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马哲-第四章

6、多党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 )。
A、 美国
B、 瑞典
C、 英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目前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参见教材P188。
7、资产阶级民主制以( )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参见教材P160。
1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所决定的。
A、 简单劳动
B、 价格标准
C、 使用价值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参见教材P162。
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 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 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参见教材P160。
8、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6、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
A、 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B、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C、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是如何划分的
D、 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参见教材P18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 2.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 3.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和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再生产 把生产看作不断重复、不断更 新的过程。那么生产过程,也就是再生 产过程。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下,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 断重复。
将获得的1000m,分成两部分 500用于消费,500用做追加资本, 假如C V例不变,按4:1 m’=100% 则第二年投入生产的是
4400C +1100V 到年末 4400C +1100V +1100m=6600
结论
(1)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 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又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积累规模越大; 其次,在积累率既定,一切决定剩余价 值总量的因素,都影响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用资本,生产中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资本;
所费资本,实际消耗的资本)
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 相对人口过剩
仍然是4000C 1000V ...... 到第六年初的时候 仍然是4000C 1000V 此5000非彼5000
从简单再生产中可以看到:
第一 V和m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二 C也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 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生产 剩余价值的需要
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 生产的源泉
主义再生产周期运转的需要 (2)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强大压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工资=价值:不赚不赔 工资>价值:亏本 工资<价值:价值增值(资本家) 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劳动: 1)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剩余劳动,无偿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 本家与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资本——不可变资本 价值转移:生产资料价值→产品价值 2)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可变资本 价值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工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源泉。这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 的,也不是由不可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 雇佣的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 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 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 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由此,资本主义所有 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4.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商会 生产力低下 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氏族所有、 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无阶级、无剥削、无私 有制 奴隶社会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城乡分离、体 脑分工出现 奴隶主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奴隶 劳动被残酷剥削 封建社会 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被剥削(地租)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家占有劳动要素: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 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1、劳动 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产品价值=原料+生产成本+劳动 价值=产品价值-不变成本=劳动 利润=价值增值-工资支出=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 愈来愈大
V的比重 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技术进 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 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生产出剩 余价值,而且还要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劳动者自身, 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了。
(再生产出私有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工人的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 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 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罗马 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 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1)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区别:是组合结果,不受限制
(2)资本集中的杠杆 :相互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信用:利用贷款扩大实力增强竞争
小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 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 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 ,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 事完成了。”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再生产在 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第1年:80c+20v+20m=120(100=80c+80c+20v+20m=120 第4年: 80c+20v+20m=120
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四章 参考答案

