左右两端面的边长都为a和b,内有带电量为q的某种自由运动电荷.导电材料置于方向垂直于其前表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内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当通以从左到右的稳恒电流I时,测得导电材料上、下表面之间的电压为U,且上表面的电势比下表面的低.由此可得该导电材料单位体积内自由运动电荷数及自由运动电荷的正负分别为A.IBq aU,负B.IBq aU,正C.IBq bU,负D.IBq bU,正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A.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外界一定对气体做功C.气体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4、如图,S是波源,振动频率为100Hz,产生的简谐横波向右传播,波速为40m/s。

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P、Q两点,已知P、Q的平衡位置之间相距0.6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Q点比P点晚半个周期开始振动B.当Q点的位移最大时,P点的位移最小C .Q 点的运动方向与P 点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D .当Q 点通过平衡位置时,P 点也通过平衡位置5、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根平行金属导轨之间接有定值电阻R ,金属棒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并良好接触且无摩擦,棒与导轨的电阻均不计,整个装置放在水平匀强磁场中,棒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匀速上升的一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电阻R 的电流方向向左B .棒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上C .棒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恒力F 做的功D .棒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热量6、与下列图片相关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 .乙图,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图,大量处于n =4能级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C .丙图,“光电效应”实验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爱因斯坦为此提出了相对论学说,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D .丁图,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能使核裂变反应连续得进行,称为链式反应,其中一种核裂变反应方程为2351419219256360U Ba Kr 2n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24届高三化学新高考大二轮课堂配套课件 专题五 选择题专攻 2-催化机理循环图

2024届高三化学新高考大二轮课堂配套课件 专题五 选择题专攻 2-催化机理循环图
1234
增加HCl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但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可能降低,故C错误; 根据图中信息,选择相对较短的 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 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
1234
2.(2023·湖南,14)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 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 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 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
√C.该历程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该历程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1234
由图可知,反应中物质Ⅰ消耗又生 成,为反应的催化剂,A正确; Ⅱ→Ⅲ 为 去 氢 生 成 碳 氧 双 键 的 反 应 , 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B正确; 该历程只涉及氢分子中氢氢非极性 键的生成,不涉及非极性键的断裂, C错误; 反应目的是将乙醇催化转化为乙酸和 氢气,该历程总反应为C2H5OH+H2O =L=n=R==u=H= CH3COOH+2H2↑, 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到期望产品中,故原子利用率为100%,D正确。
1234
3.(2020·全国卷Ⅰ,10)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 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H3COI是反应中间体 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CH3OH
+CO===CH3CO2H
√C.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D.存在反应CH3OH+HI===CH3I+H2O
1234
反应中,CH2===CH2最终被O2氧化为CH3CHO,则乙烯催化氧化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2===CH2+O2―催―化――剂→2CH3CHO,故D错误。
1234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 第五章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第四、五章测评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 第五章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与相对论初步 第四、五章测评

第四、五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描述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是( A )A.研究原子中电子的运动B.研究“神舟十四号”飞船的高速发射C.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D.研究飞机从北京飞往纽约的航线,并注意到低速和高速的标准是相对于光速,可判定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B、C、D中描述的运动,故选A。

2.(山东德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的P点由静止下滑,在水平面上滑行至Q点停止运动。

已知P点离水平面高度为h,小滑块经过斜面与水平面连接处时无机械能损失,重力加速度为g。

为使小滑块由Q点静止出发沿原路返回到达P点,需对小滑块施加一个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拉力,则拉力至少对小滑块做功为( B )A.mghB.2mghC.2.5mghD.3mgh,设小滑块由P点到Q点,摩擦力做功为W,由动能定理有mgh+W=0,设小滑块由Q点到P点,拉力做功为W1,由动能定理有W1+W-mgh=0,联立解得W1=2mgh,故选B。

3.有一把长为L的尺子竖直放置,现让这把尺子沿水平方向以接近光的速度运行,运行过程中尺子始终保持竖直,那么我们此时再测量该尺子的长度将( C )A.大于LB.小于LC.等于LD.无法测量的,现在尺子在竖直方向没发生高速运动,由此可知它的长度将不变,故选项C正确。

