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

合集下载

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的荒诞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的荒诞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的荒诞命运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荒诞和曲折,承载了中国皇族的兴衰和变迁。

本文将以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的荒诞命运为主线,逐步展开他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

一、溥仪的出生与晚清朝廷的动荡溥仪出生在中国清朝末年,他是道光帝的第十一子,也是唯一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

然而,他的出生却正值晚清朝廷的动荡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外敌入侵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双重困境,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爱新觉罗溥仪在这样的背景下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二、皇帝的加冕与辛亥革命的爆发1908年,溥仪继承皇位,成为清帝。

然而,就在他即位不久后,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的皇制体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溥仪面对着日渐强盛的革命势力和民主思潮,他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三、溥仪的软禁与伪满洲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溥仪被软禁于紫禁城内,无法干涉国家政务。

然而,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不断加剧,溥仪被迫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在此期间,溥仪失去了自由,成为了外国势力的附庸。

四、溥仪的投降与抗日战争的结束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战胜利。

溥仪被迫宣布废黜皇帝的身份,结束了对于“清朝”的控制。

这也宣告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

溥仪随后被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软禁的皇帝。

五、晚年的困境与内心的挣扎在软禁期间,溥仪感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沉重压迫,并对自己被迫投降和傀儡皇帝的身份感到深深的内疚与痛苦。

晚年的他,时常陷入思考和回忆中,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悔恨与自责。

六、溥仪的晚年与个人命运的终结1959年,溥仪在北京去世,他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和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的开启。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荒诞和矛盾,他被时代所抛弃,也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

结语爱新觉罗溥仪末代皇帝的荒诞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片段。

他的一生承载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其末代皇帝,经历了一系列坎坷的命运。

溥仪出生在1884年,他是光绪帝的弟弟。

由于历史的变迁,他成为了光绪帝的继任者,并在濒临崩溃的清朝时期执掌权力。

然而,溥仪的命运却充满了曲折和困难。

一、皇位的即位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溥仪在两岁时即被立为光绪帝的继承人,成为了清朝的未来皇帝。

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清朝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动乱,使得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而溥仪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成为了年幼的皇帝。

二、戊戌政变与溥仪的退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中国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清朝的统治。

在这个危急关头,溥仪被迫在1908年退位,清朝被迫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溥仪的退位,象征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

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溥仪的新生活溥仪的退位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将会安逸。

相反,他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剧变,中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全新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成功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溥仪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他远离了紫禁城,来到民国的都城北京,开始了与常人相似的平凡生活。

四、溥仪的政治参与与失败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他对政治的追求并未停止。

他曾试图参与政局,成为当时政治游戏中的一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适应新政治土壤的变化,也没有得到民众和政治精英们的认同。

溥仪的政治参与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迫离开政坛,转而从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五、溥仪的困顿与流亡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溥仪经历了一段困顿和流亡的岁月。

由于政治失败,他在中国的生活变得艰难。

他曾在天津、上海等地流亡,与一些复杂的政治势力有过接触。

随后,他被安排去日本生活。

而在日本,他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待遇,生活条件艰苦。

六、溥仪的晚年与历史评价溥仪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的晚年生活,直至1967年去世。

他坚持写作,记录清朝的历史。

溥仪一生的三个阶段

溥仪一生的三个阶段

溥仪一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我不禁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思想。

你们一定会问,它们不是亲兄弟么,怎还会如此见外?可事实就是如此。

《溥杰自传》中写道:“我和溥仪,名为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我叫他“皇上”(背后也是这样称呼的),他叫我“溥杰”。

在北京、天津、伪满时代,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到苏联,都是这样叫的。

经过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十年改造,我才叫他“哥哥”,他也叫我“弟弟”。

”这种情况,别人听了是很难想像的吧!可是你怎知溥仪的童年。

溥仪六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父亲载沣,十一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

父亲载沣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父亲更是失败的。

据溥仪回忆,载沣每月来一次书房,不管溥仪念得如何,载沣总是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念得好,好好念。

”还没一两分就起身离开。

溥仪虽说无权,但也是顶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头衔,好歹也是皇宫名义上的主子,连最有威望的父亲都不管教溥仪,更别提那些教授学业的师傅,或后妃、宫女、太监,他们就是想管也没那个能力。

久而久之,妄自尊大,自私任性便跟随了溥仪。

无论是退位,还是大婚,他都一直摆脱不了无知的孩童性格,他都不知道他应该负起的责任。

比如,1923年2月25日,他和溥杰准备秘密出走,出国留学,不过还是失败了。

最悲惨的皇帝,溥仪!