第四章资本积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2.指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3.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4.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5.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6.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7.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8.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③3.③4.②5.④6.④7.②8.④9.②10.①11.②12.②13.①14.③15.①16.②17.①18.③19.④20.③21.①三、多项选择题1.③④2.④⑤3.②④4.②③④⑤5.②③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③⑤8.①④9.①②③④⑤10.②③④⑤11.①③⑤12.①②③④13.①③④⑤14.①②③④⑤15.①②16.③④⑤17.②③18.③⑤19.①②20.②③④⑤21.①②④四、填写题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3.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量的增大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4.提高提高5.可变资本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7.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8.资本家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9.生产关系10.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规律1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3.劳动力资本五、简答题1.答:(1)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
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资资料,此与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第四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补充内容
1、资本密集型产业
是指资本有机构成(c/v)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 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资金)较多(或在 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 业;(吸纳资金能力强)如:高科技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指资本有机构成(c/v)较低的产业,即单位 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成本产 出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吸纳就 业能力强) 如:农业、酒店宾馆业。
1000 0
第二年:
800△c+200△ v
8000c+2000 v
1100 0
8000c+200 0v
+
2000 m
=
1200 0
投入下年生产
作为追
用于个
(加1 资0 0本0 m)
(人1 消0 0费0 m)
8800c+220 0v
+
2200 m
=
1320 0
总结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社 内容
会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1、原因:
劳动生 产率提高
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总额 C:V C
V
工人人数 (每人100元)
每千元 资本雇 佣人数
10000 1:1 5000 5000
50
5
50000 4:1 40000 10000
100
2
2、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两种情况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且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存在形式:
第4章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4章资本积累一、单选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扩大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C.剩余价值生产D.生产关系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集中B.资本积累C.剩余价值D.资本家省吃俭用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资本集中B.资本积累C.劳动生产率提高D.劳动人数增加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剩余价值资本化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C.剥夺生产者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二、多选题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A.流动过剩人口B.停滞过剩人口C.潜在过剩人口D.自然过剩人口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7.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ABCA.资产阶级财富积累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贫困积累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三、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资本积累4.资本有机构成5.资本积聚6. 相对过剩人口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8.工人阶级贫困化四、分析判断1.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绝对地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所造成的。
政治经济学习题_第四章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再生产2、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4、资本集中5、相对人口过剩6、资本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劳动力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资本的()A技术构成 B价值构成 C物质构成 D有机构成4、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是()A 不断下降 B不断提高 C 保持不变 D 无法预测5、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有()A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B资本集中C通过现有资本的组合扩大生产规模D资本积聚E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扩大生产规模6、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A全社会的 B资产阶级的 C无产阶级的 D工人自己的7、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A无产阶级生活状况不断恶化 B工人实际工资下降C无产阶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D在国民收入中工人所得的份额减少8、资本集中两个有力的杠杆是()A竞争和剩余价值 B竞争和信用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 D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9、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B 社会财富随资本积累急剧增加C 财富的增加使劳动者消灭了相对贫困D 大量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E 广大劳动者处于相对或绝对贫困之中1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A 生产高度社会化B 社会财富向资本家手中集中C 由自由竞争走向私人垄断D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答案一、名词解释1、再生产:是指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 c:v表示。
4、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5、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实质是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ni coefficient
0.3以下,Best,最佳的平均状态, 0.3-0.4,Normal,正常状态, 超过0.4,Warn,警戒状态, 0.6, Danger,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 态。 贫困率: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或一定人口的 最低收入线(一般以3-4口之家的二至三 倍最低食品支出计算)如美国的贫困线一般 以此计算。目前美国的贫困率为15%左右。
1000
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
如1984年资料显示,在美国属于雇主的资产阶级 是全国劳动人口的5.2%,近600万人;而领工薪 者大约一亿人;还有独立经营者780万。 “就绝大多数个人而言,消费权利来自目前和过去 的工资所得。例如,24——44岁的男性,他们93 %的收入来自工资所得。“工作”是经济生活中真 正重要的东西。”
国家、社会对国民收入再分配 进行干预和调节,缩小收入差 距,实现效益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生产决定于分配——生产 社会化——分配社会化 ——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
Pigou: (19081943),剑桥 大学的经济 学教授)福 利经济学的 创始人
