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所提出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张改变以往教育“批量生产”的弊端,通过了解学生的特性,使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学习。
3.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打破文化垄断,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学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4.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 -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产生了大量有思想的理念,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5.学而优则仕: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
鼓励更多的寒门子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
但同时也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6.积微见著:知识是不断积累的。
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
纠正学子一跃而就的错误思想,培养学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7.兼陈中衡: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教导人们辩证的学习。
8.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教育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教育史概述1.古代教育2.近现代教育3.当代教育三、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2.教育思想3.教育改革4.教育人物5.教育事件四、教育史研究的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教育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史册,自古以来,教育事业在我国就备受重视。
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进行简要概述,并重点对333个中国教育史名词进行解释。
二、中国教育史概述1.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奴隶制时代,当时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教育逐渐繁荣。
秦汉时期,官学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的实施使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培养了大批人才。
2.近现代教育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制度。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废除了科举制度。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现代学制,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当代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得到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33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教育组织、管理、实施的一系列规范。
我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
2.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理论观点。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法家的法治观念等。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重要的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重要的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重要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历史悠久而丰富,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跨度,这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体系之一,由儒家学派所倡导和传承。
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教育,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历时近1300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根据科举制度,参加考试的学生需要对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官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封建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者的继承者和官员阶层,注重经史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这种教育体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跟随师傅学习,并通过吟诵经典和默写来记忆知识。
学堂教育:学堂教育是近现代中国的一种教育模式,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
学堂教育的特点是小规模、地方性和精英教育。
学堂通常由地方士绅或私人设立,提供基础的文化和技能培训。
学生通过私人传授的形式学习,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文学等。
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育制度。
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教育,农村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资源不足、师资匮乏和学生流动等。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状况逐渐改善。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场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思想的社会运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教育领域提倡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和新的学科设置,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是指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也被称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办学情势,是学术上百花怒放的场合,也是当时私学空前成长的一个标记,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成长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导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裁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散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论理思惟.道德不雅念及教导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划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导对象,其根本寄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展受教导的对象,使那些同意进修而在学力.经济前提和时光上又不许可的人,都有可受教导的权力和机遇.这一教导主意适应了社会汗青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导的垄断,扩展了受教导的规模,相符教导事业的成长趋向.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归纳综合的孔子的教导目标.其根本寄义是主意把官职与进修慎密接洽起来,造就和提拔能治国安平易近的贤良之士.为平平易近从政开拓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权要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不雅点之一,战国时代孟子起首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赋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小我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革后,成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以为人的赋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建议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道本恶,强调道德教导的须要性,性善论以人道本善,重视道德教养的自发性,二者既相对峙,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道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必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情况和教导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重大进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以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和世界教导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全的教导学专著,对先秦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实践作了周全的总结和归纳综合,阐述了教导感化.目标和义务,以及教导轨制.教授教养内容.原则和办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导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奠基了我国古代教导思惟的理论基本.8.太学太学的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级学府,中心官学的焦点.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皇帝之学辟雍的别号.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必定命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今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心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历历代多有变更.太学的树立,使地主阶层有了造就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记住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轨制的树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提拔仕宦的轨制,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明.考核.推举当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科举轨制的雏形,奠基了我国国代选士轨制的基本.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施行的一种严厉按照家世取士的选士轨制,是中国古代选士轨制成长的中心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示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等级者授以官职.本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倡导的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响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付与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造就封建阶层统治者的忠臣顺平易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供给了根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用大量的汗青和事例剖析深入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全而体系地阐述家庭教导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导上提出的很多有益思惟,直到今天仍有必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废弃棍棒教导的主意,使其家教理论有显著的封建独裁主义的颜色,表现了其汗青局限性.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念书人的所介入的人才提拔测验,是历代封建王朝经由过程测验提拔仕宦的一种轨制.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端于隋,完全于唐,到1905年宣告废除,阅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轨制使选士有了同一的尺度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惟的同一和学术的同一,增强皇权,扩展了统治阶层基本,从而巩固中心集权制的封开国度轨制.14.《师说》是唐代教导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分散阐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间论点是“程门立雪”.他总结和成长了历代教导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惟,联合本身的教导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感化.义务.择师尺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硕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本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通俗黉舍,进修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黉舍,统归国子监管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珍藏书本.校理书本和研讨传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充分表现了唐代封建教导的严厉等级性.16.