最悲惨的皇帝,溥仪!

要说,在古代日子最难过的皇帝,我想是溥仪莫属了。

幼时,朝中权力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好不容易长到成年了,又不能人道,看着自己漂亮的妃子是光看不能吃。

并且自己的皇后还给自己带了绿帽子,生下了女儿。

在政治上,又没有骨气,选择了投靠日本,成为一个傀儡。

到了晚年的时候,就更惨了,还遭受了牢狱之灾,好不容易熬到了出狱,自己又没有一门本事,也没有能力,就连养活自己都成困难。

他的人生可谓是十分凄惨,受尽了磨难,尝遍了人生的苦楚。

我们总有一种疑惑,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他的人生就如此之惨呢,为什么他的生活不能像古代的其他皇帝那么多姿多彩呢。

我们仔细想想可以知道,其实如果当年的他没有选择投靠日本人,没有选择相信日本人,或者说在对方前来侵犯的时候,能够有点骨气集结所有的兵力顽强对抗的话,或许后世的人就不会对他这么反感了。

先不说,他能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哪怕是有这样的想法,我想他也不至于,沦落到后来的地步了。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无疑是因为他还做着一个皇帝梦,想要振兴自己的国家的梦,才让自己晚年的光景十分凄惨。

现在细细想来,还是能够理解他的想法,毕竟他是当过皇帝的人,就好比我们自己如果当上了皇帝或者身处一个高位,有朝一日却变成了平民百姓,这样的生活自己肯定是不甘心的。

这么说,可能更恰当一点,如果有一天自己由一个有钱人突然就变成了非常贫穷的人,这样的落差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当溥仪身处漩涡的时候,恰好这时出现了一个能让自己再次当上皇帝的机会,是人都会去争取,哪怕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依然甘之如饴。

他能做的不是反抗,而是只有接受。

不论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迫于敌军强大的军事能力,他都没有反抗的理由。

通过翻看他所有的书籍,可以得知他一生一共经历了三次登基三次退位,这样的过程对人心理考验是非常大的,这需要超乎寻常的承受力,他的生活才真正意义上的配得上大起大落四个字。

他2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但在他6岁的时候就宣布了退位的诏书,这也标志着清朝的灭亡。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溥仪(1906年2月7日 - 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被满洲国封为伪满洲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帝王。

在他一生中,溥仪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起伏,他的遭遇和选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讨论。

本文将对溥仪一生进行总结,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早年生活溥仪出生在北京,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第十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奕譞。

他从小在紫禁城长大,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

然而,他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年,即1910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清朝的覆灭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衰退和动荡之中。

国内各地的起义和民主潮流逐渐兴起,对于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溥仪被迫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溥仪的日本流亡生涯溥仪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命运终结。

他被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封为伪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中,溥仪一直处于被操纵和控制之下。

他被日本人视为傀儡,为日本的侵华行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幌子。

返国后的溥仪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被关押在苏联,随后被移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溥仪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改变了对于皇权的认识,并对于过去的行为表示悔过之意。

溥仪的晚年生活和去世溥仪在1959年获释后,被安置在北京的一个康复机构里。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溥仪养成了爱好书法和读书的习惯,并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67年因癌症去世。

溥仪的影响和意义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遭遇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退位和日本流亡生涯,使人们开始质疑君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而他改变态度和悔过之举则显示了个人选择和奋斗的力量。

历史趣谈:可怜的末代皇帝溥仪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历史趣谈:可怜的末代皇帝溥仪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可怜的末代皇帝溥仪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导语:溥仪是很可怜的,他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被人操控者过完前半生,他没有自己的感情,自己唯一的利用价值,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这一头
溥仪是很可怜的,他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被人操控者过完前半生,他没有自己的感情,自己唯一的利用价值,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这一头衔。

毛主席接见溥仪
溥仪是可怜的,他三岁的时候就离家成为皇帝,但是仅仅三年后就被赶下台,那时候他甚至不知道当皇帝的滋味是什么,三岁作为孩子本应该是享受家人宠爱的时候,但是溥仪因为自己的命运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斗争之路。