4.(江苏淮安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P、Q分别与轻弹簧两端固定连接,开始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某时刻将P、Q从距地面高h 处同时释放,下落到地面时P、Q间的距离等于释放时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 D )A.下落过程中P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下落过程中P、Q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C.小球P落至地面时的速度v<√2ghD.当小球P的加速度最大时,P、Q的总机械能最小,P、Q组成的系统仅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弹力作用,系统机械能守恒;小球P除受重力外,还受弹簧弹力作用,所以下落过程中P的机械能不守恒,故A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g sin H 3 / 3
斜面水流流层厚度随着水流流量增大 而增厚,随着斜面坡度α的增加而变 薄。
3)紊流斜面特性
(1)紊流斜面流流速分布
当雷诺数很高(Re=5×103) 时,光滑底面的紊流流速沿水 深的分布规律为 : 当雷诺数增加或减小时,公式 为: n值随Re值的增加而增大。n越 大流速分布均均匀 。
5.1.4 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运动与等 降比
1) 颗粒在介质中的上浮与沉降 2)等降现象与等降比 3) 自由沉降等降比 4)干涉沉降等降比
5.1.4.2 等降现象与等降比
1. 颗粒在介质中的浮沉与沉降 颗粒在液体中所受重力为 Fg=mg=δVg , 所受浮力为 Ff=ρVg 。
g0 g ( )
v1 v2
5.1.4.4 干涉沉降等降比
eh=dv1/dv2 V01(1- λ1)n1=V02(1- λ2)n2, 设n1=n2=n0,则得:eh=e0(θ2/θ1)n 粒群处于混杂状态时,相对于同样大小的颗粒间隙,粒 度小者容积浓度小,或松散度大;粒度大者容积浓度大 ,或松散度小,即1-λ2>1-λ1,或θ2>θ1,因而 eh>e0
(3)产品处理, 包括浓缩脱水,过滤烘干,进 一步精选分离。
5.1.2.1 分选过程与分选区
重选分选区 (1) 二维分选区 分选作用基本上是在平面上进行,颗粒在 平面上做二维运动。二维分选区的主要代表是 重力分选中的流膜分选法, (2) 三维分选区 颗粒的分选过程在同颗粒粒度相比非常 大的三维立体空间实现。
G0
d 3
6
( ) g=m g0
Fg
d 3
6
( ) g sin
FD=d 2 (u pm v) 2
upm――作用于颗粒上的水流平均速度; ν――颗粒运动速度。
Fim d
2 2 im
2 Ff (mg0 cos d 2 im ) f
干涉沉降等降比始终大于自由沉降等降比。而且可以看 出,干涉沉降等降比将粒群容积浓度的减小而降低,且 以自由沉降等降比为极限;容积浓度大,干涉沉降等降 比也大。
5.1.5 物料在垂直交变介质流中按密度分层
1)分层过程
2) 静力学体系学说及按密度分层的位能学说 3)动力学体系学说
5.1.5.1 分层过程
图5-4 层流水速沿深度 分布计算图
dF= A g ( H A h) g sin sin sin = 2 dh g sin(gHdhh)hh 2 U hmea max=h 2(1 H ) Hh u 2 h 2 g sin h A( ) 2 W H 2 3H
Re<1
e0 d d
v1 v2
2 1
1/ 2
Re=25--500
e0 d d
e0 d d
v1 v2
2 1
2 1
2/3
Re=1000---100000
Re Rumea

BH R= B+2 H
B――槽宽;H――水层厚度。
式中:umea--斜面水流的平均流速; ρ一水的密度;μ-水的动力粘性系数; R一水力半径,为过水断面与湿周之 比:
2)斜面水流层流流速分布
水层问的内摩擦力为: 重力分力为: 当水流匀速流动时,F=W,即: 积分可得距底面高度h处的微层流速: 当h=H时,表层的最大水速umax为: 令u除以umax得水速沿深度的变化关系, 即流速分布为 : 式中表明,层流速度沿深度的分布为 一条二次抛物线。即靠近水面处流速 最大,越向下水速越小,与底面接触 处的水速为零。 h高度以下水层的平均流速为:
5 物理分选
5.1 重力分选
5.1.1.2 重力分选概述
重力分选是利用不同物料颗粒间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利用重选方法对物料进行分选的难易程度,可简易地用待 分离物料的密度差判定。
E>2.5 时,属极易选; 2.5>E>1.75时,易选; 1.75>E>1.5 时,可选, 1.5<E<1.25时,难选; E<1.25时,极难选。
粒 级 极粗 粗 中 细 微 极微
粒限 (mm
>20
20~2
2~0.2