3、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发展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福利制度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 平和生活质量。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由经济不平等问题引发的 思考与启示
享受福利究竟是否公民的基本权利?
再分配实际上是劳动者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的一 种互补,是劳动者之间的一种互相帮助。
如何认识福利的“界限”与“程度”问题?
应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角度理 解这一问题。
关于福利的“利弊”、“优劣”的争论:
关于“福利养懒汉”的辨析与福利制度的本质;提 出问题的背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思考题
1、马克思为什么会从资本积累的分析中得出无产阶
级贫困化的结论?如何理解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
化——分配社会化
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是政府从社 会稳定出发,为换取劳资之间的长期妥
协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
政府再调节的产物
福利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
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家庭补助
社会福利:
公共设施与服务
15% 10%
14%
13%
12%
相对 过剩 人口
经济 增长
无产阶级 贫困化
绝 对 贫 困 化
消费水 平提高
相 对 贫 困 化
评价社会消费水平的概念
恩格尔(德国统计学家)系数:
——食物开支占家庭总开支的比重
25%以下:富裕, 25-40%:小康, 40-60%: 温饱. 60%以上:贫困。
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处20%- 30%的水平,不少国家已低于20%。
加上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各种实物津贴和补助
后,二者的最终收入差距为3.7倍。
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人口比例减少
15 10 贫困 5 0 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美国的贫困率
30% 25% 20% 15% 10% 5% 0% 50年代 1964
5 0 年代
30%
20% 15% 11% 14% 13.30%
第四章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
环顾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加 剧的分配不平等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 罗奇提出应对 公司进行严厉的限制,警告富人不要玩 火。他相信,工人很快就会进行反攻, 要求更多地分享社会福利;并警告说, “投资者的天堂正处于危险之中”。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认为,不平 等现象可能会“对我们的安全造成重大 威胁”。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 第20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主要以工作谋生意味着不可摆脱资本积累规律
倾斜的社会:美国收入最前5%家庭与最后
20%家庭的差距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10:1 16:1 19:1 1%最富有的人拥有40%的家庭财富 (摘自《参考消息》2000年7月6日)
再分配与差距缩小,英国1994-1995
上层20%的家庭与下层20%家庭
平均初始年收入分别为40330与2040英磅,二者收入
差距是19.8倍,
加上家庭的货币福利收入以后,二者的税前毛收入 的差距缩小到6.2倍, 减去收入税、国家保险税和地方税以后,二者的可 支配收入进一步缩小到5.4倍,
一、资本积累与工人生活状况变迁
1、积累与消费 2、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积累与工人阶级状况
1、 积累与消费:
消费从属于社会再生产 价值增值
社会积累
积累与消费
2、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 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 价值构成。
c : v
1973
1964 1973 1983
1983
1991 1997
19911997福开支增加60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80 1995 2003 13 53 44 国防 福利 21 17 55 54
26
美国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支出节节增 高,在联邦预算中的比例变化 %
1950 1980 年 年 国防与军费 53 26
全球人口老龄化
非洲 拉丁美洲 亚洲 北美 欧洲 0 10 20 30 40 2050 2002
福利制度的调整
相继削砍,旨在节约
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过渡
改革不易,路途艰难
福利制度的双重作用(1)
历史的进步
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 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调节的 有效工具 福利制度是缓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安全网
如“1950年的医疗费用仅占个人消费的
3.5%。到1990年,每8美元中就有1
美元用于医疗开销。
1950年多于1/4的钱被用于购买食物。
而80年代后期,食物开支只占1/6。”
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明显提高
九十年代美国个人收入的增长(10亿美元)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可变资本 (v)
工资
政府财政收入
补偿不变 剩余价值 资本消耗 (m) (c)
产业利润 政府财政支出 商业利润 再分配 劳务支出 利息 地租 服务费收入
2、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 的测度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Gini)系数: (Lorrenz曲线) 占总人口一定百分比的人 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 中所占比率 。 OCE面积/OBE面积,就 叫基尼系数。 0,为直线OE 1,为折线OBE
经济不平等的表现
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差别
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衣、食、住、行方面
家庭收入的差别:
当年创造的流量收入:薪金、利润、利息、股息、 转移收入。
家庭财富拥有量
这较之家庭收入占有差别更大,它包括房地产、 公司股票、债券、存款、信托资产、非公司企业 资产等。
家庭资本拥有量
财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耐用消费品如住宅、 定期储蓄存款、活期存款等。另一类是资本资产 如住宅以外的房地产,公司股票、债券等
福利与医疗 13
1995 年 21 55 4 15
2003 年 17 54
44 5 12
1 教育 支付国债 11
福利制度的双重作用(2)
历史的局限:
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 本矛盾:
资本积累制约着福利的发展 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客观需要与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有制对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限制。
2、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
变迁?
3、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产生、发展、演变
的历程,看它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关系?
原因 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失业、养老、医疗和工伤事故等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救灾,对残疾人、孤儿 和孤寡老人的补助和照顾,住房、学费补贴等
国别差异
不同经济体制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
存在问题 改革方向 双重作用及评价
产生的原因
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生产社会
资本有机构成
从物质 形态看
由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构成
技术构成
资 本 构 成
从价值 由不变资本 形态看 和可变资本构成
决定
反映
价值构成
有机构成
3、资本积累与工人生活状况
随经济增长相伴 的生活水提高: 与资本积累同步的 无产阶级贫困化:
资 本 积 累
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
对劳动力 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供给不变或增加
12%
6% 5% 0%
5%
4%
4%
3%
Ãú Ãú ·ú Ãú ÃÃó Ãà ·Ã Ãà Ãà à à ¨Ã à à à ±
国别差异: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 指出,如果按平均每日生活开支不足14.4美 元计算,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贫穷人口 比例最高。
福利制度的困境
二战后“黄金时代”结束后,西方福利国家面 临严重危机: 制度危机: 行政效率低,国家、企业、和个人相互牵 制;政府负担沉重;失业者增多,出现福利 依赖群体,道德水准下降与社会问题。 财政危机: 经济增长放慢,支出增加,政府财政赤字 增加;给纳税人带来沉重的负担;高额福利 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沉重的福利负担使劳动者积极性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