要是可以选择重新再来,我想溥仪一定不会选择作为爱新觉罗的一员出生。

长大后,溥仪面临婚嫁年龄,他发现自己就算下台了,自己的婚姻也不由自己决定,别人帮他选的妃子,帮他成的亲,而自己要做的,就像一副空皮囊一样,任人摆布就好了。

张勋玩弄他,他的妃子又吵着嚷着要和自己离婚,在中国封建历史上,被自己的妃子抛弃这种事也是罕见。

可怜的溥仪并没有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推翻帝制的大潮,他的祖坟被挖,一连串的打击压垮了溥仪最后的精神支柱。

他要当皇帝,他要向世人展示自己作为帝王的尊严,他要复仇,要向着不公的社会复仇,于是,他来到伪满洲,在日本人的操控下,选择成为傀儡皇帝,他没有考虑后果,就算自己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他也要呐喊出心中的不满。

溥仪的一生真的很可怜,但同时他是幸运的,历朝的末代皇帝下场生活常识分享。

溥仪的一生

溥仪的一生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述评题目浅读溥仪姓名王宁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班级 2011级本科(3+2)1班学号201113310144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二〇一二年四月目录浅读溥仪 (1)论文摘要 (1)一、溥仪的生平简介 (1)二、从登基到退位 (1)(一)溥仪登基背景 (1)(二)溥仪退位 (2)三、宣统帝溥仪的伪满生活 (2)(一)伪满政权的成立 (2)(二)溥仪伪满国的登极与退位 (3)四、溥仪与新中国 (4)(一)改造溥仪 (4)(二)从特赦到去世 (4)参考文献 (5)浅读溥仪论文摘要: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三年过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

1932年到1945年间,受日本军阀的蛊惑,他充当了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涩的传奇色彩,他先后做过大清以及伪满洲国的皇帝,新中国的罪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的一生到底充满了怎样的传奇色彩?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选题理由: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制度下最后一位皇帝,其历史地位极其重要,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经历了常人乃至许多伟人所不能经历的事情,抛开溥仪的功与过不说,我们要是想一想,假如我们也处于他的位置我们会怎样?探讨溥仪的这一生能使我们对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一、仪的生平简介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清逊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

满族人。

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1岁。

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2023.2整理)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

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

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

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

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

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

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

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

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

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

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

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

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

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

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

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

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

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

也许,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的悲剧
—宣统帝‘溥仪’
内容摘要:
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上了几千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宝座——皇帝,同时也开启了其悲剧的一生。

溥仪一生3次登上皇帝宝座,却最终都黯然下台。

这到底是溥仪自身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巨轮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本文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分析了解其所处的时代。

关键词:末代皇帝、悲剧、思想解放、民主自由
1906年,北京城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

他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一位注定被时代记住的悲剧人物。

生在王府中,溥仪天生便高人一等,因此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3年时光。

但好景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溥仪登基为帝。

皇帝,这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无上权威的称号;这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称号;这个掌握这中国是四万万人生死大权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依旧懵懂不知的三岁孩童身上。

有人说是幸运,毕竟许多人为了这两个字牺牲了一切依旧徒劳无功,而溥仪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可,我觉得更多的是不幸,因为其生在了一个风雨欲来的混乱时代,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果不其然,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第一次黯然下台,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或许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如中国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一样,溥仪也作为‘末代皇帝’被人们记住。

只是我们回顾全过程,不禁会问大清王朝的覆灭是溥仪的错吗?显然不是,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时,便注定有此一劫。

只不过溥仪很不好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可为什么注定由此一劫?我们不妨回顾下当时的时代。

到1912年为止,封建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近两千年了,已然出现了反应迟缓、应对错误的问题。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大清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抵御了。

官员内的派系斗争、腐败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

最终大清王朝只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苟且存活’,正如一句话所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而为这一切妥协埋单的终究是老百姓。

同时,清政府原本为摆脱困境而宣布的新政改革破产,让民众大失所望!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欠缺的只是一点点火苗。

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成为那最后欠缺的一丝火苗。

就这样,整个火药桶就此爆炸,这远不是年仅6
岁的溥仪可以控制的,他只是时代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而已。

不幸中的万幸是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

并且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

一切都好似好像一个happy ending,但命运总是喜欢在你不经意时和你开玩笑。

1917年0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

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

但可惜的是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刚坐上龙椅11天的溥仪又一次下台,复辟行动宣告失败。

溥仪的悲剧人生仍将继续,可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时代的一个偶然呢?如果再给溥仪
一次机会,溥仪的复辟会不会成功。