0.2~0.02
0.02~ -0.002
<0.002
5.1.3 重选基本原理概述
(1)颗粒及颗粒群在介质中的沉降理论; (2)颗粒群在垂直流中按密度分层的理论; (3)颗粒群在斜面流中的分选理论; (4)颗粒群在回转流中的分选理论;
图5-5
紊流斜面流水速沿深度分布
h 1/ 7 u umax ( ) H
u u max (
h 1/ n ) H
(2)紊流斜面流的脉冲流速 某点流体的瞬时速度与该点的时均速度之差称为瞬时脉动速度
法向脉动速度uim的大小用时间段t1-2内法向瞬时脉动速度的时间均方根表示为
uim
1 t12
u2 dt u y y
d
u max
式中
H
H
A――相邻水层的接触面积t α--斜面倾角 du/dh――流速梯度
2)斜面水流层流流速分布
整个水流的平均流速umea:。 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间的关系: 水流体积流量: 流层厚度为:H=(3Qμ/ρgsinα)1/
3
u mea
g sin 2 H 3
u mea
2 u max 3
G0sinα+ψd2(upm-v)2ρ=fGocosα
v u pm vo f cos sin
u0 v0
f cos sin
f
当斜槽坡度较小时,cosα≈1,sinα≈0,可写成uo=vo ,
u pm d n u mea ( ) H
1
1
d v u mea ( ) n vo H
重选中的跳汰分选主要是指在垂直交变介质中物 料按其密度差异进行的分选作业。分层过程大致描绘 在图5-2中。
跳汰分层原理,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从个别颗 粒的运动差异(速度、加速度)中探讨分层原因,谓之动 力学体系学说;另一种是从床层整体的内在不平衡因素 (位能差,悬浮体密度差等)中寻找分层依据,可称之为 静力学体系学说。
5.1.5.2 静力学体系学说及按密度 分层的位能
(1)由ΔE∝(δ2-δ1)可见,两种物料只要密度存在差别,即δ2>δ1, 即有ΔE>0,分层过程便能自动进行,而且两种物料密度差值越大,越 易按密度得到分层。 (2)ΔE及ΔH均与h1和h2的乘积成正比。
5.1.5.3 动力学体系学说
1952年维诺格拉道夫等通过颗粒在垂直交变流中的受
等降现象
等降现象:密度、粒度和形 状等不完全相同的颗粒以相同的 沉降速度沉降。 等降颗粒:具有相同沉降速 度的颗粒称为等降颗粒。 等降比:在等降颗粒中,密 度小的颗粒粒度和密度大的颗粒 粒度之比。
e d v1 / d v 2
5.1.4.3 自由沉降等降比
应用阻力公式可以求出相应雷诺数范围内的等降比。 设两个粒度分别为dv1和dv2的颗粒在相同介质中等速沉降, 利用 V01=V02,得到在不同的雷诺数范围的等降比分别为:

Go= Fg - Ff = (δ-ρ)Vg = mgo
(1)若颗粒密度δ大于介质密度ρ,则Go>0,颗粒将下沉。
(2)若颗粒密度δ小于介质密度ρ,则Go<0,颗粒将上浮。
(3)若有两种密度分别为δ1和δ2的颗粒混合物,则可选取适当 的重介质,其密度为ρ,使δ1<ρ<δ2 。此时密度为δ1的颗粒将 上浮,密度为δ2的颗粒将下沉。这就是重介质浮沉分选的基本 原理。
f
(1)粒度相同的颗粒,密度愈大沿斜面的运动速度 对上述公式进行分析,可得如下一些认识 : v较小(而沉降时,密度越大的颗粒,沉降速度却越大);
密度大的颗粒与密度小的颗粒沿槽底的速差是随两者粒度 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粒度大的颗粒比粒度小的颗粒易于在 斜槽中获得分选。 (2)密度相同而粒度不同的颗粒,其移动速度的变 化存在一极大值。密度不同的颗粒运动速度v出现最大值 的位置不同,密度大的颗粒出现在较小的d/H值处;密度
5.1.6 斜面流分选原理
1) 斜面水流运动特性 2)粗粒群在厚层紊流斜面流中的松散分层 3) 细粒群在薄层弱紊流斜面流中的松散分层 4)粗颗粒在层流斜面流中的松散分层
1)斜面水流流态
斜面水流按流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 。 薄层水流的雷诺数临界值与厚层水流不同,下临界值为 Re≤20~30时属层流,上临界值约为300~5000。
析离分层
析离分层也是剪切作用下的一种静力分层形式,常 发生在粒度范围较宽而最大粒度大于2mm~3mm情况 下。
细粒重物料在最底层,其上是粗粒重物料和部分 细粒轻物料,再上面的是细粒轻物料,最上层则是粗 粒轻物料 。
5.1.6.4 细粒在层流斜面流中的松散分层
拜格诺学说
当悬浮液中固体颗粒受到连续剪切作用 时,在垂宜于剪切方向存在 分散压(斥 力)作用,使粒群具有向两侧膨胀的倾 向。分散压力的大小随切向速度梯度的 增大而增加,当剪切遮度梯度足够大时, 分散压力与颗粒在介质中的重力达到平 衡,颗粒 即呈悬浮状态。
dv 6 (v u) 2 du dd(v u) 6Fm g j 3 dt d dt dt d
第一项,是只与颗粒和介质密度有关的重力加速度项,即表明了颗粒的初加速度
第二项,颗粒与介质相对运动时阻力加速度项。 第三项,反映了介质加速度对颗粒运动影响,可看出,当介质密度一定时,该 项仅与颗粒密度δ有关。 第四项,反映了附加质量惯性阻力对颗粒运动的影响。 第五项,为机械阻力,它随床层松散度的变化极大,其对分层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床层下降收缩期间。随着床层间隙的减小p首先失去活动性的是那些粗大的 颗粒,而细小的颗粒则仍可穿过粗颗粒间隙向下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