朱子念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顿归纳的北宋教导家朱熹有关念书的经验及办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次序依次浏览;(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存眷解要熟读成诵,并重复回味,卖力思虑,懂得其真理;(3)虚心静虑,即念书不成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成见,卖力弃取;(4)切己体察,即要联合本身的现实,检查自我;(5)著紧用力,即进修不成松弛,应抓紧时光,振作精力,尽力长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弘远的志向,清除一切急躁的心态和邪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造就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黉舍.1867年今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含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黉舍.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私塾,开中国近代教导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私塾. 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揭橥,体系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导思惟,分表里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标在于强化封建君主独裁,否决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意具有显著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导主意在客不雅上也促进了近代教导的成长.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示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幻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商量人类社会前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平易近主主义平等的精力,也带有幻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固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平易近的思惟觉醒的进步曾产生过优越感化.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私塾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当局颁行的中国教导史上第一个学制体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规模内现实履行的学制,它的实施将中国教导推上了近代化的成长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全部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导,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导五年;第三段为高级教导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收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尚有师范教导及实业教导两个体系. 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平易近国教导部经评论辩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颁布.此后不久,教导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黉舍令,它们与壬子学制组成了一个完全的体系,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体系,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导进行根赋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层性质,在中国教导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汗青感化.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拟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求学年限为:初等教导6年,中等教导6年,高级教导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导现代化成长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记.23.晓庄师范黉舍晓庄师范黉舍原名实验村庄师范黉舍,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黉舍.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导思惟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晓庄师范黉舍的办学实践固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700字)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中国教育史名词的解释。
1. 私塾:私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机构,由私人设立和管理。
私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私塾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对培养优秀的士人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学宫:学宫是古代中国的官办教育机构,设立在宫廷内部或者地方政府机关中,负责培养官员及子弟的教育。
学宫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同时也涉及到其他学科,如礼仪、法律、文学等。
学宫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现官僚统治的重要手段。
3. 科举:科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由九品中正制、进士及第制、翰林院、庙试、乡试等组成。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进士及第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是指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教育机构。
它们包括政府设立的学校、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以及军队、企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各级教育机构。
公立学校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5.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是指中国近代时期产生的新型教育,具有现代教育的一些特点,如普及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等。
近代教育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冲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6. 高考:高考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是中国大学招生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试内容涵盖了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
高考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中国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对培养人才和选拔优秀学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对一些重要的中国教育史名词的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1. 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括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用来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用来陶冶内心情感。
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是文字读写。
数是算法。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 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角的样子,这就表明他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或者是他接受能力不够,教师不必多讲,否则就是包办和灌输,难于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提出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造成人与人的差别。
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5.“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历史进步。
教师考试-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师考试-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8、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朱子读书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
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泛指学派众多,习惯上就是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2.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士制度。
因为它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而得名。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一考试,按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官职。
3.博士祭酒:
博士――太学的教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
但“国有疑事”仍应“掌承问对”,即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
此外,还有“奉使”及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
众博士通常推举一名德高望重、明达渊博者为首,西汉称为“博士仆射”,东汉称“博士祭酒”
4.“六学二馆”:
•中央官学有直系和旁系两大系统:
直系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旁系有: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等两馆
这二馆与国子监所辖的学校又称为“六学二馆”
5.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__学术和学校都掌握在官府中,典章制度、图书、文物等都收藏在宫庭里,担任教师官职的是一些世代相传的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文化官吏。
“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其原因,一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一则惟有其器,而民无器也。
”“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亦非官莫属。
”(黄绍箕《中国教育史》)
6.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7.“焚书坑儒”:
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向秦始皇进谏,要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
儒生攻击朝政,主张“师古”,正是从“六艺”中寻找论据,针对这类争议,李斯等人认为,
必须由政治上的统一推进到学术思想上的统一,因而提出焚毁“六艺”的建议,秦始皇接受了这个建议,颁发了“焚书令”,这就演出了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焚书”悲剧。
秦始皇焚书后,儒生大为不满,一些儒生甚至公开攻击秦王朝的“焚书令”,于是秦始皇进一步采取镇压手段,派御史把犯禁的儒生460余人坑于咸阳。
这便是历史上所谓的“焚书坑儒”。
8.四姓小侯学:
一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称做“四姓小侯学”。
“四姓”是指外戚:樊、郭、阴、马四氏;“小侯”是指这四氏都不是列侯。
9.稷下学宫:
稷下,因齐国国都临淄城稷门而得名。
战国时齐国于稷门外设置学馆,招聘天下贤士聚此讲学,遂名为“稷下之学”,讲学之馆则名为“稷下学宫”。
1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
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1.“百家争鸣”:
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2.“三舍法”:
简单地说,就是太学教学与升补制度。
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
初入学者为外舍,经过学习,考试成绩优良者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升为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直接任官
•13.师法与家法:
•所谓“师法”,是指传经时以汉初立为博士的经师的经说为准绳。
后来,大师的弟子们在传经时,又有所发展,形成一家之言,这就叫“家法”。
•“师法”与“家法”的关系:“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
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
”
•
14.孔子
15.八股文:
八股文又叫时文、时艺、制义、制艺、八比文等。
它是一种严格注重格式的文体。
其特点有四:
• (1)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 (2)内容必须以程朱理学家注释为准,不得自由发挥;
• (3)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格式,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叫八股文;
(4)规定字数及书写款式,不合格的试卷作废
16.分斋法:
所谓“分斋法”,就是将国子学分下、中、上三等六斋。
下等两斋叫“游艺”、“依仁”,主要学习《小学》、诵书;中等两斋叫“据德”、“志道”,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诗律等;上等两斋,叫“时习”、“日新”,主要学习“五经”。
各斋名额不等,按季考试及格而品行端庄者,可依次递升。
17.祭酒:
祭祀时,由年长位尊者一人举酒祭神,称为祭酒.从汉代开始,“祭酒”为学官名.
18.积分法:
“积分法”是一种累积计算学生全年成绩的方法。
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升入中等两斋,汉人升入上等两斋,坐斋满两年以上,就可以参加每月举行一次的私试(月试)积分。
19.五经: 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