翻查史料后,不难得出结论,不会!即便再给溥仪一次机会,复辟行动依旧失败。

因为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打开后,一系列的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封建帝制早已没人买账!也因此注定了溥仪结局!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时间来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

鹿钟麟奉代理大总统黄郛之命,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与李石曾、张璧率众进入紫禁城,威胁以景山排炮轰击紫禁城,强逼溥仪签字,取消皇帝尊号并且限二天内赶走溥仪。

溥仪连清王室最后的一点儿财产也失去了,此时的他心中有的是那深深的怨恨,怨命运不公、怨自己软弱无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溥仪没有反抗过吗?不!他反抗过!毕竟一个皮球你用力拍打也会反弹,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还依旧在紫禁城时,溥仪便试图反抗命运。

1920年的一天,因为他的“洋帝师”庄士敦告诉他,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溥仪“立刻毫不犹豫地把它剪了,跟谁也没商量”。

由此可见溥仪并非是倔强守旧,安于现状的人。

他也有野心、也有尊严,也希望能挽回自己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只是那时候他没有机会,除了剪辫子这种小事外他做不了别的事情!时代把所有的机会全部给了那些富有革命思想的热血青年,溥仪作为旧时代的代表完全找不到一丝机会!溥仪想要改革却被太监们一把火烧了账房,再也查不清祖祖辈辈积攒的宝物的去向。

改革只能作罢。

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接受自己悲催的命运!
后来不知道是命运的怜悯还是其他,一份天大的机遇送到了溥仪面前,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九一八事件后,溥仪在日军将领土肥圆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逃到了满洲。

同时在日本的帮助下建立满洲国,再次登基为帝!
可为什么日本要帮助溥仪呢?是溥仪人品爆发还是其他原因?我认为原因约有三点:一、为了减少镇压东北民众起义的军用开支。

虽然日本成功占领了东北三省,但俗话说得好‘阎王好惹,小鬼难缠’。

面对东北民众的不断起义,即便是装备精良的日军也略显吃不消。

而如果辅助溥仪登基,利用溥仪来控制东北民众则显得划算很多!可见日本政府在这方面的账还是算得很清楚的!这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

二、日本‘大陆政策’的需要,日本的目标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意图称霸世界,夺取中国是其第一步战略,占领东三省是第一步实施的策略,而“以华制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即以占领地区傀儡政权制约当地人民反抗,可以使日本的军力最大程度的盘活。

这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三、当时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意图将东北变成国际社会共同支配的地区,这损害了中国的合法主权,也损害了日本的侵略利益,因此日本妄图通过扶持傀儡政权,对外宣称是支持“清朝复辟”来绕过国际联盟的制约,这实际上是当时日本不具备和英法公开翻脸的实力,不过是权宜之计。

这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综合以上三点,不难看出日本根本不是真心帮助溥仪的,溥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对于这点,溥仪不知道吗?不!他知道!但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之前他的妥协是因为他缺乏机会,没有办法站起来反抗!可现在不同!第一、不管日本方面是出于什么考虑帮他的,但至少来说他和日本是处于同一战线的!第二、东北三省资源丰富,工业较为发达,绝对有潜力为溥仪的翻身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爱新觉罗家的先祖们就是起源于满洲,即东北三省。

满洲的民众对溥仪还是非常拥护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他明知日本是想利用他,他还是决定登基称帝!年号‘康德’。

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溥仪原本是豪情万丈、信心满满地,可结果又是什么呢?记得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出访日本之后,他认为满洲和日本应建立兄弟一样的关系,结果日本人率先离开,伪满的官员们也相继离开,只剩他一个人做着这个荒唐的梦,像个可笑的人。

终于他渐渐不再反抗,顺从着日本人,苟活于高墙内,签署着一份份条约。

直到后来日本战败,溥仪等众多伪满官员被苏联俘获。

再之后,新中国成立,在苏联生活了5年的溥仪等人作为战犯被遣返回国。

一直到1967年病逝。

溥仪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三次登上皇位,却又三次下台。

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到后来被野心吞噬的满洲国皇帝,他就好像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孤单。

他与那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好似他根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可笑的是在影片中,溥仪可以让他的妾去寻找自由,而他自己却被爱新觉罗这四个字死死地束缚住了。

如果上帝在其出生前给溥仪一个机会,让他再次选择,是选择生在帝皇家还是寻常百姓家,我想……答案或许是做一个普普通通,为着柴米油盐苦恼的百姓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